危重病人大便引流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危重病人大便引流裝置,包括引流導管,設置在引流導管出口處的管接頭;引流導管上間隔套裝有直腸保護氣囊、定位氣囊;引流導管的管腔由引流管腔、充氣管腔、清洗管腔和給藥管腔構成;引流管腔與管接頭連通;充氣管腔一端口通過第一分支導管與充氣閥連通,另一端口與直腸保護氣囊和定位氣囊連通;清洗管腔一端口通過第二分支導管與清洗閥連通,另一端口與引流導管出口連通;給藥管腔的一端口通過第三分支導管與給藥閥相連通,另一端口與引流導管出口相連通。本實用新型優點在于集引流、治療、清洗為一體。根據病情需要,可選擇給藥閥將藥液送至患者病灶處;也可根據病情需要,通過清洗閥對患者直腸和病灶處進行清洗。
【專利說明】
危重病人大便引流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尤其是涉及危重病人大便引流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在各類危重病人護理中,由于病人病情危重,意識形態模糊,肛門擴約肌松弛,再加上長期結合各類藥物治療而導致大便失禁。大便呈水狀或稀稠狀且無規律,長期處于失禁狀態。如不及時處理,病人會陰、肛周及大腿內側將出現皮膚潰爛,并且污染醫療環境,不利于護理規范,也增加了護理工作得強度。目前,用于危重病人的大便引流裝置多由引流管和設置在該引流管一端管口處的管接頭組成,使用時,將管接頭與負壓引流裝置連接進行大便的引流或定期引流。上述大便引流裝置功能單一,不具有對患者肛門進行清洗、給藥治療等功能。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危重病人大便引流裝置。
[0004]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下述技術方案:
[0005]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危重病人大便引流裝置,包括引流導管,設置在所述引流導管出口處的管接頭;自引流導管的進口向出口方向依次間隔套裝固定有直腸保護氣囊、定位氣囊;引流導管的管腔由引流管腔、充氣管腔、清洗管腔和給藥管腔構成;所述引流管腔與所述管接頭相連通;所述充氣管腔的一端口通過第一分支導管與充氣閥相連通,另一端口分別與所述直腸保護氣囊和定位氣囊相連通;所述清洗管腔的一端口通過第二分支導管與清洗閥相連通,另一端口與引流導管出口相連通;所述給藥管腔的一端口通過第三分支導管與給藥閥相連通,另一端口與引流導管出口相連通。
[0006]所述直腸保護氣囊為聚氨酯材料制成的圓環形結構;所述定位氣囊為聚氨酯材料制成的圓柱形結構。
[0007]本實用新型優點在于集引流、治療、清洗為一體。使用時將引流導管插入病人肛門內20厘米至23厘米處,管接頭連接大便收集袋或負壓引流裝置。通過充氣閥充氣至定位氣囊和直腸保護氣囊中,使兩個氣囊處于充盈狀。定位氣囊與直腸保護氣囊均采用生物相容性較好的聚胺脂材質,因此壓強穩定。雙氣囊設計利于保護患者直腸壁和防止脫落。根據病情需要,可選擇通過給藥閥將藥液送至患者病灶處;也可根據病情需要,選擇通過清洗閥對患者直腸和病灶處進行清洗。
【附圖說明】
[0008]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09]圖2是圖1的A-A向斷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0]如圖1、2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危重病人大便引流裝置,包括引流導管1,設置在引流導管I出口處的管接頭2;自引流導管I的進口向出口方向依次間隔套裝固定有直腸保護氣囊3和定位氣囊4;直腸保護氣囊3為聚氨酯材料制成的圓環形結構,起到保護患者直腸壁的作用;定位氣囊4為聚氨酯材料制成的圓柱形結構,起到治療時穩定引流導管I防止脫落的作用;引流導管I的管腔由引流管腔5、充氣管腔6、清洗管腔7和給藥管腔8構成;引流管腔5與管接頭2相連通;充氣管腔6的一端口通過第一分支導管9與充氣閥10相連通,另一端口分別與直腸保護氣囊3和定位氣囊4相連通;清洗管腔7的一端口通過第二分支導管11與清洗閥12相連通,另一端口與引流導管I出口相連通;給藥管腔8的一端口通過第三分支導管13與給藥閥14相連通,另一端口與引流導管I出口相連通。
【主權項】
1.一種危重病人大便引流裝置,包括引流導管,設置在所述引流導管出口處的管接頭;其特征在于:自引流導管的進口向出口方向依次間隔套裝固定有直腸保護氣囊、定位氣囊;引流導管的管腔由引流管腔、充氣管腔、清洗管腔和給藥管腔構成;所述引流管腔與所述管接頭相連通;所述充氣管腔的一端口通過第一分支導管與充氣閥相連通,另一端口分別與所述直腸保護氣囊和定位氣囊相連通;所述清洗管腔的一端口通過第二分支導管與清洗閥相連通,另一端口與引流導管出口相連通;所述給藥管腔的一端口通過第三分支導管與給藥閥相連通,另一端口與引流導管出口相連通。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危重病人大便引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腸保護氣囊為聚氨酯材料制成的圓環形結構;所述定位氣囊為聚氨酯材料制成的圓柱形結構。
【文檔編號】A61B17/22GK205411793SQ201620121416
【公開日】2016年8月3日
【申請日】2016年2月16日
【發明人】王月芹, 常方圓, 蘇玉敏, 張利
【申請人】鄭州大學第附屬醫院,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