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留置針牽引固定裝置及留置針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康復用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留置針牽引固定裝置及留置針。
【背景技術】
[0002]留置針是臨床治療中一種較為常用的醫療器械,對于需要進行長期多種藥物輸液治療的患者,通過將輸液針頭留置于患者體表,從而減少對患者穿刺次數的作用,使用方便,也減少了臨床輸液時反復穿刺操作,降低了病人的穿刺痛苦以及臨床護理人員的工作量,因而在當今的臨床中已經獲得廣泛應用。
[0003]現有的留置針在使用時,醫護人員首先通過將穿刺針聯通留置針插入患者的注射位置,然后通過穿刺針導引將留置針導入患者血管,最后,將穿刺針抽出,使留置針留在患者血管中,并用醫用膠帶固定留置針尾。現有的留置針的不足之處在于,在實際使用的過程中,由于患者移動或出汗等原因,固定留置針尾的醫用膠帶黏貼固定不牢,留置針頭有可能發生位移,這極有導致發生針頭與血管壁的抵接,造成血液栓塞,從而導致留置針不能有效的注射。為了克服以上不足,臨床上常需要醫護人員或患者不定期地拖拽留置針尾至合適位置并重新固定以保持藥路的通暢,這不僅增加了護理的工作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一種留置針牽引固定裝置及留置針,可以克服現有留置針固定不牢的問題,無需對留置針尾進行反復重新固定,降低了工作量和患者的痛苦。
[0005]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0006]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種留置針牽引固定裝置,包括:用于與留置針相連接的連接部以及用于將所述連接部固定在患者體表的固定部;
[0007]所述連接部與所述固定部之間通過牽引機構相連接,所述牽引機構用于調節所述連接部與所述固定部之間的距離。
[0008]具體的,所述牽引機構包括旋轉搖臂和絲杠;
[0009]所述絲杠連接所述連接部與所述固定部,通過旋轉所述旋轉搖臂帶動所述絲杠自旋調節所述連接部與所述固定部之間的距離。
[0010]進一步的,所述留置針牽引固定裝置還包括與所述絲杠平行設置的刻度板,所述刻度板的一端與所述連接部或所述固定部相固定。
[0011]此外,所述固定部包括至少一條固定帶;
[0012]所述固定帶的末端具有固定機構。
[0013]優選的,所述固定機構包括不干膠面以及貼附在所述不干膠面上的隔離紙。
[0014]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種留置針,包括留置針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留置針還包括如上所述的留置針牽引固定裝置。
[0015]優選的,所述留置針體與所述留置針牽引固定裝置為一體形成。
[0016]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留置針牽引固定裝置及留置針,留置針牽引固定裝置包括用于與留置針相連接的連接部以及用于將連接部固定在患者體表的固定部,其中,連接部與固定部之間通過牽引機構相連接,牽引機構用于調節連接部與固定部之間的距離。這樣一來,在將留置針通過留置針牽引固定裝置固定在患者體表之后,當需要拖拽留置針尾至合適位置以保持藥路通暢時,可以通過調節牽引機構實現留置針與固定部之間的相對位移,從而簡單地實現了留置針位置的調節,無需對留置針尾進行反復重新固定,顯著降低了醫護人員的工作量,有效減輕了患者的痛苦。
【附圖說明】
[0017]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18]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留置針牽引固定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19]附圖標記:
[0020]1-連接部,2-固定部,3-牽引機構,4-旋轉搖臂,5-絲杠,6-刻度板,7-固定帶,8-固定機構。
【具體實施方式】
[0021 ]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0022]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留置針牽引固定裝置,如圖1所示,包括:用于與留置針相連接的連接部I以及用于將連接部I固定在患者體表的固定部2。
[0023]連接部I與固定部2之間通過牽引機構3相連接,牽引機構3用于調節連接部I與固定部2之間的距離。
[0024]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留置針牽引固定裝置,包括用于與留置針相連接的連接部以及用于將連接部固定在患者體表的固定部,其中,連接部與固定部之間通過牽引機構相連接,牽引機構用于調節連接部與固定部之間的距離。這樣一來,在將留置針通過留置針牽引固定裝置固定在患者體表之后,當需要拖拽留置針尾至合適位置以保持藥路通暢時,可以通過調節牽引機構實現留置針與固定部之間的相對位移,從而簡單地實現了留置針位置的調節,無需對留置針尾進行反復重新固定,顯著降低了醫護人員的工作量,有效減輕了患者的痛苦。
[0025]具體的,牽引機構3可以采用各種已知的漸進式距離調節機構以實現連接部I與固定部2之間距離的微小調節,在如圖1所示的留置針牽引固定裝置,所述牽引機構3是以包括旋轉搖臂4和絲杠5為例進行的說明。
[0026]絲杠5連接在連接部I與固定部2之間,通過旋轉該旋轉搖臂4帶動絲杠5自旋調節連接部I與固定部2之間的距離。
[0027]進一步的,如圖1所示,留置針牽引固定裝置還可以包括與絲杠5平行設置的刻度板6,該刻度板6的一端與連接部I或固定部2相固定。這樣一來,醫護人員可以準確的得知留置針位移的實際距離,便于將留置針復歸原位且避免了位移距離過大。
[0028]采用這樣一種結構的牽引機構,當留置針牽引固定裝置將留置針固定后,若留置針針頭與血管壁發生抵接,需要拖拽留置針尾至合適位置以保持藥路通暢時,醫護人員只需要轉動旋轉搖臂4帶動絲杠5自旋調節連接部I與固定部2之間的距離,從而即可帶動留置針尾進行拖拽,操作簡單方便。
[0029]進一步的,如圖1所示,固定部2可以包括至少一條固定帶7。固定帶7的末端具有固定機構8。通過多條固定帶7可以實現可靠的固定。
[0030]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固定機構8具體可以包括不干膠面以及貼附在所述不干膠面上的隔離紙。這樣一種固定結構8結構簡單,當需要使用時,醫護人員只需要將隔離紙撕除,將不干膠面貼附在患者體表的合適位置處即可輕松實現留置針的固定。當然,以上也僅是舉例說明,固定機構8同樣可以采用已知的各種固定方式,如可將多條固定帶7包裹患者軀體,末端通過粘扣帶方式固定等,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對此并不做限定。
[003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留置針,包括留置針體,其中,該留置針還包括如上所述的留置針牽引固定裝置。
[0032]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留置針,包括留置針牽引固定裝置,該留置針牽引固定裝置包括用于與留置針相連接的連接部以及用于將連接部固定在患者體表的固定部,其中,連接部與固定部之間通過牽引機構相連接,牽引機構用于調節連接部與固定部之間的距離。這樣一來,在將留置針通過留置針牽引固定裝置固定在患者體表之后,當需要拖拽留置針尾至合適位置以保持藥路通暢時,可以通過調節牽引機構實現留置針與固定部之間的相對位移,從而簡單地實現了留置針位置的調節,無需對留置針尾進行反復重新固定,顯著降低了醫護人員的工作量,有效減輕了患者的痛苦。
[0033]進一步的,留置針體與留置針牽引固定裝置可以為一體形成。這樣一來,在生產的過程中,帶有留置針牽引固定裝置的留置針可以采用一塊材料,通過一次工藝同時形成留置針體與留置針牽引固定裝置,簡化了產品的制作工序,降低了生產成本。
[0034]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以所述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
【主權項】
1.一種留置針牽引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與留置針相連接的連接部以及用于將所述連接部固定在患者體表的固定部; 所述連接部與所述固定部之間通過牽引機構相連接,所述牽引機構用于調節所述連接部與所述固定部之間的距離。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留置針牽引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牽引機構包括旋轉搖臂和絲杠; 所述絲杠連接所述連接部與所述固定部,通過旋轉所述旋轉搖臂帶動所述絲杠自旋調節所述連接部與所述固定部之間的距離。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留置針牽引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留置針牽引固定裝置還包括與所述絲杠平行設置的刻度板,所述刻度板的一端與所述連接部或所述固定部相固定。
4.根據權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留置針牽引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包括至少一條固定帶; 所述固定帶的末端具有固定機構。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留置針牽引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機構包括不干膠面以及貼附在所述不干膠面上的隔離紙。
6.一種留置針,包括留置針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留置針還包括如權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留置針牽引固定裝置。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留置針,其特征在于,所述留置針體與所述留置針牽引固定裝置為一體形成。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一種留置針牽引固定裝置及留置針,涉及醫療器械技術領域,留置針牽引固定裝置包括用于與留置針相連接的連接部以及用于將所述連接部固定在患者體表的固定部;所述連接部與所述固定部之間通過牽引機構相連接,所述牽引機構用于調節所述連接部與所述固定部之間的距離。該留置針牽引固定裝置可以克服現有留置針固定不牢的問題,無需對留置針尾進行反復重新固定,降低了工作量和患者的痛苦。
【IPC分類】A61M5-158
【公開號】CN204543113
【申請號】CN201520171282
【發明人】田珊, 古蘭, 苗文
【申請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
【公開日】2015年8月12日
【申請日】2015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