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小兒腹瀉中藥敷臍貼劑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屬中藥領域,具體的說是一種可以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敷臍貼劑。
【背景技術】
[0002] 小兒腹瀉是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小兒第二大常見病。它是一組由多病原、多因素 引起的大便次數增多和大便性狀改變為特點的消化道綜合征。尤以2歲以下的嬰幼兒更為 多見,以夏秋季節發病率較高,是造成小兒營養不良、生長發育障礙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 一。臨床上以風寒、濕熱、傷食、脾腎陽虛等原因引起的腹瀉最常見,常伴有惡心、嘔吐、腹 脹、沒有食欲等癥狀。現在臨床常采用口服抗生素、活性菌或者注射法治療,由于口服藥存 在小兒難以下咽,消化吸收功能相對較差,加之抗生素在使用過程中易導致患兒肝腎受損 等不良反應,口服藥未能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注射治療過程中針刺的痛疼,尤其輸液所需 治療時間相對較長,易導致患兒哭鬧不止,影響治療效果。根據中醫"內病外用,殊途同歸" 的理論,我們提供了一種中藥敷臍貼劑,用于治療小兒腹瀉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發明內容】
[0003] 本發明克服了目前在治療小兒腹瀉方面存在患兒長時間靜脈給藥和口服給藥的 困難,提供了一種安全、無創傷、作用迅速、患兒依從性較高、療效顯著的中藥敷臍貼劑。
[0004] 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0005] 一種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敷臍貼劑,其特征在于,所述貼劑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 原材料組成:
[0006] 麩炒山藥10-20克、米炒黨參10-20克、太子參10-20克、麩炒薏苡仁10-20克、麩 炒蒼術9-15克、土炒白術9-15克、丁香9-15克、肉桂9-15克、干姜10-20克、五倍子10-20 克、訶子10-20克、烏梅10-20克、黃連10-20克、黃芩10-20克、金銀花10-20克、甘草6-12 克。
[0007] 作為這一種優化方案:
[0008] 所述貼劑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原材料組成:
[0009]麩炒山藥10克、米炒黨參10克、太子參10克、麩炒薏該仁10克、麩炒蒼術9克, 土炒白術9克,丁香9克、肉桂9克、干姜10克、五倍子10克、訶子10克、烏梅10克、黃連 10克、黃芩10克、金銀花10克、甘草6克。
[0010] 作為這一種優化方案:
[0011] 所述貼劑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原材料組成:
[0012] 麩炒山藥15克、米炒黨參15克、太子參15克、麩炒薏苡仁15克、麩炒蒼術12克, 土炒白術12克,丁香12克、肉桂12克、干姜15克、五倍子15克、訶子15克、烏梅15克、黃 連15克、黃芩15克、金銀花15克、甘草9克。
[0013] 作為這一種優化方案:
[0014]所述貼劑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原材料組成:
[0015] 麩炒山藥20克、米炒黨參20克、太子參20克、麩炒薏苡仁15克、麩炒蒼術15克, 土炒白術15克,丁香15克、肉桂15克、干姜20克、五倍子15克、訶子15克、烏梅20克、黃 連20克、黃芩20克、金銀花20克、甘草12克。
[0016] 本發明中藥敷臍貼劑的制備和使用方法為:將上述重量配比的原料中藥混合后, 頭煎加水1000 ml,煮沸后,溫火煎煮,保持微沸30分鐘,過濾,取藥汁;二煎加水800ml,煮沸 后,溫火煎煮,保持微沸20分鐘,過濾,取藥汁。兩煎混合,濃縮至稠膏狀。取上述稠膏,敷 于患兒臍孔處,用紗布覆蓋,固定,12小時換藥一次。視患兒腹瀉情況確定用藥時間,腹瀉痊 愈者,應加貼一次,一般以2天為一療程。
[0017]上述中藥制劑的原料中藥:
[0018] 麩炒山藥:山藥味甘,性平。歸脾、肺、腎經。具有補脾健胃之功效。
[0019] 米炒黨參:黨參味甘,性平。歸脾、肺。具有健脾止瀉之功效。
[0020] 太子參:味甘、微苦,性平。歸脾、肺經。具有益氣健脾,生津潤肺之功效。
[0021] 麩炒薏苡仁:味甘、淡,性涼。歸脾、胃、肺經。具有健脾止瀉之功效。
[0022] 麩炒蒼術:味辛、苦,性溫。歸脾、胃、肝經。具有燥濕健脾之功效。
[0023] 土炒白術:味苦、甘,性溫。歸脾、胃經。具有健脾補氣之功效。
[0024] 丁香:味辛,性溫。歸脾、胃、肺、腎經。具有溫中降逆,補腎助陽之功效。
[0025] 肉桂:味辛、性甘,大熱。歸腎、脾、心、肝經。具有補火助陽,引火歸元,散寒止痛, 溫通經脈之功效。
[0026] 干姜:味辛,性熱。歸脾、胃、腎、心、肺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之功 效。
[0027]五倍子:味酸、澀,性寒。歸肺、大腸、腎經。具有斂肺降火,澀腸止瀉,斂汗,止血, 收濕斂瘡之功效。
[0028] 訶子:味苦、酸、澀,性平。歸肺、大腸經。具有澀腸止瀉,斂肺止咳,降火利咽之功 效。
[0029] 烏梅:味酸、澀,性平。歸肝、脾、肺、大腸經。具有斂肺,澀腸,生津,安蛔。
[0030] 黃連:味苦,性寒。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
[0031] 黃芩:味苦,性寒。歸肺、膽、脾、大腸、小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 胎之功效。
[0032]金銀花:味甘,性寒。歸肺、心、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之功效。
[0033] 甘草:味甘,性平。歸心、肺、脾、胃經。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 痛,調和諸藥之功效。
[0034]小兒腹瀉屬"泄瀉"范疇,泄瀉的病理變化主要在于脾胃的失調,脾主運化,脾健則 水濕自去。脾與胃相表里,脾主升清,胃主降濁,若脾胃功能失調,則水濕內停、清濁不分,而 致泄瀉。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脾常不足,內傷乳食,感受外邪,情志失調易損及脾胃,"則水 反為濕,谷反為滯,精化之氣,不能輸化,致合污下降而瀉利作矣",日久則致脾胃虛弱,脾腎 陽虛。因此其病位都在脾,脾虛濕困是其基本病機。因此治療本病應以健脾祛濕、扶正固本 為基本治則,從根本上調整機體內分泌系統,辯證治療,靈活運用,方顯其效。
[0035] 本發明中藥敷臍貼劑中,麩炒山藥、米炒黨參、太子參、麩炒薏苡仁、麩炒蒼術,土 炒白術可健脾、益氣、燥濕、健胃、止瀉;丁香、肉桂、干姜可溫中、補腎、助陽;五倍子、訶子、 烏梅可澀腸止瀉;黃連、黃芩、金銀花、甘草可清熱解毒。全方配伍共同互補,標本兼治,達 到固本清源的目的,充分發揮了中醫辯證施治的優勢,用于治療小兒腹瀉,具有健脾益氣, 溫中助陽、澀腸止瀉,清熱解毒,燥濕和胃之功,以達到扶正祛邪之功,值得臨床推廣和應 用。
[0036] 為進一步考察本發明藥物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我們選擇某醫院兒科80例門診 患者進行臨床試驗,全部為幼兒;年齡最小3個月,最大2歲,平均1歲;均為門診腹瀉患兒, 分為兩組:西藥治療組(蒙脫石散劑+媽咪愛)40例,中藥敷臍貼組40例。
[0037] 療效標準:治療48小時內觀察患兒大便的次數及性狀。
[0038] 顯效:治療12小時內患兒腹瀉癥狀消失。
[0039] 有效:12~48小時內患兒腹瀉癥狀消失。
[0040] 無效:48小時后患兒腹瀉癥狀沒有緩解甚至加重。
[0041] 治療方法:
[0042] 將上述重量配比的原料中藥混合后,頭煎加水1000ml,煮沸后,溫火煎煮,保持微 沸30分鐘,過濾,取藥汁;二煎加水800ml,煮沸后,溫火煎煮,保持微沸20分鐘,過濾,取藥 汁。兩煎混合,濃縮至稠膏狀。取上述稠膏,敷于患兒臍孔處,用紗布覆蓋,固定,12小時換 藥一次。視患兒腹瀉情況確定用藥時間,腹瀉痊愈者,應加貼一次,一般以2天為一療程。
[0043] 療效結果:
[0044] 1.臨床療效結果比較:
[0045] 治療后,西藥組顯效18例,有效12例,無效10例;顯效率45. 0%,有效率30. 0%, 無效率25.0%,總有效率75.0%。中藥敷臍貼組顯效23例,有效11例,無效6例;顯效率 57. 5 %,有效率27. 5 %,無效率15. 0 %,總有效率85. 0 %。詳細結果見表1。
[0046] 表1治療后臨床療效結果表
【主權項】
1. 一種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敷臍貼劑,其特征在于,所述貼劑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原 材料組成: 麩炒山藥10-20克、米炒黨參10-20克、太子參10-20克、麩炒薏苡仁10-20克、麩炒蒼 術9-15克、土炒白術9-15克、丁香9-15克、肉桂9-15克、干姜10-20克、五倍子10-20克、 訶子10-20克、烏梅10-20克、黃連10-20克、黃芩10-20克、金銀花10-20克、甘草6-12克。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藥敷臍貼劑,其特征在于,所述貼劑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 原材料組成: 麩炒山藥10克、米炒黨參10克、太子參10克、麩炒薏苡仁10克、麩炒蒼術9克,土炒 白術9克,丁香9克、肉桂9克、干姜10克、五倍子10克、訶子10克、烏梅10克、黃連10克、 黃芩10克、金銀花10克、甘草6克。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藥敷臍貼劑,其特征在于,所述貼劑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 原材料組成: 麩炒山藥15克、米炒黨參15克、太子參15克、麩炒薏苡仁15克、麩炒蒼術12克,土炒 白術12克,丁香12克、肉桂12克、干姜15克、五倍子15克、訶子15克、烏梅15克、黃連15 克、黃芩15克、金銀花15克、甘草9克。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藥敷臍貼劑,其特征在于,所述貼劑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 原材料組成: 麩炒山藥20克、米炒黨參20克、太子參20克,麩炒薏苡仁15克、麩炒蒼術15克,土炒 白術15克,丁香15克、肉桂15克、干姜20克、五倍子15克、訶子15克、烏梅20克、黃連20 克、黃芩20克、金銀花20克、甘草12克。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敷臍貼劑,選取的原料藥及其重量組份分別是:麩炒山藥10-20克、米炒黨參10-20克、太子參10-20克、麩炒薏苡仁10-20克、麩炒蒼術9-15克、土炒白術9-15克、丁香9-15克、肉桂9-15克、干姜10-20克、五倍子10-20克、訶子10-20克、烏梅10-20克、黃連10-20克、黃芩10-20克、金銀花10-20克、甘草6-12克。所選藥材配伍共同互補,標本兼治,達到固本清源的目的,充分發揮了中醫辯證施治的優勢,用于治療小兒腹瀉,具有健脾益氣,溫中助陽、澀腸止瀉,清熱解毒,燥濕和胃之功,以達到扶正祛邪之功,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IPC分類】A61K36-9068, A61P1-12, A61K35-64, A61K9-70
【公開號】CN104740569
【申請號】CN201510149248
【發明人】隋萍
【申請人】濰坊醫學院附屬醫院
【公開日】2015年7月1日
【申請日】2015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