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臥床病人助力翻身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輔助器械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臥床病人助力翻身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在臨床上一些神經內科患者,如中風、血栓造成的昏迷、偏癱、身體活動不便等可能失去自理能力,長期臥床的病人會產生褥瘡等皮膚性疾病,需要醫護人員定時翻身、按摩,一般是兩三個醫護人員互相配合以拉拽搬動患者的方式給患者翻身,這增加了醫務人員的勞動強度,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且容易給患者造成痛苦或傷害;若需要側身時,需要用用枕頭、棉被等作為靠背,支撐患者,使患者處于側身狀態,醫務人員整理枕頭、棉被增加了醫務人員的勞動強度,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且容易枕頭和棉被容易變形移動,患者出汗不易排出,給患者造成痛苦或傷害;目前也有翻身床,但是結構復雜,成本昂貴,對于處于恢復期的神經內科患者不適用。
【發明內容】
[0003]為克服所述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方便為神經內科患者翻身、能夠有效避免褥瘡發生、并能使患者感覺舒適的臥床病人助力翻身裝置。
[0004]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臥床病人助力翻身裝置,包括床墊主體、系帶、墊套,床墊主體的兩端設有系帶,所述系帶貫穿床墊主體寬度方向露出兩端,所述床墊主體靠近人體一面設有多個相互平行并平行于床墊主體長度方向的溝槽,溝槽主要起散熱作用,并方便床墊向人體一側卷起,所述床墊主體靠近人體一側設有LED燈帶,當床墊卷起時,能夠提供照明,緩解臨時黑暗帶給患者的緊張情緒,所述床墊主體遠離溝槽的一面,靠近兩條長邊位置分別設有兩個抓持孔或抓持帶,方便醫護人員使用時抓持用力,所述床墊主體溝槽一面外部包覆有墊套,所述墊套的四周通過連接部件固定在床墊主體的四周,所述墊套上對稱設有兩個充氣氣囊,所述充氣氣囊表面設有多個突起,方便患者側身時倚靠,所述床墊主體遠離溝槽的一面均勻設有萬向滾珠,方便醫護人員使用時拉拽床墊,有效降低醫護人員的勞動強度,所述床墊主體遠離溝槽的一面靠近兩條長邊的位置設有吸盤,當患者正常休息時,能夠將床墊固定在床板上。
[0005]進一步,所述系帶的兩端通過卡扣或粘貼扣相連接。
[0006]進一步,若所述系帶的兩端通過卡扣相連接時,所述系帶上設有長度調節扣,通過長度調節扣可調節系帶的長度,協助患者翻身時,調節形成圓的大小。
[0007]進一步,所述床墊主體靠近人體一面設有與溝槽相交叉的輔助溝槽,輔助溝槽能加大散熱面積。
[0008]進一步,所述床墊主體上均勻設有透氣孔,方便散熱。
[0009]進一步,所述墊套由一層海綿層和多層透氣網布疊加在一起,在對應LED燈帶位置設為單層透氣網布,便于透光,而且避免光線直射患者眼睛,有利于保護患者不受傷害。
[0010]進一步,所述充氣氣囊設有充放氣孔,可連接充放氣栗。
[0011]進一步,所述床墊主體設有蓄電池腔,所述蓄電池腔內設有蓄電池,所述蓄電池的通過開關與LED燈帶相連。
[0012]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床墊設有的溝槽、輔助溝槽或透氣孔,墊套由一層海綿層和多層透氣網布疊加在一起,可產生有效的散熱作用,使患者產生的潮氣散發出去;利用圓筒滾動省力的原理,方便醫務人員為患者翻身,降低醫務人員的勞動強度,有效防止褥瘡發生,也避免了直接拉拽患者,給患者造成痛苦;LED燈帶的設計,當床墊卷起時,能夠提供照明,緩解臨時黑暗帶給患者的緊張情緒;墊套上對稱設有兩個充氣氣囊,所述充氣氣囊表面設有多個突起,方便患者側身時倚靠,并有利于汗液排出,有效防止褥瘡發生。
【附圖說明】
[0013]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示意圖。
[0014]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接觸床板一面的示意圖。
[0015]圖3是本實用新型中床墊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0016]圖中,1床墊主體,11溝槽,12輔助溝槽,13LED燈帶,14吸盤,15萬向滾珠,16抓持孔,2系帶,21粘結扣,3墊套,31充氣氣囊,32充放氣孔,33突起,4連接部件。
【具體實施方式】
[0017]現在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0018]如附圖1、圖2、圖3所示的一種臥床病人助力翻身裝置,包括床墊主體1、系帶2、墊套3,床墊主體1的兩端設有系帶2,所述系帶2貫穿床墊主體1寬度方向露出兩端,所述床墊主體1靠近人體一面設有多個相互平行并平行于床墊主體1長度方向的溝槽11,溝槽11主要起散熱作用,并方便床墊向人體一側卷起,所述床墊主體1靠近人體一側設有LED燈帶13,當床墊卷起時,能夠提供照明,緩解臨時黑暗帶給患者的緊張情緒,所述床墊主體1遠離溝槽11的一面靠近兩條長邊位置分別設有兩個抓持孔16或抓持帶,方便醫護人員使用時抓住用力,所述床墊主體1溝槽11 一面外部包覆有墊套3,所述墊套3的四周通過連接部件4固定在床墊主體1的四周,所述墊套3上對稱設有兩個充氣氣囊31,所述充氣氣囊31表面設有多個突起33,方便患者側身時倚靠,所述床墊主體1遠離溝槽11的一面均勻設有萬向滾珠15,方便醫護人員使用時拉拽床墊,有效降低醫護人員的勞動強度,所述床墊主體1遠離溝槽11的一面靠近兩條長邊的位置設有吸盤14,當患者正常休息時,能夠將床墊固定在床板上。
[0019]進一步,所述系帶2的兩端通過卡扣或粘貼扣21相連接。
[0020]進一步,若所述系帶2的兩端通過卡扣相連接時,所述系帶2上設有長度調節扣,通過長度調節扣可調節系帶的長度,協助患者翻身時,調節形成圓的大小。
[0021]進一步,所述床墊主體1靠近人體一面設有與溝槽11相交叉的輔助溝槽12,輔助溝槽12能加大散熱面積。
[0022]進一步,所述床墊主體1上均勻設有透氣孔,方便散熱。
[0023]進一步,所述墊套3由一層海綿層和多層透氣網布疊加在一起,在對應LED燈帶位置設為單層透氣網布,便于透光,而且避免光線直射患者眼睛,有利于保護患者不受傷害。
[0024]進一步,所述充氣氣囊31設有充放氣孔32,方便連接充放氣栗。
[0025]進一步,所述床墊主體1設有蓄電池腔,所述蓄電池腔內設有蓄電池,所述蓄電池的通過開關與LED燈帶相連。
[0026]床墊設有的溝槽11、輔助溝槽12或者透氣孔,以及墊套3由一層海綿層和多層透氣網布疊加在一起,主要起散熱作用,可患者產生的潮氣散發出去,若給患者翻身時,使患者向上屈膝,然后將床墊兩側的系帶連接后,由于溝槽11設計,床墊主體1會形成筒形結構,醫務人員握住設在床墊主體1上遠離自己一側的抓持孔16或抓持帶,向自己一方用力,就可使床墊轉動,患者人也隨著床墊轉動,所述墊套3靠近床板的一側的萬向滾珠15可有效降低床墊與床板之間的摩擦系數,醫務人員可輕松調整床墊與床板的相對位置,萬向滾珠15使用壽命更長久,而且易護理,有效降低醫院護理成本,當位置調整完畢后放開卡扣或粘結扣21,床墊放平,患者處于需要轉換到的狀態,當患者需要側身休息時,可選擇合適的充氣氣囊31充氣,支撐患者的胸部或者背部,不需要再用枕頭等物品,同時充氣氣囊31外部的突起33,有效的保持空氣流通,降低患者褥瘡產生的概率。
[0027]本實用新型不局限于所述實施方式,任何人應得知在本實用新型的啟示下作出的結構變化,凡是與本實用新型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術方案,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0028]本實用新型未詳細描述的技術、形狀、構造部分均為公知技術。
【主權項】
1.一種臥床病人助力翻身裝置,包括床墊主體、系帶、墊套,其特征在于:床墊主體的兩端設有系帶,所述系帶貫穿床墊主體寬度方向露出兩端,所述床墊主體靠近人體一面設有多個相互平行并平行于床墊主體長度方向的溝槽,所述床墊主體靠近人體一側設有LED燈帶,所述床墊主體遠離溝槽的一面靠近兩條長邊位置分別設有兩個抓持孔或抓持帶,所述床墊主體溝槽一面外部包覆有墊套,所述墊套的四周通過連接部件固定在床墊主體的四周,所述墊套上對稱設有兩個充氣氣囊,所述充氣氣囊表面設有多個突起,所述床墊主體遠離溝槽的一面均勻設有萬向滾珠,所述床墊主體遠離溝槽的一面靠近兩條長邊的位置設有吸盤。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臥床病人助力翻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系帶的兩端通過卡扣或粘貼扣相連接。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臥床病人助力翻身裝置,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系帶的兩端通過卡扣相連接時,所述系帶上設有長度調節扣。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臥床病人助力翻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床墊主體靠近人體一面設有與溝槽相交叉的輔助溝槽。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臥床病人助力翻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床墊主體上均勻設有透氣孔。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臥床病人助力翻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墊套由一層海綿層和多層透氣網布疊加在一起,在對應LED燈帶位置設為單層透氣網布。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臥床病人助力翻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氣氣囊設有充放氣孔。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臥床病人助力翻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床墊主體設有蓄電池腔,所述蓄電池腔內設有蓄電池,所述蓄電池的通過開關與LED燈帶相連。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臥床病人助力翻身裝置,包括床墊主體、系帶、墊套,其特征在于:床墊主體的兩端設有系帶,所述系帶貫穿床墊主體寬度方向露出兩端,所述床墊主體靠近人體一面設有多個相互平行并平行于床墊主體長度方向的溝槽,所述床墊主體靠近人體一側設有LED燈帶,所述床墊主體遠離溝槽的一面靠近兩條長邊位置分別設有兩個抓持孔或抓持帶,所述床墊主體溝槽一面外部包覆有墊套,所述墊套上對稱設有兩個充氣氣囊,所述床墊主體遠離溝槽的一面均勻設有萬向滾珠,所述床墊主體遠離溝槽的一面靠近兩條長邊的位置設有吸盤,其有益效果為:方便為神經內科患者翻身,能夠有效避免褥瘡發生,并能使患者感覺舒適的神經內科方便翻身床墊。
【IPC分類】A61G7/05, A61G7/057
【公開號】CN204951422
【申請號】CN201520706222
【發明人】王秀華
【申請人】王秀華
【公開日】2016年1月13日
【申請日】2015年9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