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改進的中醫針灸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中醫設備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改進的中醫針灸裝置。
【背景技術】
[0002]近年來,隨著中醫針灸的廣泛流行,針灸治療已得到廣大患者的認可,針灸治療時發現針灸時熱敷同時進行會提高中醫的治療效果,但現有技術中并不存在這樣的裝置方便醫護人員使用,從而增加了醫護人員的工作強度。并且在實施針灸治療時,通常采用人工進行穴位定位并下針,這對下針醫生的要求很高,往往無法準確的快速的實施針灸治療,亟需一種針灸裝置能夠實現針灸時熱敷同時進行,并且降低針灸難度,提高針灸的準確性和安全性。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改進的中醫針灸裝置,該針灸治療儀定位更加精準快速,方便患者就醫,整體上提高了針灸的準確性和安全性。
[0004]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0005]—種改進的中醫針灸裝置,包括針柄、套筒、圓形固定架和毫針,所述針柄下端與所述套筒固定連接,所述套筒下端與所述圓形固定架連接,所述圓形固定架下端與所述毫針相連接,所述圓形固定架內設置有呈中空的腔體,所述腔體下方設置有環繞于所述毫針的周圍的弧形球體,所述腔體與所述弧形球體相連通,所述圓形固定架的上端設置有與所述腔體相連通的進氣管和出氣管,所述進氣管與氣囊相連接,所述進氣管與所述氣囊之間設置有進氣閥,所述出氣管上設置有出氣閥,所述腔體內設置有環形加熱片,所述弧形球體內設置有導熱片,所述導熱片與所述環形加熱片相連接。
[0006]所述改進的中醫針灸裝置還包括體態掃描器和控制器,所述體態掃描器、所述環形加熱片分別與所述控制器相連。
[0007]所述體態掃描器上設置有紅外傳感器。
[0008]所述圓形固定架上端設置有警報結構,所述警報結構與所述控制器相連。
[0009 ] 所述弧形球體的數量范圍為15-25個。
[0010]所述毫針上設置有防滑結構,所述防滑結構為防滑花紋、防滑凸塊或者防滑凹槽。
[0011]本實用新型具有的優點和積極效果是: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弧形球體、氣囊、導熱片可使得針灸與熱敷同時進行,強化中醫治療效果;進一步,通過設置體態掃描器和控制器,實現控制器對人體穴位的定位,能夠自動識別人體體態,并進行穴位定位,降低針灸初學者的工作難度,提高了針灸的準確性、安全性和效率。
【附圖說明】
[0012]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3]圖中:1、針柄2、套筒3、進氣管4、氣囊5、進氣閥6、出氣管7、出氣閥8、圓形固定架9、弧形球體10、導熱片11、防滑結構12、毫針13、控制器。
【具體實施方式】
[0014]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改進的中醫針灸裝置,包括針柄1、套筒2、圓形固定架8和毫針12,針柄1下端與套筒2固定連接,套筒2下端與圓形固定架8連接,圓形固定架8下端與毫針12相連接,圓形固定架8內設置有呈中空的腔體,腔體下方設置有環繞于毫針12的周圍的弧形球體9,腔體與弧形球體9相連通,圓形固定架8的上端設置有與腔體相連通的進氣管3和出氣管6,進氣管3與氣囊4相連接,進氣管3與氣囊4之間設置有進氣閥5,出氣管6上設置有出氣閥7,腔體內設置有環形加熱片,弧形球體內設置有與環形加熱片垂直的導熱片10,導熱片10與環形加熱片相連接。
[0015]實施例1
[0016]—種改進的中醫針灸裝置,包括針柄1、套筒2、圓形固定架8、毫針12和控制器13,針柄1下端與套筒2固定連接,套筒2下端與圓形固定架8連接,圓形固定架8下端與毫針12相連接,圓形固定架8內設置有呈中空的腔體,腔體下方設置有環繞于毫針12的周圍的弧形球體9,腔體與弧形球體9相連通,圓形固定架8的上端設置有與腔體相連通的進氣管3和出氣管6,進氣管3與氣囊4相連接,進氣管3與氣囊4之間設置有進氣閥5,出氣管6上設置有出氣閥7,腔體內設置有環形加熱片,弧形球體9內設置有導熱片10,導熱片10與環形加熱片相連接。環形加熱片與控制器13相連,控制器13可控制環形加熱片的溫度。當穿刺成功后,隨著針頭的插入后,擠壓氣囊4可對弧形球體9充氣,然后通過控制器對環形加熱片的溫度的控制,調節弧形球體9的溫度,使得針灸時的熱敷溫度舒適,強化中醫治療效果,為中醫針灸治療提供幫助。針灸完成后,可開啟出氣閥將氣體排放,方便該中醫針灸裝置的存放。
[0017]改進的中醫針灸裝置還包括體態掃描器,體態掃描器設置于圓形固定架的底部,也可以設置于控制器的一側,體態掃描器與控制器相連,體態掃描器上設置有紅外傳感器。體態掃描器能夠自動識別人體體態,并進行穴位定位,定位更加精準快速,并將相關信號傳遞給控制器,體態掃描器10設置的紅外感應器,紅外線傳感器測量人體表面溫度的熱像圖,可以快速對人體進行體態掃描。
[0018]實施例2
[0019]一種改進的中醫針灸裝置,包括針柄1、套筒2、圓形固定架8、毫針12和控制器,針柄1下端與套筒2固定連接,套筒2下端與圓形固定架8連接,圓形固定架8下端與毫針12相連接,圓形固定架8內設置有呈中空的腔體,腔體下方設置有環繞于毫針12的周圍的弧形球體9,腔體與弧形球體9相連通,圓形固定架8的上端設置有與腔體相連通的進氣管3和出氣管6,進氣管3與氣囊4相連接,進氣管3與氣囊4之間設置有進氣閥5,出氣管6上設置有出氣閥7,腔體內設置有環形加熱片,弧形球體9內設置有導熱片10,導熱片10與環形加熱片相連接。改進的中醫針灸裝置還包括體態掃描器和警報結構,圓形固定架上端設置有警報結構,警報結構與控制器相連。體態掃描器能夠自動識別人體體態,并進行穴位定位,并將相關穴位定位信號傳遞給控制器13,控制器13對醫護人員針灸的位置進行監控,如果醫護人員手持的毫針未在設定穴位所在位置,警報結構就會處于紅色報警狀態。
[0020]實施例3
[0021]—種改進的中醫針灸裝置,包括針柄1、套筒2、圓形固定架8、毫針12,針柄1下端與套筒2固定連接,套筒2下端與圓形固定架8連接,圓形固定架8下端與毫針12相連接,圓形固定架8內設置有呈中空的腔體,腔體下方設置有環繞于毫針12的周圍的弧形球體9,弧形球體9的數量為15-25個。優選地,弧形球體9的數量為18個。
[0022]腔體與弧形球體9相連通,圓形固定架8的上端設置有與腔體相連通的進氣管3和出氣管6,進氣管3與氣囊4相連接,進氣管3與氣囊4之間設置有進氣閥5,出氣管6上設置有出氣閥7,腔體內設置有環形加熱片,弧形球體9內設置有導熱片10,導熱片10與環形加熱片相連接。
[0023]實施例4
[0024]—種改進的中醫針灸裝置,包括針柄1、套筒2、圓形固定架8、毫針12,針柄1下端與套筒2固定連接,套筒2下端與圓形固定架8連接,圓形固定架8下端與毫針12相連接,圓形固定架8內設置有呈中空的腔體,腔體下方設置有環繞于毫針12的周圍的弧形球體9。
[0025]腔體與弧形球體9相連通,圓形固定架8的上端設置有與腔體相連通的進氣管3和出氣管6,進氣管3與氣囊4相連接,進氣管3與氣囊4之間設置有進氣閥5,出氣管6上設置有出氣閥7,腔體內設置有環形加熱片,弧形球體9內設置有導熱片10,導熱片10與環形加熱片相連接。
[0026]毫針上設置有防滑結構11,防滑結構11為防滑花紋、防滑凸塊或者防滑凹槽。優選地,防滑結構11為防滑花紋。
[0027]以上對本實用新型的幾個實施例進行了詳細說明,但內容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不能被認為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范圍。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范圍所作的均等變化與改進等,均應仍歸屬于本實用新型的專利涵蓋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改進的中醫針灸裝置,包括針柄、套筒、圓形固定架和毫針,所述針柄下端與所述套筒固定連接,所述套筒下端與所述圓形固定架連接,所述圓形固定架下端與所述毫針相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圓形固定架內設置有呈中空的腔體,所述腔體下方設置有環繞于所述毫針的周圍的弧形球體,所述腔體與所述弧形球體相連通,所述圓形固定架的上端設置有與所述腔體相連通的進氣管和出氣管,所述進氣管與氣囊相連接,所述進氣管與所述氣囊之間設置有進氣閥,所述出氣管上設置有出氣閥,所述腔體內設置有環形加熱片,所述弧形球體內設置有導熱片,所述導熱片與所述環形加熱片相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進的中醫針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改進的中醫針灸裝置還包括體態掃描器和控制器,所述體態掃描器、所述環形加熱片分別與所述控制器相連。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改進的中醫針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體態掃描器上設置有紅外傳感器。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改進的中醫針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圓形固定架上端設置有警報結構,所述警報結構與所述控制器相連。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進的中醫針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球體的數量范圍為15-25個。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進的中醫針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毫針上設置有防滑結構,所述防滑結構為防滑花紋、防滑凸塊或者防滑凹槽。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改進的中醫針灸裝置,包括針柄、套筒、圓形固定架和毫針,圓形固定架內設置有呈中空的腔體,腔體下方設置有環繞于毫針的周圍的弧形球體,腔體與弧形球體相連通,圓形固定架的上端設置有與腔體相連通的進氣管和出氣管,進氣管與氣囊相連接,進氣管與氣囊之間設置有進氣閥,出氣管上設置有出氣閥,腔體內設置有環形加熱片,弧形球體內設置有導熱片,導熱片與環形加熱片相連接。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弧形球體、氣囊、導熱片可使得針灸與熱敷同時進行,強化中醫治療效果,通過設置體態掃描器和控制器,實現控制器對人體穴位的定位,能夠自動識別人體體態,并進行穴位定位,降低針灸初學者的工作難度。
【IPC分類】A61B5/01, A61H39/08, A61H39/02, A61F7/08
【公開號】CN205145118
【申請號】CN201520692370
【發明人】張毅
【申請人】張毅
【公開日】2016年4月13日
【申請日】2015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