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柿石癥的中藥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中藥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治療柿石癥的中藥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0002]當空腹進食大量未成熟的柿子后,柿子中的鞣質在胃酸作用下,與胃內蛋白質結合成分子較大但不易消化和溶解的固形物積存在胃內,形成胃柿石。如柿胃石不能排出,患者通常會出現上腹部不適、急性腹脹、腹痛、惡心、嘔吐等癥狀;體積較大的柿胃石導致上腹部有重壓感、可能出現胃梗阻,患者可呈周期性惡心、嘔吐,上腹部痙攣性疼痛。柿胃石還可引起粘膜損傷性潰瘍、出血,嚴重者可致胃穿孔和腹膜炎。
[0003]柿石癥在產柿地區和柿子成熟季節的發病率較高,至今尚無滿意的治療方法。現代醫學對柿胃石主要采用胃鏡下破碎或手術等方法治療,而有些特殊病人不宜進行手術治療。
【發明內容】
[0004]為避免手術,減輕柿石癥患者痛苦,本發明提供一種治療柿石癥的中藥,運用烏藥、木香、厚樸等大量理氣藥,破氣導滯散結,用雞內金消結散石,用焦麥芽、焦神曲消食健胃,用牽牛子、大黃瀉下通便,太子參、石斛補中益氣,諸藥合用,共奏行氣導滯銷、瀉下排石之功,有效緩解或消除柿石癥患者的痛苦。
[0005]本發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
一種治療柿石癥的中藥,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比的中藥配伍而成:烏藥9-15,香附9-15,木香6-9,元胡12-18,砂仁6-9,牽牛子9_15,大黃3_6,厚樸6_9,雞內金6_9,焦麥芽12-18,焦神曲12-18,太子參9-15,石斛9-15。
[0006]經過臨床應用,對一般柿石癥患者的優選的重量比配伍為:烏藥9,香附9,木香6,元胡12,砂仁6,牽牛子9,大黃6,厚樸9,雞內金9,焦麥芽12,焦神曲18,太子參12,石斛9。
[0007]本發明的治療柿石癥的中藥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配制:按配方稱取地道藥材,混合均勻;
(2)浸泡:將配制好的藥材放放浸泡池,加藥材總重量5-10倍的水,10°C_15°C浸泡2-3小時;
(3)熬煮:將步驟(2)完成的浸泡的藥材連同浸泡液一起放入蒸煮鍋,100°C_105°C蒸汽煮沸后,維持95°C_100°C熬煮2-3小時,出鍋;
(4)過濾:將步驟(3)出鍋的中藥混合物放入離心過濾機過濾,得藥湯;
(5)濃縮:將藥湯輸入真空濃縮機真空低溫濃縮,真空度0.08-0.1Mpa,濃縮比為1:0.5-
0.6;
(6)預包裝:將步驟(5)完成濃縮的藥湯輸入灌裝機灌裝;巴氏殺菌,冷藏備用。
[0008]將本發明的中藥按技術規范熬制成成品湯劑,進行預包裝后冷藏,既能確保藥材地道,又免除患者自行熬藥的不方便和不規范,確保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0009]本發明的治療柿石癥的中藥的制備方法,所述步驟(5)濃縮完成后,輸入噴霧干燥塔進行噴霧干燥,將藥物制成顆粒狀;再計量包裝備用。將湯劑制成粉劑,更易于保存和使用。
[0010]本發明的治療柿石癥的中藥配方為基本方,臨床上根據患者具體的身體狀況,按照傳統中藥學理論對本發明的配方隨癥加減。
【具體實施方式】
[0011 ]下面結合臨床應用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
[0012]實施例1: 一種治療柿石癥的中藥,由以下重量比的中藥配伍而成:烏藥9,香附9,木香6,元胡12,砂仁6,牽牛子9,大黃6,厚樸9,雞內金9,焦麥芽12,焦神曲18,太子參12,石斛9。
[0013]實施例2: —種治療柿石癥的中藥,由以下重量比的中藥配伍而成:烏藥12,香附9,木香9,元胡12,砂仁9,牽牛子9,大黃6,厚樸6,雞內金9,焦麥芽18,焦神曲18,太子參15,石斛9。
[0014]實施例3: —種治療柿石癥的中藥,由以下重量比的中藥配伍而成:烏藥10,香附10,木香6,元胡12,砂仁6,牽牛子10,大黃6,厚樸9,雞內金9,焦麥芽12,焦神曲12,焦山楂12,太子參12,石斛10。
[0015]實施例4:
一種實施例1的治療柿石癥的中藥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配制:按配方稱取地道藥材,混合均勻;
(2)浸泡:將配制好的藥材放放浸泡池,加藥材總重量5-10倍的水,10°C_15°C浸泡2-3小時;
(3)熬煮:將步驟(2)完成的浸泡的藥材連同浸泡液一起放入蒸煮鍋,100°C_105°C蒸汽煮沸后,維持95°C_100°C熬煮2-3小時,出鍋;
(4)過濾:將步驟(3)出鍋的中藥混合物放入離心過濾機過濾,得藥湯;
(5)濃縮:將藥湯輸入真空濃縮機真空低溫濃縮,真空度0.08-0.1Mpa,濃縮比為1:0.5-
0.6;
(6)噴霧干燥:將步驟(5)濃縮完成的濃縮液輸入噴霧干燥塔進行噴霧干燥,將藥物制成顆粒狀;
(7)預包裝:將干燥的藥物顆粒按成人一次服用劑量進行預包裝。
[0016]實施例5:
一種實施例3的治療柿石癥的中藥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配制:按配方稱取地道藥材,混合均勻;
(2)浸泡:將配制好的藥材放放浸泡池,加藥材總重量5-10倍的水,10°C_15°C浸泡2-3小時;
(3)熬煮:將步驟(2)完成的浸泡的藥材連同浸泡液一起放入蒸煮鍋,100°C_105°C蒸汽煮沸后,維持95°C_100°C熬煮2-3小時,出鍋;
(4)過濾:將步驟(3)出鍋的中藥混合物放入離心過濾機過濾,得藥湯;
(5)濃縮:將藥湯輸入真空濃縮機真空低溫濃縮,真空度0.08-0.1Mpa,濃縮比為1:0.5-0.6;
(6)預包裝:將步驟(5)完成濃縮的藥湯輸入灌裝機灌裝;巴氏殺菌,冷藏備用。
[0017]
典型病例:
患者甲,女,66歲,安徽太湖人,2010年10月底出現上腹脹滿不適、進食不消癥狀,拖延未治,至11月底上腹疼痛加重,乏力,經診斷為胃柿石癥,服用實施例1配方中藥,次日疼痛減輕,一周后食欲增強,繼續服用半月后,上述癥狀基本消失,鞏固用藥一個月,至今未復發。
[0018]患者乙,女,45歲,安徽宿松人,喜食柿。2013年9月食用未完全軟化柿子4枚,當晚自覺胃部墜脹不適,吐而無物,次日到醫院經診斷為柿石癥。服用實施例2中藥,次日好轉,連服用七劑后,癥狀消除,續服1周痊愈。
[0019]患者丙,男,65歲,湖北黃梅人,2015年11月初開始出現上腹部疼痛脹滿、惡心、嘔吐,經診斷患有胃柿石癥。2周前有食用柿子病史,胃腔內見一直徑約4.5黃褐色柿石,質硬,實施例3中藥七劑后復查,胃柿石減小至直徑3.4cm,繼續服藥一月后胃柿石消失。
[0020]臨床觀察:觀察對象21例,患者年齡35?66歲,平均年齡52.6歲,病程2?32天,其中女性患者17例,男性患者4例,均為中醫內科門診病例。隨機分組。治療組12例,對照組9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差異均無顯著性。所有患者均有空腹食柿子史、或有胃切除病史及胃蠕動障礙等繼食柿子誘因,癥狀為上腹墜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經纖維胃鏡檢查為胃柿石癥。治療組服用本發明的治療柿石癥的中藥湯劑,每日1劑,早晚分服,7劑為1療程。對照組口服普瑞博思片(由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生產),1次10mg,l日3次。3餐前半小時口服,5天為1個療程。療效標準參照《結石病診療全書》:痊愈:經治療臨床癥狀、體征消失,X線鋇餐檢查或胃鏡檢查胃內無陽性指征;好轉:經治療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胃內團塊縮小;無效:經治療臨床癥狀無緩解或加重。經治療2周后,治療結果為治療組疫愈4例(33.3%),好轉7例(58.3%),無效1例(8.4%),總有效11例(91.6%);對照組痊愈3例(33.3%),好轉2例(22.2%),無效4例(44.5%),總有效5例(55.5%)。兩組統計學差異有顯著性。
【主權項】
1.一種治療柿石癥的中藥,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比的中藥配伍而成:烏藥9-15,香附9-15,木香6-9,元胡12-18,砂仁6_9,牽牛子9_15,大黃3_6,厚樸6_9,雞內金6_9,焦麥芽12-18,焦神曲12-18,太子參9-15,石斛9-15。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柿石癥的中藥,其特征在于所述重量比為:烏藥9,香附9,木香6,元胡12,砂仁6,牽牛子9,大黃6,厚樸9,雞內金9,焦麥芽12,焦神曲18,太子參12,石斛9。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柿石癥的中藥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配制:按配方稱取地道藥材,混合均勻; (2)浸泡:將配制好的藥材放放浸泡池,加藥材總重量5-10倍的水,10°C_15°C浸泡2-3小時; (3)熬煮:將步驟(2)完成的浸泡的藥材連同浸泡液一起放入蒸煮鍋,100°C_105°C蒸汽煮沸后,維持95°C_100°C熬煮2-3小時,出鍋; (4)過濾:將步驟(3)出鍋的中藥混合物放入離心過濾機過濾,得藥湯; (5)濃縮:將藥湯輸入真空濃縮機真空低溫濃縮,真空度0.08-0.1Mpa,濃縮比為1:0.5-0.6; (6)預包裝:將步驟(5)完成濃縮的藥湯輸入灌裝機灌裝;巴氏殺菌,冷藏備用。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治療柿石癥的中藥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5)濃縮完成后,輸入噴霧干燥塔進行噴霧干燥,將藥物制成顆粒狀;再計量包裝備用。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中藥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治療柿石癥的中藥及其制備方法。一種治療柿石癥的中藥,由以下重量比的中藥配伍而成:烏藥9-15,香附9-15,木香6-9,元胡12-18,砂仁6-9,牽牛子9-15,大黃3-6,厚樸6-9,雞內金6-9,焦麥芽12-18,焦神曲12-18,太子參9-15,石斛9-15。本發明的治療柿石癥的中藥,運用烏藥、木香、厚樸等大量理氣藥,破氣導滯散結,用雞內金消結散石,用焦麥芽、焦神曲消食健胃,用牽牛子、大黃瀉下通便,太子參、石斛補中益氣,諸藥合用,共奏行氣導滯銷、瀉下排石之功,有效緩解或消除柿石癥患者的痛苦。
【IPC分類】A61K35/57, A61P1/00, A61K36/9064
【公開號】CN105456896
【申請號】CN201511001381
【發明人】張鳳梅
【申請人】張鳳梅
【公開日】2016年4月6日
【申請日】2015年1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