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淋巴瘤的中藥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 本發明屬于中藥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治療淋巴瘤的中藥組合物。
【背景技術】
[0002] 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統的惡性腫瘤,主要表現為無痛性淋巴結腫大,肝脾 腫大,全身各組織器官均可受累,伴發熱、盜汗、消瘦、瘙癢等全身癥狀。根據瘤細胞分為非 霍奇金淋巴瘤(NHL)和霍奇金淋巴瘤(HL)兩類。病因不清。一般認為,可能和基因突變, 以及病毒及其他病原體感染、放射線、化學藥物,合并自身免疫病等有關。惡性淋巴瘤是具 有相當異質性的一大類腫瘤,雖然好發于淋巴結,但是由于淋巴系統的分布特點,使得淋巴 瘤屬于全身性疾病,幾乎可以侵犯到全身任何組織和器官。因此,惡性淋巴瘤的臨床表現既 具有一定的共同特點,同時按照不同的病理類型、受侵部位和范圍又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0003] 淋巴瘤具有高度異質性,故治療上也差別很大,不同病理類型和分期的淋巴瘤無 論從治療強度和預后上都存在很大差別。淋巴瘤的治療方法主要由以下幾種:放射治療、化 學藥物治療、骨髓移植和手術治療。但由于大部分淋巴瘤在確認時已經處于中晚期,手術機 會已經錯過,多采用綜合方法治療,即多種方法協同治療。由放射治療殺死癌細胞的同時, 采用化學藥物治療補充、鞏固放射治療的效果。然而化學藥物治療過程中,會使患者心、肝、 脾、腎以及消化系統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造成身體免疫功能下降,這又使病情得不到有 效治療。因此,發明一種對人體傷害小,能協同放射治療綜合治療淋巴瘤的中藥組合物,是 當前中醫藥研宄的熱點。
【發明內容】
[0004] 本發明的目的之一是為解決上述現有治療淋巴瘤的藥物對人體造成心、肝、脾、腎 以及消化系統的傷害,造成身體免疫功能下降的問題,提供一種治療淋巴瘤的中藥組合物。
[0005] 本發明提供的一種治療淋巴瘤的中藥組合物,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
[0006] 黨參5-18份、陳皮6-15份、茯苓8-20份、夏枯草5-15份、炙甘草5-15份、黃芪 5-16份、木香3-8份、蜈蚣1-8份、砂仁1-10份、水蛭1-8份、阿膠珠4-20份、僵蠶1-8份、 白英2-15份、當歸3-15份、知母5-15份、連翹1-10份和麥芽4-20份。
[0007] 本發明提供的一種治療淋巴瘤的中藥組合物,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
[0008] 黨參8-18份、陳皮8-15份、茯苓8-18份、夏枯草5-12份、炙甘草5-12份、黃芪 5-13份、木香4-7份、蜈蚣1-6份、砂仁1-8份、水蛭1-5份、阿膠珠6-18份、僵蠶1-6份、白 英2-12份、當歸4-12份、知母5-13份、連翹1-8份和麥芽4-15份。
[0009] 本發明提供的一種治療淋巴瘤的中藥組合物,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
[0010] 黨參10-15份、陳皮8-12份、茯苓10-15份、夏枯草6-10份、炙甘草8-10份、黃芪 9-10份、木香4-7份、蜈蚣1-5份、砂仁3-8份、水蛭1-3份、阿膠珠8-12份、僵蠶1-4份、白 英5-8份、當歸5-12份、知母6-10份、連翹3-6份和麥芽5-12份。
[0011] 本發明提供的一種治療淋巴瘤的中藥組合物,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
[0012] 黨參15份、陳皮12份、茯苓12份、夏枯草7. 5份、炙甘草10份、黃芪9份、木香5 份、蜈蚣2份、砂仁5份、水蛭3份、阿膠珠10份、僵蠶2份、白英7份、當歸6份、知母9份、 連翹4份和麥芽9份。
[0013] 本發明提供的中藥組合物,其制備方法如下:
[0014] 按上述重量份分別稱取黨參、陳皮、茯苓、夏枯草、炙甘草、黃芪、木香、蜈蚣、砂仁、 水蛭、阿膠珠、僵蠶、白英、當歸、知母、連翹和麥芽,然后加入2000~3000mL的水,大火煮至 沸騰后,轉換為文火,煎煮1~2小時或煎煮至剩余150~300mL藥液,最后冷卻、過濾即得 最終藥液。
[0015] 本發明提供的治療淋巴瘤的中藥組合物中,所選黨參味甘,性平,有補中益氣、止 渴、健脾益肺,養血生津的功效;陳皮味甘苦、性溫,歸脾胃,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 效;夏枯草味甘、辛、微苦,性寒,歸肝、膽經,具有清泄肝火、散結消腫之功效,僵蠶具有袪風 解痙,化痰散結,清熱解毒、燥濕的功效,綜合其他藥物原料,通過合理調配,對淋巴瘤的治 療有顯著效果。
[0016] 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其有益效果在于:本發明提供的中藥組合物選取的藥物均 為常見藥物,成本低,服用方法簡便,具有散結消腫、解毒鎮痛、消毒散膿、溫經通脈之功效, 對人體無不良及毒副作用,對淋巴瘤具有很好的治療效果。避免了傳統化學藥物治療對人 體造成的損害。
【具體實施方式】
[0017] 下文將結合具體實施例詳細描述本發明的內容。應當注意的是,下述實施例中描 述的技術特征或者技術特征的組合不應當被認為是孤立的,它們可以被相互組合從而達到 更好的技術效果。
[0018] 實施例1
[0019] 本實施例采用的中藥組合物為:黨參15份、陳皮12份、茯苓12份、夏枯草7. 5份、 炙甘草10份、黃芪9份、木香5份、蜈蚣2份、砂仁5份、水蛭3份、阿膠珠10份、僵蠶2份、 白英7份、當歸6份、知母9份、連翹4份和麥芽9份。
[0020] 制備方法:按上述重量份分別稱取黨參、陳皮、茯苓、夏枯草、炙甘草、黃芪、木香、 蜈蚣、砂仁、水蛭、阿膠珠、僵蠶、白英、當歸、知母、連翹和麥芽,然后加入2500mL的水,大火 煮至沸騰后,轉換為文火,煎煮至剩余300mL藥液,最后冷卻、過濾即得最終藥液。
[0021] 實施例2
[0022] 本實施例采用的中藥組合物為:黨參5份、陳皮6份、茯苓8份、夏枯草5份、炙甘 草5份、黃芪5份、木香3份、蜈蚣2份、砂仁4份、水蛭2份、阿膠珠5份、僵蠶1份、白英3 份、當歸5份、知母5份、連翹2份和麥芽5份。
[0023] 制備方法同實施例1。
[0024] 實施例3
[0025] 本實施例采用的中藥組合物為:黨參18份、陳皮15份、茯苓18份、夏枯草12份、 炙甘草12份、黃芪13份、木香7份、蜈蚣5份、砂仁8份、水蛭5份、阿膠珠18份、僵蠶5份、 白英12份、當歸12份、知母12份、連翹8份和麥芽15份。
[0026] 制備方法同實施例1。
[0027] 實施例4
[0028] 本實施例采用的中藥組合物為:黨參10份、陳皮8份、茯苓10份、夏枯草6份、炙 甘草8份、黃芪9份、木香4份、蜈蚣1份、砂仁3份、水蛭1份、阿膠珠8份、僵蠶1份、白英 5份、當歸5份、知母6份、連翹3份和麥芽5份。
[0029] 制備方法同實施例1。
[0030] 實施例5
[0031] 本實施例采用的中藥組合物為:黨參15份、陳皮12份、茯苓15份、夏枯草10份、 炙甘草10份、黃芪10份、木香7份、蜈蚣5份、砂仁8份、水蛭3份、阿膠珠12份、僵蠶4份、 白英8份、當歸12份、知母10份、連翹6份和麥芽12份。
[0032] 制備方法同實施例1。
[0033] 實施例6
[0034] 本實施例采用的中藥組合物為:黨參12份、陳皮10份、茯苓10份、夏枯草8份、炙 甘草9份、黃芪10份、木香6份、蜈蚣3份、砂仁4份、水蛭2份、阿膠珠9份、僵蠶1份、白 英8份、當歸11份、知母9份、連翹5份和麥芽10份。
[0035] 制備方法同實施例1。
[0036] 表1為臨床效果統計表,表1對上述各實施例中藥組合物對患者的實際臨床效果 進行統計。
[0037] 表1臨床效果統計表
[0038]
【主權項】
1. 一種治療淋巴瘤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 黨參5-18份、陳皮6-15份、茯苓8-20份、夏枯草5-15份、炙甘草5-15份、黃芪5-16 份、木香3-8份、蜈蚣1-8份、砂仁1-10份、水蛭1-8份、阿膠珠4-20份、僵蠶1-8份、白英 2-15份、當歸3-15份、知母5-15份、連翹1-10份和麥芽4-20份。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淋巴瘤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重量份 的原料: 黨參8-18份、陳皮8-15份、茯苓8-18份、夏枯草5-12份、炙甘草5-12份、黃芪5-13 份、木香4-7份、蜈蟻1-6份、砂仁1-8份、水輕1-5份、阿膠珠6-18份、僵蠶1-6份、白英 2-12份、當歸4-12份、知母5-13份、連翹1-8份和麥芽4-15份。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淋巴瘤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重量份 的原料: 黨參10-15份、陳皮8-12份、茯苓10-15份、夏枯草6-10份、炙甘草8-10份、黃芪9-10 份、木香4-7份、蜈蚣1-5份、砂仁3-8份、水蛭1-3份、阿膠珠8-12份、僵蠶1-4份、白英 5-8份、當歸5-12份、知母6-10份、連翹3-6份和麥芽5-12份。
4.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淋巴瘤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重量份 的原料: 黨參15份、陳皮12份、茯苓12份、夏枯草7. 5份、炙甘草10份、黃芪9份、木香5份、 蜈蚣2份、砂仁5份、水蛭3份、阿膠珠10份、僵蠶2份、白英7份、當歸6份、知母9份、連 翹4份和麥芽9份。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治療淋巴瘤的中藥組合物,包括:黨參、陳皮、茯苓、夏枯草、炙甘草、黃芪、木香、蜈蚣、砂仁、水蛭、阿膠珠、僵蠶、白英、當歸、知母、連翹和麥芽。本發明提供的中藥組合物選取的藥物均為常見藥物,成本低,服用方法簡便,具有散結消腫、解毒鎮痛、消毒散膿、溫經通脈之功效,對人體無不良及毒副作用,對淋巴瘤具有很好的治療效果,避免了傳統化學藥物治療對人體造成的損害。
【IPC分類】A61K35-62, A61K35-36, A61K35-648, A61K36-9064, A61P35-00, A61K35-64
【公開號】CN104800737
【申請號】CN201510207838
【發明人】薛宏偉, 張鯤鵬, 王海燕, 明潔
【申請人】青島大學附屬醫院
【公開日】2015年7月29日
【申請日】2015年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