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牛低溫癥的中藥口服液及其制備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牛低溫癥的中藥口服液及其制備方法,由附子、干姜、炙甘草、當歸、山藥、黨參和赤芍制備而成。其制備步驟是:(1)將中藥粉碎至30~100目,按配方量稱取,三維混合得中藥粉;(2)將混合后的中藥粉投入到提取罐中,加2~10倍量水煮2~10小時;(3)過濾除去藥渣,所得濾液留置備用;(4)將藥渣再次投入到提取罐中,加2~10倍量水煮2~10小時;(5)過濾除去藥渣,所得液體與第一次提取液體合并;(6)30~80℃減壓濃縮提取液至原體積10%~50%;(7)過濾除渣灌裝,每瓶100~250ml,得成品。本發明所提供的中藥組合物具有溫中回陽、補氣生血、活血祛瘀之功效,治療牛低溫癥療效顯著,治愈率達98.8%。
【專利說明】
一種治療牛低溫癥的中藥口服液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中獸藥制劑領域,尤其是一種治療牛低溫癥的中藥口服液及其制備方法。【背景技術】
[0002]牛低溫癥是指牛受到寒冷氣候的刺激而發生的一種營養代謝病,可發生于各種類型和生育期的牛。該病主要特征為患牛精神差,食欲減退,起臥困難,口、耳、鼻甚至全身冰涼,牙齦冷涼,口內不溫,出氣冷,口色青白,口津滑利,心率緩慢且時有間歇,體溫36°C以下,若不及時治療,患牛最終會因機體衰竭而死亡,給養殖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該病多發病于冬季和早春,且近年來發病率呈逐漸上升趨勢,應引起廣大養殖者的高度重視。
[0003]以往治療牛低溫癥一般以靜脈輸液、補鈣、強心為主,但單用西藥效果不佳。近年來,也有報道采用中西結合療法治療牛低溫癥,但中藥治療牛低溫癥尚無統一標準。因此開發可有效治療牛低溫癥的標準化中藥制劑是本領域急需解決的問題。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要解決的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療效確切的純天然中藥組合物。
[0005]本發明要解決的另一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治療牛低溫癥的中藥配方。
[0006]本發明要解決的另一技術問題是:提供上述中藥組合物口服液的制備方法。
[0007]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治療牛低溫癥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如下質量份數的原料制備而成:附子16-32份、干姜15-20份、炙甘草6-11 份、當歸12-16份、山藥10-15份、黨參10-15份、赤芍5-14份。
[0008]進一步地,該中藥組合物的最佳原料的質量份數如下:附子26份、干姜18份、炙甘草6份、當歸16份、山藥12份、黨參14份、赤芍8份。
[0009]進一步地,該中藥組合物是含有或不含有藥用輔料的常規中藥口服液制劑。
[0010]進一步地,該中藥口服液的制備方法是:(1)將中藥粉碎至30?100目,按配方量稱取,三維混合得中藥粉;(2)將混合后的中藥粉投入到提取罐中,加2?10倍量水煮2?10小時;(3)過濾除去藥渣,所得濾液留置備用;(4)將藥渣再次投入到提取罐中,加2?10倍量水煮2?10小時;(5)過濾除去藥渣,所得液體與第一次提取液體合并;(6)30?80°C減壓濃縮提取液至原體積10%?50% ;(7)過濾除渣灌裝,每瓶100?250ml,得成品。
[0011]本發明具有的優點和積極效果是:
[0012](1)本組方依據中藥理論,科學配伍,選用溫中回陽、補氣生血的天然中藥,采用標準化工藝制得一種純天然中藥口服液。將本發明所制得的中藥口服液用于臨床試驗,對牛低溫癥的治愈率可達98.8%。
[0013](2)本發明各中藥原料的藥理是:
[0014]附子:回陽救逆,補火助陽;
[0015]干姜:溫中散寒,回陽通脈;
[0016]炙甘草:補脾益氣,調和諸藥;[〇〇17] 當歸:補血活血;
[0018]山藥:補脾益氣,滋養脾陰;
[0019]黨參:補脾肺氣,補血生津;
[0020]赤芍:活血祛瘀。
[0021]配方之中,附子上助心陽、中溫脾陽、下補腎陽,具有回陽救逆之功效。干姜辛熱, 入心、脾、腎經,有溫陽守中,回陽通脈的功效,可助附子回陽救逆,治心腎陽虛,陰寒內盛所致亡陽厥逆,脈微欲絕證。炙甘草協諸藥溫補之效。附子與干姜、炙甘草同用,可治四肢拘急、手足厥冷所致亡陽證。當歸甘溫質潤,長于補血,為補血之圣藥。山藥性味甘平,能補脾益氣,滋養脾陰,可治脾氣虛弱或氣陰兩虛所致消瘦乏力,食少,便溏之證。黨參以補脾肺之氣為主要作用,可治中氣不足所致體虛倦怠,食少便溏等癥。另外,黨參既能補氣又能補血, 用治氣虛不能生血,或血虛無以化氣,而見面色蒼白或萎黃、乏力、頭暈、心悸之氣血兩虛證。赤芍有活血散瘀之功,可治寒氣郁結之血瘀。
[0022]上述七味藥配伍使用,具有溫中回陽、補氣生血、活血祛瘀之功效,對牛低溫癥可標本兼治。【具體實施方式】
[0023]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詳述,以下實施例只是描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的保護范圍。[〇〇24] 實施例1[〇〇25] 一種治療牛低溫癥的中藥口服液,各原料的重量份數如下:附子26份、干姜18份、 炙甘草6份、當歸16份、山藥12份、黨參14份、赤芍8份制備而成。其制備方法是:(1)將中藥粉碎至40目,按配方量稱取,三維混合得中藥粉;(2)將混合后的中藥粉投入到提取罐中,加8 倍量水煮6小時;(3)過濾除去藥渣,所得濾液留置備用;(4)將藥渣再次投入到提取罐中,加 4倍量水煮2小時;(5)過濾除去藥渣,所得液體與第一次提取液體合并;(6)60°C減壓濃縮提取液至原體積20%; (7)過濾除渣灌裝,每瓶200ml,得成品。
[0026]實施例2
[0027]—種治療牛低溫癥的中藥口服液,各原料的重量份數如下:附子16份、干姜15份、 炙甘草10份、當歸15份、山藥15份、黨參15份、赤芍14份制備而成。其制備方法是:(1)將中藥粉碎至40目,按配方量稱取,三維混合得中藥粉;(2)將混合后的中藥粉投入到提取罐中,加 8倍量水煮6小時;(3)過濾除去藥渣,所得濾液留置備用;(4)將藥渣再次投入到提取罐中, 加4倍量水煮2小時;(5)過濾除去藥渣,所得液體與第一次提取液體合并;(6)60°C減壓濃縮提取液至原體積20%; (7)過濾除渣灌裝,每瓶200ml,得成品。[〇〇28] 實施例3[〇〇29] 一種治療牛低溫癥的中藥口服液,各原料的重量份數如下:附子32份、干姜20份、 炙甘草11份、當歸12份、山藥10份、黨參10份、赤芍5份制備而成。其制備方法是:(1)將中藥粉碎至40目,按配方量稱取,三維混合得中藥粉;(2)將混合后的中藥粉投入到提取罐中,加 8倍量水煮6小時;(3)過濾除去藥渣,所得濾液留置備用;(4)將藥渣再次投入到提取罐中,加4倍量水煮2小時;(5)過濾除去藥渣,所得液體與第一次提取液體合并;(6)60°C減壓濃縮提取液至原體積20%; (7)過濾除渣灌裝,每瓶200ml,得成品。
[0030]臨床試驗
[0031]實驗 1
[0032]寧夏永寧縣惠豐村一頭水牛發病,病牛體質消瘦,耳鼻倶冷,脈象遲細,口色淡白, 精神萎靡,臥地不起,體溫35.6°C,診斷為低溫癥。用本發明實施例1所制得的中藥口服液進行治療,一次50ml灌服,一日一次,連用3天。服藥第2日,病牛精神明顯好轉,四肢回暖,可站立。繼續用藥2日后,體溫恢復至37.5°C,精神佳,食欲恢復,行走自如,水牛痊愈。
[0033]實驗1結果表明,采用本發明實施例1所制得的中藥口服液治療牛低溫癥,起效快, 效果顯著。
[0034]實驗 2
[0035]西寧市大通縣馬場莊村一頭初生犢牛,出生后因受寒生病。不吃奶,眼半閉,有氣無力,臥地不起,全身肌肉震顫,流清涕,皮膚濕冷,測肛溫35.4°C,結合當地氣候診斷為新生犢牛低溫癥。遂用本發明實施例1所制得的中藥口服液進行治療,一次50ml灌服,一日一次,連用3天,同時加強保暖。用藥第2天,犢牛即開始吃奶。3日后復檢,犢牛體溫恢復至正常,精神佳,可自由行走,食欲正常,痊愈。
[0036]實驗2結果表明,本發明實施例1所制得的中藥口服液對新生犢牛低溫癥同樣有效。
[0037]實驗 3
[0038]采用本發明實施例1所制得的中藥口服液治療牛低溫癥共168例,除2頭病情嚴重未治愈外,其余均痊愈,治愈率達98.8%。
[0039]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例,是說明性的而不是限定性的,可按照所限定的范圍列舉出若干個實施例,因此在不脫離本發明總體構思下的變化和修改,應屬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治療牛低溫癥的中藥口服液,其特征在于:由如下質量份數的原料制備而成: 附子16-32份、干姜15-20份、炙甘草6-11份、當歸12-16份、山藥10-15份、黨參10-15份、赤芍5-14份。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牛低溫癥的中藥口服液,其特征在于:最佳原料的質 量份數如下:附子26份、干姜18份、炙甘草6份、當歸16份、山藥12份、黨參14份、赤芍8份。3.—種制備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牛低溫癥的中藥口服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備 方法是:(1)將中藥粉碎,按配方量稱取,三維混合得中藥粉;(2)將混合后的中藥粉投入到 提取罐中,加水煎煮;(3)過濾除去藥渣,所得濾液留置備用;(4)將藥渣再次投入到提取罐 中,加水煎煮;(5)過濾除去藥渣,所得液體與第一次提取液體合并;(6)減壓濃縮提取液; (7)過濾除渣灌裝,得成品。4.一種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制備方法,其中中藥粉碎目數為30?100目。5.—種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制備方法,其中煎煮水量為2?10倍,煎煮時間為2?10小 時。6.—種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制備方法,其中減壓濃縮溫度為30?80°C,濃縮后體積為原 體積10 %?50 %。
【文檔編號】A61K36/9068GK105999144SQ201610369120
【公開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請日】2016年5月27日
【發明人】李琳, 曲薈芬
【申請人】格特生物制藥(天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