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高血壓的方法
【專利摘要】歷經四十多年的臨床實踐和經驗總結,結合現代醫學知識,研制的由黃芪、鉤藤、夏枯草、桂枝、銀杏樹葉等10味(1號)、2號(10味)、3號(11味)中藥配制而成的經驗秘方,有清熱燥濕、瀉肝火、瀉火解毒、息風止痙、清熱平肝、散郁結、降血壓、疏風清熱、解毒明目、祛風燥濕、止痛、降壓;斂肺、止痛、清熱涼血、養陰生律、養血斂陰、柔肝止痛、平抑肝陰、補益精血、補益肝腎、清熱明目、滋陰潛陽、益腎鍵骨、養血補心、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清熱涼血,活血散瘀。收斂固澀,利水滲濕,健脾、安神、泄熱、補脾肺腎。經臨床千百例患者服用,治愈效果達百分之九十以上,治療高血壓病,是同類產品種是一個補白的項目。成人用法、用量:按藥物法典常用量,隨癥加減。
【專利說明】治療高血壓的方法
[0001]技術發明人歷經四十多年的臨床實踐和總結經驗,結合現代醫學知識,研制的由《肝陽上允證》、龍膽草3、黃茶15、鉤藤15、夏枯草15、菊花10、松針10、銀杏樹葉10、神仙樹葉10g,8味中藥配制而成的經驗秘方。
[0002]《滋陰養肝法》生地15、白芍10、何首烏12、女貞子12、牡蠣50、龜板50、桑寄生15、松針10、銀杏樹葉10、神仙樹葉10g,10味中藥配制而成的經驗秘方。
[0003]陰虛陽允證、附子5g、桂枝3g、生地12g、丹皮5g、山茱萸5g、獲茶10g、澤灣1gi藥10g、松針10g、銀杏樹葉10g、神仙樹葉10g,ll味中藥配制而成的經驗秘方,依照配方劑量和中藥飲片泡制方法,要以加工成湯劑、片劑、沖劑、丸劑、膠囊劑等各種劑型,以適應臨床需要。
[0004]功效:
[0005]龍膽草:清熱燥濕、瀉肝火。
[0006]用于濕熱黃疸、陰腫陰癢、白帶、濕疹等證。
[0007]用于肝經熱盛、熱極生風所致的高熱驚厥、手足抽搐。
[0008]用于肝膽濕熱所致的脅痛、頭痛、口苦、目赤、耳聾、陰腫陰癢諸證,用量3_6g。
[0009]黃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
[0010]用于濕熱所致的多種病證,如濕溫、黃疸、瀉淋、癰腫瘡毒等。
[0011]用于濕熱病狀熱煩渴、苔黃脈數等證。
[0012]用于肺熱咳嗽,用于內熱亢盛,迫血妄行所致的吐血、咳血、衄血、便血、血崩等證,用于胎熱不安,有清熱安胎功效,用量5-10g。
[0013]鉤藤:息風止痙、清熱平肝。
[0014]應用于驚癇抽搐。用于肝經有熱、頭脹頭痛或肝陽上亢,頭暈目眩,有良好的降血壓功效,對高血壓病而屬肝熱陽亢者療效較佳。用量3-5g。
[0015]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結、降血壓。
[0016]用于肝火上炎、目赤腫疼、目珠疼痛、羞明流淚、頭痛、眩暈等證,用于痰火郁結所致的瘰疬,癭瘤,本品能清熱散結,清泄肝火作用,現代常用于高血壓病屬肝熱、陽亢之證,用量 10-15g。
[0017]菊花:疏風清熱,解毒明目。
[0018]應用于肝風頭痛及肝陽上亢頭痛,眩暈等證,用量10_15g。
[0019]松針:祛風燥濕、止痛、降壓,用量10_15g。
[0020]銀杏樹葉:斂肺、平喘、止痛,用于肺虛咳喘以及高血脂、高血壓、冠心病、心絞痛及老血管痙攣之證。用量3-6g。
[0021]神仙樹葉:降壓、降脂,應用于高血壓病,用量3_6g。
[0022]生地:清熱涼血,養陰生津。
[0023]應用于濕熱病入營血,身熱口干,舌繹或紅等證。
[0024]用于熱在血分,迫血妄行的吐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等證。
[0025]用于熱病傷陰,舌紅口干,或口喝多飲,以及消渴證煩渴等飲等證,用量10_30g。
[0026]白芍:養血斂陰,柔肝止痛,平抑肝陽。
[0027]用于月經不調,經行腹痛,崩漏,自汗、盜汗。
[0028]用于肝氣不和,脅肋脘腹痛疼,或四肢拘攣作痛。
[0029]用于肝陽上允,頭痛、眩暈之證,本品能平抑肝陽,用量5-10g,大劑量15_30g。
[0030]何首烏:補益精血,截癥,解毒,通腸潤便。
[0031]用于精血虧虛,頭暈眼花,須發早白,腰酸腳軟,遺精崩帶等證。
[0032]用于久瘧,癰疽瘰癘,腸燥便秘。用量10_30g。
[0033]女貞子:補益肝腎,清熱明目。
[0034]用于肝腎陰虛之頭昏目眩,腰膝酸軟,須發早白。
[0035]用于陰虛發熱“陰虛生內熱”本品補益肝腎之陰,善清虛熱。
[0036]用于肝腎陰虛導致視力減退,目暗不明,用量10_15g。
[0037]牡蠣:平肝潛陽,軟堅散結,收斂固澀。
[0038]用于陰虛陽亢所致的煩燥不安,心悸失眠,頭暈目眩及頭暈目眩及耳鳴等證。
[0039]本品能軟堅以散結塊,適用于痰火郁結之瘰疬,痰核等證。
[0040]本品煅用,長于收斂固澀,用于虛汗、遺精、帶下崩漏等證。
[0041]本品有制酸作用,可用于胃酸過多,胃潰瘍等,用量10_30g。
[0042]龜板:滋陰潛陽,益腎健骨,養血補心。
[0043]用于陰虛陽亢或熱病傷陰虛風內功。
[0044]用于陰虛發熱之證。本品滋陰可以清熱。
[0045]用于腎虛引起的腰腳痿弱,筋骨不健,小兒@門不合。
[0046]用于心虛驚悸,失眠、健妄。用量10_30g。
[0047]桑奇生: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安胎。
[0048]用于風濕痹痛、腰膝酸疼。
[0049]用于胎漏下血,胎動不安,用量10_20g。
[0050]附子: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
[0051 ]用于亡陽癥,癥見冷汗自出,四肢蕨逆,脈微欲絕。
[0052]用于陽虛癥。本品善于補火助陽,凡腎、脾、心諸臟陽氣衰弱者均適用。
[0053]用于痹痛,以寒濕偏盛,周身骨節痛疼。用量3_15g。
[0054]桂枝:發汗、解表、溫經通陽。
[0055]用于外感風寒、頭痛、發熱、惡寒等證。
[0056]用于風寒濕痹,肩背肢節痛疼。
[0057]用于心脾陽虛,陽氣不行,水濕內停而致的痰飲證。
[0058]用于胸痹,胸痛或心悸,脈結代之證。
[0059]用于經寒瘀滯,經閉、疼經及癥瘕等證,用量3-10g。
[0060]丹皮:清熱涼血,活血散瘀。
[0061]用于溫熱病熱入血分而發斑疹,及血熱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等證,用量5-10g。
[0062]山茱:補益肝腎,收斂固澀。
[0063]用于肝腎虧虛,頭暈目眩,腰膝酸軟,陽萎等證。
[0064]用于遺精滑精,小便不禁,虛汗不止,用量5-10g。
[0065]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安神。
[0066]用于小便不利,茯苓能健脾。脾虛體倦,食少便溏者。
[0067]用于心悸,失眠,本品能寧心安神,用量10_15g。
[0068]澤瀉:利于滲濕,泄熱。
[0069]用于小便不利,水腫、泄瀉、淋濁、帶下、痰飲等,用量5-10g。
[0070]山藥:益氣養陰,補脾肺腎。
[0071 ] 用于脾虛氣弱,食少便溏或瀉泄。
[0072]用于脾虛喘咳,本品能補肺氣,益肺陰,適應于肺虛喘咳等虛喘。
[0073]用于腎虛遺精,尿頻,婦女白帶過多。用量煎服10_30g,大量60_250g,研末吞服,每次6-10g。
[0074]主治:高血壓病
[0075]典型事例:
[0076]患者武某某,男,干部,65歲,于2010年2月來我院就診,測量血壓180/130mmHg ;常年口服西藥降壓藥,效果不佳,經改用上述中藥泡茶喝,口服一月余,量血壓均在120/80mmHg之間,至今一年半余,血壓正常。
[0077]2、患者胡某某,男,58歲,職工,于2010年5月份就診時,測血壓180/110mmHg,常年口服西藥降壓藥效果不佳,經改用上述中藥泡茶喝,喝茶喝月余后測量血壓均在120/80mmHg 之間。
[0078]成本、利潤與前景,本方可根據臨床和市場需要制成多種劑型,以膠囊為例,每粒不足0.10元,出廠價1.00-2.00元,具有10-20倍的豐富利潤,生產周期長,一旦投產,長期受益。
【主權項】
1.治療高血壓肝陽上亢證8味中藥。滋陰養肝法10味中藥。陰虛陽亢證11味中藥,產地秦嶺崇山俊嶺之中,海拔3000米以上左右。2.中藥采集需適宜季節,中華醫藥博大精深,秦嶺山脈的藥材獨樹旗幟,這里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山巒重疊,江河縱橫,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自然植被繁茂,植、動、礦物藥資源十分豐富,歷來是我國藥材主要產區。3.秉承中醫風格,大膽將秘方與現代醫學理論有機結合,創新改良一系列攻克高血壓證的方劑,實行針對性綜合化用藥,耙點化治療。4.治療高血壓藥物調劑內分泌系統。系列藥物直接作用于腎臟細胞激活休眠和受損腎細胞,腎腺雙清,直達病灶,穿透血腦屏障,通血管、通經絡,通腦竅和補脾,補腎,補腦與生腦髓,長神經,增智力的功能,專治高血壓,心腦血管動脈硬化;療程短,見效快,療效徹底。5.口服本方后可化開渾身血栓,可明顯感覺頭腦清醒,心不慌,頭不暈,能清除血液中的血垢,垃圾,使血脂、血壓下降,頭清目明。對于心臟病患者,能增強冠狀動脈生理功能,消除心絞痛,心不慌,胸不悶。對于動脈硬化患者,能消除粥樣斑塊,打通人體微循環,讓手麻、頭暈等癥狀消除。對于腦血栓患者,能消除陳舊血栓,暢通人體氣血循環,使頭腦清醒,恢復肢體功能。6.本方使高血壓患者3-6個月恢復健康,擺脫西藥依賴。本方以野生山楂、決朋子、夏枯草、澤瀉等19味同源的綠色植物藥為原料。能有效疏通血管,凈化血液,在行氣活血的同時,疏肝強腎,通脈利尿,打通全身循環,讓五臟六腑正常運作,從根源上治療高血壓。7.具有增強心肝腎的功能,清除血液垃圾,軟化血管,增強免疫能力的全面功效,可從源頭上鏟除引發高血壓的病根。服用一月后,心慌氣短、頭暈目眩、頭痛、耳鳴等證狀明顯改善,I個療程,血液基本恢復酸堿平衡,血管活力增強,食欲增加,睡眠良好,精神煥發。2個療程,肝臟代謝酶恢復正常,五臟六腑氣血循環暢通,血壓完全恢復正常,患者不再服藥。
【文檔編號】A61K36/74GK105878466SQ201410442773
【公開日】2016年8月24日
【申請日】2014年8月26日
【發明人】溫麗萍
【申請人】溫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