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風寒郁肺型分泌性中耳炎的中藥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中藥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治療風寒郁肺型分泌性中耳炎的中藥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0002]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積液及聽力下降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膿性疾病,其發生與咽鼓管功能異常,中耳粘膜氣體交換功能及乳突氣化功能不良,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質缺乏,感染、免疫、神經能性炎性機制及一些理化因素等有關。分泌性中耳炎亦是由咽鼓管功能失調、炎癥、變態反應、病毒感染等各種原因引起的咽鼓管功能不良性疾病。風寒郁肺型分泌性中耳炎的臨床癥狀為:耳內脹悶閉塞感,耳鳴隆隆,自聽過強,聽力減退,伴周身不適、頭痛、鼻塞、流清涕。檢查見耳膜稍內陷或有輕度充血,鼻黏膜腫脹,舌淡紅,苔薄白,脈浮。一般西醫治療一般采用消炎、滴鼻、抗菌、脫敏等治療,但對于病情重、病程長且反復發作者,上述方法往往很難奏效,經過發明人的長期實踐得出,中藥治風寒郁肺型分泌性中耳炎具有突出的效果。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治療效果好、有效率高、對人體無毒副作用的治療風寒郁肺型分泌性中耳炎的中藥。
[0004]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根據中醫藥理論,利用中藥獨特的藥性,采用白蘇葉、大肺筋草、水麻根、陳皮、茯苓、磨盤草、凹樸皮、辛夷、遠志、冰片、甘油按照一定的配伍要求,經過加工制成。
[0005]制備本發明中藥由下述原料藥制成:白蘇葉20 - 40g、大肺筋草15 — 25g、水麻根15 - 25g、陳皮10 - 20g、茯苓10 — 20g、磨盤草10 — 20g、凹樸皮10 — 20g、辛夷10 —20g、遠志 10 - 20g、冰片 10 - 20g、甘油 120 — 150ml。
[0006]本發明中藥原料藥的最佳選擇為:白蘇葉30g、大肺筋草18g、水麻根18g、陳皮15g、茯苳15g、磨盤草15g、凹樸皮15g、辛夷15g、遠志15g、冰片12g、甘油140ml。制備方法如下:將白蘇葉、大肺筋草、水麻根、陳皮、茯苓、磨盤草、凹樸皮、辛夷、遠志、冰片置于100ml蒸饋水中浸泡30min,用小火煎至約100ml,濾過另放,再加入500ml蒸饋水,用小火煎至80ml,濾過,合并兩次濾過液,再用小火煎至約10ml,最后加入甘油即得。
[0007]本發明中藥的藥理作用如下:
白蘇葉:味辛、性溫。歸肺、脾經。疏風宣肺,理氣消食,解魚蟹毒。臨床用于感冒風寒,咳嗽氣喘,脘腹脹悶,食積不化,吐瀉,肢體腫毒,蛇蟲咬傷等癥。
[0008]大肺筋草:辛、甘、溫。歸肺、肝經。祛風發表,化痰止咳,活血調經。用于感冒,咳嗽,哮喘,月經不調,痛經,瘡腫,跌打損傷等癥。
[0009]水麻根:辛、微苦、平。發表祛風,除濕,解毒。臨床用于感冒,風濕性關節炎,中耳炎等癥。
[0010]陳皮:辛、苦、溫,歸脾、胃、肺經。理氣調中,降逆止嘔,燥濕化痰。用于胸膈滿悶,脘腹脹痛,不思飲食,嘔吐等。
[0011]茯苓:甘、淡、平。歸心、脾、肺、腎經。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用于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嘔吐,脾虛食少,泄灣,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遺精白濁等。
[0012]磨盤草:甘、淡、涼。歸肺、腎經。疏風清熱,化痰止咳,解毒消腫。主治感冒,發熱,咳嗽,中耳炎,咽炎,腮腺炎,尿路感染,跌打損傷。
[0013]凹樸皮:辛、溫。祛風除濕,散寒止咳。用于風濕痹痛,風寒咳嗽等。
[0014]辛夷:辛、溫。歸肺、胃經。散風寒、通鼻竅。用于鼻淵,風寒感冒之頭痛,鼻塞,流涕等。
[0015]遠志:苦、辛、微溫,歸心、腎、肺經。寧心安神,祛痰開竅,消散癰腫。用于驚悸、失眠健忘、痰阻心竅,癲癇發狂。
[0016]冰片:辛、苦、涼。歸心、肺經。開竅醒神,散熱止痛,明目去翳。用于中風,熱病神昏,氣閉耳聾,喉痹,口瘡,癰腫,痔瘡,蟯蟲病等癥。
[0017]風寒郁肺型分泌性中耳炎在祖國醫學中屬“耳脹”、“耳閉”的范疇,是以耳悶堵感為主要癥狀的耳病。病的初起以耳脹為主,并見耳悶,病久則耳內有物阻感,聽力減退,稱為耳閉。本發明中白蘇葉疏風宣肺、理氣消食、除濕,為君藥,大肺筋草祛風發表、化痰,水麻根發表祛風、除濕、解毒,為臣藥,陳皮燥濕化痰,茯苓滲濕利水、寧心安神,磨盤草祛風化痰,凹樸皮祛風除濕、散寒止咳,辛夷散風寒,遠志寧心安神、祛痰開竅,冰片開竅醒神,甘油具有滲透引濕作用,以幫助藥液滲透。諸藥合用,共奏疏風散寒、通竅化痰、收斂燥濕之功。經過臨床實踐發現,對風寒郁肺型分泌性中耳炎具有獨特的療效。
[0018]本發明中藥于2008年至2014年臨床觀察風寒郁肺型分泌性中耳炎48例患者,臨床報告如下:
1、一般資料
48例患者中,年齡6 — 50歲,病程多在5天一 280天,平均年齡42.1歲。
[0019]2、診斷標準
患耳有不同程度耳堵、耳悶,聽力下降,自聽增強,間歇性耳鳴或輕微耳痛。耳鏡檢查:鼓膜完整,混濁,光錐變形或消失,錘骨柄向后,上方移位內陷,活動度差;或聲阻抗測聽耳為B型或C型曲線,聲反射消失,純音聽閾測試均為傳導性聾(20 — 50dB)不等,聽力損失以低頻音為多。
[0020]風寒郁肺型分泌性中耳炎的臨床癥狀為:耳內脹悶閉塞感,耳鳴隆隆,自聽過強,聽力減退,伴周身不適、頭痛、鼻塞、流清涕。檢查見耳膜稍內陷或有輕度充血,鼻黏膜腫脹,舌淡紅,苔薄白,脈浮。
[0021]3、治療方法
3.1處方:白蘇葉30g、大肺筋草18g、水麻根18g、陳皮15g、茯苓15g、磨盤草15g、凹樸皮15g、辛夷15g、遠志15g、冰片12g、甘油140ml。
[0022]3.2制備及使用方法:將白蘇葉、大肺筋草、水麻根、陳皮、茯苓、磨盤草、凹樸皮、辛夷、遠志、冰片置于100ml蒸饋水中浸泡30min,用小火煎至約100ml,濾過另放,再加入500ml蒸饋水,用小火煎至80ml,濾過,合并兩次濾過液,再用小火煎至約100ml,最后加入甘油即得;使用時先用雙氧水洗凈耳內分泌物,然后滴入此藥液,每日3次,每次l-2ml,10天為I療程。
[0023]4、治療結果:
4.1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發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
痊愈:臨床癥狀消失,鼓膜恢復正常,聽力測試示聽力正常,或氣導聽閾提高,骨氣導差小于1dB ;
顯效:癥狀減輕,鼓膜充血減輕,鼓室內積液消失;但鼓膜仍內陷混濁,聽力測試氣導曲線提尚1dB以上;
無效:臨床癥狀未見改善,聽力檢查未見改變。
[0024]4.2結果:48例患者中,臨床治愈34例(70.8% ),顯效10例(20.8%),無效4例(8.4% ),總有效率為91.6%。
[0025]5、典型病例
5.1孟某,男,45歲,左耳聽力下降伴耳鳴,耳悶脹閉塞感10余天,檢查發現,左耳鼓膜內陷,輕度充血,活動受限,舌淡紅,苔薄白,脈浮。電測聽測試結果:左耳傳導性聾,聲阻抗測試,左耳B型曲線。使用本發明藥物,治療I個療程,聽力改善,耳鳴、耳悶減輕,癥狀明顯減輕,繼續治療2個療程,痊愈,半年后隨訪無復發。
[0026]5.2宋某,女,41歲,耳內悶脹,有阻塞感,耳鳴,聽力下降。檢查發現,左耳鼓膜混濁,內陷明顯,活動不良,鼻黏膜腫脹,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穿刺多為粘稠淡黃色積液,電測聽測試結果:左耳傳導性聾,聲阻抗測試,左耳B型曲線。使用本發明藥物,2個療程后,痊愈,一年后隨訪無復發。
【具體實施方式】
[0027]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下述該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發明而對本發明沒有限制。
[0028]實施例1,一種治療風寒郁肺型分泌性中耳炎的中藥,是由白蘇葉20g、大肺筋草15g、水麻根15g、陳皮10g、茯苳10g、磨盤草10g、凹樸皮10g、辛夷10g、遠志10g、冰片10g、甘油120ml制成。
[0029]實施例2,一種治療風寒郁肺型分泌性中耳炎的中藥,是由白蘇葉30g、大肺筋草18g、水麻根18g、陳皮15g、茯苳15g、磨盤草15g、凹樸皮15g、辛夷15g、遠志15g、冰片12g、甘油140ml制成。
[0030]實施例3,一種治療風寒郁肺型分泌性中耳炎的中藥,是由白蘇葉40g、大肺筋草25g、水麻根25g、陳皮20g、茯苓20g、磨盤草20g、凹樸皮20g、辛夷20g、遠志20g、冰片20g、甘油150ml制成。
【主權項】
1.一種治療風寒郁肺型分泌性中耳炎的中藥,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原料藥制成: 白蘇葉20 — 40g、大肺筋草15 - 25g、水麻根15 — 25g、陳皮10 — 20g、茯苓10 —20g、磨盤草10 - 20g、凹樸皮10 - 20g、辛夷10 — 20g、遠志10 — 20g、冰片10 — 20g、甘油 120 — 150ml ο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藥,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原料藥制成: 白蘇葉30g、大肺筋草18g、水麻根18g、陳皮15g、茯苳15g、磨盤草15g、凹樸皮15g、辛夷15g、遠志15g、冰片12g、甘油140ml。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藥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 將白蘇葉、大肺筋草、水麻根、陳皮、茯苓、磨盤草、凹樸皮、辛夷、遠志、冰片置于100ml蒸饋水中浸泡30min,用小火煎至約100ml,濾過另放,再加入500ml蒸饋水,用小火煎至80ml,濾過,合并兩次濾過液,再用小火煎至約10ml,最后加入甘油即得。
【專利摘要】一種治療風寒郁肺型分泌性中耳炎的中藥,該中藥是由白蘇葉、大肺筋草、水麻根、陳皮、茯苓、磨盤草、凹樸皮、辛夷、遠志、冰片、甘油制成。制備方法如下:將白蘇葉、大肺筋草、水麻根、陳皮、茯苓、磨盤草、凹樸皮、辛夷、遠志、冰片置于1000ml蒸餾水中浸泡30min,用小火煎至約100ml,濾過另放,再加入500ml蒸餾水,用小火煎至80ml,濾過,合并兩次濾過液,再用小火煎至約100ml,最后加入甘油即得。
【IPC分類】A61P27/16, A61K36/752, A61K31/045
【公開號】CN105055595
【申請號】CN201510415022
【發明人】何峰云, 商艷芬
【申請人】何峰云
【公開日】2015年11月18日
【申請日】2015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