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無針連接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無針連接件,尤其涉及一種插接可靠、閉合精密、形變回復迅速順暢且具有回復導向軌道的無針連接件。
【背景技術】
[0002]在靜脈輸液治療過程中需要長期反復地進行輸液時,一般通過接頭將進入人體靜脈內的靜脈留置針或留置導管與藥液注射設備互相連接,從而實現加藥等操作。
[0003]傳統帶乳膠隔膜的接頭有局限性,需要通過針刺才能實現加藥,由于乳膠隔膜被針頭刺穿后,針頭的污染物及橡膠碎肩會進入藥液,并隨藥液進入人體,從而給病人的健康造成極大的安全隱患。
[0004]現有技術中,具有很多各異的采用膠塞作為內芯的無針連接件,而膠塞材質較軟、機械強度較低、彈性回復速度慢,在膠塞回復過程中,易造成細菌入侵等情況發生,且膠塞受壓變形軌跡不固定,容易出現膠塞卡止在內腔內,導致無針連接件損壞等情況發生。也具有改進的膠塞,采用波浪型的膠塞,波浪型的膠塞模具制作復雜,需要嚴格控制生產工藝參數及材料配比才能實現好的彈力及正壓量,對材料及生產工藝的要求都較高,生產成本高昂O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的目的在于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提出一種無針連接件。
[0006]本發明的目的,將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
一種無針連接件,包括無針接頭和膠塞,其特征在于:
所述無針接頭包括一具有內腔的腔體和位于腔體兩端的接入端口、輸出端口,所述輸出端口一側腔體的腔壁設有一延伸至內腔并用于承載膠塞的內芯座;
所述膠塞包括一實心部和一空心部,所述實心部的側壁設有至少一個凹槽;
所述膠塞設置于無針接頭的內腔中,并且所述實心部與無針接頭的接入端口形成密封結構,所述空心部背離實心部的一端裝接于所述內芯座,
所述內芯座具有一連通外部大氣及所述空心部內空腔的通氣孔;
所述空心部內具有至少一個用于增加空心部彈性回復的筋肋。
[0007]優選的,所述筋肋設置于所述空心部的內壁。
[0008]優選的,所述筋肋為豎直向設置的呈S型的導向筋肋。
[0009]優選的,所述膠塞的實心部的上端面呈凹弧形。
[0010]優選的,所述實心部與空心部的連接端具有一錐形部,所述接入端口的底部設有與所述錐形部相匹配的環形斜面,所述錐形部與所述環形斜面形成密封結構。
[0011]優選的,所述環形斜面與錐形部之間設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設置于環形斜面上或錐形部上。
[0012]優選的,所述內芯座與所述空心部為粘接或焊接。
[0013]優選的,所述無針接頭的接入端口設有外螺紋。
[0014]優選的,所述無針接頭設有支接頭。
[0015]優選的,所述支接頭設有支管外螺紋,所述支接頭還設有端帽。
[0016]本發明的有益效果主要體現在:
1.空心部的內壁設有至少一個用于增加空心部彈性回復的筋肋。具有較強的回彈力,保證正壓量,使膠塞具備足夠的機械強度;
2.采用具有呈S型的導向筋肋,具有較強的回彈力,導向筋肋能限制膠塞的形變方向,防止膠塞卡止于內腔內;
3.膠塞的上端面呈凹弧形,增加了無針連接件的密閉效果,更好的阻菌;
4.錐形部與環形斜面形成密封結構,形成二次密封,密閉效果更好;
5.環形斜面與錐形部之間設有密封圈,進一步增加了錐形部與環形斜之間的密封性會K。
【附圖說明】
[0017]圖1是本發明一種無針連接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一種無針連接件處于封閉狀態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一種無針連接件插入外部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筋肋呈鏡像或對稱設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間斷筋肋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筋肋與水平面呈70°夾角設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筋肋與水平面呈85°夾角設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8是筋肋與水平面呈30°夾角設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9是X型組合筋肋的結構示意圖;
圖10是另一種組合筋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8]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無針連接件,具有結構簡單、制造成本低廉,插接可靠、閉合精密、具有足夠的機械強度且彈性回復順暢等特點。
[0019]如圖1至圖3所示,一種無針連接件,包括無針接頭I和膠塞2,膠塞優選采用硅膠膠塞,其中,無針接頭I包括一具有內腔3的腔體11和位于腔體11兩端的接入端口 12、輸出端口 13,接入端口 12裝接外部輸入設備,輸出端口 13連通輸液導管,輸出端口 13—側腔體11的腔壁設有一延伸至內腔3并用于承載膠塞2的內芯座4 ;膠塞2包括一實心的實心部21和一空心的空心部22,實心部21的側壁設有至少一個凹槽5 ;膠塞2設置于無針接頭I的內腔3中,并且實心部21與無針接頭I的接入端口 12形成密封結構,空心部22背離實心部21的一端裝接于內芯座4,內芯座4具有一連通外部大氣及空心部內空腔的通氣孔,通氣孔屬于現有技術,在此不再贅述;內芯座4與空心部22為粘接或焊接,便于內芯座4與空心部22密封相接,當然能保證其密封性的螺紋及卡扣連接亦是可以的。特別地,空心部22內具有至少一個用于增加空心部彈性回復的筋肋6。該筋肋具有一定的機械強度,彎曲時曲率大,彈性回復力強。
[0020]本案的筋肋設置于空心部22的內壁或懸置于其內,筋肋的優選結構為豎直向設置的呈S型的導向筋肋,導向筋肋能限制膠塞的形變方向,防止膠塞卡止于內腔內。
[0021]本案還可進一步優化,如圖4所示,空心部22的內壁設有鏡像設置或對稱設置的兩個筋肋6,鏡像及對稱設置,使筋肋彈性回復力平衡,且增加了彈性回復力的強度。
[0022]當然筋肋的數量不作限制,設置方向及形狀均可進一步優化,形狀的改變例如呈波浪形的筋肋、呈圓弧形的筋肋、彎折形的筋肋、及如圖5所示的間斷的筋肋,設置方向的改變例如圖6至圖8所示,筋肋與水平面分別呈70°、85°及30°夾角設置,進一步的,本案還可采用如圖9所示的由兩根筋肋組成的X型組合筋肋,其他能達到本案技術效果的類似圖10所示的組合筋肋亦在本案的保護范圍之內。
[0023]為增加本方案的密封性能及阻菌性能,采用了如下設計,其一,膠塞2的實心部21的上端面呈凹弧形,凹弧形的結構便于實心部與接入端口之間的密封。其二,實心部21與空心部22的連接端具有一錐形部7,接入端口 12的底部設有與錐形部7相匹配的環形斜面8,錐形部7與環形斜面8形成密封結構。其三,環形斜面8與錐形部7之間設有密封圈9,密封圈9設置于環形斜面8上或錐形部7上。
[0024]本方案還可進一步優化,例如無針接頭I的接入端口 12設有外螺紋。再例如,無針接頭I的側壁設置支接頭10,增設的支接頭10設有支管外螺紋,支接頭10還設有端帽。
[0025]以下是本發明一種無針連接件的工作原理:
初始狀態時,如圖2所示,無針連接件處于封閉狀態;當無針連接件接入外部設備時,外部設備為無針輸液設備或無針注射設備,外部設備壓迫實心部的上端面,實心部受壓后凹槽變形,同時實心部壓迫空心部產生變形,外部設備與內腔暢通連接,此時無針連接件形成圖3所示狀態,當外部設備離開后,無針連接件發生如圖3至圖2的變化,其間,由于導向筋肋彎曲曲率大,具備較強的機械強度,所以導向筋肋使膠塞的彈性回復力增大,回復速度快且順暢,杜絕膠塞卡止在內腔中的情況發生,易可防止膠塞老化導致回復力不夠的情況發生,間接的增加了無針連接件的使用壽命。
[0026]本發明尚有多種實施方式,凡采用等同變換或者等效變換而形成的所有技術方案,均落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無針連接件,包括無針接頭和膠塞,其特征在于: 所述無針接頭包括一具有內腔的腔體和位于腔體兩端的接入端口、輸出端口,所述輸出端口一側腔體的腔壁設有一延伸至內腔并用于承載膠塞的內芯座; 所述膠塞包括一實心部和一空心部,所述實心部的側壁設有至少一個凹槽; 所述膠塞設置于無針接頭的內腔中,并且所述實心部與無針接頭的接入端口形成密封結構,所述空心部背離實心部的一端裝接于所述內芯座, 所述內芯座具有一連通外部大氣及所述空心部內空腔的通氣孔; 所述空心部內具有至少一個用于增加空心部彈性回復的筋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無針連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筋肋設置于所述空心部的內壁。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無針連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筋肋為豎直向設置的呈S型的導向筋肋。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無針連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膠塞的實心部的上端面呈凹弧形。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無針連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實心部與空心部的連接端具有一錐形部,所述接入端口的底部設有與所述錐形部相匹配的環形斜面,所述錐形部與所述環形斜面形成密封結構。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一種無針連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環形斜面與錐形部之間設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設置于環形斜面上或錐形部上。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無針連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內芯座與所述空心部為粘接或焊接。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無針連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無針接頭的接入端口設有外螺紋。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無針連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無針接頭設有支接頭。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一種無針連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接頭設有支管外螺紋,所述支接頭還設有端帽。
【專利摘要】本發明揭示了一種無針連接件,包括無針接頭和膠塞,無針接頭包括接入端口、輸出端口和一具有內腔的腔體,內腔內設有一內芯座;膠塞包括一實心部和空心部,實心部的側壁設有至少一個凹槽,空心部內具有至少一個用于增加空心部彈性回復的筋肋;膠塞設置于無針接頭的內腔中,并且實心部與無針接頭的接入端口形成密封結構,空心部裝接于內芯座。應用本發明的無針連接件,空心部的內壁設有至少一個用于增加空心部彈性回復的筋肋。具有較強的回彈力,保證正壓量,使膠塞具備足夠的機械強度;采用具有呈S型的導向筋肋,具有較強的回彈力,導向筋肋能限制膠塞的形變方向,防止膠塞卡止于內腔內。
【IPC分類】A61M5-31, A61M5-14
【公開號】CN104815364
【申請號】CN201510213159
【發明人】江濤, 吳林元, 文森特·萊斯克維奇
【申請人】蘇州林華醫療器械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8月5日
【申請日】2015年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