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內置式記憶合金加壓髓內針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于治療人體長管狀骨骨折的記憶合金加壓髓內針,尤其涉及一種用于治療人體股骨干骨折的內置式記憶合金加壓髓內針。
自從1918年Key Groves首創髓內針并于1940年由Kuntsher改進并大量臨床應用用來,各種髓內針應運而生。如“V”型針、梅花針、矩形針和Ender針等。
最常用的髓內針為“V”型針和梅花針,這些髓內針均不能對骨折端實施加壓。Kunster在60年代后期最先設計了插銷髓內針,隨后Klemm(1972年)以及Gosse(1976年)報告了在此基礎上改進的插銷髓內針,盡管類型很多,但基本方法是先用髓內針固定骨折,然后經皮穿入螺釘,穿過髓內針近端或遠端的孔,有時還要在骨折兩端同時用螺釘固定,用來阻止兩斷端順針滑動,這樣可獲得旋轉穩定性,但不宜負重,否則可引起內固定材料的斷裂。由于阻止了兩斷端的縱向移動,兩斷端無加壓作用,因而骨折愈合可能被延遲。Ender針和Kunsh針都屬于彈性髓內針,這種針固定雖不牢固,但由于肌肉的收縮和早期負重引起骨折斷端軸向運動,造成相互嵌插而達到穩定骨折的作用,但有發生感染、穿針后期關節刺激性疼痛、外旋畸形及短縮等合并癥,近年應用有減少的趨勢。1969年,Kaessman設計了加壓髓內針,使螺釘穿過骨干的皮質骨和鋼針,通過插銷釘使髓內針固定,然后在近端用螺絲、螺帽及墊圈進行加壓內固定,保持兩骨折斷端的緊密接觸。這種髓內針可在術中加壓,但操作較復雜,且待骨愈合后取針時,需在螺釘固定處切開,方能取出螺釘。
在國內,譚瑞成于1995年設計了一種壓縮髓內針,經應用后認為存在以下問題操作復雜,增加了手術切口及延長了手術時間,有時在插入橫栓尋找槽口時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壓縮髓內針對骨折端的壓縮力術后逐漸減弱,甚至發生松動現象。當股骨骨折用壓縮髓內針擴大髓腔時出血較多。
本實用新型內置式記憶合金髓內針操作簡便,不增加手術切口,不擴大髓腔,術后因有彈簧墊圈和針尖上毛齒的作用而不會使骨折斷端出現松動。
本實用新型是一種內置式記憶合金加壓髓內針,它由針尾(2)、針體(1)、針尖(3)和彈簧墊圈(5)所組成。利用通用的螺絲、螺帽及墊圈進行加壓;為了防止術后反松,在螺帽與墊圈間又增加了一彈簧墊圈(5)。使用時,將記憶合金針尖部分浸入冰鹽水中,待分叉狀針尖收攏后,取出旋入針體,再擊入骨折遠端,復位保持一段時間,待記憶合金在骨髓腔內恢復原形而產生壓力時,再旋緊尾端螺母,因骨折遠端被記憶合金在髓腔內牢牢抓住,所以在旋緊螺母的同時便可產生骨折遠端向近端的移動,從而達到使骨折端加壓的效果。該髓內針使用簡便,不增加手術切口,不延長手術時間,能有效地防止術后反松及應力遮擋現象,不需擴大髓腔,減少了術中出血。
本實用新型內置式記憶合金加壓髓內針,由針尾(2)、針體(1)、針尖(3)和彈簧墊圈(5)所組成,沿所述髓內針體(1)的縱向對稱中心線,將針尖(3)分成對等的4至6個毛齒(4),所有毛齒長度為1至2厘米,與骨的接觸面均制成毛刺狀。針尖(3)的所有毛齒(4)形狀相同,每個毛齒(4)的頂端棱角均被倒鈍。毛齒(4)可制成圓柱體或長方體。針體(1)與針尖(3)的對接部分呈圓柱形。針體(1)與針尖(3)的銜接采用通常的螺栓、螺母形式,螺母端在針體(1)側,螺栓端在針尖(3)側。針尖(3)上的毛齒(4)呈張開狀,所張開的角度隨不同的髓內針而變化;越細的髓內針,毛齒(4)的張開的角度越小;越粗的髓內針,毛齒(4)的張開角度越大。每個毛齒(4)的長度依據髓內針的粗細而不同,通常為0.5厘米-2厘米之間。針尖(3)上的毛齒(4)設置在與骨相接觸的一面,而不與骨接觸的部分是光滑的。毛齒(4)上倒刺的大小依髓內針的粗細而不同,平均為0.5至1毫米之間。在加壓時毛齒(4)上的倒刺可將骨面緊緊抓牢而不產生松動。墊圈(5)為彈簧墊圈,其厚度為0.5-1.5毫米,墊圈是不連續的,周邊有1毫米的缺口。
下面通過附圖更進一步解釋本實用新型記憶合金加壓髓內針,其特點和優點通過下列描述變得更加清晰明確。
圖1是本實用新型內置式記憶合金加壓髓內針的俯視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內置式記憶合金加壓髓內針的局部剖視圖;圖3、4、5分別表示沿圖2A-A線、
圖1B-B線、C-C線剖視的剖視圖。
圖1示意地表示了本實用新型內置式記憶合金加壓髓內針的形狀,尤其是表示了針尾(2)、針體(1)和針尖(3)三部分的形狀。該髓內針的所有棱角處均制成光滑面,所有棱銳邊均被倒鈍,以免對肌肉造成損傷,圖中未詳細表示。
從圖2可以清楚地看出髓內針的形狀及與針尖所設計的連接方式。針體(1)與針尖(3)的連接是采用通常的螺栓、螺母形式,螺母端在針體(1)側,螺栓端在針尖(3)側,并且,針體(1)的遠端由梅花形漸漸變為圓柱形,在工藝上,圓柱體制造螺母、螺栓較容易,而梅花體則較復雜。從
圖1和圖2可以看出,針體(1)自梅花形變為圓柱形是逐漸變細的。
圖2示意地表示了針尖(3)的形狀,針尖(3)分為4-6個毛齒(4),每個毛齒(4)長為0.5-1.5厘米,可為圓柱體,也可為長方體,與骨的接觸面制成倒刺狀,以分散對骨的壓力,并可使骨折固定更可靠,防止旋轉畸形的發生,圖中未詳細表示。另外,從圖2還可以看出針尖(3)的毛齒(4)呈張開狀,這是由記憶合金的特性所決定的。應用時,將針尖部分放入冰鹽水中,即可使張開的針尖收攏,和針體對接后,再打入骨折遠端,記憶合金的所有毛齒在髓腔內緩慢地恢復原狀,并產生壓應力而固定骨折遠端。
圖3是沿圖2A-A線所剖開的針體(1)的橫切面圖,針體(1)為梅花形,它由梅花形逐漸向針尖(3)和針尾(2)變為圓柱形。
圖4是沿
圖1B-B線所剖開的針尖(3)的橫切面圖,針尖(3)上的毛齒(4)呈張開狀的,所張開的角度隨不同的髓內針而變化;越細的髓內針,毛齒(4)的張開的角度越小;越粗的髓內針,毛齒(4)的張開角度越大。每個毛齒(4)的長度依據髓內針的粗細而不同,通常為0.5厘米-2厘米之間。針尖(3)上的毛齒(4)設置在與骨相接觸的一面,而不與骨接觸的部分是光滑的。毛齒(4)上倒刺的大小依髓內針的粗細而不同,平均為0.5至1毫米之間。
圖5是沿
圖1C-C線所剖開的橫切面圖,并示意地表示了針體(1)與針尖(3)的連接方式,針體(1)與針尖(3)是以最常用的螺母、螺絲方式連接的。
墊圈(5)為一個彈簧墊圈,其厚度為0.5-1.5毫米,墊圈是不連續的,周邊有1毫米的缺口。手術中將螺母在針尾螺桿上旋緊,術后患肢活動時,彈簧墊圈可有效地防止松動。
手術時,將髓內針的記憶合金針尖浸入冰鹽水中,待分叉狀針尖收攏后,取出旋入針體,再擊入骨折遠端,復位保持一段時間,待記憶合金在骨髓腔內恢復原形而產生壓力時,再旋緊尾端螺母,因骨折遠端被記憶合金在髓腔內牢牢抓住,所以在旋緊螺母的同時便可產生骨折遠端向近端的移動,從而達到使骨折端加壓的效果。
本實用新型內置式記憶合金加壓髓內針由鎳鈦形狀記憶合金制成,為降低成本,針尾、針體可用醫用不銹鋼制作,針尖部分采用鎳鈦形狀記憶合金制作。可根據不同的骨折部位,將內置式記憶合金加壓髓內針制成各種型號,而形成系列髓內針。
權利要求1.一種內置式記憶合金加壓髓內針,由針尾(2)、針體(1)、針尖(3)和彈簧墊圈(5)所組成,其特特征在于沿所述髓內針體(1)的縱向對稱中心線,將針尖(3)分成對等的毛齒(4)。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髓內針,其特征在于針尖(3)分成對等的4-6個毛齒(4),所有毛齒(4)的形狀相同,每個毛齒(4)的頂端棱角均被倒鈍。毛齒(4)可制成圓柱體或長方體。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髓內針,其特征在于針體(1)與針尖(3)的對接部分呈圓柱形。針體(1)與針尖(3)的銜接采用通常的螺栓、螺母形式,螺母端在針體(1)側,螺栓端在針尖(3)側。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髓內針,其特征在于針尖(3)的毛齒(4)呈張開狀,所張開的角度隨不同的髓內針而變化;越細的髓內針,針尖(3)的毛齒(4)張開的角度越小;越粗的髓內針,針尖(3)的毛齒(4)張開的角度越大。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髓內針,其特征在于針尖(3)上的毛齒(4)設置在與骨相接觸的一面,而不與骨接觸的部分是光滑的。毛齒(4)的大小依髓內針的粗細而不同,平均為0.5至2厘米之間。
6.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髓內針,其特征在于針尖(3)上的毛齒(4)與骨接觸面帶有一些倒刺,倒刺的直徑(或厚度)依據髓內針的粗細而不同,最細的直徑可達0.5毫米,最粗的直徑可達2毫米。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髓內針,其特征在于墊圈(5)為彈簧墊圈,其厚度為0.5-1.5毫米,墊圈是不連續的,周邊有一個1毫米的缺口。
專利摘要一種內置式記憶合金加壓髓內針,它由針尾(2)、針體(1)、針尖(3)和彈簧墊圈(5)所組成。利用螺絲、螺帽及墊圈進行加壓;為了防止術后反松,在螺帽與墊圈間又增加了一彈簧墊圈(5)。使用時,將記憶合金針尖(3)浸入冰鹽水中,待分叉狀針尖(3)收攏后,取出旋入針體(1),再擊入骨折遠端,復位保持一段時間,待記憶合金在骨髓腔內恢復原狀而產生壓力時,再旋緊尾端螺母,因骨折遠端被記憶合金在髓腔內牢牢抓住,所以在旋緊螺母的同時便可產生骨折遠端向近端的移動,從而達到使骨折端加壓的效果。該髓內針使用簡便,不增加手術切口,不延長手術時間,能有效地防止術后反松及應力遮擋現象,不需擴大髓腔,減少了術中出血。
文檔編號A61B17/72GK2271880SQ9624181
公開日1998年1月7日 申請日期1996年11月6日 優先權日1996年11月6日
發明者紀正春 申請人:紀正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