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外科用引流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神經外科用引流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神經外科是主治由于外傷導致的腦部、脊髓等神經系統的疾病,例如腦出血出血量危及生命,車禍致腦部外傷,或腦部有腫瘤壓迫需手術治療等,手術后正確使用引流裝置能有效地預防傷口積血、積液,促進傷口愈合。目前引流裝置多采用使用軟質材料制成的引流袋,引流袋上設有引流管,此種引流袋結構簡單,成本低廉,可降低患者的醫療成本,但此種引流袋存在吸液效果較差、使用時的放置位置要求較高,需醫護人員及時觀察,防止出現無法進行有效引流的狀況,影響患者的恢復。因此使用此種引流袋雖然成本低,但是醫護人員的勞動強度大大增加,也增大了醫護人員的心理壓力,不利于醫護人員更安心的工作。且前述引流袋為一次性使用,陪床家屬需時時監視引流袋內引流液的儲存量,當引流袋內引流液較多需要更換時,陪床家屬不能進行更換,只能請專業的醫護人員進行更換,增大了陪護人員的心理壓力。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的神經外科用引流
目.ο
[0004]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包括引流瓶,其結構特點是所述引流瓶包括由硬質塑料制成的上下相對設置的底托和頂蓋,所述底托和頂蓋的側面固裝有由PE材料制成的袋體,袋體與底托和頂蓋分別密封連接形成用于儲存引流液的容納腔,所述底托的上表面固裝有展開彈簧,所述展開彈簧的頂端與頂蓋的下表面固接,所述展開彈簧的自由高度小于袋體伸展開后的高度,所述頂蓋上開設有進液口和抽氣口,所述進液口上安裝有連接頭,所述連接頭上連接有引流管,所述弓I流管上設有流速控制器;所述抽氣口上安裝有連接頭,所述連接頭上連接有抽吸管,所述抽吸管的末端連接有由橡膠制成的可擠壓的吸引球,所述吸引球的底部開設有排氣口,所述排氣口上連接有排氣管,所述抽吸管和排氣管上分別安裝有單向閥。
[0005]所述底托的底面并排設有多條凸出底托底面設置的防滑凸起,所述防滑凸起由硅膠制成。
[0006]所述袋體的外表面標有用于監視容納腔內引流液儲存量的刻度線。
[0007]所述吸引球的頂部開設有吸入口,所述吸入口和排氣口上分別固裝有由硬質材料制成的接管,所述接管的外表面設有外螺紋,所述接管上螺裝有封閉帽,所述封閉帽上固裝有用于與抽吸管或排氣管連接的連接頭。
[0008]所述吸引球在其頂部設有連接環,所述連接環設置在接管的底部并與接管為一體結構,所述連接環的側部外伸,并在外伸處上開設有掛裝孔。
[0009]所述底托或頂蓋包括呈圓形的平板,所述平板的周緣設有上伸或下伸設置的環臺,所述袋體固裝在環臺的外表面。
[0010]采用上述結構后,本實用新型中彈簧的設置可保證引流瓶豎直撐起,此種結構的引流瓶在運輸及存貯過程中可以將彈簧壓扁,降低其占用空間,降低運輸及存儲成本。引流瓶與抽吸管及吸液管均通過連接頭連接,方便引流瓶的更換。使用時,將引流管與引流瓶連接,并將抽吸管、吸引球依次連接,然后將引流管固定在需引流位置,擠壓吸引球,吸引球內的氣體只能從排氣管上排出,吸引球回彈時即可產生負壓,次數排氣管上的單向閥關閉、抽吸管上的單向閥開啟,從而使引流瓶內形成負壓,進而將引流液從引流管吸入引流瓶內,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當引流瓶內引流液儲存量較大時,可將引流管、抽吸管分別于引流瓶分離,然后更換引流瓶即可,此操作簡單,陪床家屬即可自行進行,不需專業醫護人員進行操作,降低了醫護人員的工作量。本實用新型可有效地引流血液和分泌液,預防局部水腫,降低傷口感染率,促使創面愈合,有利于術后傷口診斷與恢復,同時可減少抗生素的使用,提高人體免疫力,減少術后住院日,節省住院費用。
【附圖說明】
[0011]下面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0012]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3]如圖1所示,神經外科用引流裝置包括引流瓶,引流瓶包括由硬質塑料制成的上下相對設置的底托I和頂蓋2,底托I包括呈圓形的平板,平板的周緣設有上伸設置的環臺,底托I的底面并排設有多條凸出底托I底面設置的防滑凸起10,所述防滑凸起10由硅膠制成。頂蓋2和底托I的結構、尺寸相同,其平板的周緣設有下伸設置的環臺。底托I和頂蓋2的環臺外側面固裝有由PE材料制成的軟質的袋體3,袋體3與底托I的環臺和頂蓋2的環臺分別密封連接形成用于儲存引流液的容納腔,袋體3的外表面標有用于監視容納腔內引流液儲存量的刻度線。底托I的上表面固裝有展開彈簧15,展開彈簧15的頂端與頂蓋2的下表面固接,展開彈簧15的自由高度略小于袋體3伸展開后的高度,防止展開彈簧15彈力過大,將袋體3撐壞或將袋體3與底托I或頂蓋2連接處撐壞。展開彈簧的設置可保證引流瓶豎直撐起,此種結構的引流瓶在運輸及存貯過程中可以將展開彈簧壓扁,降低其占用空間,降低運輸及存儲成本。頂蓋2上開設有進液口和抽氣口,進液口上安裝有連接頭,連接頭上連接有引流管5,引流管5上設有流速控制器6,引流管5的端部開設有多個引流孔;抽氣口上安裝有連接頭,連接頭上連接有抽吸管7,抽吸管7的末端連接有由橡膠制成的可擠壓的吸引球8,吸引球8的頂部開設有吸入口,吸引球8的底部開設有排氣口,吸入口和排氣口上分別固裝有由硬質材料制成的接管U,接管11的外表面設有外螺紋,接管11上螺裝有封閉帽12,封閉帽12上固裝有用于與抽吸管7或排氣管連接的連接頭。排氣口上連接有排氣管,抽吸管7和排氣管上分別安裝有單向閥(圖示中未示出),單向閥的結構為現有技術,在此不再贅述。吸引球8在其頂部設有連接環13,所述連接環13設置在接管11的底部并與接管11為一體結構,連接環的側部外伸,并在外伸處上開設有掛裝孔14,使用時可將掛裝孔上穿設掛裝繩,然后將掛裝繩掛裝在合適的位置,從而將吸引球8放置在適合的位置,使用時方便取用,且使用后直接松手即可,不需重新尋找合適位置進行放置,使用方便。前述結構的吸引球,其兩端可拆卸,便于對吸引球進行清洗消毒,使用更方便。前述連接頭的結構可采用現有技術中連接頭的結構,在此不對連接頭的結構進行贅述。
[0014]本實用新型使用時,將引流管5與引流瓶連接,并將抽吸管7、吸引球8依次連接,然后將引流管5固定在需引流位置,擠壓吸引球8,吸引球8內的氣體只能從排氣管上排出,吸引球8回彈時即可產生負壓,排氣管上的單向閥關閉、抽吸管7上的單向閥開啟,從而使引流瓶內形成負壓,進而將引流液從引流管5吸入引流瓶內,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當弓丨流瓶內引流液儲存量較大時,可將引流管5、抽吸管7分別于引流瓶分離,然后更換引流瓶即可,此操作簡單,陪床家屬即可自行進行,不需專業醫護人員進行操作,降低了醫護人員的工作量。本實用新型可有效地引流血液和分泌液,預防局部水腫,降低傷口感染率,促使創面愈合,有利于術后傷口診斷與恢復,同時可減少抗生素的使用,提高人體免疫力,減少術后住院日,節省住院費用。
【主權項】
1.一種神經外科用引流裝置,包括引流瓶,其特征是所述引流瓶包括由硬質塑料制成的上下相對設置的底托(I)和頂蓋(2),所述底托(I)和頂蓋(2)的側面固裝有由PE材料制成的袋體(3),袋體(3)與底托(I)和頂蓋(2)分別密封連接形成用于儲存引流液的容納腔,所述底托(I)的上表面固裝有展開彈簧(15),所述展開彈簧(15)的頂端與頂蓋(2)的下表面固接,所述展開彈簧(15)的自由高度小于袋體(3)伸展開后的高度,所述頂蓋(2)上開設有進液口和抽氣口,所述進液口上安裝有連接頭,所述連接頭上連接有引流管(5),所述引流管(5)上設有流速控制器(6);所述抽氣口上安裝有連接頭,所述連接頭上連接有抽吸管(7),所述抽吸管(7)的末端連接有由橡膠制成的可擠壓的吸引球(8),所述吸引球(8)的底部開設有排氣口,所述排氣口上連接有排氣管(9),所述抽吸管(7)和排氣管(9)上分別安裝有單向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神經外科用引流裝置,其特征是所述底托(I)的底面并排設有多條凸出底托(I)底面設置的防滑凸起(10),所述防滑凸起(10)由硅膠制成。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神經外科用引流裝置,其特征是所述袋體(3)的外表面標有用于監視容納腔內引流液儲存量的刻度線。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神經外科用引流裝置,其特征是所述吸引球(8)的頂部開設有吸入口,所述吸入口和排氣口上分別固裝有由硬質材料制成的接管,所述接管的外表面設有外螺紋,所述接管上螺裝有封閉帽,所述封閉帽上固裝有用于與抽吸管(7)或排氣管連接的連接頭。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神經外科用引流裝置,其特征是所述吸引球(8)在其頂部設有連接環,所述連接環設置在接管的底部并與接管為一體結構,所述連接環的側部外伸,并在外伸處上開設有掛裝孔。6.根據權利要求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神經外科用引流裝置,其特征是所述底托或頂蓋包括呈圓形的平板,所述平板的周緣設有上伸或下伸設置的環臺,所述袋體(3)固裝在環臺的外表面。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神經外科用引流裝置,其引流瓶包括底托和頂蓋,底托和頂蓋的側面固裝有袋體,底托的上固裝有展開彈簧,展開彈簧的頂端與頂蓋固接,頂蓋上開設有進液口和抽氣口,進液口上安裝有連接頭,連接頭上連接有引流管,引流管上設有流速控制器;抽氣口上安裝有連接頭,連接頭上連接有抽吸管,抽吸管的末端連接有吸引球,吸引球的底部開設有排氣口,排氣口上連接有排氣管,抽吸管和排氣管上分別安裝有單向閥。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當引流瓶內引流液儲存量較大時,可將引流管、抽吸管分別于引流瓶分離,然后更換引流瓶即可,此操作簡單,陪床家屬即可自行進行,不需專業醫護人員進行操作,降低了醫護人員的工作量。
【IPC分類】A61M1/00, A61M27/00
【公開號】CN205307472
【申請號】CN201620115428
【發明人】陳大鵬, 徐鴻濤, 許振東
【申請人】陳大鵬
【公開日】2016年6月15日
【申請日】2016年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