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的全內窺鏡下經皮微創椎間盤手術纖維環縫合器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對手術器械的改進,尤其是應用于脊柱外科微創手術領域中全內窺鏡下的椎間盤手術纖維環縫合。
【背景技術】
[0002]最新的國家衛生部門統計顯示,我國椎間盤突出患者多年來一直呈上升趨勢,而且逐年以驚人的速度由中老年向青壯年擴展。該病最常見的原因是椎間盤各部分如髓核、纖維環及軟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變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從破裂之處突出于后方或椎管內,導致相鄰神經根遭受刺激或壓迫,從而產生疼痛,肢體麻木、疼痛等一系列臨床癥狀。椎間盤在成年之后逐漸缺乏血液循環,修復能力差。在上述因素作用的基礎上,某種可導致椎間盤所承受壓力突然升高的誘發因素,即可能使彈性較差的髓核穿過已變得不太堅韌的纖維環,造成髓核突出。傳統的手術方法為切除突出的髓核及游離的纖維環組織,以解除神經根的壓迫,但此種手術方法的弊端為身體表面切口大。經皮內窺鏡下椎間盤髓核摘除術(Percutaneous endoscopiclumbar discectomy,簡稱PELD)是目前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微創手術之一,與傳統開放椎間盤髓核摘除術(Open discectomy)相比術后疼痛減輕,切口小,出血少,術后住院時間短等優勢,療效與開放手術相近。但無論是是開放手術還是微創手術,術后復發率較高都是髓核摘除術的局限之一,有學者統計甚至可高達15%。有學者通過實驗證明,髓核摘除術術后纖維環的修補有助于降低再次突出的復發率。PELD術后并發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破損纖維環的機械完整性沒有得到修復,但截至目前,還沒有一個有效并安全的在全內窺鏡下修補破損纖維環方法或設備。
【發明內容】
[0003]發明解決的技術問題
在脊柱外科的微創手術中,供內窺鏡操作通道直徑僅有φ3.5mm,而深度可達250mm左右,在如此狹小又深的操作通道中進行穿引線及縫合的操作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只有借助于微創手術器械,本發明的縫合器可完美解決全內窺鏡下經皮微創椎間盤手術纖維環的縫合問題,而且操作簡單。
[0004]技術方案
一種全內窺鏡下經皮微創椎間盤手術纖維環縫合器,主要包括從外到內依次套疊的外鞘4、針5和夾線栓芯6,所述外鞘4前部設置有手術縫線供應裝置、所述針5前部為可容納縫線的倒鉤8、所述夾線栓芯6前端可前后滑動從而夾住或放開所述縫線。
[0005]進一步,所述手術縫線供應裝置為防止縫線滑脫的前托爪7,具體包括左右對稱的穿線孔9和開口相互成夾角的歸線槽10。
[0006]進一步,歸線槽10的開口相互夾角優選為90度。
[0007]更進一步,在末端具有與所述外鞘4固定連接的外鞘手柄3、與針5固定連接的針手柄2,在所述針手柄2上設置有從側面按壓固定住夾線栓芯6的按鈕I。
[0008]有益效果
有效縫合了手術中切開的纖維環,對位精準,操作簡便,有效解決了椎間盤微創手術后纖維環順利縫合的技術問題,同時減少了因為對位不準有影響附近神經和血管的手術后遺癥。
【附圖說明】
[0009]圖1為本發明縫合器的整體結構圖,其中I為縫合器的夾線栓芯開放按鈕,2為針手柄,3為外鞘手柄,4為外鞘,5為針,6為夾線栓芯,7為前托爪,8為針的前部倒鉤,9為前托爪的左右穿線孔,10為歸線槽。
[0010]圖2為縫合器結構局部示意圖,從外到內分別是中空的外鞘4,中空的針5,夾線栓芯6。
[0011]圖3為縫合器前部局部放大圖,前托爪7上的左右穿線孔9,左右歸線槽10,針前端的倒鉤8,倒鉤8呈一外大內小的梯形,可前后滑動的夾線栓芯6位于倒鉤8內。
[0012]圖4為前托爪7上左右歸線槽10互成角度的局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3]如圖1所示,為本發明縫合器最終產品的整體結構圖。其中I為縫合器的夾線栓芯開放按鈕,2為針手柄,3為外鞘手柄,4為外鞘,5為針,6為夾線栓芯,7為前托爪,8為針的前部倒鉤,9為前托爪的左右穿線孔,10為歸線槽。
[0014]如圖2所示,本縫合器共有三層結構,最外層為外鞘4,針5位于外鞘4內,夾線栓芯6位于針5內。
[0015]如圖3、圖4所示,前托爪7屬于外鞘4的一部分,具有供應手術縫線的功能。其中歸線槽10設計為錯位夾角式結構,目的是為了防止縫合器的前托爪7在內窺鏡通道內及縫合纖維環時,由于器械運動旋轉導致縫線滑脫而設計,經多次實驗發現,當左右歸線槽10設計成90度的夾角時,因此時兩線槽為垂直互鎖關系,技術效果最好。一側線槽被另一側卡住,縫合線不至于滑脫。
在本發明中,為防止由倒鉤鉤住的縫線脫離,采用彈性結構的夾線栓芯6,當縫線落入倒鉤8內外大內小的梯形槽時,將夾線栓芯6后拉,同時用手按住夾線栓芯開放按鈕1,后拉松弛后,由于夾線栓芯6的彈性結構(彎曲栓芯在針手柄2外的部分產生向前的彈力),此時縫線即被夾線栓芯6夾住,在抽拉縫合器的針5時保證縫線不會脫離。這樣即可實現將縫線穿過纖維環后再從內窺鏡通道內被抽出到外部的第一針,當待縫合的纖維環穿完第二針后,兩根縫線分別都已在外部,這時手術者可進行打結操作,然后使用粗細合適的直桿狀器械將打好的線結沿著外鞘4的內部通道推送入待縫合處。
[0016]具體操作時,將縫線預置在縫合器前托爪7左右穿線孔9內,通過內窺鏡通道將手術縫線供應放置即前托爪7放置在待縫合纖維環的后部,再由針5穿過待縫合纖維環,由針上的倒鉤8將縫線鉤住后往回抽,完成第一針的縫合。由于需要將縫線的一端抽出而穿過待縫合纖維環,縫線必然有一側脫離左右穿線孔9。第二步必須將兩側左右穿線孔9的縫線再次歸孔,便于第二針縫合。縫線歸孔方式:通過旋轉縫合器前托爪7的角度以及前后移動縫合器前托爪7,以便將游離的縫線對準歸線槽10,將脫離歸線槽10的縫線再次歸槽,為進行第二針縫合作準備。
[0017]本發明縫合器的工作原理:
在骨科經皮微創椎間盤手術中,通過內窺鏡器械通道進行手術中纖維環切口的縫合。首先進行第一針的縫合,步驟為通過縫合器前托爪7將需要縫合的纖維環切口端墊起,便于縫合針穿透纖維環而不至于滑脫。縫合操作時,通過推壓縫合器針的手柄2使縫合針5穿透纖維環,針5的前端制作成帶倒鉤的結構8,便于鉤起預置在縫合器前托爪7上的左右穿線孔10內的縫線,鉤住縫線后為防止縫線滑落,將預置在縫合器針內的夾線栓芯6通過設計的彈性結構配合夾線栓芯開放按鈕I的按壓將縫線夾緊,此時通過縫合器內針的手柄2抽回針5,縫線已穿過一側纖維環。此時因針5從縫合器的外鞘4帶線抽出,縫合器前托爪7左右穿線孔9有一側的縫線離孔。手術者通過旋轉縫合器手柄的操作,將一側離孔的縫線由歸線槽10再次歸孔。再次插入針5即可進行第二針的縫合。
[0018]除了采用本發明設計的位于倒鉤內的夾線栓芯來保證可靠地將縫線帶出內窺鏡通道,亦可采取在倒鉤后的凹槽內開設一容納縫線的細槽來實現該功能。故本發明僅僅列舉了夾線栓芯或開設細槽的方式來保證將縫線送出到外部,其他對該兩種方式進行簡單變換,實現同樣發明目的的方案,亦將落入本發明要求保護的范圍。同樣,只要能實現為倒鉤8提供鉤取的縫線的設計,亦落入本發明所要求保護的范圍。
[0019]進一步,本發明的縫合器,不僅可用于骨科的脊柱外科全內窺鏡下縫合纖維環,亦可應用于其他所有使用內窺鏡的微創手術領域,譬如外科、婦產科等,只要滿足能將待縫合的組織位于倒鉤和前托爪之間即可,因此,本發明的應用領域為所有微創手術領域。
【主權項】
1.一種全內窺鏡下經皮微創椎間盤手術纖維環縫合器,主要包括從外到內依次套疊的外鞘(4)、針(5)和夾線栓芯(6),其特征為所述外鞘(4)前部設置有手術縫線供應裝置、所述針(5)前部為可容納縫線的倒鉤(8)、所述夾線栓芯(6)前端可前后滑動從而夾住或放開所述縫線。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縫合器,其特征為所述手術縫線供應裝置為前托爪(7),具體包括左右對稱的穿線孔(9)和開口相互成夾角的歸線槽(10)。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縫合器,其特征為所述歸線槽(10)的開口相互夾角為90度。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縫合器,其特征為在末端具有與所述外鞘(4)固定連接的外鞘手柄(3)、與針(5)固定連接的針手柄(2),在所述針手柄(2)上設置有從側面按壓固定住夾線栓芯(6)的按鈕(I)。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縫合器,其特征為還包括一用于將打好的線結沿著外鞘(4)內部推送入待縫合處的直桿狀器械。
【專利摘要】本發明屬于對手術器械的改進,具體是應用于脊柱外科微創手術領域中全內窺鏡下的椎間盤手術纖維環縫合器,主要包括從外到內依次套疊的外鞘(4)、針(5)和夾線栓芯(6),所述外鞘(4)前部設置有手術縫線供應裝置、所述針(5)前部為可容納縫線的倒鉤(8)、所述夾線栓芯(6)前端可前后滑動從而夾住或放開所述縫線。進一步,所述手術縫線供應裝置為防止縫線滑脫的前托爪(7),具體包括左右對稱的穿線孔(9)和開口相互成夾角的歸線槽(10),歸線槽(10)的開口相互夾角優選為90度。通過本發明的縫合器,可實現將待打結的線在內窺鏡外打結,然后將線結推送回到縫合處,從而經濟、簡單方便地解決了微創手術縫合打結問題。
【IPC分類】A61B17/06
【公開號】CN104887285
【申請號】CN201510300525
【發明人】謝林, 黃明, 康然, 榮魏浩, 席志鵬
【申請人】江蘇省中醫藥研究院
【公開日】2015年9月9日
【申請日】2015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