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兒臍貼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中藥技術領域,具體是指一種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兒臍貼。
【背景技術】
[0002]小兒腹瀉是由一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并以腹瀉、嘔吐為主要癥狀的胃腸道功能紊亂綜合征。目前根據其病因分為感染性與非感染性兩類。在我國小兒腹瀉是居第二位的小兒常見多發病,發病年齡多在2歲以下,每年有一兩次發病高峰,一為6、7、8月,主要病原是埃希氏大腸桿菌與痢疾桿菌;二為10、11、12月,稱秋季腹瀉,主要病原是輪狀病毒。本病治療得當,效果良好,但不及時治療以至發生嚴重的水電解質紊亂時可危及小兒生命。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兒臍貼,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兒臍貼,由如下重量的中藥材制成:香櫞15g、余甘子12g、佛手8g、丹參6g、五加皮6g、紅景天4g、西洋參3g、菊苣3g、黃芥子3g、突實2g、花椒2g、白豆蔻15g、石決明12g、金樓子5g、青皮5g、桃仁3g、桑葉3g、甘草2g、白]E 2g、木香2g。
[0004]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兒臍貼的制備方法:先將所述重量的中藥材放入煎藥器具內,加入符合生活飲用水標準的潔凈水,加水量以超過藥面4~6cm為度,入煎前將上述中藥材浸泡半小時,使其充分濕潤,以利藥汁充分煎出,然后用武火煮沸后再改用文火煎熬20分鐘,過濾除去藥渣,將濾液減壓真空干燥成中藥粉末,然后將中藥粉末與硬脂酸甘油酯20g、凡士林20g、石蠟10g、羊毛脂5g混合,加熱熔融,攪拌均勻,注入模具中,冷卻成型,脫模,制成0.3g圓形藥片,附著于醫用無紡膠布中間,包裝即得。
[0005]本發明的中藥兒臍貼的使用方法為:每日一貼,夜晚入睡前貼于患兒的肚臍上,保持24小時,第二天入睡前取下并更換新的兒臍貼。
[0006]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與目前其他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相比,見效快、治療效果好、治療徹底,并且無毒副作用。
[0007]【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和病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0008]實施例1:
一種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兒臍貼,由如下中藥材制成:香櫞15g、余甘子12g、佛手8g、丹參6g、五加皮6g、紅景天4g、西洋參3g、菊苣3g、黃芥子3g、突實2g、花椒2g、白豆蔻15g、石決明12g、金樓子5g、青皮5g、桃仁3g、桑葉3g、甘草2g、白:E 2g、木香2g。
[0009]上述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兒臍貼的制備方法:先將所述重量的中藥材放入煎藥器具內,加入符合生活飲用水標準的潔凈水,加水量以超過藥面4~6cm為度,入煎前將上述中藥材浸泡半小時,使其充分濕潤,以利藥汁充分煎出,然后用武火煮沸后再改用文火煎熬20分鐘,過濾除去藥渣,將濾液減壓真空干燥成中藥粉末,然后將中藥粉末與硬脂酸甘油酯20g、凡士林20g、石錯10g、羊毛脂5g混合,加熱恪融,攪拌均勾,注入模具中,冷卻成型,脫模,制成0.3g圓形藥片,附著于醫用無紡膠布中間,包裝即得。
[0010]對比實施例1:
一種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兒臍貼,由如下中藥材制成:香櫞15g、余甘子12g、佛手8g、丹參6g、五加皮6g、紅景天4g、西洋參3g、菊苣3g、黃芥子3g、突實2g、花椒2g。
[0011]上述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兒臍貼的制備方法:先將所述重量的中藥材放入煎藥器具內,加入符合生活飲用水標準的潔凈水,加水量以超過藥面4~6cm為度,入煎前將上述中藥材浸泡半小時,使其充分濕潤,以利藥汁充分煎出,然后用武火煮沸后再改用文火煎熬20分鐘,過濾除去藥渣,將濾液減壓真空干燥成中藥粉末,然后將中藥粉末與硬脂酸甘油酯20g、凡士林20g、石錯10g、羊毛脂5g混合,加熱恪融,攪拌均勾,注入模具中,冷卻成型,脫模,制成0.3g圓形藥片,附著于醫用無紡膠布中間,包裝即得。
[0012]對比實施例2:
一種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兒臍貼,由如下中藥材制成:白豆蔻15g、石決明12g、金櫻子5g、青皮5g、桃仁3g、桑葉3g、甘草2g、白]E 2g、木香2g0
[0013]上述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兒臍貼的制備方法:先將所述重量的中藥材放入煎藥器具內,加入符合生活飲用水標準的潔凈水,加水量以超過藥面4~6cm為度,入煎前將上述中藥材浸泡半小時,使其充分濕潤,以利藥汁充分煎出,然后用武火煮沸后再改用文火煎熬20分鐘,過濾除去藥渣,將濾液減壓真空干燥成中藥粉末,然后將中藥粉末與硬脂酸甘油酯20g、凡士林20g、石錯10g、羊毛脂5g混合,加熱恪融,攪拌均勾,注入模具中,冷卻成型,脫模,制成0.3g圓形藥片,附著于醫用無紡膠布中間,包裝即得。
[0014]本發明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兒臍貼的臨床試驗資料:
為檢驗本發明的治療效果,選取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經醫院確診的90例小兒腹瀉患者,年齡范圍為4個月~5歲2個月,平均年齡2歲2個月。
[0015]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參照《小兒腹瀉病學》第一版(方鶴松.小兒腹瀉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480-487.)制定:(1)臨床表現:多見于6個月至2歲的嬰幼兒;秋冬季多發;糞便稀薄,呈蛋花湯樣或水樣,每日數次至20余次;常伴發熱、嘔吐、腹脹和腸鳴。(2)實驗室檢查:便常規多無異常或可看到少量白細胞,糞便檢測輪狀病毒抗原陽性;
中醫診斷標準和辨證分型根據《中醫兒科學》(汪受傳.中醫兒科學[M].2版.北京:中國醫藥出版社,2007.102-107.)制定:(1)濕熱灣:'?寫如水樣,每日數次或數十次,色褐而臭,可有粘液,腹部時感疼痛,食欲不振,或伴泛惡,發熱或不發熱,口渴,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苔黃膩;(2)寒濕瀉:人便每日數次或十數次,色較淡,可伴有少量粘液,臭氣不甚,腸鳴腹痛,或兼惡寒發熱,不渴或渴不欲飲,舌苔自膩。
[0016]符合上述西醫、中醫診斷標準,治療期間未使用其他治療藥物。
[0017]試驗方案:將以上90例患者隨機平均分成三個治療組,每個治療組30例,其中治療組I采用實施例1制備的中藥兒臍貼進行治療,治療組2采用對比實施例1制備的中藥兒臍貼進行治療,治療組3采用對比實施例2制備的中藥兒臍貼進行治療。
[0018]治療方法:每日一貼,夜晚入睡前貼于患兒的肚臍上,保持24小時,第二天入睡前取下并更換新的兒臍貼。連續治療三天,治療期間禁用其他任何藥物。
[0019]療效評價標準:(I)治愈:癥狀體征消失,身體恢復正常;(2)有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3)無效: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
[0020]治療結果:
治療組1:治愈:28例,有效:2例,無效:0例,治愈率為93.3%,總有效率為100% ;并且未觀察到不良反應。
[0021 ] 治療組2:治愈:6例,有效:14例,無效:10例,治愈率為20%,總有效率為66.7% ;并且未觀察到不良反應。
[0022]治療組3:治愈:8例,有效:16例,無效:6例,治愈率為26.7%,總有效率為80% ;并且未觀察到不良反應。
[0023]通過以上臨床試驗可知,本發明的中藥兒臍貼對于小兒腹瀉有顯著療效,其中實施例I的中藥兒臍貼對于小兒腹瀉療效最好,治愈率高達93.3%,明顯優于對比實施例1和對比實施例2,可見實施例1通過中藥組合物的配伍,對于小兒腹瀉疾病的治療產生了協同增效的作用,取得了意料不到的技術效果。
【主權項】
1.一種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兒臍貼,其特征在于由如下重量的中藥材制成:香櫞15g、余甘子12g、佛手8g、丹參6g、五加皮6g、紅景天4g、西洋參3g、菊苣3g、黃芥子3g、突實2g、花椒2g、白豆蔻15g、石決明12g、金樓子5g、青皮5g、桃仁3g、桑葉3g、甘草2g、白]E 2g、木香2g。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兒臍貼,其特征在于其制備方法為:先將所述重量的中藥材放入煎藥器具內,加入符合生活飲用水標準的潔凈水,加水量以超過藥面4~6cm為度,入煎前將上述中藥材浸泡半小時,使其充分濕潤,以利藥汁充分煎出,然后用武火煮沸后再改用文火煎熬20分鐘,過濾除去藥渣,將濾液減壓真空干燥成中藥粉末,然后將中藥粉末與硬脂酸甘油酯20g、凡士林20g、石蠟10g、羊毛脂5g混合,加熱熔融,攪拌均勻,注入模具中,冷卻成型,脫模,制成0.3g圓形藥片,附著于醫用無紡膠布中間,包裝即得。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兒臍貼,由如下重量的中藥材制成:香櫞15g、余甘子12g、佛手8g、丹參6g、五加皮6g、紅景天4g、西洋參3g、菊苣3g、黃芥子3g、芡實2g、花椒2g、白豆蔻15g、石決明12g、金櫻子5g、青皮5g、桃仁3g、桑葉3g、甘草2g、白芷2g、木香2g。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與目前其他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相比,見效快、治療效果好、治療徹底,并且無毒副作用。
【IPC分類】A61K35/618, A61P1/12, A61K9/70, A61K36/9064
【公開號】CN105148169
【申請號】CN201510678360
【發明人】不公告發明人
【申請人】張軍
【公開日】2015年12月16日
【申請日】2015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