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中焦濕熱癥的中藥的制作方法
【專利說明】
(一)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中藥應用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治療中焦濕熱癥的中藥。
(二)
【背景技術】
[0002]中焦濕熱癥是目前臨床常見多發證型,隨著人民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飲食的豐富,常因嗜酒、過飽、過食肥甘厚味及不潔的飲食、無規律的飲食等諸多飲食不節因素均易傷及脾胃,引起食滯、濕阻、氣滯等,而食滯、濕阻、氣滯日久均可化熱,從而形成脾胃中焦濕熱癥,導致臨床中焦濕熱癥的患者逐步增多;濕為陰邪,其性重濁黏膩澀滯;熱為陽邪,其性炎上,易化燥傷津,故濕熱病的病因在“濕”與“熱”,一陰一陽,彼此屬性不同,侵犯人體后濕與熱膠結,多滯著難化,這兩種相互對立、矛盾的病邪共同致病于人體,導致了濕熱病在臨床表現上的復雜性和矛盾性。中焦濕熱癥是濕熱之邪郁阻中焦脾胃,導致脾胃運化功能障礙,氣機阻滯,升降失司的一類證候;癥見脘腹痞滿,甚者脹痛,連及胸膈,泛惡納差,不思飲食,噯氣吞酸,口干而不欲飲,肢體困倦,便秘,舌質偏紅,舌苔厚膩或黃膩,脈弦或滑數。
[0003]濕熱是中醫內蘊,指濕熱蘊釀於中焦脾胃和肝膽而言;濕為重濁粘膩之邪,容易影響氣機的流通,如與熱邪相合,濕熱交困,則熱因濕阻而難清,濕因熱蒸而陽氣受傷更甚,臨床表現為熱勢纏綿,下午熱高,身重,神疲,懶言,神志昏沉,胸脘痞悶,惡心,納呆,腹脹,便溏,或發黃疸,小便不利或黃赤,舌苔黃膩;多見於腸傷寒、黃疸型肝炎,鉤端螺旋體病等。
[0004]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治療藥物有保和丸、二陳丸、香砂六君子丸、大山楂丸、四磨湯口服液等,或清化痰濕,或行氣健脾祛濕,或健脾消食,能夠有效的清化體內濕熱、健脾理氣導滯的理想藥物仍較欠缺;現有技術中的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治療時間長,患者長時間的服藥產生極大的心理壓力,給患者的身心帶來極大的傷害。
(三)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為了彌補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制備簡單、療效顯著的一種治療中焦濕熱癥的中藥。
[0006]本發明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0007]一種治療中焦濕熱癥的中藥,由以下的原料制成:
[0008]以清半夏12克,陳皮10克,茯苓20克,黃芩10克,梔子10克,蒼術10克,厚樸10克,枳殼10克,青皮10克,木香10克,焦三仙各10克,甘草6克為主方,主要根據病癥的變化和兼癥的多少而進行相應的加減,在清熱祛濕時佐以暢通氣機、活血通絡、益氣養陰、行氣消導等法,靈活加減;熱輕去梔子,熱重加黃連6克;濕濁偏重者加清半夏10-12克、陳皮10-12克、蒼術10-15克、茯苓12-25克,或加藿香10-12克、佩蘭10-12克;伴有惡心、嘔吐者加竹茹10-12克;伴呃逆、噯氣者加代赭石10-15克、萊菔子12-15克;肝郁氣滯者加柴胡12-15克、白芍15-25克,或增加木香10-15克、青皮10-12克、枳殼10-12克;痛重者加元胡10-15克;夾瘀者加三棱10-12克、莪術10-12克;腹脹便秘者加檳榔15-25克、生大黃(后入)6-8克;大便粘膩臭穢者加黃柏8-10克,將上述原料以常規方法制成煎劑。
[0009]用法用量:口服,一日一劑。
[0010]本發明各中藥原料的藥理活性如下:
[0011]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用于痰多咳喘,痰飲眩悸,風痰眩暈,痰厥頭痛,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生用外治癰腫痰核。
[0012]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用于脘腹脹滿,食少吐瀉,咳嗽痰多。
[0013]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用于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
[0014]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濕溫、暑濕,胸悶嘔惡,濕熱痞滿,瀉痢,黃疸,肺熱咳嗽,高熱煩渴,血熱吐衄,癰腫瘡毒,胎動不安。
[0015]梔子: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外用消腫止痛;用于熱病心煩,濕熱黃疸,淋證澀痛,血熱吐衄,目赤腫痛,火毒瘡瘍,外治扭挫傷痛。
[0016]蒼術:燥濕健脾,祛風散寒,明目;用于濕阻中焦,脘腹脹滿,泄瀉,水腫,腳氣瘺蹙,風濕痹痛,風寒感冒,夜盲,眼目昏澀。
[0017]厚樸:燥濕消痰,下氣除滿;用于濕滯傷中,脘痞吐瀉,食積氣滯,腹脹便秘,痰飲喘咳。
[0018]枳殼:理氣寬中,行滯消脹;用于胸脅氣滯,脹滿疼痛,食積不化,痰飲內停,臟器下垂。
[0019]青皮:有疏肝破氣,消積化滯的功效;用于胸脅脹痛,疝氣疼痛,乳癖,乳癰,食積氣滯,脘腹脹痛
[0020]木香: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用于胸脅、脘腹脹痛,瀉痢后重,食積不消,不思飲食。煨木香實腸止瀉。用于泄瀉腹痛。
[0021]焦三仙:可消谷食積滯;麥芽行氣消食、健脾開胃,常用于治療食積不消、脾虛食少等。三者各司其職,能化解節假日里各種情況引起的積食。
[0022]甘草:緩解咳嗽,祛痰,治療咽痛喉炎;甘草或甘草次酸有去氧皮質酮類作用,對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癥有良好功效;甘草制劑能促進胃部粘液形成和分泌,延長上皮細胞壽命,有抗炎活性,常用于慢性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治療;甘草的黃酮具有消炎、解痙和抗酸作用。
[0023]本發明所述中藥為煎劑,將上述原料以常規方法制成煎劑后,定時,定量服用。
[0024]本發明配制簡單,不僅對中焦濕熱癥能進行徹底的根治,而且能全面調整人體各器官,標本兼顧,化痰散結、消積導滯、理氣和中,本發明生產成本低,治療效果好,有利于病患及時減輕病狀,并達到徹底治愈的治療效果。
(四)
【具體實施方式】
[0025]實施例:
[0026]取清半夏12克,陳皮10克,茯苓20克,黃芩10克,梔子10克,蒼術10克,厚樸10克,枳殼10克,青皮10克,木香10克,焦三仙各10克,甘草6克為主方,主要根據病癥的變化和兼癥的多少而進行相應的加減;熱輕去梔子,熱重加黃連6克;濕濁偏重者加清半夏10-12克、陳皮10-12克、蒼術10-15克、茯苓12-25克,或加藿香10-12克、佩蘭10-12克;伴有惡心、嘔吐者加竹茹10-12克;伴呃逆、噯氣者加代赭石10-15克、萊菔子12-15克;肝郁氣滯者加柴胡12-15克、白芍15-25克,或增加木香10-15克、青皮10-12克、枳殼10-12克;痛重者加元胡10-15克;夾瘀者加三棱10-12克、莪術10-12克;腹脹便秘者加檳榔15-25克、生大黃(后入)6-8克;大便粘膩臭穢者加黃柏8-10克,將上述原料以常規方法制成煎劑。
[0027]用法用量:口服,一日一劑。
[0028]臨床病例:
[0029]例1:患者,女,43歲。因脘腹痞滿不舒半月余就診,癥見脘腹脹滿,痞悶不舒,納差,時有惡心,心煩,口干不思飲,身困乏力,矢氣時作,大便溏而粘膩臭穢,舌質略紅,苔淡黃厚膩,脈弦滑。并述半月前因外出就餐,飲食油膩后致病。辨證:濕熱內蘊,脾胃運化失常。治法:化濕清熱,行氣導滯。清熱祛濕湯加減。處方:清半夏12克,陳皮10克,茯苓20克,黃連6克,梔子10克,蒼術10克,厚樸10克,竹茹10g,枳實10克,青皮10克,木香10克,焦三仙各10克,生甘草6克。4劑,水煎服,日一劑。二診:諸證顯減,惡心,心煩已除,食欲好轉,苔變白厚,大便略溏,處方:上方去竹茹、梔子,改蒼術為15g,7劑;三診諸癥基本消失,繼服3劑以鞏固療效。
[0030]例2:患者,男,56歲。脘腹脹滿隱痛4天來診。患者2年來脘腹脹滿時作,經他院胃鏡檢查,診為慢性淺表性胃炎,曾服用中西藥治療,效果不佳,4天前因貪口食多,致脘腹脹滿加重,伴胃脘隱痛,噯氣嘈雜,納呆,口苦,口干,心煩,大便干燥,小便黃,舌紅苔黃膩,脈弦滑。辨證:濕熱中阻,氣滯不暢。治法:化濕清熱,行氣導滯。清熱祛濕湯加減。處方:清半夏12克,陳皮10克,茯苓15克,黃芩10克,梔子10克,厚樸10克,枳殼10克,青皮10克,木香10克,檳榔25克,萊菔子15克,白芍15克,焦三仙各10克,生甘草6克。6劑,水煎服,日一劑。二診:脘腹脹滿顯減,大便仍干,I次/日,他癥已不顯,上方繼服,后據方加減服藥20余劑,諸證俱消,復查胃鏡胃粘膜基本正常。
【主權項】
1.一種治療中焦濕熱癥的中藥,其特征為,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制成:以清半夏12克,陳皮10克,茯苓20克,黃芩10克,梔子10克,蒼術10克,厚樸10克,枳殼10克,青皮10克,木香10克,焦三仙各10克,甘草6克為主方,主要根據病癥的變化和兼癥的多少而進行相應的加減:熱輕去梔子,熱重加黃連6克;濕濁偏重者加清半夏10-12克、陳皮10-12克、蒼術10-15克、茯苓12-25克,或加藿香10-12克、佩蘭10-12克;伴有惡心、嘔吐者加竹茹10-12克;伴呃逆、噯氣者加代赭石10-15克、萊菔子12-15克;肝郁氣滯者加柴胡12-15克、白芍15-25克,或增加木香10-15克、青皮10-12克、枳殼10-12克;痛重者加元胡10-15克;夾瘀者加三棱10-12克、莪術10-12克;腹脹便秘者加檳榔15-25克、生大黃(后入)6_8克;大便粘膩臭穢者加黃柏8-10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中焦濕熱癥的中藥,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為常規方式制成的中藥煎劑。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中藥應用領域,特別公開了一種治療中焦濕熱癥的中藥。該一種治療中焦濕熱癥的中藥,以清半夏,陳皮,茯苓,黃芩,梔子,蒼術,厚樸,枳殼,青皮,木香,焦三仙,甘草為主方,主要根據病癥的變化和兼癥的多少而進行相應的加減:熱輕去梔子,熱重加黃連;濕濁偏重者加清半夏、陳皮、蒼術、茯苓,或加藿香、佩蘭;伴有惡心、嘔吐者加竹茹;伴呃逆、噯氣者加代赭石、萊菔子;大便粘膩臭穢者加黃柏;本發明配制簡單,不僅對中焦濕熱癥能進行徹底的根治,而且能全面調整人體各器官,標本兼顧,化痰散結、消積導滯、理氣和中,本發明生產成本低,治療效果好,有利于病患及時減輕病狀,并達到徹底治愈的治療效果。
【IPC分類】A61K36-8998, A61P11-10, A61K36-9066, A61K33-26, A61P1-14
【公開號】CN104547775
【申請號】CN201510019706
【發明人】于秀梅, 谷右天, 崔新成
【申請人】于秀梅, 谷右天, 崔新成
【公開日】2015年4月29日
【申請日】2015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