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于護理慢性鼻炎的中藥組合物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用于護理慢性鼻炎的中藥組合物,屬于中藥技術領域。解決了現有技術治療慢性鼻炎療效差,治愈率低的缺陷,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原料組成:茯苓5?10份,地榆1?5份,黃芩3?8份,龍膽草1?3份,劉寄奴5?10份,草果2?8份,白豆蔻1?3份,蘇合香2?6份,石菖蒲3?8份,枳實2?6份,瓜蔞皮3?8份,玉米須5?12份,赤芍1?5份,薄荷3?8份,酸漿1?3份。本發明能夠有效治愈慢性單純性鼻炎、慢性肥厚性鼻、慢性干燥性鼻炎等多種慢性鼻炎,有效率99%,治愈率94%。
【專利說明】
一種用于護理慢性鼻炎的中藥組合物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護理慢性鼻炎的中藥組合物,屬于中藥技術領域。【背景技術】
[0002]慢性鼻炎是鼻腔粘膜和粘膜下層的慢性炎癥。長期以來,醫學界針對鼻炎的治療一直停留在快速解除癥狀上,使用一些普通的鼻炎藥物,只能暫時性地改變鼻腔通氣狀況, 鼻炎癥狀也只是因為藥物的原因暫時性消失,而對消除炎癥沒有太大作用,一旦停用,就會再次發作;因藥物濫用,使鼻炎一次又一次的發作;一次又一次的用藥和更換藥,病菌不斷地變異而具有耐藥性,到一定程度時,使用一般藥物根本無法作用病菌,從而使鼻炎越來越難治,普通鼻炎即病變成藥物性鼻炎、萎縮性鼻炎,甚至鼻癌。[〇〇〇3]慢性鼻炎在中醫對應“鼻室”,是指以長期鼻塞、流涕為特征的慢性鼻病。祖國醫學認為,該病由于肺氣虛弱,邪滯鼻竅而致氣化功能不健,易受寒邪侵襲,失去清肅功能,以致邪滯鼻竅;或脾氣虛弱,運化不健,失去升降濁之職,濕濁滯留鼻竅,壅阻脈絡,氣血運行不暢而致。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護理慢性鼻炎的中藥組合物,治療慢性鼻炎具有標本兼治,起效快,療程短,治愈率尚,治愈后不復發的特點。
[0005]所述的用于護理慢性鼻炎的中藥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原料組成:茯苓5-10份,地榆1-5份,黃芩3-8份,龍膽草1-3份,劉寄奴5-10份,草果2-8份,白豆蔻1-3份,蘇合香2-6份,石菖蒲3-8份,枳實2-6份,瓜蔞皮3-8份,玉米須5_12份,赤茍1-5份,薄荷3-8份,酸楽1-3份。
[0006]優選的用于護理慢性鼻炎的中藥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原料組成:茯苓8 份,地榆2份,黃芩5份,龍膽草2份,劉寄奴7份,草果4份,白豆蔻2份,蘇合香4份,石菖蒲5份, 枳實4份,瓜蔞皮5份,玉米須9份,赤茍3份,薄荷5份,酸衆2份。
[0007]單劑藥量:茯苓5-10g,地榆l-5g,黃芩3-8g,龍膽草l-3g,劉寄奴5-10g,草果2-8g, 白豆蔻l-3g,蘇合香2-6g,石菖蒲3-8g,枳實2-6g,瓜蔞皮3-8g,玉米須5-12g,赤茍l-5g,薄荷 3_8g,酸漿 l-3g。
[0008]制備和服用方法:水煎服,每日一劑,分早晚兩次飯后服用,5天一療程。
[0009]各中藥的作用機理:[〇〇1〇]茯苳:甘、淡,平。歸心、肺、脾、腎經。功能與主治: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用于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0011 ] 地榆:苦、酸、濕,微寒。歸肝、大腸經。功能與主治:涼血止血,解毒斂瘡。用于便血, 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燙傷,癰腫瘡毒。
[0012]黃芩:苦,寒。歸肺、膽、脾、大腸、小腸經。功能與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 安胎。用于濕溫、暑濕,胸悶嘔惡,濕熱痞滿,瀉痢,黃疸,肺熱咳嗽,高熱煩渴,血熱吐衄,癰腫瘡毒,胎動不安。
[0013]龍膽草:苦,寒。歸肝、膽經。功能主治:清熱燥濕,瀉肝膽火。用于濕熱黃疸,陰腫陰癢,帶下,強中,濕疹瘙癢,目赤,耳聾,脅痛,口苦,驚風抽搐。
[0014]劉寄奴:苦,溫。入心、脾經。功能主治:破血通經,斂瘡消腫。治經閉癥瘕,胸腹脹痛,產后血瘀,跌打損傷,金瘡出血,癰毒掀腫。
[0015]草果:辛,溫。歸脾、胃經。功能與主治:燥濕溫中,截瘧除痰。用于寒濕內阻,脘腹脹痛,痞滿嘔吐,瘧疾寒熱,瘟疫發熱。
[0016]白豆蔻:辛,溫。入肺、脾經。功能主治:行氣,暖胃,消食,寬中。治氣滯,食滯,胸悶, 腹脹,噫氣,噎膈,吐逆,反胃,瘧疾。
[0017]蘇合香:辛,溫。歸心、脾經。功能與主治:開竅,辟穢,止痛。用于中風痰厥,猝然昏倒,胸痹心痛,胸腹冷痛,驚癇。
[0018]石菖蒲:辛、苦,溫。歸心、胃經。功能與主治:開竅豁痰,醒神益智,化濕開胃。用于神昏癲癇,健忘失眠,耳鳴耳聾,脘痞不饑,噤口下痢。
[0019]枳實:苦、辛、酸,微寒。歸脾、胃經。功能與主治:破氣消積,化痰散痞。用于積滯內停,痞滿脹痛,瀉痢后重,大便不通,痰滯氣阻,胸痹,結胸,臟器下垂。
[0020]瓜蔞皮:甘,寒。歸肺、胃經。功能與主治:清熱化痰,利氣寬胸。用于痰熱咳嗽,胸悶脅痛。[0021 ]玉米須:味甘;淡;性平。歸腎;胃;肝;膽經。功能主治:利尿消腫;清肝利膽。主水月中;小便淋瀝;黃疸;膽囊炎;膽結石;高血壓;糖尿病;乳汁不通。
[0022]赤芍:苦,微寒。歸肝經。功能與主治: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用于熱入營血,溫毒發斑,吐血衄血,目赤腫痛,肝郁脅痛,經閉痛經,瘕瘕腹痛,跌撲損傷,癰腫瘡瘍。
[0023]薄荷:辛,涼。歸肺、肝經。功能與主治: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氣。 用于風熱感冒,風溫初起,頭痛,目赤,喉痹,口瘡,風疹,麻疹,胸脅脹悶。
[0024]酸漿:酸苦,寒。入肺、脾二經。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尿。治熱咳,咽痛,黃疸,痢疾,水腫,疔瘡,丹毒。
[0025]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0026]本發明采用天然中草藥配制而成,用藥科學,安全無毒副作用,諸藥合用具有排膿消炎、清熱解毒、益氣祛濕、健脾潤肺、活血通絡等功效,經上萬例臨床應用證明,本發明能夠有效治愈慢性單純性鼻炎、慢性肥厚性鼻、慢性干燥性鼻炎等多種慢性鼻炎,有效率 99%,治愈率94 %。
[0027]下面結合臨床試驗和典型病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說明。[〇〇28] 一、臨床試驗:
[0029]1、臨床資料:[〇〇3〇]隨機選取100名慢性鼻炎患者,年齡在14到64歲之間,主要癥狀表現為:長期鼻塞、 鼻癢、流涕,伴隨頭暈頭重,鼻音重,嗅覺減退等。
[0031]2、治療方法:
[0032]取本發明用于護理慢性鼻炎的中藥組合物,水煎服,每日一劑,分早晚兩次飯后服用,5天一療程,一般服用2-5療程。[〇〇33]3、療效標準:
[0034]痊愈:鼻塞等臨床癥狀消失,理化檢測指標基本正常;[〇〇35]有效:鼻塞等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理化檢測指標有所改善;
[0036]無效:各臨床癥狀和理化檢測指標無改善。[〇〇37]4、治療結果:[〇〇38]100名慢性鼻炎患者服藥2-5個療程后,94人痊愈,5人鼻塞等臨床癥狀明顯改善,治愈率94%,有效率99 %。[〇〇39] 二、典型病例:
[0040]黃某,女,27歲,學生,患慢性鼻炎5年多,鼻腔檢查顯示,鼻粘膜腫脹,表面光滑、濕潤,呈暗紅色。鼻甲粘膜柔軟而富有彈性,探針輕壓可現凹陷,但移開探針則凹陷很快復原, 特別在下鼻甲較為明顯,下鼻道有膿性分泌物,鑒定為慢性單純性鼻炎,服用多種鼻炎藥物,反復發作,經人介紹,服用本發明用于護理慢性鼻炎的中藥組合物,用藥1療程,鼻塞、流涕等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用藥4個療程,鼻塞等臨床癥狀消失,理化檢測指標基本正常,隨訪一年無復發。
[0041]李某,男,32歲,工人,患慢性鼻炎3年多,鼻腔檢查顯示,下鼻甲明顯肥大,鼻腔底部有粘液性,粘膜腫脹,呈紫紅色,表面不平,探針輕壓凹陷不明顯,觸之有硬實感,局部用血管收縮劑后粘膜收縮不明顯。診斷為慢性肥厚性鼻炎,服用多種鼻炎藥物,反復發作,治療效果不理想,服用本發明用于護理慢性鼻炎的中藥組合物,用藥1療程,鼻塞、流涕等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用藥5個療程,鼻塞等臨床癥狀消失,理化檢測指標基本正常,隨訪一年無復發。【具體實施方式】[〇〇42]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〇〇43] 實施例1
[0044]所述的用于護理慢性鼻炎的中藥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原料組成:茯苓8 份,地榆2份,黃芩5份,龍膽草2份,劉寄奴7份,草果4份,白豆蔻2份,蘇合香4份,石菖蒲5份, 枳實4份,瓜蔞皮5份,玉米須9份,赤茍3份,薄荷5份,酸衆2份。
[0045]實施例2
[0046]所述的用于護理慢性鼻炎的中藥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原料組成:茯苓5 份,地榆1份,黃芩3份,龍膽草1份,劉寄奴5份,草果2份,白豆蔻1份,蘇合香2份,石菖蒲3份, 枳實2份,瓜蔞皮3份,玉米須5份,赤茍1份,薄荷3份,酸楽1份。[〇〇47] 實施例3[〇〇48]所述的用于護理慢性鼻炎的中藥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原料組成:茯苓10 份,地榆5份,黃芩8份,龍膽草3份,劉寄奴10份,草果8份,白豆蔻3份,蘇合香6份,石菖蒲8 份,枳實6份,瓜蔞皮8份,玉米須12份,赤茍5份,薄荷8份,酸衆3份。
【主權項】
1.一種用于護理慢性鼻炎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原料組成: 茯苓5-10份,地榆1-5份,黃芩3-8份,龍膽草1-3份,劉寄奴5-10份,草果2-8份,白豆蔻1-3 份,蘇合香2_6份,石菖蒲3-8份,枳實2-6份,瓜蔞皮3-8份,玉米須5_12份,赤茍1-5份,薄荷 3-8份,酸楽_ 1 -3份。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護理慢性鼻炎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 的中藥原料組成:茯苓8份,地榆2份,黃芩5份,龍膽草2份,劉寄奴7份,草果4份,白豆蔻2份, 蘇合香4份,石菖蒲5份,枳實4份,瓜蔞皮5份,玉米須9份,赤芍3份,薄荷5份,酸漿2份。
【文檔編號】A61K36/9064GK105999033SQ201610480002
【公開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請日】2016年6月27日
【發明人】李玲
【申請人】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