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月經過少的中藥組合物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治療月經過少的中藥組合物,其中藥原料及重量份配比為:益母草10?30份,太子參10?20份,茯苓10?20份,紅花5?15份,杜仲10?20份,女婁菜10?20份,枸杞10?20份,桃仁5?15份,五加皮10?20份,南蛇藤根10?20份,仙靈脾5?15份,王不留行10?20份,黨參10?20份,烏藥5?15份,茺蔚子10?20份,鎖陽10?20份,麥冬10?20份,半夏5?15份,丹參10?20份,玫瑰花10?20份,小茴香5?15份,甘草5?15份。本發明中藥組合物具有補腎益精、養血活血、化痰祛瘀、調經通絡的功效,其治療效果顯著,作用可靠。
【專利說明】
一種治療月經過少的中藥組合物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傳統草藥的未確定結構的醫用配制品,尤其是一種治療月經過少的中藥組合物。
【背景技術】
[0002]月經過少是指月經周期基本正常,經量明顯減少,甚至點滴即凈;或經期縮短不足兩天,經量亦少者。月經過少常與月經后期并見,常伴體重增加。月經過少發生于青春期和育齡期者可發展為閉經,發生于更年期者則往往進入絕經。目前,臨床上用激素類藥物治療月經過少見效快,但停藥易造成月經紊亂,且具有一定的副作用。
[0003]中醫認為,月經過少系由精血衰少,血海不盈,或痰阻瘀滯,血行不暢所致。
[0004]根據中醫理論,針對月經過少的發病機理,以活血調經、化痰祛瘀為治則,進行辯證配伍組方,以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發明內容】
[0005]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激素類藥物治療月經過少存在副作用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配制方便、療效顯著、作用可靠、無副作用的治療月經過少的中藥組合物。
[0006]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治療月經過少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中藥原料及重量份配比為:益母草10-30份,太子參10-20份,茯苓10-20份,紅花5-15份,杜仲10-20份,女婁菜10-20份,枸杞10-20份,桃仁5-15份,五加皮10-20份,南蛇藤根10-20份,仙靈脾5-15份,王不留行10-20份,黨參10-20份,烏藥5-15份,茺蔚子10-20份,鎖陽10-20份,麥冬10-20份,半夏5-15份,丹參10-20份,玫瑰花10-20份,小茴香5-15份,甘草5-15份。
[0007]本發明的優選技術方案是:一種治療月經過少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中藥原料及重量份配比為:益母草20份,太子參15份,茯苓15份,紅花10份,杜仲15份,女婁菜15份,枸杞15份,桃仁10份,五加皮15份,南蛇藤根15份,仙靈脾10份,王不留行15份,黨參15份,烏藥1份,茺蔚子15份,鎖陽15份,麥冬15份,半夏1份,丹參15份,玫瑰花15份,小茴香10份,甘草10份。
[0008]本發明中藥組合物是在傳統中醫理論和臨床經驗指導下,精選藥物組方。本發明中藥組合物中:益母草具有活血調經、利尿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太子參具有益氣健脾、生津潤肺的功效;茯苓具有利水滲濕、益脾和胃、寧心安神之功效;紅花具有活血通經、散瘀止痛的功效;杜仲具有補肝腎、強筋骨、安胎、降壓的功效;女婁菜具有活血調經,健脾行水的功效;枸杞具有養肝明目、扶正固本、生精補髓、滋陰補腎、益氣安神的功效;桃仁具有活血祛瘀、潤腸通便的功效;五加皮具有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的功效;南蛇藤根具有祛風除濕、活血通經、消腫解毒的功效;仙靈脾具有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濕的功效;王不留行具有行血通經、催生下乳、消腫斂瘡的功效;黨參具有補中益氣、健脾益肺的功效;烏藥具有行氣止痛、溫腎散寒的功效;茺蔚子具有活血調經、清肝明目的功效;鎖陽具有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通便的功效;麥冬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的功效;半夏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的功效;丹參具有活血調經、祛瘀止痛、涼血消癰、清心除煩、養血安神的功效;玫瑰花具有行氣解郁、活血調經的功效;小茴香具有散寒止痛、理氣和胃的功效;甘草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調和諸藥的功效;本發明組合物中的藥物組分經辯證配伍,在作用上相輔相成,具有協同作用,共奏補腎益精、養血活血、化痰祛瘀、調經通絡之功效,對月經過少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0009]本發明組合物的組分均采用天然的中藥原料,其配制簡便、藥源廣、成本低。其遵循中醫的處方用藥原則,各種組分藥物采用水煎服用。經臨床應用驗證,其療效顯著,作用可靠,藥性平和,未出現毒副作用,總有效率95%,治愈率達71%。
【具體實施方式】
[0010]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說明。
[0011]實施例1
一種治療月經過少的中藥組合物,其中藥原料及重量配比為:益母草20g,太子參15g,茯苳15g,紅花10g,杜仲15g,女婁菜15g,枸t5l5g,桃仁10g,五加皮15g,南蛇藤根15g,仙靈脾10g,王不留行15g,黨參15g,烏藥10g,茺蔚子15g,鎖陽15g,麥冬15g,半夏10g,丹參15g,玫瑰花15g,小茴香10g,甘草10g。
[0012]實施例2
一種治療月經過少的中藥組合物,其中藥原料及重量配比為:益母草10g,太子參20g,茯苳10g,紅花15g,杜仲10g,女婁菜20g,枸t2l0g,桃仁15g,五加皮10g,南蛇藤根20g,仙靈脾5g,王不留行20g,黨參10g,烏藥15g,茺蔚子10g,鎖陽20g,麥冬10g,半夏15g,丹參10g,玫瑰花20g,小茴香5g,甘草15g。
[0013]實施例3
一種治療月經過少的中藥組合物,其中藥原料及重量配比為:益母草30g,太子參10g,茯苓20g,紅花5g,杜仲20g,女婁菜1g,枸杞20g,桃仁5g,五加皮20g,南蛇藤根1g,仙靈脾15g,王不留行10g,黨參20g,烏藥5g,茺蔚子20g,鎖陽10g,麥冬20g,半夏5g,丹參20g,玫瑰花10g,小茴香15g,甘草5g。
[0014]實施例4
一種治療月經過少的中藥組合物,其中藥原料及重量配比為:益母草15g,太子參18g,茯苓12g,紅花13g,杜仲12g,女婁菜18g,枸杞12g,桃仁13g,五加皮12g,南蛇藤根18g,仙靈脾8g,王不留行18g,黨參12g,烏藥13g,茺蔚子12g,鎖陽18g,麥冬12g,半夏13g,丹參12g,玫瑰花18g,小茴香8g,甘草13g。
[0015]實施例5
一種治療月經過少的中藥組合物,其中藥原料及重量配比為:益母草25g,太子參12g,茯苳18g,紅花8g,杜仲18g,女婁菜12g,枸t2l8g,桃仁8g,五加皮18g,南蛇藤根12g,仙靈脾13g,王不留行12g,黨參18g,烏藥8g,茺蔚子18g,鎖陽12g,麥冬18g,半夏8g,丹參18g,玫瑰花12g,小茴香13g,甘草8g。
[0016]本發明實施例中的中藥組合物按常規的水煎法制取藥劑。具體方法如下:將組方的中藥原料放入容器中,加冷水漫過藥面,浸泡15?20分鐘,再加水沒過藥面約8厘米,進行第一次煎煮,未沸前采用武火煎煮,沸后用文火煎煮20?30分鐘;第二次煎煮,加水沒過藥面約5厘米,水沸后煎煮15?20分鐘。兩次煎煮去渣取汁,合并。
[0017]本發明以實施例1所給出的一種治療月經過少的中藥組合物,做臨床療效總結如下:
一、一般性資料:本發明中藥組合物應用于臨床觀察病例80例,年齡16?40歲。
[0018]二、診斷標準:
1、月經周期基本正常,經量很少,不足30ml,甚或點滴即凈;
2、本病應與早孕激經相鑒別;
3、排除因結核病引起的月經過少。
[0019]三、用法用量:臨床應用時,一天一劑,水煎兩遍取汁約400ml,分早、晚兩次溫熱服用,七天為一療程。
[0020]四、療效標準:
1、治愈:經量恢復正常,維持3個月以上;
2、好轉:經量明顯增多。或經量恢復正常,但不能維持3個月以上;
3、未愈:經周期、經量無變化。
[0021 ]五、治療效果:該臨床觀察病例中,服藥5-15個療程,治愈57例,好轉19例,未愈4例。治療期間未發生毒副作用。
[0022]六、典型病例:
病例1:周某,29歲。自述刮宮后月經推遲,每次量極少,一兩天就干凈。服用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制備的藥劑4個療程后,月經周期30天,月經3天,經量較前明顯增多;繼續服用4個療程,月經周期28天,經量正常,經期5天,治愈。
[0023]病例2:田某,37歲。體胖、面色無華,月經周期29天,經期2-3天,經量很少,顏色發暗,經期有腰酸背痛、腿沉無力感。服用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制備的藥劑3個療程后,經量明顯增多,經期5天結束,腰酸背痛、退沉無力感減輕;續服4個療程后,經期5天結束,經量正常,其他癥狀消失,治愈。
【主權項】
1.一種治療月經過少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中藥原料及重量份配比為:益母草10-30份,太子參10-20份,茯苓10-20份,紅花5-15份,杜仲10-20份,女婁菜10-20份,枸杞10-20份,桃仁5-15份,五加皮10-20份,南蛇藤根10-20份,仙靈脾5-15份,王不留行10-20份,黨參10-20份,烏藥5-15份,茺蔚子10-20份,鎖陽10-20份,麥冬10-20份,半夏5-15份,丹參10-20份,玫瑰花10-20份,小茴香5-15份,甘草5_15份。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月經過少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中藥原料及重量份配比為:益母草20份,太子參15份,茯苓15份,紅花10份,杜仲15份,女婁菜15份,枸杞15份,桃仁10份,五加皮15份,南蛇藤根15份,仙靈脾10份,王不留行15份,黨參15份,烏藥10份,茺蔚子15份,鎖陽15份,麥冬15份,半夏1份,丹參15份,玫瑰花15份,小茴香1份,甘草1份。
【文檔編號】A61K36/8968GK105833005SQ201610351319
【公開日】2016年8月10日
【申請日】2016年5月25日
【發明人】孫紅梅
【申請人】孫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