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月經來遲小腹冷痛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和使用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月經來遲小腹冷痛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和使用方法,其中所述的中藥組合物按質量百分比包括:人參1~18;白術6~22;黃芪9~30;茯苓10~15;白扁豆9~15;肉桂1~18;當歸6~22;川芎3~15;山藥10~30;巴戟肉3~20;胡蘆巴5~10;甘草2~10;蓮子6~15;烏藥6~10;木香3~9;山茱萸6~22;鹿茸1~10。采用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和使用方法,標本兼治,散寒止痛固本,調理之中使血氣正常,具有見效快、顯著率高、不易復發、安全和無毒副作用的顯著效果,可以極大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
【專利說明】
用于月經來遲小腹冷痛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和使用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醫學領域,尤其涉及中藥醫學領域,具體是指一種用于月經來遲小腹冷痛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和使用方法。
【背景技術】
[0002]月經不調是婦科常見疾病,最為難治。《傅青主女科》中說:“婦科調經尤難,蓋經調則無痛,不調則百病叢生”。月經失調如果不及時調理正常,會導致貧血、閉經、不孕,引發婦科多種疾病,出現面黃色斑、暗瘡等影響美容,乳胸腹全身痛、肢冷物理、食少咽干等,影響生活和工作,頭暈、心悸、失眠甚至引發頭痛。
[0003]在生活工作中,女性常會因受寒、受潮、食冷或體質、憂思而血凝內膽,寒凝腔宮,日積月累導致月經來遲、小腹冷痛,面白甚至畏寒肢冷、閉經、不孕。直接影響了女性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對健康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困擾和生活上的痛苦、不便。而市場上目前還缺少單獨針對此癥的有效西藥和中成藥。通用性的止痛藥或非處方藥治療月經不調的中成藥往往存在著治標不治本,治療周期長,見效慢,療效不顯著,有副作用等不足之處。
[0004]提供一種標本兼治、見效快、療效顯著、不易復發、安全無副作用的中藥組合物成為治療常見的月經來遲小腹冷痛特征月經不調的關鍵之處。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的目的是克服了上述現有技術的缺點,提供了一種能夠標本兼治、見效快、療效顯著、不易復發、安全無副作用的用于月經來遲、小腹冷痛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和使用方法。
[0006]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具有如下構成:
[0007]該用于月經來遲、小腹冷痛的中藥組合物,其主要特點是,所述的中藥組合物按質量百分比包括:
[0008]人參I ?18;
[0009]白術6 ?22;
[0010]黃芪9 ?30;
[0011]茯苓10 ?15;
[0012]白扁豆9?15;
[0013]肉桂I ?18;
[0014]當歸6 ?22;
[0015]川芎3 ?15;
[0016]山藥10 ?30;
[0017]巴戟肉 3?20;
[0018]胡蘆巴5?10;
[0019]甘草2 ?10;
[0020]蓮子6 ?15;
[0021]烏藥6 ?10;
[0022]木香 3?9;
[0023]山茱萸 6?22;
[0024]鹿茸I ?10。。
[0025]根據所述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其主要特征是,所述的制備方法包括:
[0026](I)人參、肉桂和木香研磨成粉制成散粉劑或丸劑;
[0027](2)剩余原料煎制成湯劑或粉碎后制成膠囊。
[0028]優選地,所述的丸劑為參茸桂香蜜丸。
[0029]根據所述的中藥組合物的使用方法,其主要特點是,所述的使用方法包括:
[0030](I)經期前6?10日服用,先服膠囊再服散粉劑或丸劑;或將散粉劑溶入湯劑中一起服用;早晚各一次;或
[0031](2)經期前2?4日開始服用;或
[0032](3)痛經時服用。
[0033]優選地,所述的使用方法(I)的停用時間為:
[0034]在冷痛畏寒、肢冷感消失后停服丸劑或散粉劑;
[0035]在經期正常后停服湯劑或膠囊。
[0036]采用了該發明中的用于月經來遲、小腹冷痛的中藥組合物,其有益效果是:按照使用方法(I),在服藥10日后患者月經期大都可恢復正常,冷痛消失,畏寒、面白、食少等病癥消失;按照使用方法(2),月經來時冷痛感明顯減弱,近期結束時,畏寒、面白、食少等病癥大都消失;按照使用方法(3),服藥第二天,服藥第二天開始,各癥漸弱。
[0037 ] 本發明散寒止痛固本,調理沖化之氣血,標本兼治。在一個月經周期內可基本治愈月經遲來,小腹冷痛,畏寒肢冷,食少面白等病癥,重癥者治愈期略長。按照通常采用的治愈、顯效、有效、無效的四級治療評定標準,本發明的治愈率尚,顯效率100%,具有減小快,療效顯著,不易復發,安全無毒副作用的標本兼治有益效果,能極大地改善女性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但熱癥、出血癥患者和孕婦忌用此方。
【具體實施方式】
[0038]為了能夠更清楚地描述本發明的技術內容,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來進行進一步的描述。
[0039]實施例中所有數據均為質量百分比。
[0040]實施例1:
[0041 ]人參 4;
[0042]白術20;
[0043]黃芪16;
[0044]茯苓10;
[0045]白扁豆12;
[0046]肉桂4;
[0047]當歸16;
[0048]川芎15;
[0049]山藥18;
[0050]巴戟肉 18;
[0051]胡蘆巴8;
[0052]甘草5;
[0053]蓮子10;
[0054]烏藥8;
[0055]木香4;
[0056]山茱萸 10;
[0057]鹿茸4。
[0058]上述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為:
[0059](I)人參、肉桂和木香研磨成粉制成散粉劑或參茸桂香蜜丸;
[0060](2)剩余原料煎制成湯劑或粉碎后制成膠囊。
[0061]服用方法為:
[0062](I)經期前6?10日服用,先服膠囊再服散粉劑或丸劑;或將散粉劑溶入湯劑中一起服用;早晚各一次,在冷痛畏寒、肢冷感消失后停服丸劑或散粉劑,在經期正常后停服湯劑或膠囊;或
[0063](2)經期前2?4日開始服用;或
[0064](3)痛經時服用。
[0065]第一次服藥散粉劑時減量至20%?30%,逐次加量10%?15%使用。
[0066]實施例2
[0067]人參6;
[0068]白術16;
[0069]黃芪15;
[0070]茯苓10;
[0071]白扁豆12;
[0072]肉桂6;
[0073]當歸18;
[0074]川芎15;
[0075]山藥20;
[0076]巴戟肉 18;
[0077]胡蘆巴 8;
[0078]甘草5;
[0079]蓮子10;
[0080]烏藥10;
[0081 ]木香 4;
[0082]山茱萸 12;
[0083]鹿茸6。
[0084]其制備與使用方法同實施例1。
[0085]實施例3
[0086]人參13;
[0087]白術20;
[0088]黃芪8;
[0089]茯苓12;
[0090]白扁豆12;
[0091]肉桂6;
[0092]當歸18;
[0093]川芎15;
[0094]山藥20;
[0095]巴戟肉 10;
[0096]胡蘆巴8;
[0097]甘草6;
[0098]蓮子10;
[0099]烏藥8;
[0100]木香4;
[0101]山茱萸 10;
[0102]鹿茸8。
[0103]其制備與使用方法同實施例1。
[0104]采用了該發明中的用于月經來遲、小腹冷痛的中藥組合物,其有益效果是:按照使用方法(I),在服藥10日后患者月經期大都可恢復正常,冷痛消失,畏寒、面白、食少等病癥消失;按照使用方法(2),月經來時冷痛感明顯減弱,近期結束時,畏寒、面白、食少等病癥大都消失;按照使用方法(3),服藥第二天,服藥第二天開始,各癥漸弱。
[0105]本發明散寒止痛固本,調理沖化之氣血,標本兼治。在一個月經周期內可基本治愈月經遲來,小腹冷痛,畏寒肢冷,食少面白等病癥,重癥者治愈期略長。按照通常采用的治愈、顯效、有效、無效的四級治療評定標準,本發明的治愈率尚,顯效率100%,具有減小快,療效顯著,不易復發,安全無毒副作用的標本兼治有益效果,能極大地改善女性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但熱癥、出血癥患者和孕婦忌用此方。
[0106]在此說明書中,本發明已參照其特定的實施例作了描述。但是,很顯然仍可以作出各種修改和變換而不背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因此,說明書應被認為是說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主權項】
1.一種用于月經來遲、小腹冷痛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藥組合物按質量百分比包括: 人參 I?18; 白術 6?22; 黃芪 9?30; 獲等 10?15; 白扁顯9?15; 肉桂 I?18; 當歸 6?22; 川芎 3?15; 山藥 10?30; 巴戟肉3?20; 胡蘆巴5?10; 甘草 2?10; 蓮子 6?15; 烏藥 6?10; 木香 3?9; 山茱萸6?22; 鹿鸞 I?10。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制備方法包括: (1)人參、肉桂和木香研磨成粉制成散粉劑或丸劑; (2)剩余原料煎制成湯劑或粉碎后制成膠囊。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丸劑為參茸桂香蜜丸。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藥組合物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使用方法包括: (1)經期前6?10日服用,先服膠囊再服散粉劑或丸劑;或將散粉劑溶入湯劑中一起服用;早晚各一次;或 (2)經期前2?4日開始服用;或 (3)痛經時服用。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使用方法(I)的停用時間為: 在冷痛畏寒、肢冷感消失后停服丸劑或散粉劑; 在經期正常后停服湯劑或膠囊。
【文檔編號】A61K35/32GK106063868SQ201610307382
【公開日】2016年11月2日
【申請日】2016年5月6日 公開號201610307382.1, CN 106063868 A, CN 106063868A, CN 201610307382, CN-A-106063868, CN106063868 A, CN106063868A, CN201610307382, CN201610307382.1
【發明人】隗陽
【申請人】隗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