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質導管標本袋腹腔內置入的外連式組合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療器械,具體涉及一種應用在腔鏡術中向腹腔置入帶有硬質導管標本袋的輔助器械。
【背景技術】
[0002]腹腔鏡手術切除的腫瘤標本體積大,通過腹壁小切口取出困難,需要粉碎取出,但是粉碎的過程容易導致腫瘤播散轉移,因此將腫瘤標本在腹腔內裝入預防腫瘤播散轉移的硬質導管標本袋,并將硬質導管標本袋充氣膨脹形成一個密閉的環境,從而在腹腔內形成一個密閉的空間內粉碎標本,能夠達到預防腫瘤粉碎過程中產生的碎肩播散轉移的目的。由于在硬質導管標本袋內的粉碎操作需要保持窺視的距離,以及需要旋切操作的空間,同時為了便于器械進入密閉的硬質導管標本袋進行操作,因此硬質導管標本袋不僅容積大,而且設有與外界相通的多個硬質導管,折疊后體積過大,難以全部裝入套管內再插入狹窄的腹壁穿刺鞘管內進入腹腔。將帶有多個硬質導管的大容積標本袋盡可能排列成線性,即通過增加長度而降低截面積,從而經過狹窄穿刺導管緩慢置入腹腔,操作過程主要依靠腹腔鏡監視下夾持標本袋向腹內逐步牽拉的方法,但其操作時間長,易于發生腹腔內氣體泄漏,嚴重影響腹腔內的操作空間和視野,操作過程容易損傷組織器官,因此,帶有多個硬質導管的大容積標本袋通過狹窄的腹壁穿刺鞘進入腹腔具有一定的難度和風險。
[0003]傳統標本袋頂部開口的彈性擴展環形成的圓形平面與操作棒呈平行關系,但是與標本袋的圓筒縱軸呈直角,因此在傳送鞘內牽拉標本袋與彈性擴展環、操作棒呈線性狀態時,彈性擴展環周邊標本袋壁將形成過多的折疊,在腹壁傳送鞘有限的空間內阻礙操作棒推進標本袋,對于大容積的標本袋該問題將更加嚴重。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硬質導管標本袋腹腔內置入的外連式組合裝置,以期能夠實現術中自行裝卸,減少和防止標本袋置入腹腔操作過程中漏氣,盡可能不增大手術切口而充分利用腹壁穿刺鞘管的內徑,有助于附帶有多個硬質導管的大容積的標本袋呈線性流暢通過狹窄的腹壁傳送鞘管進入腹腔。
[0005]本實用新型為解決技術問題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0006]本實用新型硬質導管標本袋腹腔內置入的外連式組合裝置,其結構特點是:包括傳送管、儲存管和側入口硬質導管標本袋;
[0007]所述傳送管具有管狀傳送鞘,在所述傳送鞘的頂端設置為頂部環形封閉圈;操作棒可以插入在所述頂部環形封閉圈中,并且在操作棒與頂部環形封閉圈之間形成密封;
[0008]所述儲存管具有管狀儲存鞘,在所述儲存鞘的底端設置近端環形封閉圈,在儲存鞘的頂端設置遠端環形封閉圈;所述近端環形封閉圈可以套裝在傳送鞘的頂部環形封閉圈上,并在近端環形封閉圈與頂部環形封閉圈之間形成密封;操作棒可以插入在所述遠端環形封閉圈中,并且在操作棒與遠端環形封閉圈之間形成密封;所述儲存管能夠沿操作棒的軸向移動并脫離操作棒;
[0009]所述側入口硬質導管標本袋是在袋體的側部開口形成側入口,在所述側入口上設置一圈設置彈性擴展環,所述操作棒與彈性擴展環相連接,所述袋體是可充氣擴充的軟質袋體,袋體可部分容納在儲存鞘中。
[0010]本實用新型硬質導管標本袋腹腔內置入的外連式組合裝置,其結構特點也在于:所述儲存鞘呈瓶狀,上部為小徑瓶頸段,下部為大徑瓶體段,所述小徑瓶頸段可以套裝在操作棒上,并能夠以操作棒為導向沿操作棒軸向移動。
[0011]與已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有益效果體現在:
[0012]1、本實用新型能夠實現術中自行裝卸,減少和防止標本袋置入腹腔操作過程中漏氣,在盡可能不增大手術切口的同時,充分利用腹壁穿刺鞘管的內徑,有助于附帶有多個硬質導管的大容積的標本袋呈線性流暢通過狹窄的腹壁傳送鞘管進入腹腔。
[0013]2、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易于實現。
【附圖說明】
[0014]圖1為本實用新型中傳送管結構示意圖;
[0015]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儲存管結構示意圖;
[0016]圖3為本實用新型中側入口硬質導管標本袋結構示意圖;
[0017]圖4為本實用新型使用狀態示意圖。
[0018]圖中標號:11傳送管、12儲存管、13側入口硬質導管標本袋,131袋體、132導管,133側入口,134彈性擴展環,135操作棒,111傳送鞘,112頂部環形封閉圈,121近端環形封閉圈,122儲存鞘,123遠端環形封閉圈。
【具體實施方式】
[0019]參見圖1、圖2、圖3和圖4,本實施例中硬質導管標本袋腹腔內置入的外連式組合裝置包括傳送管11、儲存管12和側入口硬質導管標本袋13 ;
[0020]如圖1和圖4所示,傳送管11具有管狀傳送鞘111,在所述傳送鞘111的頂端設置為頂部環形封閉圈112 ;操作棒135可以插入在所述頂部環形封閉圈112中,并且在操作棒135與頂部環形封閉圈112之間形成密封。
[0021]如圖2和圖4所示,儲存管12具有管狀儲存鞘122,在所述儲存鞘122的底端設置近端環形封閉圈121,在儲存鞘122的頂端設置遠端環形封閉圈123 ;所述近端環形封閉圈121可以套裝在傳送鞘的頂部環形封閉圈112上,并在近端環形封閉圈121與頂部環形封閉圈112之間形成密封;操作棒135可以插入在所述遠端環形封閉圈123中,并且在操作棒135與遠端環形封閉圈123之間形成密封;所述儲存管12能夠沿操作棒135的軸向移動并脫離操作棒135。
[0022]如圖3和圖4所示,側入口硬質導管標本袋13是在袋體131的側部開口形成側入口 133,在所述側入口 133上設置一圈設置彈性擴展環134,所述操作棒135與彈性擴展環134相連接,所述袋體131是可充氣擴充的軟質袋體,袋體131可部分容納在儲存鞘122中。
[0023]本實施中設置儲存鞘122呈瓶狀,上部為小徑瓶頸段,下部為大徑瓶體段,所述小徑瓶頸段可以套裝在操作棒135上,并能夠以操作棒135為導向沿操作棒軸向移動。
[0024]使用方式:傳送管11經過腹壁穿刺孔部分進入腹腔,操作棒135依次穿過儲存管12的近端環形封閉圈121和儲存鞘122,并在遠端環形封閉圈123中伸出,隨之將彈性擴張環134和彈性擴張環134相連接的一部分袋體131牽拉置于儲存管12的儲存鞘122中,儲存管12的遠端環形封閉圈123與操作棒135形成封閉,防止漏氣;隨后,將其余部分的袋體131以及設置在袋體131上的導管132排列呈線性,插入傳送管11逐步置入腹腔;為防止腹內氣體泄漏,向下推移儲存管12上的近端環形封閉圈121,使近端環形封閉圈121與傳送管11上的頂部環形封閉圈112形成封閉;這其中,硬質導管標本袋13的導管132、彈性擴展環134以及操作棒135均呈線性處在外部密閉連接的傳送鞘111和儲存鞘122內,在腹腔內牽拉袋體131,或是體外推進操作棒135,將硬質導管標本袋13的袋體131、導管132、彈性擴展環134和一部分操作棒135逐步置入腹腔。再以操作棒135為軸心,向外移動并脫離儲存管12,在傳送管11的頂部環形封閉圈112與操作棒135之間形成密封,有效防止漏氣。
[0025]以上所述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描述,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范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設計精神的前提下,本領域普通工程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出的各種變形和改進,均應落入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書確定的保護范圍內。
【主權項】
1.一種硬質導管標本袋腹腔內置入的外連式組合裝置,其特征是:包括傳送管(11)、儲存管(12)和側入口硬質導管標本袋(13); 所述傳送管(11)具有管狀傳送鞘(111),在所述傳送鞘(111)的頂端設置為頂部環形封閉圈(112);操作棒(135)可以插入在所述頂部環形封閉圈(112)中,并且在操作棒(135)與頂部環形封閉圈(112)之間形成密封; 所述儲存管(12)具有管狀儲存鞘(122),在所述儲存鞘(122)的底端設置近端環形封閉圈(121),在儲存鞘(122)的頂端設置遠端環形封閉圈(123);所述近端環形封閉圈(121)可以套裝在傳送鞘的頂部環形封閉圈(112)上,并在近端環形封閉圈(121)與頂部環形封閉圈(112)之間形成密封;操作棒(135)可以插入在所述遠端環形封閉圈(123)中,并且在操作棒(135)與遠端環形封閉圈(123)之間形成密封;所述儲存管(12)能夠沿操作棒(135)的軸向移動并脫離操作棒(135); 所述側入口硬質導管標本袋(13)是在袋體(131)的側部開口形成側入口(133),在所述側入口(133)上設置一圈設置彈性擴展環(134),所述操作棒(135)與彈性擴展環(134)相連接,所述袋體(131)是可充氣擴充的軟質袋體,袋體(131)可部分容納在儲存鞘(122)中。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硬質導管標本袋腹腔內置入的外連式組合裝置,其特征是:所述儲存鞘(122)呈瓶狀,上部為小徑瓶頸段,下部為大徑瓶體段,所述小徑瓶頸段可以套裝在操作棒(135)上,并能夠以操作棒(135)為導向沿操作棒軸向移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硬質導管標本袋腹腔內置入的外連式組合裝置,其特征是設置一傳送管具有管狀傳送鞘,傳送鞘的頂端設置為頂部環形封閉圈;操作棒可以插入在頂部環形封閉圈中并與其形成密封;儲存管具有管狀儲存鞘,儲存鞘的底端和頂端分別有近端環形封閉圈和遠端環形封閉圈;近端環形封閉圈可以套裝在傳送鞘的頂部環形封閉圈上并與其形成密封;操作棒可以插入在遠端環形封閉圈中并與其形成密封;儲存管能夠沿操作棒的軸向移動并脫離操作棒;側入口硬質導管標本袋為側入口并連接彈性擴展環和操作棒。本實用新型充分利用腹壁穿刺鞘管的內徑,有助于附帶有多個硬質導管的大容積的標本袋呈線性流暢通過狹窄的腹壁傳送鞘管進入腹腔,密封性好。
【IPC分類】A61B17/50, A61B10/04
【公開號】CN204971373
【申請號】CN201520771739
【發明人】凌斌, 凌安東
【申請人】凌安東
【公開日】2016年1月20日
【申請日】2015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