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于治療皮膚燥濕瘙癢的中藥配方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中藥應用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用于治療皮膚燥濕瘙癢的中藥配方。
【背景技術】
[0002]瘙癢是皮膚病的常見癥狀之一,輕者經搔抓可緩解,重者迀延難愈,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且痙癢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局部表現,如潮紅、脫肩、風團、丘疹、苔醉樣變等。中醫認為癢是因風、濕、熱、蟲之邪客于肌膚;或血虛風燥阻于肌膚;或癰疽初起,毒邪走竄,引起皮肉間氣血不和所致。潰瘍將斂之時,皮肉間微微作癢是毒邪漸化,氣血漸充,將要收口的佳象。臨床上可根據上述病因對痙癢性皮膚病進行分型(風勝型,濕勝型,血熱型,蟲淫型,毒盛型,血虛型)辨證施治。
[0003]濕勝型
由于濕熱內蘊,外受風邪,兩邪相搏,浸淫肌膚。癥見:皮膚痙癢,糜爛流滋,浸淫四竄,皮損可見紅斑、丘疹、丘疤疹、水疤、流滋、結癡并存,邊界不清,可發于全身任何部位,也可泛發全身。舌質多紅,舌苔薄或膩,脈弦滑或數。見于急性濕瘡、膿疤瘡等。治療以祛濕為主,尚需根據兼夾癥狀結合清熱、解毒、健脾等法。
[0004]在醫學上,皮膚病是有關皮膚的疾病,是嚴重影響人民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之一,如麻風、疥瘡、真菌病、皮膚細菌感染等。皮膚病是皮膚(包括毛發和甲)受到內外因素的影響后,其形態、結構和功能均發生變化,產生病理過程,并相應的產生各種臨床表現。皮膚病的發病率很高,多比較輕,常不影響健康,但少數較重甚至可以危及生命。
[0005]皮膚做為人體的第一道生理防線和最大的器官,時刻參與著機體的功能活動,維持著機體和自然環境的對立統一,機體的異常情況也可以在皮膚表面反映出來。
[0006]皮膚具備著近乎完美的生理保護功能:如屏障作用、感覺作用、調節體溫、吸收作用、分泌和排泄作用等,在維護機體的健康上,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0007]皮膚病是皮膚感染病與過敏性皮膚炎占大部分,不過隨著老化的退行性變化之老人性皮膚病,皮膚癌等也是重要的皮膚病,另外需注意因藥物治療疾病而引起副作用的各種皮膚障礙。我國人口多,患皮膚病的患者也多。
[0008]常見的皮膚病,尤其是皮炎癥狀包括丘疹性濕疹、泛發性神經性皮炎、接觸性皮炎、丘蕁、急蕁、嬰兒濕疹以及急性皮膚瘙癢癥;市場上的治療皮膚病的中藥一般見效明顯,只是短暫性的緩解,達不到根治的效果。
[0009]因此,設計一種用于根治以上皮炎癥狀的中藥配方迫在眉睫。
【發明內容】
[0010]現有技術難以人們的需要,為了解決上述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提出了一種用于治療皮膚燥濕瘙癢的中藥配方。
[0011]為實現該技術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用于治療皮膚燥濕瘙癢的中藥配方,其制作原料包括:荊芥、防風、升麻、蟬蛻、連翹、黃芩、黃柏、生石膏、苦參、白蘚皮和甘草;所述制作各原料組成成分占百分份數為:荊芥7-8%、防風7-8%、升麻1.5-2.0%、蟬蛻5-6%、連翹10-11%、黃芩7-8%、黃柏7-8%、生石膏27_29%、苦參7_8%、白蘚皮7-8%和甘草5-6% ο
[0012]進一步,所述制作各原料組成成分占百分份數為:荊芥8%、防風8%、升麻1.5%、蟬蛻5%、連翹11%、黃芩8%、黃柏8%、生石膏29%、苦參8%、白蘚皮7.5%和甘草6%。
[0013]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該用于治療效皮膚燥濕瘙癢的中藥配方:采用荊芥、防風、升麻、蟬蛻、連翹、黃芩、黃柏、生石膏、苦參、白蘚皮和甘草作為制作中藥的原料配方,且采用合適的配比,根據不同程度進行服用或者碾碎擦拭,可以達到根治的效果。
【具體實施方式】
[0014]下面將結合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它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0015]在本發明實施例中,一種用于治療皮膚燥濕瘙癢的中藥配方,其制作原料包括:荊芥、防風、升麻、蟬蛻、連翹、黃芩、黃柏、生石膏、苦參、白蘚皮和甘草;所述制作各原料組成成分占百分比例為:荊芥7-8%、防風7-8%、升麻1.5-2.0%、蟬蛻5_6%、連翹10_11%、黃芩7-8%、黃柏7-8%、生石膏27-29%、苦參7_8%、白蘚皮7-8%和甘草5_6%。
[0016]進一步,所述制作各原料組成成分占百分份數為:荊芥8%、防風8%、升麻1.5%、蟬蛻5%、連翹11%、黃芩8%、黃柏8%、生石膏29%、苦參8%、白蘚皮7.5%和甘草6%。
[0017]實施例一:
李XX,云南墨江人;主訴:全身瘙癢伴皮疹、乏力半月余;患者自訴于半月前在野外勞動接觸有機磷農藥后夜間開始出現全身皮膚瘙癢,呈陣發性劇癢、因癢進行瘙抓、出現皮膚潰破、疼痛;以雙手背、前臂、頸部顯著;早晨及夜間稍有減輕,白天瘙癢及疼痛加重;同時伴有皮疹、乏力;但是無寒戰、高熱;無咳嗽、咳痰;無心慌、心悸,無尿頻尿急及血尿。曾經到當地衛生室就診(具體不詳)后上述癥狀未見好轉。門診以“接觸性皮炎”收入院。病程中患者精神飲食尚可,睡眠欠佳。
[0018]服用按照100g的中藥配方:(300g為一療程)
荊芥8g、防風8g、升麻1.5g、蝴蚊5g、連翹llg、黃苳8g、黃柏8g、生石膏29g、苦參8g、白蘚皮7.5g和甘草7g。
[0019]服用一個療程,皮炎癥狀得到好轉,繼續服用兩個療程,皮炎不在復發;目前皮炎已經治療好。
[0020]實施例二:
李X,山東青島人;主訴,背部丘疹、水腫,破潰后可有糜爛、滲液及結痂。自覺局部皮損瘙癢、灼熱或疼痛感;
服用按照100g的中藥配方:(300g為一療程)
荊芥7g、防風7g、升麻2g、蝴蚊6g、連翹llg、黃苳9g、黃柏8g、生石膏28g、苦參8g、白蘚皮7g和甘草6g。
[0021]服用一個療程,皮炎癥狀得到好轉,繼續服用兩個療程,皮炎不在復發;目前皮炎已經治療好。
[0022]本發明中:
荊芥:祛風;解表;透疹;止血。主感冒發熱;頭痛;目癢;咳嗽;咽喉腫痛;麻疹;癰腫;瘡疥;衄血;吐血;便血;崩漏;產后血暈。用于感冒,頭痛,麻疹,風疹,瘡瘍初起。炒炭治便血,崩漏,產后血暈。
[0023]防風:能發汗,又能止汗“用防風必兼荊芥者,以其能入肌膚宣散故耳”(見《本草求真》),“若屬外感證,用麻桂嫌熱、嫌猛;用銀翹嫌寒時,荊防用之最宜”。
[0024]升麻:發表透疹,清熱解毒,升舉陽氣。用于風熱頭痛,齒痛,口瘡,咽喉腫痛,麻疹不透,陽毒發斑;脫肛,子宮脫垂。
[0025]蟬蛻:其味咸而甘,性寒。歸肺、肝經。功能為散風,除熱,利咽,透疹,退翳,解痙。主治風熱感冒、咽痛、音啞、麻疹不透、風疹瘙癢、目赤翳障、驚風抽搐、破傷風等病癥。
[0026]連翹:抗炎、抗菌、抗病毒、解熱、鎮痛、強心、利尿、抑制磷酸二酯酶、降血壓、抑制彈性蛋白酶活力、抗內毒素等作用,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用于癰疽,瘰疬,乳癰,丹毒,風熱感冒,溫病初起,溫熱入營,高熱煩渴,神昏發斑,熱淋尿閉;常用連翹治療急性風熱感冒、癰腫瘡毒、淋巴結結核、尿路感染等癥,為雙黃連口服液、雙黃連粉針劑、清熱解毒口服液、連草解熱口服液、銀翹解毒沖劑等中藥制劑的主要原料。
[0027]黃芩:有清熱燥濕,涼血安胎,解毒功效。主治溫熱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熱咳嗽、濕熱黃膽、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動不安、高血壓、癰腫癤瘡等癥。
[0028]黃柏:性味歸經:苦、寒。歸腎、膀胱、大腸經。功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退熱除蒸的功效。
[0029]苦參:味苦,性寒;歸肝、腎、大腸、小腸、膀胱、心經。清熱燥濕;祛風殺蟲。主濕熱瀉痢;腸風便血;黃疸;小便不利;水腫;帶下;陰癢;疥癬;麻風;皮膚瘙癢;濕毒瘡瘍。
白蘚皮:濕熱瘡毒、黃水淋漓、濕疹、疥癬瘡癩、風濕熱痹、黃疸尿赤。
[0030]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是依據本發明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細微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均應包含在本發明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用于治療皮膚燥濕瘙癢的中藥配方,其制作原料包括:荊芥、防風、升麻、蟬蛻、連翹、黃芩、黃柏、生石膏、苦參、白蘚皮和甘草;其特征是:制作各原料組成成分占百分份數為:荊芥7-8%、防風7-8%、升麻1.5-2.0%、蟬蛻5_6%、連翹10-11%、黃芩7_8%、黃柏7_8%、生石膏27-29%、苦參7-8%、白蘚皮7-8%和甘草5_6%。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治療皮膚燥濕瘙癢的中藥配方,其特征是:所述制作各原料組成成分占百分份數為:荊芥8%、防風8%、升麻1.5%、蟬蛻5%、連翹11%、黃芩8%、黃柏8%、生石膏29%、苦參8%、白蘚皮7.5%和甘草6%。
【專利摘要】<b>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治療皮膚燥濕瘙癢的中藥配方,其制作原料包括:荊芥、防風、升麻、蟬蛻、連翹、黃芩、黃柏、生石膏、苦參、白蘚皮和甘草;所述制作各原料組成成分占百分份數為:荊芥</b><b>7-8%</b><b>、防風</b><b>7-8%</b><b>、升麻</b><b>1.5-2.0%</b><b>、蟬蛻</b><b>5-6%</b><b>、連翹</b><b>10-11%</b><b>、黃芩</b><b>7-8%</b><b>、黃柏</b><b>7-8%</b><b>、生石膏</b><b>27-29%</b><b>、苦參</b><b>7-8%</b><b>、白蘚皮</b><b>7-8%</b><b>和甘草</b><b>5-6%</b><b>。該用于治療效皮膚燥濕瘙癢的中藥配方:采用荊芥、防風、升麻、蟬蛻、連翹、黃芩、黃柏、生石膏、苦參、白蘚皮和甘草作為制作中藥的原料配方,且采用合適的配比,根據不同程度進行服用或者碾碎擦拭,可以達到根治的效果。</b>
【IPC分類】A61K36/756, A61P17/04, A61K33/06, A61K35/64
【公開號】CN105287838
【申請號】CN201510787591
【發明人】郭偉新, 陳海蓉, 郜玉玲, 姜玉瑕
【申請人】郭偉新
【公開日】2016年2月3日
【申請日】2015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