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防止損傷呼吸道黏膜的吸痰管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輔助醫療器械,具體地說是一種防止損傷呼吸道黏膜的吸痰管。
【背景技術】
[0002]氣管插管或實施氣管切開術的病人,正常的咳嗽機制被破壞,不能主動通過自身吐痰,氣管內吸痰可幫助患者清除呼吸道產生的各種分泌物。
[0003]現有技術中常用的吸痰管多采用前端頂部開孔,后端通過三通接頭連接吸痰機,三通接頭上設有開有側孔,并蓋有膠塞;吸痰操作后揭開膠塞卸掉管內負壓,為避免因負壓過大損傷患者呼吸道內壁黏膜。
[0004]目前,臨床中使用上述的吸痰管進行吸痰操作,存在以下缺陷:
[0005](I)吸痰管頂端開孔,在插入患者氣管時,吸痰管的端部極易刮傷病人的氣管管壁,且吸痰過程中,一旦吸痰管端孔堵塞或貼近氣管內壁,則吸痰管內的負壓增大(內部壓力降低),導致吸痰管進一步緊貼氣管內壁,造成氣管內壁損傷;有些吸痰管產品在吸痰管前端側部開孔,由于孔的中心線與吸痰管軸線垂直,仍然難以避免吸痰管的貼壁現象;
[0006](2)吸痰管的插入深度大多憑醫護人員的經驗控制,對于臨床經驗不豐富的護理人員,吸痰操作時管體插入深度不易掌控,造成病患氣管管壁的損傷;
[0007](3)吸痰管與吸痰機通過三通接頭連接,該三通接頭設有泄壓的側孔,吸痰時三通接頭側孔由膠塞封閉,吸痰操作結束后,打開膠塞卸掉吸痰管內負壓;但在實際臨床操作中,常常發生吸痰管孔堵塞、吸痰管緊貼氣管內壁等現象,一旦出現該現象(即吸出的痰液中混有血絲),醫護人員需要立即打開三通側孔膠塞,此時管內負壓全部卸掉,而且該操作醫護人員需雙手操作,繁瑣、遲緩;因此,許多醫護人員為了減少對患者的傷害、減輕病患痛苦,在吸痰過程中揭開三通側孔的膠塞,直接用手指按壓該孔形成管內負壓,當遇到吸痰管貼近氣管壁,立刻開放三通泄壓孔平衡管內外壓力,并重復多次進行按壓操作直至吸痰結束。這種作法的缺點是:醫護人員松離手指時,在管內負壓作用下醫務人員的乳膠手套仍被吸附,使管內外壓力變化遲緩,甚至將乳膠手套撕破;痰液、飛沫從三通接頭的側孔噴出,由于痰液中存在大量的病菌,對醫護人員健康影響極大,而且醫護人員的手指(乳膠手套)上攜帶的細菌也會感染患者。
【發明內容】
[0008]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防止損傷呼吸道黏膜的吸痰管,結構簡單,使用安全規范,克服了現有技術中的缺陷,有效的防止了吸痰管對患者氣管壁黏膜的損傷。
[0009]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包括調壓器、吸痰管體;調壓器兩端分別設有第一接頭及第二接頭,調壓器內部設有縱向的吸痰管路及斜向的調壓管路,吸痰管路前端連通第一接頭,后端連通第二接頭;
[0010]調壓管路一端與吸痰管路中部連通,另一端開口于調壓器后側第二接頭側部;調壓管路中段裝有調壓閥體,調壓閥體通過設置在閥體底部的短軸與調壓器連接;調壓閥體開有與調壓管路配合的通道,調壓閥體圓周側部設有撥桿;
[0011]吸痰管體后端套裝在調壓器的第一接頭上,前端為球形盲端;吸痰管體的前段環繞管體側壁開有多組側孔,前組側孔中心線指向管體斜前方,后組側孔中心線指向管體斜后方,中組側孔中心線與吸痰管體軸線垂直;各組側孔之間設有環形凸筋。
[0012]進一步,所述調壓閥體為階梯軸式的閥芯,調壓器位于調壓管路的中段部分設有與階梯軸式閥芯相吻合的安裝位;通道設置在階梯軸閥芯的小徑段,撥桿設置在階梯軸閥芯的大徑段。
[0013]進一步,所述的吸痰管體側壁設有刻度。
[0014]進一步,所述調壓器的側壁帶有防滑紋。
[0015]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結構簡單,設計合理,吸痰管體通過調壓器與吸痰機連接,醫護人員僅需單手即可輕松撥動調壓器上的調壓閥體,及時對管體內外壓力進行調節、控制,操作方便快捷,降低了醫護人員與患者之間發生相互感染的幾率,且調壓管路的出口位于調壓器后部,避免了開口正對醫護人員的身體。吸痰管管體的側孔中心線呈發散型指向,擴大了吸痰角度(吸痰范圍),側孔間增設環形凸筋,起到支撐管體作用,避免了吸痰管貼氣管壁造成管內負壓過大的現象。此外管體側壁的刻度線可對經驗不足的護理人員起到指導作用,防止吸痰過程中損傷患者呼吸道黏膜,減輕患者痛苦。
[0016]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0017]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2為圖1的A-A向剖視圖;
[0019]圖3為本實用新型調壓器的調壓管路封閉狀態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0]圖中:1、調壓器,2、調壓閥體,3、通道,4、撥桿,5、調壓管路,6、吸痰管路,7、第一接頭,8、第二接頭,9、吸痰管體,10、刻度,11、環形凸筋,12、側孔。
實施例
[0021]從圖1?圖3可知,本實用新型包括調壓器1、吸痰管體9 ;調壓器I兩端分別設有第一接頭7及第二接頭8,調壓器I的外側壁帶有防滑紋,調壓器I內部設有縱向的吸痰管路6及斜向設置的調壓管路5,吸痰管路6前端連通第一接頭7,后端連通第二接頭8 ;第二接頭8用于連接吸痰機的膠管。
[0022]調壓管路5 —端與吸痰管路6中部連通,另一端開口于調壓器I后部的第二接頭側部,調壓管路5與吸痰管路6呈“y”型布設。
[0023]調壓管路5中段裝配有調壓閥體2,所述的調壓閥體2為階梯軸式的閥芯,其縱向截面為倒置的凸字形,該階梯軸狀閥芯的大徑段圓周側部設有撥桿4,階梯軸閥芯的小徑段設有通道3,通道3與調壓器I的調壓管路5作通斷配合;調壓器I位于調壓管路5的中段部分設有與該階梯軸式閥芯相吻合的安裝凹位;調壓閥體2嵌入安裝凹位,并通過閥芯小徑段底部的短軸與調壓器連接;調壓閥體2裝配后手握調壓器,撥桿4位于拇指位置,便于操作;撥動撥桿4使調壓閥體2在調壓器I上繞短軸轉動,控制調壓管路5導通或關閉。
[0024]吸痰管體9的前段環繞管體側壁開有多組側孔12,其前組側孔中心線指向管體斜前方,后組側孔中心線指向管體斜后方,即沿吸痰管體9軸線的縱向截面內,前組側孔呈開口向前的扇形分布,后組側孔呈開口向后的扇形分布;中間組側孔的中心線與吸痰管體軸線垂直;各組側孔12之間設有環形凸筋11 ;所述的吸痰管體9中段的側壁上設有刻度10。
[0025]本實用新型吸痰管體9前端的球形盲端、管壁側部開孔,可避免痰管插入患者氣管及吸痰過程中損傷氣管內壁黏膜;由于側孔12位于管體四周,側孔中心線呈輻射狀布設,擴大了吸痰角度及范圍,各組側孔間設置環形凸筋11起到支撐作用,防止吸痰管外壁直接緊貼患者氣管內壁,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因吸痰管受到擠壓導致痰管緊貼氣管壁,使管內負壓過大對患者造成傷害的問題。
[0026]醫護人員使用本裝置時,單手持握調壓器1,通過拇指撥動調壓閥體的撥桿4,即可輕松調節調壓管路5開度,控制吸痰管內負壓,使其始終處于最佳的吸痰狀態;而且由于調壓管路5開口位于調壓器后部,有效的防止了吸痰操作時醫生、患者交差感染。吸痰過程中醫護人員的另一只手可同時扶持吸痰管控制管體插入位置,根據情況及時調節痰管伸入患者氣管的深度,雙手配合操作,避免因插入過深對病患氣管黏膜造成傷害。
[0027]此外,吸痰管外壁的刻度可幫助醫護人員對插管深度做出正確判斷,特別是對于臨床經驗較少的醫生起到指導作用。
[0028]最后應當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對實施方式進行修改或對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實質,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所要求保護的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防止損傷呼吸道黏膜的吸痰管,其特征在于:包括調壓器(1)、吸痰管體(9);調壓器(I)兩端分別設有第一接頭(7)及第二接頭(8),調壓器(I)內部設有縱向的吸痰管路(6)及斜向的調壓管路(5),吸痰管路(6)前端連通第一接頭(7),后端連通第二接頭(8); 調壓管路(5) —端與吸痰管路(6)中部連通,另一端開口于調壓器(I)后側第二接頭側部;調壓管路(5)中段裝有調壓閥體(2),調壓閥體(2)通過設置在閥體底部的短軸與調壓器(I)連接;調壓閥體(2)開有與調壓管路(5)配合的通道(3),調壓閥體(2)圓周側部設有撥桿(4); 吸痰管體(9 )后端套裝在調壓器(I)的第一接頭(7 )上,前端為球形盲端;吸痰管體(9 )的前段環繞管體側壁開有多組側孔(12),前組側孔中心線指向管體斜前方,后組側孔中心線指向管體斜后方,中組側孔中心線與吸痰管體軸線垂直;各組側孔(12)之間設有環形凸筋(11)。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防止損傷呼吸道黏膜的吸痰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調壓閥體(2)為階梯軸式的閥芯,調壓器(I)位于調壓管路(5)的中段部分設有與階梯軸式閥芯相吻合的安裝位;通道(3)設置在階梯軸閥芯的小徑段,撥桿(4)設置在階梯軸閥芯的大徑段。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防止損傷呼吸道黏膜的吸痰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痰管體(9)側壁設有刻度(10)。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防止損傷呼吸道黏膜的吸痰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調壓器(I)的側壁帶有防滑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輔助醫療器械,具體地說是一種防止損傷呼吸道黏膜的吸痰管。臨床中常用的吸痰管多為前端開孔,吸痰時痰管受壓極易貼附氣管壁損傷患者呼吸道黏膜;有些醫護人員用手指按壓接頭的泄壓孔調節管內負壓,該作法容易交叉感染。本實用新型吸痰管體前端為球形盲端、側壁開有放射型側孔,孔間設環形凸筋;吸痰管經調壓器連接吸痰機,醫護人員通過調節調壓器上的調壓閥體,平衡管內外壓力,使其達到最佳吸痰效果。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設計合理,醫護人員僅需單手即可控制痰管內負壓,操作方便快捷,降低了醫護人員與患者之間發生相互感染的幾率,痰管側孔分布、增設環形凸筋可避免痰管貼壁現象,防止吸痰時損傷患者呼吸道黏膜。
【IPC分類】A61M25-00
【公開號】CN204293651
【申請號】CN201420680655
【發明人】李樹鐵
【申請人】李樹鐵
【公開日】2015年4月29日
【申請日】2014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