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人體肩關節牽引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設備技術領域,涉及一種人體肩關節鏡手術輔助設施,具體地說是一種人體肩關節牽引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現如今,關節鏡手術已經成為各類關節疾病的常用治療手段之一。對于肩關節的關節鏡手術而言,手術過程中必須對患者的肩關節施加相應的牽引動作,以適度增大肩關節的間隙,否則無法正常實施肩關節鏡手術,使患者的肩關節傷病得到有效的治療。
[0003]然而,目前大多數醫院所采用的上述的輔助牽引手段均非常落后,主要是一方面依靠患者自身的上肢重量;另一方面依靠助手的手法進行人工牽引。
[0004]盡管患者的自身重量是恒定的,但是助手在手術中的持續牽引力不是恒定的,同時,人工牽引的角度也會隨時發生改變,必然導致手術過程中醫生的視角和視野隨之產生變化,無法持續正常地施行肩關節鏡手術,這樣不僅會延長手術時間,還會直接影響手術的治療效果,嚴重的還會使患者因手術而產生其它的并發癥,增大手術的風險。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或缺陷,提供一種人體肩關節牽引裝置,使之成為肩關節鏡手術輔助設備中的必備工具之一,使用該牽引裝置,連接一定重量的砝碼或重物對患者的肩關節施加適度的牽引動作,將肩關節間隙增大,確保肩關節鏡手術的順利進行,有效地治療患者的肩關節傷病。
[0006]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
[0007]—種人體肩關節牽引裝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可包裹患者前臂的牽引帶和通過繩纜與牽引帶相連的牽引架;
[0008]所述的牽引帶包括一塊裹布;該裹布長度方向的一側縫制有若干條向外延伸的正面向內設置的雌雄扣帶,其長度方向的另一側縫制有相同數量向內延伸的正面向外設置的雌雄扣帶;該裹布寬度方向的一側縫制有一繩纜套環;
[0009]所述裹布敷設在患者的前臂,其長度方向的一側向另一側圍裹,其正面朝內雌雄扣帶與正面朝外雌雄扣帶相互扣合,裹布整體呈一筒狀結構。
[0010]上述的人體肩關節牽引裝置,其中,
[0011]所述的牽引架呈“T”字型結構,包括一單根立柱和固接在該立柱頂端的橫梁;
[0012]所述的橫梁兩端分別設有一滑輪座,二個滑輪座上分別設有一滑輪;
[0013]所述繩纜的一端與牽引帶上的套環相連,其另一端經由牽引架上的二個滑輪與砝碼類重物相連。
[0014]所述牽引架上的橫梁與立柱之間設有至少一根支撐桿。
[0015]所述的裹布為無紡布或棉布或毛巾類的任意一種。
[0016]所述該立柱的底端固設在一底盤上。
[0017]所述立柱的長度適度縮短,其底端固接一圓管,該圓管的下端垂直插入并固定在病床架上的注射架插孔內。
[0018]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的優點和積極效果:
[0019]利用本實用新型涉及的牽引裝置施行肩關節鏡手術,手術過程中無需人工牽引,牽引角度總體上不會發生改變,手術過程中醫生的視角和視野相對保持不變,可持續正常地施行肩關節鏡手術,這樣不僅會大幅度縮短手術時間,確保手術的治療效果,避免患者因手術時間過長而產生其它的并發癥,降低患者手術的風險。
[0020]利用該裝置將患者的肩關節間隙適度增大,可確保肩關節鏡手術的順利進行,有效地治療患者的肩關節疾病。
【附圖說明】
[0021]通過以下實施例并結合其附圖的描述,可以進一步理解其發明的目的、具體結構特征和優點。附圖中,
[0022]圖1是本實用新型牽引裝置涉及的牽引帶的正面結構示意圖;
[0023]圖2是圖1的背面結構示意圖;
[0024]圖3是圖1的左側沿順時針方向向右側圍裹呈筒狀結構的示意圖;
[0025]圖4是本實用新型牽引裝置涉及的牽引架的正面結構示意圖;
[0026]圖5是圖4中的A向放大結構示意圖;
[0027]圖6是圖4中的B向放大結構示意圖;
[0028]圖7是沿圖4中C-C線的剖面放大結構示意圖;
[0029]圖8是本實用新型涉及的牽引裝置使用狀態下的結構示意圖;
[0030]圖9是牽引架底部固定方式的另一個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0031]圖中:
[0032]1-牽引帶;11_裹布;12-正面向內的雌雄扣帶;13-正面向外的雌雄扣帶;14_繩纜套環;
[0033]2-牽引架;21_立柱;22_橫梁;23_滑輪座;24_滑輪;25_支撐桿;26_底盤;27-圓管;
[0034]3-繩纜;
[0035]4-砝碼類重物;
[0036]5-患者的前臂;
【具體實施方式】
[0037]參見圖1?圖9,本實用新型涉及的一種人體肩關節牽引裝置,包括一可包裹患者手臂的牽引帶1和通過繩纜3與牽引帶1相連的牽引架2 ;其關鍵技術方案在于:
[0038]如圖1-3所示,牽引帶1包括一塊裹布11 ;該裹布11長度方向的一側縫制有若干條向外延伸的正面向內設置的雌雄扣帶12,其長度方向的另一側縫制有相同數量向內延伸的正面向外設置的雌雄扣帶13 ;該裹布11寬度方向的一側縫制有一繩纜套環14 ;
[0039]裹布11敷設在患者的前臂5上其長度方向的一側向另一側圍裹,其正面向內的雌雄扣帶12與正面向外的雌雄扣帶13相互扣合,裹布11整體呈一筒狀結構。
[0040]如圖4-7所示,牽引架2呈“T”字型結構,包括一單根立柱21和固接在該立柱21頂端的橫梁22 ;橫梁22兩端分別設有一滑輪座23,二個滑輪座23上分別設有一滑輪24 ;繩纜3的一端與牽引帶1上的套環14相連,其另一端經由牽引架2上的二個滑輪24與砝碼類重物4相連。
[0041]如圖8所示,本實用新型牽引架2上的橫梁22與立柱21之間設有至少一根支撐桿25,以增強牽引架的穩定性。
[0042]本實用新型涉及的裹布11為無紡布或棉布或毛巾類的任意一種。
[0043]如圖4、8所示,可將本實用新型牽引架的立柱21底端固設在一底盤26上進行固定;
[0044]亦可如圖9所示,將本實用新型涉及的牽引架立柱適度縮短,并在其底端固接一圓管,將圓管的下端垂直插入并固定在病床架上的注射架插孔內。
[0045]如圖8所示,本實用新型牽引裝置采用的砝碼為5個,每個砝碼的重量為1kg。
[0046]利用本實用新型涉及的牽引裝置施行肩關節鏡手術,手術過程中無需人工牽引,牽引角度基本上不會發生變化,手術過程中醫生的視角和視野基本保持不變,可持續正常地施行肩關節鏡手術。這樣不僅會大幅度縮短手術時間,確保手術的治療效果,避免患者因手術時間過長而產生其它的并發癥,降低患者手術的風險。
[0047]利用本實用新型牽引裝置進行關節鏡手術的過程大致如下:
[0048]患者的身體采用側臥位,將患者的骨性突出部位用墊子墊好,并利用布袋等物件進行穩定。患者的軀體向后傾斜且與床面呈25°?30°的夾角,此時患者的關節盂恰好與地面平行,為施行關節鏡手術的最佳體位。
[0049]在對側的腋下安置一塊長墊,以保護臂叢神經,軀干必須保持固定。
[0050]將患肢懸吊起來,并用消毒的手術單包扎。側臥位時患臂用牽引帶固定,利用繩纜和牽引架將包裹了患肢的牽引帶與砝碼類重物相連。患肩外展45°,前屈15°,可以很方便地觀察盂肱關節和肩峰下間隙,避免手術中需要重新安放體位的麻煩。
[0051]上臂的牽引重量為5kg,牽引后肱骨頭和關節囊及韌帶都是是松弛的。利用該裝置將患者的肩關節間隙適度增大,可確保肩關節鏡手術的順利進行,有效地治療患者的肩關節疾病。
[0052]利用該牽引裝置,連接一定重量的砝碼或重物對患者的肩關節施加適度的牽引動作,將肩關節間隙適度增大,確保肩關節鏡手術的順利進行,有效地治療患者的肩關節傷病。
【主權項】
1.一種人體肩關節牽引裝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可包裹患者手臂的牽引帶和通過繩索與牽引帶相連的牽引架; 所述的牽引帶包括一塊裹布;該裹布長度方向的一側縫制有若干條向外延伸的正面向內設置的雌雄扣帶,其長度方向的另一側縫制有相同數量向內延伸的正面向外設置的雌雄扣帶;該裹布寬度方向的一側縫制有一繩纜套環; 所述裹布敷設在患者的前臂上,其長度方向的一側向另一側圍裹,其正面 朝內雌雄扣帶與正面朝外雌雄扣帶相互扣合,裹布整體呈一筒狀結構。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人體肩關節牽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牽引架呈“T”字型結構,包括一單根立柱和固接在該立柱頂端的橫梁; 所述的橫梁兩端分別設有一滑輪座,二個滑輪座上分別設有一滑輪; 所述繩纜的一端與牽引帶上的套環相連,其另一端經由牽引架上的二個滑輪與砝碼類重物相連。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人體肩關節牽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牽引架上的橫梁與立柱之間設有至少一根支撐桿。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人體肩關節牽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裹布為無紡布或棉布或毛巾類的任意一種。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人體肩關節牽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該立柱的底端固設在一底盤上。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人體肩關節牽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的長度適度縮短,其底端固接一圓管,該圓管的下端垂直插入并固定在病床架上的注射架插孔內。
【專利摘要】一種人體肩關節牽引裝置,包括可包裹患者手臂的牽引帶和通過繩索與牽引帶相連的牽引架;牽引帶包括一裹布,該裹布長度方向的一側縫制有若干條向外延伸的正面向內設置的雌雄扣帶,其長度方向的另一側縫制有相同數量向內延伸的正面向外設置的雌雄扣帶;該裹布寬度方向的一側縫制有繩纜套環;裹布敷設在患者的前臂上,其長度方向的一側向另一側圍裹,正面朝內雌雄扣帶與正面朝外雌雄扣帶相互扣合,裹布整體呈筒狀結構。牽引架呈“T”字型,包括立柱和固接在該立柱頂端的橫梁;橫梁兩端設滑輪座,二個滑輪座上設有滑輪;繩纜的一端與牽引帶上的套環相連,另一端經由牽引架上的滑輪與砝碼類重物相連。將肩關節間隙增大,確保肩關節鏡手術的順利進行。
【IPC分類】A61B17/56, A61B17/02
【公開號】CN204971519
【申請號】CN201520555597
【發明人】祝云利, 韓艷, 祝鈞
【申請人】祝云利
【公開日】2016年1月20日
【申請日】2015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