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枕頜牽引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醫療設備技術領域,涉及一種枕頒牽引帶。
【背景技術】
[0002]隨著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電子產品的日益更新,頸椎病的發病率也逐年增高,而且逐漸年輕化。據文獻報道,在50歲左右的人群中大約有25%的人患過或正患此病,60歲左右則達50 %,70歲左右接近100 %。調查顯示,全國大約有7 % — 10 %的人患頸椎病,近幾年,20歲左右的年輕人被確診為頸椎病在醫院骨科已不在少數。頸椎病的年輕化趨勢向現代人敲響警鐘。
[0003]“頸椎牽引”是在頸椎病進行保守治療的一個重要手段。但是,目前“頸椎牽引”用到的枕頒牽引帶在使用時一般都存在著下頒部容易滑動,無法保證牽引的效果及持續性的問題。因此需要設計一款新的枕頒牽引帶。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出一種與下頒部貼合緊密,從而提高治療的持續性和治療效果的枕頒牽引帶。
[0005]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0006]一種枕頒牽引帶,包括下頒承托帶、后勺承托帶和掛帶,所述下頒承托帶的兩端和后勺承托帶的兩端分別延伸相接形成一結合部,所述掛帶設有兩條,所述兩條掛帶分別與所述結合部的末端連接,所述下頒承托帶的中部設有橫向的第一縫痕,所述下頒承托帶的前后兩側邊沿設有順向的第二縫痕,所述第二縫痕使所述下頒承托帶的前后兩側邊沿向中部收縮,所述第一縫痕和第二縫痕使所述下頒承托帶的中部形成弧形凹腔。
[0007]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枕頒牽引帶的下頒承托帶的中部呈弧形凹腔的形狀,因此在使用時患者的下頒部與弧形凹腔能夠緊密貼合,此時,即使是患者腦袋歪斜時,其下頒部依然處于弧形凹腔內,而不會出現傳統枕頒牽引帶那種下頒部在下頒承托帶上移位的情形,因此更有助于提高治療的持續性;另外,由于弧形凹腔與患者下頒部貼合緊密,使患者各部位受力均勻,解決了傳統枕頒牽引帶上患者下頒局部受力的問題,提高了使用的舒適性,也提高了治療效果。
[0008]傳統枕頒牽引帶使用時患者的耳朵被結合部壓住,導致耳廓壓紅,如牽引時間過長還可能產生壓瘡。因此,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枕頒牽引帶采用以下結構:在下頒承托帶兩端的端部通過從其內側向外側切除材料的方式使下頒承托帶的端部形成細窄狀,用同樣的方法將后勺承托帶的兩端的端部切成細窄狀;從而使所述下頒承托帶、后勺承托帶和結合部在相接處形成缺口結構,該缺口結構可使患者的耳朵不受壓。所述口結構的開口處設有魔術貼。優選的,所述缺口結構的寬度為5-10厘米。因此可以適合各種病人使用。
[0009]優選的,所述掛帶的上端設有掛環。掛扣非常方便。
【附圖說明】
[0010]圖1是本實用新型枕頒牽引帶的立體圖;
[0011]圖2是本實用新型枕頒牽引帶的側視圖;
[0012]圖3是傳統的枕頒牽引帶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3]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
[0014]參照附圖1-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枕頒牽引帶,包括下頒承托帶1、后勺承托帶2和掛帶3,所述下頒承托帶I的兩端和后勺承托帶2的兩端分別延伸相接形成一結合部12,所述掛帶3設有兩條,所述兩條掛帶3分別與所述結合部12的末端連接,所述掛帶3的上端設有掛環4 ;所述下頒承托帶I的中部設有橫向的第一縫痕21,所述下頒承托帶I的前后兩側邊沿設有順向的第二縫痕22,所述第二縫痕22使所述下頒承托帶I的前后兩側邊沿向中部收縮,所述第一縫痕21和第二縫痕22使所述下頒承托帶I的中部形成弧形凹腔11。
[0015]所述下頒承托帶I的兩端設為細窄狀10,所述后勺承托帶2的兩端設為細窄狀20 ;所述下頒承托帶1、后勺承托帶2和結合部12在相接處形成缺口結構123,所述缺口結構123的開口處設有魔術貼5。所述缺口結構123的寬度為5-10厘米。
[0016]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枕頒牽引帶的下頒承托帶I的中部呈弧形凹腔11的形狀,因此在使用時患者的下頒部與弧形凹腔11能夠緊密貼合,此時,即使是患者腦袋歪斜時,其下頒部依然處于弧形凹腔11內,而不會出現傳統枕頒牽引帶那種下頒部在下頒承托帶上移位的情形,因此更有助于提高治療的持續性;另外,由于弧形凹腔11與患者下頒部貼合緊密,使患者各部位受力均勻,解決了傳統枕頒牽引帶上患者下頒局部受力的問題,提高了使用的舒適性,也提高了治療效果。
[0017]根據上述說明書的揭示和教導,本實用新型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還可以對上述實施方式進行變更和修改。因此,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變更也應當落入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此外,盡管本說明書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術語,但這些術語只是為了方便說明,并不對本實用新型構成任何限制。
【主權項】
1.一種枕頒牽引帶,包括下頒承托帶、后勺承托帶和掛帶,所述下頒承托帶的兩端和后勺承托帶的兩端分別延伸相接形成一結合部,所述掛帶設有兩條,所述兩條掛帶分別與所述結合部的末端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頒承托帶的中部設有橫向的第一縫痕,所述下頒承托帶的前后兩側邊沿設有順向的第二縫痕,所述第二縫痕使所述下頒承托帶的前后兩側邊沿向中部收縮,所述第一縫痕和第二縫痕使所述下頒承托帶的中部形成弧形凹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枕頒牽引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頒承托帶兩端設為細窄狀,所述后勺承托帶兩端設為細窄狀,所述下頒承托帶、后勺承托帶和結合部在相接處形成缺口結構,所述缺口結構的開口處設有魔術貼。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枕頒牽引帶,其特征在于,所述缺口結構的寬度為5-10厘米。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枕頒牽引帶,其特征在于,所述掛帶的上端設有掛環。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枕頜牽引帶,包括下頜承托帶、后勺承托帶和掛帶,所述下頜承托帶的兩端和后勺承托帶的兩端分別延伸相接形成一結合部,所述掛帶設有兩條,所述兩條掛帶分別與所述結合部的末端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頜承托帶的中部設有橫向的第一縫痕,所述下頜承托帶的前后兩側邊沿設有順向的第二縫痕,所述第二縫痕使所述下頜承托帶的前后兩側邊沿向中部收縮,所述第一縫痕和第二縫痕使所述下頜承托帶的中部形成弧形凹腔。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枕頜牽引帶與患者下頜部貼合緊密,從而提高治療的持續性和治療效果的枕頜牽引帶。
【IPC分類】A61F5-042
【公開號】CN204521091
【申請號】CN201420850087
【發明人】彭苑妮, 胡杏平, 張慶霞, 陳文治, 葛鴻慶, 王慧敏, 王君鰲, 張宇嬌
【申請人】廣東省中醫院
【公開日】2015年8月5日
【申請日】2014年1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