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治療頭痛的藥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中藥,具體是一種用于治療頭痛的藥物。
【背景技術】
[0002]頭痛是臨床上最常見的癥狀之一,涉及到各個科室,尤其是在神經系統疾病中多見,發病率高,人群中幾乎90%的人一生中都有頭痛發作,有人稱頭痛是僅次于感冒的常見病,其實頭痛是一種癥狀,而不是一種疾病。通常將局限于頭顱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輪上緣和枕外隆突連線以上部位的疼痛統稱頭痛。發病年齡常見于青年、中年和老年。引起頭痛的病因眾多,大致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前者不能歸因于某一確切病因,也可稱為特發性頭痛,常見的如偏頭痛、緊張型頭痛;后者病因可涉及各種顱內病變如腦血管疾病、顱內感染、顱腦外傷,全身性疾病如發熱、內環境紊亂以及濫用精神活性中藥方等。
[0003]頭痛程度有輕有重,疼痛時間有長有短。疼痛形式多種多樣,常見脹痛、悶痛、撕裂樣痛、電擊樣疼痛、針刺樣痛,部分伴有血管搏動感及頭部緊箍感,以及惡心、嘔吐、頭暈等癥狀。繼發性頭痛還可伴有其他系統性疾病癥狀或體征,如感染性疾病常伴有發熱,血管病變常伴偏癱、失語等神經功能缺損癥狀等。頭痛依據程度產生不同危害,病情嚴重可使患者喪失生活和工作能力。
[0004]目前,臨床上治療頭痛的中藥方很多,但是治療的效果不甚理想,不能根治,且治療時間長,給病患帶來嚴重的經濟和身體負擔。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療效好、療程短、成本低、無毒副作用的用于治療頭痛的藥物。
[0006]實現本發明目的的技術方案是:
[0007]—種用于治療頭痛的藥物,主要由下述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成:
[0008]桂枝18-22份,炙甘草18-22份,生姜20-25份,大棗5-7份,茯苓22-28份,白術18-22份,紅參8-12份,龍骨8-12份,牡蠣8_12份,川芎6_12份,菖蒲8_12份,遠志4_6份。
[0009]上述用于治療頭痛的藥物,各原料的最佳重量份配比為:
[0010]桂枝20份,炙甘草20份,生姜22份,大棗6份,茯苓25份,白術20份,紅參10份,龍骨10份,牡蠣10份,川芎9份,菖蒲10份,遠志5份。
[0011]所述的原料藥材在中藥店及市場有售。
[0012]本發明藥物的制備方法如下:按重量配比稱取各原料藥,加入混合置于容器中,再加原料量重量10-20倍的水煎煮3次,每次煎煮30-40min,合并煎煮液,過濾去渣,濾液濃縮至50-60°C下相對密度為1.20-1.40的浸膏,加入輔料,制成相應的劑型,即得。
[0013]本發明中,各原料藥的藥理、功效如下:
[0014]桂枝:正名肉桂(學名:Cinnamomum cassia Presl),具有補元陽、通血脈、暖脾胃之功效,常與補肝腎藥、補氣血藥配伍,治療腎陽不足、命門火衰、肢冷脈微,與其它溫里藥配伍治療脘腹冷痛、寒痹腰痛,具有明顯的鎮痛和抗癌防癌的作用。
[0015]炙甘草:(RADIX GLYCYRRHIZAE PREPARATA),炙甘草是用蜜烘制的甘草,俗稱炮制,就是將蜂蜜置鍋中煉成中蜜,改用文火加生甘草片拌炒均勻,3?5min出鍋,置烤房或烘箱60?C烘至不粘手時取出,放涼即可。性溫。具有補脾和胃,益氣復脈的功效。主治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動悸,脈結代。
[0016]生姜:具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的功效。主治脾胃虛寒,食欲減退,惡心嘔吐,或痰飲嘔吐,胃氣不和的嘔吐;感冒風寒,惡風發熱,鼻塞頭痛。
[0017]大棗: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用于脾虛食少,乏力便溏,婦人臟躁。
[0018]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用于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
[0019]白術:拉丁文名: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用于脾虛食少,腹脹泄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
[0020]紅參:大補元氣,復脈固脫,益氣攝血。用于體虛欲脫,肢冷脈微,氣不攝血,崩漏下血;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的功效。
[0021 ] 龍骨:重鎮安神鎮驚安神,斂汗固精,止血澀腸,生肌斂瘡。治驚癇癲狂,怔忡健忘,失眠多夢,自汗盜汗,遺精淋濁,吐衄便血,崩漏帶下。
[0022]牡蠣:平肝潛陽;重鎮安神;軟堅散結;收斂固澀。主眩暈耳鳴;驚悸失眠;瘰疬癭瘤;癥瘕痞塊;自汗盜汗;遺精;崩漏;帶下。
[0023]川芎:具有活血祛瘀;行氣開郁;祛風止痛的功效。主治:治療頭痛之首選中藥方。癥瘕腫塊;胸脅疼痛;頭痛眩暈;風寒濕痹;跌打損傷;癰疽瘡瘍。
[0024]菖蒲:化濕開胃,開竅豁痰,醒神益智。理氣,活血,散風,去濕。治熱病神昏,健忘,氣閉耳聾,心胸煩悶。
[0025]遠志:具有安神益智、祛痰、消腫的功能,用于心腎不交引起的失眠多夢、健忘驚悸,神志恍惚,咳痰不爽,瘡瘍腫毒,乳房腫痛。
[0026]本發明用于治療頭痛的藥物,選取12種天然中藥科學配伍,配方簡單,各原料藥協同作用起到清熱解毒、祛風解痙、緩解疼痛的效果,見效快,標本兼治,無毒副作用,而且其制備方法簡單、服用方便,成本低。
【具體實施方式】
[0027]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
【發明內容】
作進一步的說明,但不是對本發明的限定。
[0028]實施例1
[0029]—種用于治療頭痛的藥物,主要由下述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成:
[0030]桂枝18kg,炙甘草18kg,生姜20kg,大率5kg,茯苳22kg,白術18kg,紅參8kg,龍骨8kg,牡.8kg,川考6kg,菖蒲8kg,遠志4kg。
[0031]制備方法如下:按上述稱取各原料藥混合置于容器中,再加原料量重量10倍的水煎煮3次,每次煎煮30min,合并煎煮液,過濾去渣,濾液濃縮至50°C下相對密度為1.20的浸膏,加入輔料,制成片劑,每片0.lg。
[0032]實施例2
[0033]—種用于治療頭痛的藥物,主要由下述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成:
[0034]桂枝20kg,炙甘草20kg,生姜22kg,大率6kg,茯苳25kg,白術20kg,紅參10kg,龍骨10kg,牡.10kg,川考9kg,菖蒲10kg,遠志5kg。
[0035]制備方法如下:按上述稱取各原料藥混合置于容器中,再加原料量重量15倍的水煎煮3次,每次煎煮34min,合并煎煮液,過濾去渣,濾液濃縮至53°C下相對密度為1.20的浸膏,加入輔料,制成片劑,每片0.2g。
[0036]實施例3
[0037]—種用于治療頭痛的藥物,主要由下述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成:
[0038]桂枝22kg,炙甘草22kg,生姜25kg,大率7kg,茯苳28kg,白術22kg,紅參12kg,龍骨 12kg,牡.12kg,川考 12kg,菖蒲 12kg,遠志 6kg。
[0039]制備方法如下:按上述稱取各原料藥混合置于容器中,再加原料量重量18倍的水煎煮3次,每次煎煮37min,合并煎煮液,過濾去渣,濾液濃縮至57°C下相對密度為1.30的浸膏,加入輔料,制成丸劑,每粒0.4g。
[0040]實施例4
[0041]—種用于治療頭痛的藥物,主要由下述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成:
[0042]桂枝22kg,炙甘草22kg,生姜25kg,大率7kg,茯苳28kg,白術22kg,紅參12kg,龍骨 12kg,牡.12kg,川考 12kg,菖蒲 12kg,遠志 6kg。
[0043]制備方法如下:按上述稱取各原料藥混合置于容器中,再加原料量重量20倍的水煎煮3次,每次煎煮40min,合并煎煮液,過濾去渣,濾液濃縮至60°C下相對密度為1.40的浸膏,加入輔料,制成丸劑,每粒0.5g。
[0044]為了進一步證明本發明中藥的臨床療效,選擇收治患者中的200例,對本發明藥物的療效進行臨床觀察。其中,男100例,女100例,年齡20-50歲,隨機分為4組,每組為50例,分別為實驗組1-4組。
[0045]實驗組1-4組分別服用實施例1-4的藥物,每日3次,每次內服4片/粒,3天為一個療程,連續服用1-2個療程。其中顯效188例,有效192例,治愈185例,無效8例,治愈率92.5%,有效率96%o
【主權項】
1.一種用于治療頭痛的藥物,其特征是:主要由下述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成: 桂枝18-22份,炙甘草18-22份,生姜20-25份,大棗5_7份,茯苓22-28份,白術18-22份,紅參8-12份,龍骨8-12份,牡蠣8-12份,川芎6_12份,菖蒲8_12份,遠志4_6份。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治療頭痛的藥物,其特征是:各原料的最佳重量份配比為: 桂枝20份,炙甘草20份,生姜22份,大棗6份,茯苓25份,白術20份,紅參10份,龍骨10份,牡.10份,川考' 9份,菖蒲10份,遠志5份。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治療頭痛的藥物,其特征是: 制備方法如下:按重量配比稱取各原料藥,加入混合置于容器中,再加原料量重量10-20倍的水煎煮3次,每次煎煮30-40min,合并煎煮液,過濾去渣,濾液濃縮至50_60°C下相對密度為1.20-1.40的浸膏,加入輔料,制成相應的劑型,即得。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用于治療頭痛的藥物,主要由下述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成:桂枝18-22份,炙甘草18-22份,生姜20-25份,大棗5-7份,茯苓22-28份,白術18-22份,紅參8-12份,龍骨8-12份,牡蠣8-12份,川芎6-12份,菖蒲8-12份,遠志4-6份。本發明用于治療頭痛的藥物,選取12種天然中藥科學配伍,配方簡單,各原料藥協同作用起到清熱解毒、祛風解痙、緩解疼痛的效果,見效快,標本兼治,無毒副作用,而且其制備方法簡單、服用方便,成本低。有效率達到96%以上。
【IPC分類】A61P25/06, A61K35/618, A61K36/9068, A61K35/02
【公開號】CN105363016
【申請號】CN201510996486
【發明人】楊玲林
【申請人】楊玲林
【公開日】2016年3月2日
【申請日】2015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