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磁場刺激儀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醫用設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具有低成本冷卻裝置的磁場刺激儀。
技術背景
[0002]磁場刺激儀是利用脈沖磁場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主要是大腦),改變皮層神經細胞的膜電位,使之產生感應電流,影響腦內代謝和神經電活動,從而引起一系列生理生化反應的神經刺激技術。臨床應用涉及精神心理領域的憂郁、幻聽、神經耳鳴、焦慮、睡眠障礙、強迫癥等疾病的治療;在康復領域涵蓋精神,神經損傷后的功能恢復治療及認知、情緒等方面的治療;神經科領域的神經損傷后的康復,及帕金森、癲癇等疾病的治療;以及兒科領域小兒腦癱、肌張力異常等的治療。
[0003]由于是利用通電線圈而形成的電磁場,因此,在治療過程中,磁場刺激儀中的磁刺激線圈會產生大量的熱量。而當磁刺激線圈周圍的溫度高于38°C時,人體的皮膚就會感到不適,此時不得不終止治療。如何及時有效地降低磁刺激線圈溫度,一直是此項技術發展的難題。因此,控制其穩定可靠的工作溫度尤為關鍵。目前,國內外的磁場刺激儀主要采用風冷冷卻技術和惰性液態內循環制冷技術兩種。
[0004]采用風冷冷卻的方法,存在冷卻溫度不穩定、不可控制、冷卻效果較差的問題。而采用惰性液態內循環制冷的方法,存在結構復雜,后期的維護成本較高,存在漏液風險,安全性低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5]針對現有磁場刺激儀冷卻效果差、使用成本高、結構復雜的技術難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采用新冷卻結構的磁場刺激儀,其具體結構如下:
[0006]一種磁場刺激儀,包括磁刺激線圈7和磁刺激線圈支架9,其中,磁刺激線圈7固定連接在磁刺激線圈支架9的底部。此外,還設有散熱風扇1、槽型散熱塊2、隔熱墊3、半導體制冷片4、雙槽型制冷塊5和吹冷風扇6。其中,所述磁刺激線圈支架9為上大下小的倒置梯形體,在磁刺激線圈支架9的頂面設有向下的第一級凹槽91,在第一級凹槽91的底面上設有向下的第二級凹槽92。在第二級凹槽92內設有吹冷風扇6。所述吹冷風扇6的頂面與第一級凹槽91的底面水平。在第一級凹槽91內設有雙槽型制冷塊5。所述雙槽型制冷塊5為矩形塊體。雙槽型制冷塊5的底面與吹冷風扇6的頂面相連接,在雙槽型制冷塊5底部開有向上的制冷風道凹槽51,在雙槽型制冷塊5頂部開有向下的半導體制冷片凹槽52。半導體制冷片4的底部插在半導體制冷片凹槽52中。在半導體制冷片4周圍的雙槽型制冷塊5表面填充有隔熱墊3。所述隔熱墊3的頂面與半導體制冷片4的頂面平齊。在隔熱墊3的頂面及半導體制冷片4的頂面上設有槽型散熱塊2。所述槽型散熱塊2呈矩形,且在槽型散熱塊2頂部設有向下的散熱槽21。在槽型散熱塊2的頂部設有散熱風扇I。
[0007]有益的技術效果
[0008]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簡單、制冷效果好、維護成本低廉、安全可靠性高、穩定性好等特點,能夠較好的彌補磁場刺激儀在臨床治療過程中,難以降低磁刺激線圈溫度的缺陷,從而提高設備運行的安全性、穩定性,更好的為患者服務。
[0009]本實用新型在臨床使用中,將磁場強度設定為2T,并以20分鐘為一個治療程序,連續進行30個治療程序,經檢測本實用新型的實際溫度保持在30±0.1°C,其制冷效果和溫度穩定性達到了設計要求。
【附圖說明】
[0010]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簡圖。
[0011]圖2為圖1中磁刺激線圈支架9的結構簡圖。
[0012]圖3為圖1中雙槽型制冷塊5的結構簡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3]現結合附圖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特點。
[0014]參見圖1,一種磁場刺激儀,包括磁刺激線圈7和磁刺激線圈支架9,其中,磁刺激線圈7固定連接在磁刺激線圈支架9的底部。此外,還設有散熱風扇1、槽型散熱塊2、隔熱墊3、半導體制冷片4、雙槽型制冷塊5和吹冷風扇6。
[0015]所述磁刺激線圈支架9為上大下小的倒置梯形體,在磁刺激線圈支架9的頂面設有向下的第一級凹槽91,在第一級凹槽91的底面上設有向下的第二級凹槽92。
[0016]在第二級凹槽92內設有吹冷風扇6。所述吹冷風扇6的頂面與第一級凹槽91的底面水平。
[0017]在第一級凹槽91內設有雙槽型制冷塊5。
[0018]所述雙槽型制冷塊5為矩形塊體。雙槽型制冷塊5的底面與吹冷風扇6的頂面相連接,在雙槽型制冷塊5底部開有向上的制冷風道凹槽51,在雙槽型制冷塊5頂部開有向下的半導體制冷片凹槽52。
[0019]半導體制冷片4的底部插在半導體制冷片凹槽52中。在半導體制冷片4周圍的雙槽型制冷塊5表面填充有隔熱墊3。所述隔熱墊3的頂面與半導體制冷片4的頂面平齊。
[0020]在隔熱墊3的頂面及半導體制冷片4的頂面上設有槽型散熱塊2。所述槽型散熱塊2呈矩形,且在槽型散熱塊2頂部設有向下的散熱槽21。
[0021]在槽型散熱塊2的頂部設有散熱風扇I
[0022]參見圖1,在第一級凹槽91的底部設有3個并列的第二級凹槽92。
[0023]在雙槽型制冷塊5頂部開有3個并列的半導體制冷片凹槽52,半導體制冷片凹槽52分別與第二級凹槽92相對應。
[0024]在槽型散熱塊2的頂部設有2個散熱風扇I。
[0025]所述散熱風扇I的排列方向、半導體制冷片凹槽52的排列方向與沿半導體制冷片凹槽52的排列方向相一致。
[0026]參見圖1,在磁刺激線圈支架9的底部設有一個溫度傳感器8。
[0027]進一步說,溫度傳感器8的型號為⑶50。半導體制冷片4的型號為TEC1-1270612V6A。吹冷風扇6采用12V、0.12A的風扇。散熱風扇I采用12V、0.18A的風扇。
[0028]進一步說,所述制冷風道凹槽51的橫截面的尺寸為15mmX0.5mm,制冷風道凹槽51貫穿雙槽型制冷塊5的一對側壁。所述散熱槽21的橫截面的尺寸為15_X0.5_,散熱槽21貫穿槽型散熱塊2的一對側壁。
[0029]進一步說,半導體制冷片4的發熱面朝向槽型散熱塊2,半導體制冷片4的制冷面朝向雙槽型制冷塊5。
[0030]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將散熱風扇1、半導體制冷片4、吹冷風扇6分別接電運行。由吹冷風扇6將經過半導體制冷片4的制冷面的氣流導向磁刺激線圈7,進行制冷。由散熱風扇I將經過半導體制冷片4工作產生的熱量散發到空氣中。
[0031]進一步說,槽型散熱塊2上的散熱槽21能夠形成負壓氣流,增加氣流流速,從而提高槽型散熱片2的散熱效率,及時有效地降低半導體制冷片4發熱面的溫度。雙槽型制冷塊5底面上的制冷風道凹槽51內能夠形成負壓氣流,增加冷空氣的傳遞速度和效率,并及時的把冷風吹送給磁刺激線圈7,從而降低磁刺激線圈7的溫度,達到制冷的目的。
【主權項】
1.一種磁場刺激儀,包括磁刺激線圈(7)和磁刺激線圈支架(9),其中,磁刺激線圈(7)固定連接在磁刺激線圈支架(9)的底部,其特征在于:還設有散熱風扇(1)、槽型散熱塊(2)、隔熱墊(3)、半導體制冷片(4)、雙槽型制冷塊(5)和吹冷風扇(6);其中,所述磁刺激線圈支架(9)為上大下小的梯形體,在磁刺激線圈支架(9)的頂面設有向下的第一級凹槽(91),在第一級凹槽(91)的底面上設有向下的第二級凹槽(92);在第二級凹槽(92)內設有吹冷風扇(6);所述吹冷風扇(6)的頂面與第一級凹槽(91)的底面水平;在第一級凹槽(91)內設有雙槽型制冷塊(5);雙槽型制冷塊(5)的底面與吹冷風扇(6)的頂面相連接,在雙槽型制冷塊(5)底部開有向上的制冷風道凹槽(51),在雙槽型制冷塊(5)頂部開有向下的半導體制冷片凹槽(52);半導體制冷片(4)的底部插在半導體制冷片凹槽(52)中;在半導體制冷片(4)周圍的雙槽型制冷塊(5)表面填充有隔熱墊(3);所述隔熱墊(3)的頂面與半導體制冷片(4)的頂面平齊;在隔熱墊(3)的頂面及半導體制冷片(4)的頂面上設有槽型散熱塊(2);在槽型散熱塊(2)頂部設有向下的散熱槽(21);在槽型散熱塊(2)的頂部設有散熱風扇(I)。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磁場刺激儀,其特征在于:在第一級凹槽(91)的底部設有3個并列的第二級凹槽(92);在雙槽型制冷塊(5)頂部開有3個并列的半導體制冷片凹槽(52),半導體制冷片凹槽(52)分別與第二級凹槽(92)相對應;在槽型散熱塊(2)的頂部設有2個散熱風扇(I);所述散熱風扇(I)的排列方向、半導體制冷片凹槽(52)的排列方向與沿半導體制冷片凹槽(52)的排列方向相一致。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磁場刺激儀,其特征在于:在磁刺激線圈支架(9)的底部設有一個溫度傳感器(8)。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磁場刺激儀,其特征在于:溫度傳感器(8)的型號為CU50;半導體制冷片(4)的型號為TEC1-12706 12V6A ;吹冷風扇(6)采用12V、0.12A的風扇;散熱風扇(I)采用12V、0.18A的風扇。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磁場刺激儀,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風道凹槽(51)的橫截面的尺寸為15_X0.5_,制冷風道凹槽(51)貫穿雙槽型制冷塊(5)的一對側壁;所述散熱槽(21)的橫截面的尺寸為15mmX0.5mm,散熱槽(21)貫穿槽型散熱塊(2)的一對側壁。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磁場刺激儀,其特征在于:半導體制冷片(4)的發熱面朝向槽型散熱塊(2),半導體制冷片(4)的制冷面朝向雙槽型制冷塊(5)。
【專利摘要】針對現有磁場刺激儀冷卻效果差、結構復雜的技術難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磁場刺激儀,包括磁刺激線圈支架、散熱風扇、槽型散熱塊、隔熱墊、半導體制冷片、雙槽型制冷塊和吹冷風扇。有益的技術效果: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簡單、制冷效果好、維護成本低廉、安全可靠性高、穩定性好等特點,能夠較好的彌補磁場刺激儀在臨床治療過程中,難以降低磁刺激線圈溫度的缺陷,從而提高設備運行的安全性、穩定性,更好的為患者服務。
【IPC分類】A61N2-04
【公開號】CN204337517
【申請號】CN201420817530
【發明人】李想
【申請人】李想
【公開日】2015年5月20日
【申請日】2014年1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