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長骨骨折微調單臂固定器的制作方法
本發明屬于治療骨折的醫療器械,適用于治療長骨骨干和骨端骨折體外調節單臂固定器。
采用機械整復和骨骼貫穿療法治療骨折是1902年由Lambotte首創,以后由Roger Anderson,Cuendet、Hoffmann、Jacques Vidal等人不斷改進和發展,當今世界上最為著名的Hoffmann、Vidal發明的外固定架,他采用雙側雙向框架方法,即在兩骨折端各穿透肢體三枚平行的骨園針。再將裝有萬向連接軸金屬桿連接在針上,構成一個前架和一個后架。它的主要功能是牽引、加壓和維持固定。
近年來,我國許多學者研究外固定支架療法,如1977年《新醫資料選編》報導邯鄲地區醫院骨科搞的股骨骨折固定牽引架。1982年《天津醫院論文匯編》介紹了姜明軒等人關于二針夾板固定牽引治療非穩定性脛腓骨骨折。《天津醫院論文匯編》1981年發表了李漢民用平衡固定牽引架治療股骨骨折。
本發明人從1977年開始研究體外固定器治療骨折,經過多次試驗。改進,先后研制成體外調節單臂固定器A型、B型多種,1984年9月在《錦州醫學院學報》5卷3期上發表。
本發明長骨骨折微調單臂固定器是在上述體外調節單臂固定器B型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提供一種既能治療長骨骨干骨折,又能治療長骨骨端骨折,除了具有加壓、延長和固定功能外,還具有前、后、左、右側方移位成角和旋轉的微調和制動功能。
圖1為長骨骨折體外調節單臂固定器B型結構圖。它包括調節固定桿(1)、螺釘軸(2)、鎖釘(5)、六角螺母(4)(9)、卡針板(5)、長管調節螺母(6)、轉動調節桿(7)、鎖緊螺母(8)、彎板(10)平頭螺釘(11)、固定螺母(12)、固定桿(13)、穿針孔(14)。
本發明長骨骨折微調單臂固定器的結構特征為圖2所示,它包括調節固定桿(1A)、穿針孔(2A)、螺釘軸(3A)、六角螺母(4A)、鎖緊螺母(5A)(7A)、長管調節螺母(6A)、橫向蝸桿(8A)、定位螺栓(9A)、橫向槽彎板(10A)、縱向槽彎板(11A)、縱向調節螺桿(12A)、定位螺栓固定螺母(13A)、縱向半蝸輪(14A)、縱向蝸桿(15A)、橫向半蝸輪(16A)、固定軸螺帽(17A)、橫向調節螺桿(18A)、固定軸螺帽(19A)、縱向移動螺母(20A)、ㄒ字型固定桿(21A)、卡針板(22A)、轉動調節桿(23A)、橫向槽孔(24A)縱向槽孔(25A)。
該固定器一端為調節固定桿(1A)、另一端為ㄒ字型固定桿(21A)中間由長管狀調節螺母(6A)和橫槽彎板(10A)、縱槽彎板(11A)連接而成。在調節固定桿(1A)和ㄒ字型固定桿(21A)上各有個斜行穿針孔(2A)而且斜度一致,穿針孔的大小與所用骨園針粗細一致。兩個穿針孔(2A)中間有一個垂直的螺釘軸(3A)、螺釘軸(3A)上穿掛一個卡針板(22A),該板可以上下活動,在卡針板(22A)上有一個六角螺帽(4A),擰緊此螺母,可使卡針板(22A)向調節固定桿(1A)ㄒ字型固定桿靠攏,利用斜面卡緊原理使骨園針固定。中間長管狀調節螺母(6A)一側與調節固定桿(1A)相連,另一側與轉動調節桿(23A)相連,轉動長管狀調節螺母(6A)可使兩端固定桿(1A)(21A)伸長或縮短,用于牽開重迭的骨折端或加壓固定。在長管狀調節螺母(6A)的兩端各有一個鎖緊螺母(5A)(7A)、向中間擰緊這兩個螺母,可使其連接部件固定。用定位螺栓(9A)穿過橫槽孔(24A)和縱槽孔(25A)連接橫槽彎板(10A)和縱槽彎板(11A)。擰松定位螺栓固定螺母(13A)橫槽彎板(10A)和縱槽彎板(11A)在互相垂直方向上移動,用于調節骨折端的各側向移位;擰緊此螺母(13A)可使上述兩個彎板面接觸固定。在橫槽彎板(10A)一側有一個橫向半蝸輪(16A)與橫向蝸桿(8A)相齒合,在縱槽彎板(11A)一側有一個縱向半蝸輪(14A)與縱向蝸桿(15A)相齒合。轉動橫向蝸桿(8A),可調節兩骨折端左右成角;轉動縱向蝸桿(15A)可調節兩骨折端前后成角。當微調上述兩個蝸桿到適當位置即可同時固定。采用蝸輪蝸桿調節比B型固定器的絞鏈聯接更靈活、更準確、更簡便,操作容易,固定牢固。
在橫向槽孔(24A)和縱向槽孔(25A)兩端的彎板(10A)(11A)的折曲部分各穿一根橫向調節螺桿(18A)和縱向調節螺桿(12A)。轉動橫向調節螺桿(18A),定位螺栓(9A)可左右移動,間接帶動縱槽彎板(11A)左右移動;轉動縱向調節螺桿(12A)可使定位螺栓(9A)上下移動,間接帶動橫槽彎板(10A)上下移動,用于調節骨折端前、后、左、右側方移位。轉動橫向和縱向調節螺桿(18A、12A)可調節骨折端各側方移位。利用彎板(10A、11A)繞定位螺栓(9A)轉動,可調節骨折端的旋轉錯位。
丁字型固定桿(21A)可使兩枚骨園針呈夾角方向,在橫斷面上交叉穿入靠近關節的骨折端,骨園針不經過骨折線,又不穿入關節或超越關節,仍可固定骨折局部,保持關節活動。
使用方法穿針根據病人的年令及病情選用局麻或硬膜外麻醉。首先擺正肢體,大致復位,本著骨園針不經過骨折線,不經過傷口和關節面的原則,選定穿針部位。一般脛骨取前內側,股骨和肱骨取外側進針。手術在無菌操作下進行,使骨園針經過卡針板,固定桿的穿針孔刺入皮膚抵到骨膜,然后鉆通到對側外骨皮質,按緊卡針板上面的固定螺母,使卡針板、固定桿、骨折端被牢固固定成一體,穿針時一定要注意針尖抵到骨膜時不要滑動,防止術后皮膚受壓而壞死,形成針孔感染。用同樣的方法將骨園針穿入另一骨折端。
復位固定從傷口直視骨折端或用手觸摸,或在X線透視下判明移位情況,進行適當調節,擰緊有關螺母固定。
術后病人肢體抬高,自由更換體位及練習相鄰關節活動,一般病人一周左右消腫后可離床活動,術后兩日內攝片復查,根據情況適當調節,以后每二周或一個月攝片復查一次,達到臨床愈合標準即可撥針。
用本發明治療長骨骨端骨折8例,平均愈合時間3個月,離床時間為術后2-3周,均達到解剖復位或近似解剖復位,無骨折痛發生。
本發明不但具有加壓、延長和固定的功能,而且還具有前、后、左、右側方移位,成角和旋轉的調節功能、結構簡單合理、體積小、重量輕、調節靈活,容易操作,便于復位,固定牢固,副損傷小、病人痛苦少、便于攜帶,只固定骨折局部,不超越相鄰關節,做到動靜結合,有利于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復,無骨折病發生。它主要用于長骨骨折,特別是非穩定性骨折、開放性骨折及骨端骨折。
權利要求
1.本發明長骨骨折微調單臂固定器是治療骨折的醫療器械,它包括調節固定桿(1A),穿針孔(2A)、螺釘軸(3A)、六角螺母(4A)、鎖緊螺母(5A、7A)、定位螺栓(9A)、橫槽彎板(10A)、縱槽彎板(11A)、縱向調節螺桿(12A)、定位螺栓固定螺母(13A),橫槽孔(24A)、縱槽孔(25A),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器還包括蝸輪蝸桿部分、橫向、縱向調節螺桿部分,橫槽彎板(10A)、縱槽彎板(11A)及T字型固定桿(21A)。
2.按照權利要求
1所述的蝸輪蝸桿部分,其特征在于其縱向半蝸輪(14A)與縱向蝸桿(15A)相齒合,它的一端ㄒ字型固定桿(21A)連接,另一端與縱槽彎板(11A)相連接,其橫向半蝸桿(16A)與橫向蝸桿(18A)相齒合,它的一端與轉動調節桿(23A)相連接,另一端與橫槽彎板(10A)相連接。
3.按照權利要求
1所述的橫向調節桿和縱向調節桿,其特征在于橫向調節桿(18A)的兩端與橫槽彎板(10A)的折曲部分連接,中間穿過定位螺栓(9A)尾部,其縱向調節螺桿(12A)的兩端與縱槽彎板的折曲部分連接,中間穿過定位螺栓的頂部。
4.按照權利要求
1所述的固定器其特征在于它的ㄒ字型固定桿(21A)的橫桿兩端各有1個穿針孔(2A)。
5.按照權利要求
1所述的固定器,其特征在于它的調節固定桿(1A)和ㄒ字型固定桿上的穿針孔(2A)為閉角或開角方向斜行穿針。
6.按照權利要求
1所述的固定器,其特征在于它的橫槽彎板(10A)和縱槽彎板(11A)的折曲部分成90°角。
專利摘要
長骨骨折微調單臂固定器是一種治療骨折的醫療器械。它由調節固定桿部分、蝸輪蝸桿部分,橫槽彎板、縱槽彎板、丁字型固定桿等部件構成,具有加壓、延長、固定功能、前、后、左右側方移位成角和旋轉的調節功能、結構簡單合理、體積小、重量輕、調節靈活、容易操作、便于復位、固定牢固,副損傷小,病人痛苦少,只固定骨折局部,不超越相鄰關節,有利于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復,可用于長骨骨折,特別是非穩定性骨折、開放性骨折及骨端骨折。
文檔編號A61B17/56GK87101553SQ87101553
公開日1988年10月26日 申請日期1987年5月13日
發明者張宏 申請人:錦州醫學院導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