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經行泄瀉的中藥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傳統草藥的未確定結構的醫藥配制品,尤其是一種治療經行泄瀉的中藥組合物。
【背景技術】
[0002]每值行經前后或經期,大便溏薄,甚或水瀉,日解數次,經凈自止者,稱為“經行泄瀉”。相當于西醫的經前期緊張綜合征。以育齡期婦女多見。本病一般在月經來潮前2?3日即開始泄瀉,至經凈后,大便即恢復正常,也有至經凈后數日方止。該病若不治療很難自愈,可持續數年,日久對身體健康有一定的影響。目前,治療經行泄瀉的藥物,雖有一定的療效,但存在治標不治本及副作用的不足。
[0003]祖國醫學認為經行泄瀉由脾腎陽氣不足,運化失司,值經期血氣下注沖任,脾腎愈虛所致。
[0004]根據中醫理論,針對經行泄瀉的發病機理,采用補腎助陽、益氣健脾、清熱利濕、澀腸止瀉、活血調經的治法,進行辯證配伍組方,以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發明內容】
[0005]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治療經行泄瀉存在治標不治本及副作用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配制簡便、成本低、療效顯著、無副作用的治療經行泄瀉的中藥組合物。
[0006]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治療經行泄瀉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中藥原料及重量份配比為:丹參10-30份、隔山撬5-25份、娑羅子5-20份、仙茅5-25份、椿皮5-20份、刺五加5-25份、五倍子5_20份、雪蓮花5_25份、豬苓5_25份、田基黃10-30份、蓮子5-25份、補骨脂5-25份、芡實5_25份、玫瑰花5_25份、干姜5_20份、臭草5-25份、灶心土 5-25份、熟地黃5-25份、無花果5_25份、甘草5_15份。
[0007]本發明的優選技術方案是:一種治療經行泄瀉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中藥原料及重量份配比為:丹參20份、隔山撬15份、娑羅子10份、仙茅15份、椿皮10份、刺五加15份、五倍子10份、雪蓮花15份、豬苳15份、田基黃20份、蓮子15份、補骨脂15份、芡實15份、玫瑰花15份、干姜10份、臭草15份、灶心土 15份、熟地黃15份、無花果15份、甘草10份。
[0008]本發明中藥組合物是在傳統中醫理論和臨床經驗指導下,精選藥物組方。本發明中藥組合物中:丹參具有活血調經、祛瘀止痛、涼血消癰、清心除煩、養血安神的功效;隔山撬具有補肝腎、強筋骨、健脾胃、解毒的功效;娑羅子具有理氣寬中、和胃止痛的功效;仙茅具有補腎助陽、益精血、強筋骨、行血消腫的功效;椿皮具有清熱燥濕、澀腸止瀉、止血止帶的功效;刺五加具有益氣健脾、補腎安神的功效;五倍子具有斂肺降火、澀腸止瀉、斂汗止血、收濕斂瘡的功效;雪蓮花具有補腎壯陽,調經止血的功效;豬等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田基黃具有清熱利濕、解毒、散瘀消腫的功效;蓮子具有補脾止瀉、益腎澀清、養心安神的功效;補骨脂具有補腎助陽、固精縮尿、暖脾止瀉、納氣平喘的功效;芡實具有益腎固精、補脾止瀉、祛濕止帶的功效;玫瑰花具有行氣解郁、活血調經的功效;干姜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的功效;臭草具有祛風退熱、利尿活血、解毒消腫的功效;;灶心土具有溫中和胃、止嘔、止血、止瀉的功效;熟地黃具有滋陰補血、益精填髓的功效;無花果具有清熱生津、健脾開胃、解毒消腫的功效;甘草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調和諸藥的功效。本發明精選藥物組方,其藥物組分經辯證配伍,在作用上相互佐助,共奏補腎助陽、益氣健脾、清熱利濕、澀腸止瀉、活血調經的功效,對經行泄瀉的治療達到標本兼治。
[0009]本發明組合物的組分均采用天然的中藥原料,其配制簡便、藥源廣、成本低。本發明遵循中醫的處方用藥原則,各種組分藥物采用水煎服用。經臨床應用驗證,其療效顯著可靠,藥性平和,未出現毒副作用,有效率達94%,治愈率73%。
【具體實施方式】
[0010]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0011]實施例1
一種治療經行泄瀉的中藥組合物,其中藥原料及重量配比為:丹參20g、隔山撬15g、娑羅子10g、仙茅15g、椿皮10g、刺五加15g、五倍子10g、雪蓮花15g、豬苓15g、田基黃20g、蓮子15g、補骨脂15g、突實15g、玫瑰花15g、干姜10g、臭草15g、灶心土 15g、熟地黃15g、無花果15g、甘草10g。
[0012]實施例2
一種治療經行泄瀉的中藥組合物,其中藥原料及重量配比為:丹參15g、隔山撬25g、娑羅子12g、仙茅20g、椿皮5g、刺五加25g、五倍子12g、雪蓮花20g、豬苓5g、田基黃25g、蓮子10g、補骨脂20g、芡實5g、玫瑰花25g、干姜12g、臭草20g、灶心土 5g、熟地黃25g、無花果10g、甘草 8g。
[0013]實施例3
一種治療經行泄瀉的中藥組合物,其中藥原料及重量配比為:丹參25g、隔山撬5g、娑羅子15g、仙茅10g、椿皮20g、刺五加5g、五倍子15g、雪蓮花10g、豬苓20g、田基黃15g、蓮子25g、補骨脂10g、芡實20g、玫瑰花5g、干姜15g、臭草10g、灶心土 20g、熟地黃5g、無花果25g、甘草 12g。
[0014]實施例4
一種治療經行泄瀉的中藥組合物,其中藥原料及重量配比為:丹參10g、隔山撬20g、娑羅子5g、仙茅25g、椿皮12g、刺五加20g、五倍子5g、雪蓮花25g、豬苓10g、田基黃30g、蓮子55g、補骨脂25g、突實10g、玫瑰花20g、干姜5g、臭草25g、灶心土 10g、熟地黃20g、無花果5g、甘草 15g0
[0015]實施例5
一種治療經行泄瀉的中藥組合物,其中藥原料及重量配比為:丹參30g、隔山撬10g、娑羅子20g、仙茅5g、椿皮15g、刺五加10g、五倍子20g、雪蓮花5g、豬苓25g、田基黃10g、蓮子20g、補骨脂5g、芡實25g、玫瑰花10g、干姜20g、臭草5g、灶心土 25g、熟地黃10g、無花果20g、甘草 5g。
[0016]本發明實施例中的中藥組合物按常規的水煎法制取藥劑。具體方法如下:將組方的中藥原料放入容器中,加冷水漫過藥面,浸泡15?20分鐘,再加水沒過藥面約6厘米,進行第一次煎煮,未沸前采用武火煎煮,沸后用文火煎煮20?30分鐘;第二次煎煮,加水沒過藥面約4厘米,水沸后煎煮15?20分鐘。兩次煎煮取汁,合并。
[0017]本發明以實施例1所給出的一種治療經行泄瀉的中藥組合物,做臨床療效總結如下:
一、一般性資料:本中藥組合物應用于臨床觀察病例100例,年齡15?50歲。
[0018]二、診斷依據:
1、經行泄瀉,隨月經周期發作;
2、糞便多為水谷不化之殘渣,或溏便。一般無腹痛,大便不臭,無膿血;
3、應注意與慢性腹瀉相鑒別。
[0019]三、用法用量:臨床應用時,一日一劑,水煎兩遍取汁約400ml,分早、晚兩次空腹溫服。治療期間忌生冷辛辣刺激之物。
[0020]四、療效標準:
1、治愈:經行大便正常,無周期性發作;
2、有效:經行泄瀉次數減少,癥狀減輕。或泄瀉雖止,但3個月經周期內又復發者;
3、無效:經行泄瀉癥狀無變化。
[0021]
五、治療效果:該臨床觀察病例中,服藥10-20天,痊愈73例,隨訪未見復發;有效21例,無效6例。治療期間未發生毒副作用。
[0022]六、典型病例:
病例1:
唐某,23歲。主訴:經行泄瀉2年多。患者每逢經期,大便溏瀉,日2-3次,小腹脹痛。經期提前,色淡,量多。診見:面色不華,四肢有輕度浮腫,口淡納呆,帶下綿綿。舌胖質淡,苔薄膩,脈濡。服用本發明中藥組合物制備的藥劑5天,此次經期大便已成形,余癥減輕,帶下正常;繼續服用10天,次月經期大便正常,其它癥狀完全消失,治愈。以后經行時,泄瀉未再復發。
[0023]病例2:
常某,42歲。患者主訴:近半年經行泄瀉,經凈自止,稀如水樣,日行三四次,經色不鮮,量多。平時帶下量多,色白質稠。診見:面色萎黃,神疲乏力,舌淡胖,脈濡細。服用本發明中藥組合物制備的藥劑3天,泄瀉已止,大便成形,日行一次,經色淡紅,質稀量多;繼續服用15天,次月經行未再泄瀉,經色轉紅,量適中。
【主權項】
1.一種治療經行泄瀉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中藥原料及重量份配比為:丹參10-30份、隔山撬5-25份、娑羅子5-20份、仙茅5_25份、椿皮5_20份、刺五加5_25份、五倍子5-20份、雪蓮花5-25份、豬苓5-25份、田基黃10-30份、蓮子5_25份、補骨脂5_25份、芡實5-25份、玫瑰花5-25份、干姜5-20份、臭草5_25份、灶心土 5_25份、熟地黃5_25份、無花果5-25份、甘草5-15份。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治療經行泄瀉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中藥原料及重量份配比為:丹參20份、隔山撬15份、娑羅子10份、仙茅15份、椿皮10份、刺五加15份、五倍子10份、雪蓮花15份、豬苓15份、田基黃20份、蓮子15份、補骨脂15份、芡實15份、玫瑰花15份、干姜10份、臭草15份、灶心土 15份、熟地黃15份、無花果15份、甘草10份。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經行泄瀉的中藥組合物,其中藥原料及重量份配比為:丹參10-30份、隔山撬5-25份、娑羅子5-20份、仙茅5-25份、椿皮5-20份、刺五加5-25份、五倍子5-20份、雪蓮花5-25份、豬苓5-25份、田基黃10-30份、蓮子5-25份、補骨脂5-25份、芡實5-25份、玫瑰花5-25份、干姜5-20份、臭草5-25份、灶心土5-25份、熟地黃5-25份、無花果5-25份、甘草5-15份。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具有補腎助陽、益氣健脾、清熱利濕、澀腸止瀉、活血調經的功效,其治療經行泄瀉療效顯著,作用可靠。
【IPC分類】A61K36/9068, A61P1/12, A61K35/64
【公開號】CN105311595
【申請號】CN201510681292
【發明人】湯華淑
【申請人】湯華淑
【公開日】2016年2月10日
【申請日】2015年10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