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咳嗽的中藥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傳統草藥的未確定結構的醫藥配制品,尤其是一種治療咳嗽的中藥組合物。
【背景技術】
[0002]咳嗽是呼吸系統疾病最常見的癥狀之一,它是一種保護性神經反射,通過咳嗽產生呼氣性沖擊動作,能將呼吸道內的異物或分泌排出體外。咳嗽可分干、濕兩種。干咳,會有昏昏沉沉、灼熱的感覺,又咳不出痰。經常見于感冒、支氣管炎及肺炎初期。長時間持續的干咳,可能是肺結核。濕咳的癥狀是咳個不停,且喉嚨帶痰。目前,西藥治療咳嗽雖然見效明顯,但也只能解決暫時問題,而且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0003]中醫認為,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肅,肺氣不清所致。
[0004]根據中醫理論,針對咳嗽的發病機理,以潤肺下氣、化痰止咳為治療原則,進行辯證配伍組方,以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發明內容】
[0005]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西藥治療咳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配制簡便、成本低、療效顯著、無副作用的治療咳嗽的中藥組合物。
[0006]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治療咳嗽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中藥原料及重量份配比為:炙麻黃5-20份、桑白皮5-25份、蘇子5-20份、白芥子5-20份、桔梗5-25份、紫苑5-25份、款冬花10-30份、杏仁5_20份、北沙參10-30份、黃芩5-20份、陳皮5-25份、麥冬5-25份、地龍2_8份、前胡5_25份、白前5_25份、萊菔子5_20份、板藍根5-25份、黃芪10-30份、焦麥芽5-20份、焦山楂5_20份、焦神曲5_20份、炙甘草5-15 份。
[0007]本發明的優選技術方案是:一種治療咳嗽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中藥原料及重量份配比為:炙麻黃10份、桑白皮15份、蘇子10份、白芥子10份、桔梗15份、紫苑15份、款冬花20份、杏仁10份、北沙參20份、黃芩10份、陳皮15份、麥冬15份、地龍5份、前胡15份、白前15份、萊菔子10份、板藍根15份、黃芪20份、焦麥芽10份、焦山楂10份、焦神曲10份、炙甘草10份。
[0008]本發明中藥組合物是在傳統中醫理論和臨床經驗指導下,精選藥物組方。本發明中藥組合物中:炙麻黃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桑白皮具有瀉肺平喘、利水消腫的功效;蘇子具有降氣消痰、平喘、潤腸的功效;白芥子具有溫中散寒、利氣化痰、通絡止痛的功效;桔梗具有宣肺祛痰、養氣補血、利五臟、補五勞的功效;紫苑具有潤肺下氣、化痰止咳的功效;款冬花具有潤肺下氣、化痰止嗽的功效;杏仁具有祛痰止咳、平喘潤腸、下氣開痹的功效;北沙參具有養陰清肺、益胃生津的功效;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陳皮具有理氣健脾、調中利水、燥濕化痰的功效;麥冬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的功效;地龍具有清熱息風、清肺定喘、利尿通淋、通行經絡的功效;前胡具有疏散風熱、宣肺祛痰、降氣止咳的功效;白前具有降氣化痰、瀉肺止咳的功效;萊菔子具有消食除脹、降氣化痰的功效;板藍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利咽的功效;黃芪具有益氣固表、斂汗固脫、托瘡生肌、利水消腫的功效;焦麥芽具有行氣消食、健脾開胃、退乳消脹的功效;焦山楂具有消食健胃、活血化瘀、收斂止痢的功效;焦神曲具有健脾和胃、消食調中的功效;炙甘草具有補脾和胃、益氣復脈的功效。本發明精選藥物組方,其藥物組分經辯證配伍,在作用上相互佐助,共奏潤肺下氣、清熱解毒、化痰止咳、溫中散寒的功效,對咳嗽的治療達到標本兼治O
[0009]本發明組合物的組分均采用天然的中藥原料,其配制簡便、藥源廣、成本低。本發明遵循中醫的處方用藥原則,各種組分藥物采用水煎服用。經臨床應用驗證,其療效顯著可靠,藥性平和,未出現毒副作用,有效率達94%,治愈率71%。
【具體實施方式】
[0010]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0011]實施例1
一種治療咳嗽的中藥組合物,其中藥原料及重量配比為:炙麻黃10g、桑白皮15g、蘇子10g、白芥子10g、桔梗15g、紫苑15g、款冬花20g、杏仁10g、北沙參20g、黃芩10g、陳皮15g、麥冬15g、地龍5g、前胡15g、白前15g、萊菔子10g、板藍根15g、黃芪20g、焦麥芽10g、焦山楂10g、焦神曲10g、炙甘草1go
[0012]實施例2
一種治療咳嗽的中藥組合物,其中藥原料及重量配比為:炙麻黃12g、桑白皮25g、蘇子5g、白芥子15g、桔梗10g、紫苑25g、款冬花15g、杏仁20g、北沙參10g、黃芩15g、陳皮5g、麥冬25g、地龍2g、前胡20g、白前5g、萊菔子15g、板藍根10g、黃芪30g、焦麥芽12g、焦山楂20g、焦神曲5g、炙甘草15g。
[0013]實施例3
一種治療咳嗽的中藥組合物,其中藥原料及重量配比為:炙麻黃15g、桑白皮10g、蘇子20g、白芥子5g、桔梗25g、紫苑10g、款冬花25g、杏仁5g、北沙參15g、黃芩20g、陳皮10g、麥冬20g、地龍6g、前胡25g、白前10g、萊菔子20g、板藍根5g、黃芪25g、焦麥芽5g、焦山楂15g、焦神曲12g、炙甘草8g。
[0014]實施例4
一種治療咳嗽的中藥組合物,其中藥原料及重量配比為:炙麻黃5g、桑白皮25g、蘇子12g、白芥子20g、桔梗5g、紫苑20g、款冬花10g、杏仁15g、北沙參30g、黃芩5g、陳皮20g、麥冬10g、地龍4g、前胡5g、白前20g、萊菔子12g、板藍根25g、黃芪5g、焦麥芽20g、焦山楂12g、焦神曲15g、炙甘草5g。
[0015]實施例5
一種治療咳嗽的中藥組合物,其中藥原料及重量配比為:炙麻黃20g、桑白皮5g、蘇子15g、白芥子12g、桔梗20g、紫苑5g、款冬花30g、杏仁12g、北沙參25g、黃芩12g、陳皮25g、麥冬5g、地龍8g、前胡10g、白前25g、萊菔子5g、板藍根20g、黃芪10g、焦麥芽15g、焦山楂5g、焦神曲20g、炙甘草12g。
[0016]本發明實施例中的中藥組合物按常規的水煎法制取藥劑。具體方法如下:將組方的中藥原料放入容器中,加冷水漫過藥面,浸泡15?20分鐘,再加水沒過藥面約6厘米,進行第一次煎煮,未沸前采用武火煎煮,沸后用文火煎煮20?30分鐘;第二次煎煮,加水沒過藥面約4厘米,水沸后煎煮15?20分鐘。兩次煎煮取汁,合并。
[0017]本發明以實施例1所給出的一種治療咳嗽的中藥組合物,做臨床療效總結如下: 一、一般性資料:本中藥組合物應用于臨床觀察病例100例,男59例,女41例,年齡
25?55歲。
[0018]二、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發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咳嗽的診斷標準:
1、咳逆有聲,或伴咽癢咳痰;
2、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熱等表證;
3、內傷咳嗽,每因外感反復發作,病程較長,可咳而伴喘;
4、急性期查血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增高;
5、兩肺聽診可聞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濕性羅音;
6、肺部X線攝片檢查,正常或肺紋理增粗。
[0019]三、用法用量:臨床應用時,一日一劑,水煎兩遍取汁約400ml,分早、晚兩次空腹溫服。六天為一療程。治療期間忌生冷辛辣刺激之物。
[0020]四、療效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發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咳嗽的療效標準:
(1)痊愈:咳嗽癥狀消失;
(2)顯效:咳嗽由重度轉為輕度或由中度轉為消失;
(3)有效:咳嗽由重度轉為中度或由中度轉為輕度;
(4)無效:癥狀無變化或加重。
[0021]五、治療效果:該臨床觀察病例中,服藥2-5個療程,痊愈71例,隨訪未見復發;顯效18例,有效5例,無效6例。治療期間未發生毒副作用。
[0022]六、典型病例:
病例1:項某,男,31歲。咳嗽氣粗,咯痰粘白,咽痛,發熱,口微渴。診見:舌尖紅,苔薄白或黃,脈浮數。服用本發明中藥組合物制備的藥劑2個療程癥狀有所緩解;繼續服用2個療程,所有癥狀完全消失,痊愈。
[0023]病例2:韓某,女,46歲。自訴:半月前,呈陣發性咳嗽,咳時面紅,痰少質黏難咯,咳時痛引兩脅,口干苦。診見:舌紅,苔薄黃,少津,脈弦數。服用本發明中藥組合物制備的藥劑治療2個療程,癥狀基本消失;繼續服用2個療程,癥狀完全消失,治愈。
【主權項】
1.一種治療咳嗽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中藥原料及重量份配比為:炙麻黃5-20份、桑白皮5-25份、蘇子5-20份、白芥子5_20份、桔梗5_25份、紫苑5_25份、款冬花10-30份、杏仁5-20份、北沙參10-30份、黃芩5_20份、陳皮5_25份、麥冬5_25份、地龍2_8份、前胡5-25份、白前5-25份、萊菔子5-20份、板藍根5_25份、黃芪10-30份、焦麥芽5_20份、焦山楂5-20份、焦神曲5-20份、炙甘草5-15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咳嗽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中藥原料及重量份配比為:炙麻黃10份、桑白皮15份、蘇子10份、白芥子10份、桔梗15份、紫苑15份、款冬花20份、杏仁10份、北沙參20份、黃芩10份、陳皮15份、麥冬15份、地龍5份、前胡15份、白前15份、萊菔子10份、板藍根15份、黃芪20份、焦麥芽10份、焦山楂10份、焦神曲10份、炙甘草10份。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治療咳嗽的中藥組合物,其中藥原料及重量份配比為:炙麻黃5-20份、桑白皮5-25份、蘇子5-20份、白芥子5-20份、桔梗5-25份、紫苑5-25份、款冬花10-30份、杏仁5-20份、北沙參10-30份、黃芩5-20份、陳皮5-25份、麥冬5-25份、地龍2-8份、前胡5-25份、白前5-25份、萊菔子5-20份、板藍根5-25份、黃芪10-30份、焦麥芽5-20份、焦山楂5-20份、焦神曲5-20份、炙甘草5-15份。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具有潤肺下氣、清熱解毒、化痰止咳、溫中散寒的功效,其治療咳嗽療效顯著,作用可靠。
【IPC分類】A61K36-8998, A61K35-62, A61P11-14
【公開號】CN104771658
【申請號】CN201510199986
【發明人】張昌蓮
【申請人】張昌蓮
【公開日】2015年7月15日
【申請日】2015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