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乳腺增生病的中藥組方的制作方法
【專利說明】
[0001]
技術領域
[0002]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乳腺增生病的中藥組方。
[0003]
【背景技術】
[0004] 乳腺增生病是育齡婦女的常見乳房疾病,是一種以乳腺導管擴張和囊性改變為 主,及結締組織增生為基本病理變化的一組既非炎癥也非腫瘤的增生性乳腺疾病,屬中醫 "乳癖"范疇。該病主要病機是多種原因導致的沖任不調所致。治療時應疏肝行氣、理脾化 痰,多環節,多途徑地調節沖任。
[0005] 目前市場上針對該病的醫藥配方非常多,但對于對應治療乳癖的效果并不理想, 而且這些醫藥本身會對患者的身體造成額外的負擔。
【發明內容】
[0006] 本發明為了解決現有技術的上述不足,提出了一種治療乳腺增生病的中藥組方。
[0007]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治療乳腺增生病的中藥 組方,取下述重量配比的主要原料制備而成:鹿角霜30g,仙靈脾15g,仙茅IOg,桔核30g, 柴胡l〇g,香附l〇g,當歸12g,白巧15g,甘草6g,法夏IOg,陳皮IOg,獲考:12g,瓜萎10g。
[0008] 其中,所述治療乳腺增生病的中藥組方為膠囊、散劑或者湯劑。
[0009] 中西醫對乳腺增生病發病機理的認識:乳腺增生病的發病原因和發病機制至今尚 不十分清楚,現代醫學認為該病的發生與高脂肪飲食,肝臟滅活雌激素的功能下降、高齡初 產、不孕不育、不哺乳、流產次數多、精神工作壓力增大等多種因素有關,這些因素均可引起 體內內分泌紊亂,乳腺生理性增生與復舊不全,導致乳腺結構紊亂而發生的,西醫在治療上 主要采用手術或激素治療,往往有損傷、復發及其它的副作用,效果不甚理想。
[0010] 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主要是肝脾虧損,痰瘀積聚等多種原因導致沖任失調而成。 沖任為氣血之海,上行為乳,下行為經。沖任二脈不盛,下不能充盈胞宮,上不能滋養乳房。 肝藏血,主疏泄,亦主沖任之通調,肝氣郁結,疏泄功能失常,或思慮傷脾,聚濕生痰,均可致 沖任失調,經脈血海該充盈而未滿,該疏泄而不暢,經前之氣血聚于沖任,經脈壅阻,故乳痛 加劇,腫塊形成,導致乳癖。用中醫藥治療本病具有療效穩定,長期服用副作用小等明顯優 勢,故而引起眾多醫家的重視。
[0011] 治療乳腺增生病的中藥組方"組方分析: 該方主要針對肝脾虧損,痰瘀結聚,沖任失調之病因病機而擬。方中以鹿角霜、仙茅、仙 靈脾、當歸、白芍,補腎助陽而調攝沖任,以柴胡、香附、桔核,疏肝行氣解郁以調和沖任,以 法夏、陳皮、甘草、茯苓,化痰散結,健脾和營以調沖任,瓜萎寬胸散結,甘草以調和諸藥。本 方中暗含二仙湯、二陳湯、逍遙散三首方劑,組成雖較為復雜,但三首方劑合用誠合眾多醫 家之治療大法,相互促進、相互為用。仙茅、仙靈脾、當歸、鹿角霜合用即為二仙湯加減,主要 針對腎陽虛、肝腎虧損而設,具有溫補肝腎,調和沖任之功效。沖任本無臟,其本在腎,沖任 以腎陽的溫煦方得以蒸騰氣化。沖為血海,肝藏血,只有肝血足,沖任兩脈盛,方可上養乳 房,下妊胞宮。陳皮、半夏、茯苓、甘草合用即為二陳湯。《局方》認為其功效燥濕化痰,治瘡 瘍痰濁凝結之癥有奇效。無痰不結核。無凝不成塊,脾失健運,聚濕生痰,結于胸中,方中半 夏,甘草燥化有形之痰,茯苓健脾絕生痰之源,陳皮理氣化痰,三管齊下,共湊化痰之功效。 柴胡、香附、桔核、陳皮等合用即為逍遙散加減,取其疏肝解郁,寬胸理氣。氣行,則血行,流 水不腐,血不得結而不成形,乳癖不得化生。總之,治療乳腺增生病的中藥組方為多環節,多 途徑地調節沖任而治療乳癖。
[0012] 現代藥理學研究已證實,鹿角霜、仙靈脾等溫補肝腎之品大多有類似性激素樣作 用,具有促進性腺、性器官的發育,提高細胞期雌激素的分泌,調整不平衡性激素等作用,故 對乳腺增生有直接防治作用。此類溫補肝腎、調攝沖任的中藥并不是單純使某一環節的激 素水平提高,而是使下丘腦一垂體一卵巢軸的調節功能得到改善而起治療作用。疏肝理氣 藥可以調整植物神經功能,抑制交感神經興奮,通過細節神經一內分泌系統,降低過高的 PRL,調整卵巢功能,促進雌激素在肝臟中的滅活,從而調整內分泌功能,使乳腺周期性增生 與復舊的變化恢復正常。養血補血化瘀類藥可以改善全身和乳腺局部的血液循環,抑制單 胺氧化酶的活力,從而抑制膠原纖維合成,促進增生腫塊及纖維組織吸收,減低腫塊局部張 力,明顯緩解疼痛。當歸可以調整免疫功能,促進新陳代謝,消除增生腫塊周邊的慢性炎癥, 幫助腫塊吸收消散。現代藥理研究還認為方中所用之瓜萎有抑制血小板環氧合酶的活性, 從而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這無疑也有利于活血化瘀,抑制腫塊形成。
[0013] 在臨床觀察中我們發現:乳腺增生病患者鑰靶X線片表現為腺構紊亂,其中有毛 玻璃狀或棉絮狀陰影,密度較高但不均勻,邊緣體結不清,經"治療乳腺增生病的中藥組方" 治療后大部分乳腺顯影回復正常,乳房腫塊大部分被消除或明顯縮小,說明治療乳腺增生 病的中藥組方可能具有抑制組織內單胺氧化酶活性,進而抑制膠原纖維合成,達到抑制增 生病變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具有促進病理產物和炎性滲出物的吸收,使病態組織崩潰溶解, 從而抑制乳腺腺體增生,促進腺體周邊纖維組織及其他物質消散吸收的作用。
[0014] 乳腺病患者經紅外線掃描多顯示腫塊區有乳腺透光度明顯下降,血管擴張增粗, 邊緣模糊,提示局部有微循環障礙。乳房疼痛主要是由于末梢導管上皮增生脫落,導致乳管 膨脹所致,微循環障礙及靜脈回流不暢是加重因素,經治療乳腺增生病的中藥組方治療后 患者紅外線掃描乳腺組織灰階度及血管紋理均得到改善,說明"治療乳腺增生病的中藥組 方"具有活血化瘀,促進炎性病理產物的吸收,改善微循環的作用,從而起到止痛的效果。
[0015] 綜上所述,"治療乳腺增生病的中藥組方"具有疏肝行氣,理脾化痰,化瘀散結,調 攝沖任的功效,臨床研究表明本方治療乳腺增生病能較快地使乳腺腫塊消散縮小,明顯改 善消除各種癥狀,療效穩定,無毒副作用,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0016] 參考文獻:
[a]劉軒.陸德銘.中藥乳寧沖劑對實驗性兔乳腺組織增生的影響[J].同濟醫科大 學學報,1997;26 ⑷:303- 305。
[0017] [b]沈勇.疏肝散結湯治療乳腺增生病療效觀察[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1998 ; 15 ⑵:17。
[0018] [c]陳可冀.中醫血瘀證學.北京科技出版社,1999:95。
[0019] [d]郭蘭忠.現代實用中藥學.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 ;635。
[0020]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治療乳腺增生病的中藥組方"具有調節內分泌、改善乳腺局部微循環,抑制乳腺增 生的治療作用。
[0021] 2、沖任失調是乳腺增生的主要病因及核心病機,本發明對沖任失調具有明顯的調 節治愈效果。
[0022] 3、"治療乳腺增生病的中藥組方"具有療效可靠,無毒副作用的優點。
[0023]
【具體實施方式】
[0024]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發明進行詳細的說明。
[0025] 1、本發明的治療配方:以"治療乳腺增生病的中藥組方"為主方分期用藥,其主要 藥物成分為鹿角霜30g、仙靈脾15g、仙茅10g、桔核30g、柴胡10g、香附10g、當歸12g、白芍 15g、甘草6g、法夏10g、陳皮10g、獲考 :12g、瓜萎10g。
[0026] 2、本發明的用藥方法:每日一劑,水煎早晚分服連用三個月經周期為一療程(行 經期不停藥)。
[0027] 實施例: I. 1選取臨床病例,納入病例標準(參照21世紀高等中醫院校教材《中醫外科學》診斷 標準): 1、發病年齡多在25- 45歲的絕經前婦女。
[0028] 2、乳房疼痛以脹痛為主,排除生理性疼痛,如經前乳房腹痛,青春期乳痛等。
[0029] 3、乳房腫塊發生于單側或雙側,大多位于乳房的外上象限。
[0030] 4、乳房腫塊可于經前增大變硬,形狀多樣,有片狀、結節型、混合型、彌漫型。
[0031] 5、乳房腫塊和乳房疼痛可同時出現。
[0032] 6、利用紅外光乳房掃描、鑰靶X片、乳房血流圖等現代檢測手段做為輔助診斷,并 排除乳腺炎癥、乳腺纖維腺瘤等其他疾病 1. 2排除病例標準:妊娠、哺乳期或絕經期,肝腎功能異常或患有其他嚴重原發疾病, 半年內服用過治療該病類藥物,未按規定用藥無法判斷療效,或資料不全等影響療效或安 全性判斷者。
[0033] 病例基本情況:100例門診患者采取隨機對照單盲法編入治療組(60例)及對照組 (40例)。年齡:治療組為37. 5±5. 973歲,對照組為37. 98±3. 866歲,經t檢驗P >0.05 病程:治療組為27. 62 ± 10. 517月,對照組為26. 87 ±9. 246月,經t檢驗P > 0. 05主要癥 狀及體征:見表1,經X2檢驗,P > 0.05, 表1 :兩組患者用藥前主要癥狀及體征分析表
【主權項】
1. 一種治療乳腺增生病的中藥組方,其特征在于:取下述重量配比的主要原料制備而 成:鹿角霜30g,仙靈脾15g,仙茅10g,桔核30g,柴胡10g,香附10g,當歸12g,白芍15g,甘 草6g,法夏IOg,陳皮IOg,獲考 :12g,瓜萎10g。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乳腺增生病的中藥組方,其特征在于:所述治療乳腺增 生病的中藥組方為膠囊、散劑或者湯劑。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治療乳腺增生病的中藥組方,取下述重量配比的主要原料制備而成?:鹿角霜30g,仙靈脾15g,仙茅10g,桔核30g,柴胡10g,香附10g,當歸12g,白芍15g,甘草6g,法夏10g,陳皮10g,茯苓12g,瓜蔞10g。本發明具有調節內分泌、改善乳腺局部微循環,抑制乳腺增生的治療作用,無毒副作用的優點,實用性強,值得推廣。
【IPC分類】A61K35-32, A61P15-14, A61K36-8905
【公開號】CN104547394
【申請號】CN201410801298
【發明人】劉志勇, 熊耀坤, 朱根華, 李芳 , 李斐, 周翔
【申請人】江西中醫藥大學
【公開日】2015年4月29日
【申請日】2014年1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