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內鏡電凝吸引器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內鏡電凝吸引器。
【背景技術】
[0002]內鏡電凝吸引器是外科常用的一種醫療器械,主要用于腔內手術,因為腔內空間相對狹窄,直接用吸引器作為電凝器,減少手術器械之間的相互影響,更有利于手術操作。
[0003]目前常見的電凝吸引器存在以下問題:1.醫生在手術過程中,手容易擋住視線;2.直線型的電凝頭不利于醫生手術,需要折彎;3.電凝吸引器的尺寸不合理;4.頭部金屬層露出過多。
[0004]中國專利文獻CN202313705U公開了一種可沖洗視野的電凝吸引器,包括設有三通的沖吸轉換接頭的中空的吸引器桿,沖吸轉換接頭的一端連接與吸引器接頭相連接,一端與沖洗接頭相連接,第三端與電凝操作端相連接,沖吸轉換接頭內設有轉換開關;電凝頭設在吸引器桿的內部并從吸引器桿的電凝操作端伸出。中國專利文獻CN202446252U公開了一種手柄可旋轉的鼻竇電凝吸引器,包括吸引管、電極、電凝頭、主體和接頭,所述的接頭為旋轉接頭,該旋轉接頭與主體之間活動連接;還設置有一中空的連接件,該連接件與主體連接,且該連接件位于旋轉接頭內;所述的主體和旋轉接頭通過密封件密封;所述的主體、旋轉接頭、連接件和密封件在同一軸線上,它們的中心形成一通道。中國專利文獻ZL200910095404.2公開了一種雙極電凝吸引器,設置有前電凝頭、后電凝頭、外絕緣管、內絕緣管、手柄壓帽、電極連接片和電極連接彈簧,前電凝頭位于內絕緣管和內管的前端部,并與內管焊接;后電凝頭位于外絕緣管和外管的前端部,并與外管焊接;前電凝頭和內絕緣管的端面均伸出后電凝頭的端面,外絕緣管與內絕緣管之間安裝后電凝頭和外管;手柄壓帽與手柄連接,電極連接片與外管固定,電極連接彈簧則位于電極連接片和電極插頭之間。
[0005]但是關于本實用新型的能夠解決上述常見問題的一種內鏡電凝吸引器目前還未見報道。
【發明內容】
[0006]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內鏡電凝吸引器。
[0007]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內鏡電凝吸引器,所述的電凝吸引器由吸引器桿、手柄、連接線和塑料軟管組成,所述的吸引器桿、手柄和塑料軟管是中空的且相互連通的,所述的手柄上設有開關,所述的吸引器桿與手柄不在一條直線上,所述的吸引器桿與手柄軸線之間的距離為20mm-40mm,所述的吸引器桿自內而外依次由電凝管、金屬層和塑料保護層組成,所述的電凝管的內徑大于2_,塑料保護層的外徑小于4_,電凝管、金屬層和塑料保護層的左端截面與鉛垂線成角度α,α為20° -40°,電凝管的左端延伸為電凝頭,電凝頭呈L型,電凝頭相垂直的兩部分平滑地連接,電凝頭的鉛直平面與金屬層的最左端的距離為2mm-5mm,電凝頭的高度等于塑料保護層的外徑,電凝頭的寬度為lmm-2.5mm0
[0008]所述的吸引器桿與手柄軸線之間的距離為30mm,所述的角度α為30°,所述的電凝管的內徑為2.6mm,外徑為3.0mm ;所述的金屬層的內徑為3.0mm,外徑為3.2mm ;所述的塑料保護層的內徑為3.2mm,外徑為3.4mm。
[0009]本實用新型優點在于:
[0010]1、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內鏡電凝吸引器更符合病人的身體結構、符合醫生的手術習慣,避免視野的遮擋,更有利于醫生進行手術。
[0011]2、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值得臨床上推廣。
【附圖說明】
[0012]附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內鏡電凝吸引器的結構示意圖。
[0013]附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內鏡電凝吸引器的局部放大正視結構示意圖。
[0014]附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內鏡電凝吸引器的局部放大左視結構示意圖。
[0015]附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內鏡電凝吸引器的電凝管、電凝頭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6]下面結合實施例并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0017]附圖中涉及的附圖標記和組成部分如下所示:
[0018]1.吸引器桿2.手柄
[0019]3.開關4.連接線
[0020]5.塑料導管11.電凝管
[0021]12.金屬層13.塑料保護層
[0022]14.電凝頭
[0023]請參照附圖1,附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內鏡電凝吸引器的結構示意圖。所述的一種內鏡電凝吸引器由吸引器桿1、手柄2、連接線4和塑料軟管5組成,所述的吸引器桿
1、手柄2和塑料軟管5是中空的相互連通的,其中,手柄2上設有開關3。所述的吸引器桿I與手柄2不在一條直線上,所述的吸引器桿I與手柄2軸線之間的距離為20mm-40mm,所述的連接線4用于連接電凝裝置,所述的塑料軟管5用于連接吸引器。
[0024]請參照附圖2、附圖3、附圖4,附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內鏡電凝吸引器的吸引器桿左段的局部放大正視結構示意圖,附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內鏡電凝吸引器的吸引器桿左段的局部放大左視結構示意圖,附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內鏡電凝吸引器的電凝管、電凝頭的正視結構示意圖。所述的一種內鏡電凝吸引器的吸引器桿I自內而外依次由電凝管11、金屬層12和塑料保護層13組成。電凝管11的內徑大于2_,塑料保護層的外徑小于4_。電凝管11、金屬層12和塑料保護層13的左端截面與鉛垂線成角度α,α為20° -40°。電凝管11的左端延伸為電凝頭14,電凝頭14呈L型,電凝頭14相垂直的兩部分平滑地連接。電凝頭14的鉛直平面與金屬層12的最左端的距離a為2_-5_,電凝頭14的高度等于塑料保護層13的外徑,電凝頭14的寬度b為lmm-2.5mm。
[0025]實施例1
[0026]請參照附圖1、附圖2、附圖3、附圖4。一種內鏡電凝吸引器,所述的一種內鏡電凝吸引器由吸引器桿1、手柄2、連接線4和塑料軟管5組成,所述的吸引器桿1、手柄2和塑料軟管5是中空的相互連通的,其中,手柄2上設有開關3。所述的吸引器桿I與手柄2不在一條直線上,所述的吸引器桿I與手柄2軸線之間的距離為30mm,所述的連接線4用于連接電凝裝置,所述的塑料軟管5用于連接吸引器。所述的吸引器桿I自內而外依次由電凝管
11、金屬層12和塑料保護層13組成。電凝管11的內徑為2.6mm,外徑為3.0mm ;金屬層12的內徑為3.0mm,外徑為3.2mm ;塑料保護層13的內徑為3.2mm,外徑為3.4mm。電凝管11、金屬層12和塑料保護層13的左端截面與鉛垂線所成的角度α為30°。電凝管11的左端延伸為電凝頭14,電凝頭14呈L型,電凝頭14相垂直的兩部分平滑地連接。電凝頭14的鉛直平面與金屬層12的最左端的距離a為4mm,電凝頭14的高度為3.4mm,電凝頭14的寬度b為1.6_。
[0027]吸引器桿I與手柄2不在一條直線上,這樣可以避免醫生在手術過程被手擋住視線;吸引器桿I左端的設計更加符合病人的身體結構;電凝頭14設置成L型,電凝的同時可以把周邊的液體吸除,提高了電凝的效果,更加方便進行手術。
[0028]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補充,這些改進和補充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一種內鏡電凝吸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電凝吸引器由吸引器桿、手柄、連接線和塑料軟管組成,所述的吸引器桿、手柄和塑料軟管是中空的且相互連通的,所述的手柄上設有開關,所述的吸引器桿與手柄不在一條直線上,所述的吸引器桿與手柄軸線之間的距離為20mm-40mm,所述的吸引器桿自內而外依次由電凝管、金屬層和塑料保護層組成,所述的電凝管的內徑大于2mm,塑料保護層的外徑小于4_,電凝管、金屬層和塑料保護層的左端截面與鉛垂線成角度α,α為20° -40°,電凝管的左端延伸為電凝頭,電凝頭呈L型,電凝頭相垂直的兩部分平滑地連接,電凝頭的鉛直平面與金屬層的最左端的距離為2_-5_,電凝頭的高度等于塑料保護層的外徑,電凝頭的寬度為lmm-2.5mm。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凝吸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引器桿與手柄軸線之間的距離為30mm,所述的角度α為30°,所述的電凝管的內徑為2.6mm,外徑為3.0mm ;所述的金屬層的內徑為3.0mm,外徑為3.2mm ;所述的塑料保護層的內徑為3.2mm,外徑為3.4mm。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內鏡電凝吸引器,所述的電凝吸引器由吸引器桿、手柄、連接線和塑料軟管組成,所述的吸引器桿、手柄和塑料軟管是中空的且相互連通的,所述的手柄上設有開關,所述的吸引器桿與手柄不在一條直線上,所述的吸引器桿自內而外依次由電凝管、金屬層和塑料保護層組成,所述的電凝管的內徑大于2mm,塑料保護層的外徑小于4mm,電凝管、金屬層和塑料保護層的左端截面與鉛垂線成20°-40°角度,電凝管的左端延伸為電凝頭,電凝頭呈L型,電凝頭相垂直的兩部分平滑地連接。其優點表現在:吸引的同時進行了電凝,符合病人身體結構、醫生手術習慣,使用方便,結構簡單,值得推廣。
【IPC分類】A61B18-12
【公開號】CN204293253
【申請號】CN201420743465
【發明人】韓國勝, 井瑩瑩, 紀偉平, 岳志健, 王來興, 曹依群, 趙瑞, 陳鑫, 戴冬偉, 郝斌, 閔偉杰, 郭小蘭
【申請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
【公開日】2015年4月29日
【申請日】2014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