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防治頸椎病自動調節枕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日用品,具體涉及一種防治頸椎病自動調節枕的結構。
福建中醫學院骨傷系蘇友新、許書亮采用生物力學光彈性實驗方法研究仰、側臥位的不當用枕與頸脊柱內部應力分布特點及其頸椎病發病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不當用枕可致頸柱長時間超生理應力應變的增生,會誘發或促進頸椎病的發生。低枕有害高枕無益,結合頭頸部解剖外形測量,認為正常枕高以仰臥位頭枕5.54±0.63cm,頸枕11.23±1.08cm為宜,側臥位以15.10±167cm為宜,凡是高于或低于此數值的枕墊均會通過頭顱位置的改變而對頸脊柱產生應力作用。長期持久的超生理應力作用,必然促進頸椎間盤的失水、退變、蠕變、破壞,最終導致椎間盤高度變小,而誘發椎體其他部位退變或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直接誘發頸椎病。目前人們所用的枕在人臥位后不能自動調節高低即不能保證在仰臥位時頭枕為5.54±0.63cm,頸枕為11.23±1.08cm,側臥位時為15.10±1.67cm。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防治頸椎病的自動調節枕解決人睡眠時取平、側臥位時,枕高度調節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是由轉動板、頸托、活動桿、支住、托板、支撐桿、底板、彈簧座構成枕的骨架,底板前側位連接支柱,后側位連接彈簧座,其間連接托板,頸托兩端連接活動桿并使活動桿垂直套合于支柱內,枕面的轉動板通過支撐桿與彈簧座連接。
給出本實用新型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外觀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轉動板、彈簧座連接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底板、支柱、頸托連接結構示意圖圖中1轉動板、2頸托、3活動桿、4支柱、5防滑塞、6彈簧7托板、8支撐桿、9底板、10彈簧座
以下結合附圖敘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案參見附圖,底板9前側位連接內部裝有彈簧6的支柱4以保證人仰臥時頸枕的高度,后側位連接彈簧座10,其間連接托板7以保證人仰臥時頭枕的高度,頸托2兩端連接另一端帶有防滑塞5的活動桿3,活動桿3連同防滑塞5垂直套合于支柱4內,支撐桿8的彎鉤端活動連接轉動板1,支撐桿8的另一端固定連接在彈簧座10上,依照如圖2所示連接形成枕面,枕面各轉動板1之間彈簧間隙連接。
為了防止轉動板1、頸托2活動范圍太大可使它們與底板9之間彈簧連接,也可在枕面另一側安裝支架與底板9連接形成規則形狀的枕骨架,在防治頸椎病自動調節枕的枕外表面用柔性織物覆蓋當人采用仰側臥時,由于頭頸的重量,轉動板1和頸托2都被下壓支撐桿8將使彈簧座10上的彈簧依據不同的頭部重量自動調節,活動桿3將使支柱4內的彈簧6依據不同的頸部重量自動調節,但通過支柱4和托板7能有效控制仰臥時頭枕為5.54±0.63cm,頸枕為11.23±1.08cm,側臥時為15.10±1.67cm。
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1、各個轉動板有一定的活動范圍,在仰臥時無夾角,側臥時呈一平面。
2、能自動調節高低,仰臥時頭枕為5.54±0.63cm,頸枕為11.23±1.08cm,側臥時為15.10±1.67cm,此時頸脊柱內部為“0應力狀態”,可有效地防治頸椎病。
3、適用于不同身高、體重、習慣的人自動調節仰側臥時枕的最佳高度。
權利要求1.防治頸椎病自動調節枕,其特征在于由轉動板(1)、頸托(2)、活動桿(3)、支柱(4)、托板(7)、支撐桿(8)、底板(9)、彈簧座(10)構成枕的骨架,底板(9)前側位連接支柱(4),后側位連接彈簧座(10),其間連接托板(7)、頸托(2)兩端連接活動桿(3)并使活動桿(3)垂直套合于支柱(4)內,枕面的轉動板(1)通過支撐桿(8)與彈簧座(10)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治頸椎病自動調節枕,其特征在于支撐桿(8)的彎鉤端活動連接轉動板(1),其另一端固定連接在彈簧座(10)上,各轉動板(1)之間彈性間隙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治頸椎病自動調節枕,其特征在于支柱(4)內裝有彈簧(6),頸托(2)連接另一端帶有防滑塞(5)的活動桿(3),活動桿(3)連同防滑塞(5)一起垂直套合于支柱(4)內。
專利摘要防治頸椎病自動調節枕,由轉動板、頸托、活動桿、支柱、托板、支撐桿、底板、彈簧座構成枕的骨架,底板前側連接支柱,后側位連接彈簧座,其間連接托板。頸托兩端連接活動桿,活動桿另一端連有防滑塞并一起垂直套合在支柱內,轉動板通過支撐桿與彈簧座連接。本實用新型轉動板和頸托有一定活動范圍,能自動調節高低使仰臥時頭枕為5.54±0.63cm,頸枕為11.23±1.08cm,側臥時為15.10±1.67cm。
文檔編號A61F5/04GK2343994SQ9822708
公開日1999年10月20日 申請日期1998年6月12日 優先權日1998年6月12日
發明者張甫容 申請人:張甫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