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下焦濕熱的中藥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傳統草藥的未確定結構的醫藥配制品,尤其是一種治療下焦濕熱的中藥組合物。
【背景技術】
[0002]下焦濕熱,中醫病證名。是指濕熱侵及下焦大腸或膀胱等處,以小便淋漓灼痛或癃閉、大便腥臭稀溏或秘結、小腹脹痛,或帶下黃白而腥臭、身熱口渴、身重疲乏、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等為常見臨床表現的病證。臨床多見于濕熱痢疾、濕熱泄瀉、淋濁、癃閉、陰癢、白帶、下肢關節腫痛、濕腳氣感染等癥。目前治療下焦濕熱的藥物,雖有一定的療效,但存在副作用大,且不能根治的不足。
[0003]祖國醫學認為下焦濕熱由濕熱流注于下焦腸腑、膀胱,濕聚熱蘊,氣機受阻,氣化失司,腑氣不利所致。
[0004]根據中醫理論,針對下焦濕熱的發病機理,采用健脾去濕、清熱解毒、利尿通淋、行氣散寒的治法,進行辯證配伍組方,以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發明內容】
[0005]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治療下焦濕熱存在副作用大,且不能根治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配制簡便、成本低、療效顯著、無副作用的治療下焦濕熱的中藥組合物。
[0006]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治療下焦濕熱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中藥原料及重量份配比為:蒼術5-25份、黃柏5-20份、川牛膝5-20份、蒲公英10-40份、金錢草10-40份、扁蓄5-20份、苦參5_25份、薏苡仁10-40份、龍膽草5_20份、梔子5-25份、云苓10-40份、澤瀉10-30份、金銀花10-40份、蛇床子5_20份、丹參10-40份、川考10-30份、豨薟草10-30份、菊花5-20份、石決明10-40份、夏枯草10-40份、甘草5-15 份。
[0007]本發明的優選技術方案是:一種治療下焦濕熱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中藥原料及重量份配比為:蒼術15份、黃柏12份、川牛膝10份、蒲公英30份、金錢草30份、扁蓄10份、苦參15份、薏苡仁30份、龍膽草10份、梔子15份、云苓30份、澤瀉20份、金銀花30份、蛇床子10份、丹參30份、川芎20份、豨薟草20份、菊花10份、石決明30份、夏枯草30份、甘草10份。
[0008]本發明中藥組合物是在傳統中醫理論和臨床經驗指導下,精選藥物組方。本發明中藥組合物中:蒼術具有燥濕健脾、祛風散寒的功效;黃柏具有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的功效;川牛膝具有活血通經、祛風除濕、通利關節、利尿通淋的功效;蒲公英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金錢草具有清熱解毒、散瘀消腫、利濕退黃的功效;扁蓄具有利尿通淋、殺蟲、止癢的功效;苦參具有清熱燥濕、祛風殺蟲的功效;薏苡仁具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濕、舒筋除痹、清熱排膿的功效;龍膽草具有清熱燥濕、瀉肝膽火的功效;梔子具有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的功效;云苓具有益氣安神、健脾和胃、祛除濕熱、行水止泄的功效;澤瀉具有利水滲濕、泄熱通淋的功效;金銀花具有清熱解毒、涼散風熱的功效;蛇床子具有的功效;丹參具有活血調經、祛瘀止痛、涼血消癰、清心除煩、養血安神的功效;川芎具有活血祛瘀、行氣開郁、祛風止痛的功效;豨薟草具有祛風除濕、通經活絡、清熱解毒的功效;菊花具有疏散風熱、平肝明目、清熱解毒的功效;石決明具有平肝潛陽、清肝明目的功效;夏枯草具有清肝明目、清熱利尿、散結消腫的功效;甘草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調和諸藥的功效。本發明精選藥物組方,其藥物組分經辯證配伍,在作用上相互佐助,共奏健脾去濕、清熱解毒、利尿通淋、行氣散寒的功效,對下焦濕熱的治療達到標本兼治。
[0009]本發明組合物的組分均采用天然的中藥原料,其配制簡便、藥源廣、成本低。本發明遵循中醫的處方用藥原則,各種組分藥物采用水煎服用。經臨床應用驗證,其療效顯著可靠,藥性平和,未出現毒副作用,有效率達95%,治愈率65%。
【具體實施方式】
[0010]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0011]實施例1
一種治療下焦濕熱的中藥組合物,其中藥原料及重量配比為:蒼術15g、黃柏12g、川牛膝10g、蒲公英30g、金錢草30g、扁蓄10g、苦參15g、薏該仁30g、龍膽草10g、梔子15g、云苳30g、澤灣20g、金銀花30g、蛇床子10g、丹參30g、川考20g、豨薟草20g、菊花10g、石決明30g、夏枯草30g、甘草10g。
[0012]實施例2
一種治療下焦濕熱的中藥組合物,其中藥原料及重量配比為:蒼術10g、黃柏20g、川牛膝5g、蒲公英40g、金錢草15g、扁蓄20g、苦參5g、薏該仁35g、龍膽草12g、梔子25g、云苳10g、澤灣30g、金銀花15g、蛇床子20g、丹參30g、豨薟草15g、菊花5g、石決明40g、夏枯草10g、甘草5g。
[0013]實施例3
一種治療下焦濕熱的中藥組合物,其中藥原料及重量配比為:蒼術20g、黃柏1gJIl牛膝15g、蒲公英25g、金錢草10g、扁蓄15g、苦參10g、薏該仁40g、龍膽草5g、梔子20g、云苳15g、澤灣25g、金銀花10g、蛇床子15g、丹參40g、川考10g、豨薟草25g、菊花12g、石決明10g、夏枯草25g、甘草8g。
[0014]實施例4
一種治療下焦濕熱的中藥組合物,其中藥原料及重量配比為:蒼術5g、黃柏15g、川牛膝12g、蒲公英10g、金錢草25g、扁蓄5g、苦參20g、薏該仁10g、龍膽草15g、梔子10g、云苳25g、澤灣10g、金銀花35g、蛇床子12g、丹參15g、川考25g、豨薟草10g、菊花20g、石決明15g、夏枯草40g、甘草12g。
[0015]實施例5
一種治療下焦濕熱的中藥組合物,其中藥原料及重量配比為:蒼術25g、黃柏5g、川牛膝20g、蒲公英15g、金錢草40g、扁蓄5g、苦參25g、薏該仁15g、龍膽草20g、梔子5g、云苳40g、澤灣15g、金銀花40g、蛇床子5g、丹參25g、川考15g、豨薟草30g、菊花15g、石決明35g、夏枯草20g、甘草15g。
[0016]本發明實施例中的中藥組合物按常規的水煎法制取藥劑。具體方法如下:將組方的中藥原料放入容器中,加冷水漫過藥面,浸泡15?20分鐘,再加水沒過藥面約6厘米,進行第一次煎煮,未沸前采用武火煎煮,沸后用文火煎煮20?30分鐘;第二次煎煮,加水沒過藥面約4厘米,水沸后煎煮15?20分鐘。兩次煎煮取汁,合并。
[0017]本發明以實施例1所給出的一種治療下焦濕熱的中藥組合物,做臨床療效總結如下:
一、一般性資料:本中藥組合物應用于臨床觀察病例80例,男46例,女34例,年齡30?75歲。
[0018]二、臨床表現:
小便淋漓灼痛或癃閉、大便腥臭稀溏或秘結、小腹脹痛,或帶下黃白而腥臭、身熱口渴、身重疲乏、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
[0019]三、用法用量:臨床應用時,一日一劑,水煎兩遍取汁約400ml,分早、晚兩次空腹溫服。六天為一療程。治療期間忌生冷辛辣刺激之物。
[0020]四、療效標準:
(1)痊愈:癥狀完全消失,一定時間內未見復發;
(2)有效:癥狀部分消失或減輕;
(3)無效:癥狀未見好轉。
[0021]五、治療效果:該臨床觀察病例中,服藥2-5個療程,痊愈52例,隨訪未見復發;有效24例,無效4例。治療期間未發生毒副作用。
[0022]六、典型病例:
病例1:
隋某,男,53歲。半個月前出現小便淋漓灼痛、大便腥臭稀溏、小腹脹痛,身熱口渴、身重疲乏。診見:舌紅苔黃膩、脈滑數。診斷為:下焦濕熱。服用本發明中藥組合物制備的藥劑2個療程,小便淋漓灼痛等癥狀明顯減輕;繼續服用2個療程,所有癥狀完全消失,痊愈。半年后隨訪無復發。
[0023]病例2:
常某,女,41歲。患者自述:近期出現帶下黃白而腥臭,稍食即飽,無胃口,不敢大量飲水,小便次數增多,小便時有痛感。診見:舌紅苔黃膩、脈濡數。診斷為:下焦濕熱。服用本發明中藥組合物制備的藥劑3個療程,小便次數明顯減少,痛感減輕;繼續服用2個療程,所有癥狀完全消失,疫愈。
【主權項】
1.一種治療下焦濕熱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中藥原料及重量份配比為:蒼術5-25份、黃柏5-20份、川牛膝5-20份、蒲公英10-40份、金錢草10-40份、扁蓄5_20份、苦參5-25份、薏苡仁10-40份、龍膽草5-20份、梔子5_25份、云苓10-40份、澤瀉10-30份、金銀花10-40份、蛇床子5-20份、丹參10-40份、川芎10-30份、豨薟草10-30份、菊花5_20份、石決明10-40份、夏枯草10-40份、甘草5-15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治療下焦濕熱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中藥原料及重量份配比為:蒼術15份、黃柏12份、川牛膝10份、蒲公英30份、金錢草30份、扁蓄10份、苦參15份、薏苡仁30份、龍膽草10份、梔子15份、云苓30份、澤瀉20份、金銀花30份、蛇床子10份、丹參30份、川芎20份、豨薟草20份、菊花10份、石決明30份、夏枯草30份、甘草10份。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下焦濕熱的中藥組合物,其中藥原料及重量份配比為:蒼術5-25份、黃柏5-20份、川牛膝5-20份、蒲公英10-40份、金錢草10-40份、扁蓄5-20份、苦參5-25份、薏苡仁10-40份、龍膽草5-20份、梔子5-25份、云苓10-40份、澤瀉10-30份、金銀花10-40份、蛇床子5-20份、丹參10-40份、川芎10-30份、豨薟草10-30份、菊花5-20份、石決明10-40份、夏枯草10-40份、甘草5-15份。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具有健脾去濕、清熱解毒、利尿通淋、行氣散寒的功效,其治療下焦濕熱療效顯著,作用可靠。
【IPC分類】A61P19-02, A61P17-00, A61K36-8994, A61P1-12, A61P15-02, A61P15-00, A61K35-618, A61P7-10, A61P13-00, A61P17-04, A61P29-00
【公開號】CN104547752
【申請號】CN201510016828
【發明人】梁黎明
【申請人】梁黎明
【公開日】2015年4月29日
【申請日】2015年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