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可變式矯形靴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骨科醫用足部矯形器材,為一系列產品,適用于矯正各類兒童馬蹄內翻足。
據申請人所知,馬蹄內翻足,在兒童發病較多,畸形造成行走困難且治療不好,影響病兒一生,典型畸形包括足前部內翻內收、后跟內翻、踝與距骨下關節下垂、成人可明顯脛骨內翻;畸形治療以矯正為主;目前治療方法很多,如早期手法矯正及矯形鞋的治療,矯形石膏治療,以及后期手術治療;目前矯形鞋多為單一固定形式矯正,而患兒的畸形都為長期形成,固定形式的矯正方法多為患兒帶來不適;矯形石膏可以逐步矯正畸形,但石膏笨重和管理繁鎖也給患兒及家屬帶來不便。
本實用新型目的在于根據矯形石膏的逐步矯正的原理,同時擺脫石膏的笨重,管理繁雜,設計一種輕便易用的治療矯形靴,能達到逐步矯正患足畸形,避免患兒在治療過程中不適應而致不合作。
本實用新型設計的可變式矯形靴是由前部分及后部分組成,分界線是從距舟關節內側起,弧形向上達第一、二跖骨基底及跟骰關節中上部再轉至跟骨后側跟腱止點下止,中間以松緊帶相連,并有三條可伸縮的帶袢孔的調節帶通過靴的前外側,依次拉緊相應袢扣的調節帶,即可逐步矯正畸形;前后兩部分并非分開的兩部分,由松緊帶相連后,仍為一整體,只是利用松緊帶的柔軟和可變動性,達到三條調節帶能夠起到調節作用;內側有一條拉鏈;松緊帶指前后部分的分界線處相連的部分,為一柔軟能松緊可變動的物體,將前后部分相連為一整體,并能使前部分能移動,松緊帶的松緊走向沿著垂直前后分界走向,即在未矯正足放入靴中時,松緊帶(3)能拉長,使矯形靴的前部分移動后順應患足的畸形,然后通過調節帶牽拉及前部分再移動,糾正畸形;松緊帶雖為分界,但在前后部分之間留有一定寬度,最寬處0.5~2.0cm,即脛前帶經過的松緊帶處的寬度,而在前、后部分內側及外后側對合處不留寬度,使其呈長月牙狀將前后部分連為一體;脛前帶調節帶之一,在靴的前側,由于其走向相當于小腿的脛前處,故叫脛前帶,其起至第二跖骨中點,止于內外踝前水平連線中點上患兒兩橫指,止點即袢扣,在后部分靴筒前下1/3處,由于此帶較長,彎曲度較大,在其跨過的后部分中部加一滑扣,通過滑扣,固定脛前帶走向;腓側帶調節帶之一,在靴的外側,小腿腓側故叫腓側帶,起至跟骰關節前中下部,止于外踝前上患兒兩橫指,止點即袢扣,在后部分靴筒前外下1/3處,此帶相對較短,行程無彎曲度,不加滑扣,此帶與脛前帶一起拉緊,使患足前外側抬起,外翻,以矯正前足馬蹄內翻畸形;跟帶調節帶之一,在靴的外后側,其起至跟骨中后部,也即前部分的后外側,止于外踝后上患兒兩橫指,止點即袢扣,在后部分靴筒后外下1/3處,此帶也較短,行程無彎曲度,不加滑扣,此帶拉緊,即使患足距跟內翻轉至外翻位,以矯正畸形;拉鏈在靴筒內側中部,向下止于內踝下處,以便患足放人方便;袢扣三個,在靴的后部分的前外側,三個調節帶的相應止點處,滑扣一個,在脛前帶(4)跨過的后部分中部,固定其走向。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改變過去矯形靴的單一固定形式矯正畸形方法為可變動式的矯正方法,使患兒易適應,同時具有矯形石膏的逐步矯正的特點,又擺脫了矯形石膏的笨重、管理繁雜的缺點,簡便,靈活,容易撐握,便于治療,對于手術矯正后病兒患足,可代替石膏起固定作用,便于交換敷料及傷口觀察。
附
圖1是可變動式矯形靴的示意圖。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如附
圖1所示,在附
圖1中1為前部分,其構成靴的前半,是能夠活動的部分,即分界線向前外與靴底相連的部分;2為后部分,即指分界線向后形式的靴筒,此部分相對固定;3為松緊帶,指前后部分1、2的分界線所處的相連部分;4為脛前帶,縫固在靴的前中側,起至前部分1的前中部,止于后部分2靴筒下1/3處;5腓側帶,縫固在靴的中外側,起至前部分1的前外側,止于后部分2靴筒的前外下1/3處;6為跟帶縫固在靴的后外側起至前部分1的后外側,止于后部分2靴筒的后外下1/3處,7為拉鏈,在靴筒內側中部,向下止于內踝下處;袢扣8的固定點即為三個調節帶4、5、6的止點,縫固在后部分2的外側下1/3處。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如附圖所示,制作應根據患兒足的大小訂作或按足的碼數先制作,靴面用牛皮或其他皮革制作,內補絨布,底用普通正常兒童皮鞋底,調節也用牛皮或其它皮革制作,袢扣為鐵制,松緊帶3用寬松緊帶縫制連接而成,松緊帶3的松緊走向即垂直前后部分1、2的分界走向;在縫制時先將前后部分1、2在分界線處與松緊帶3縫合,使其成為一整體,然后將其縫合或膠合在靴底上,脛前帶4的滑扣9在其跨過后部分2的中部處縫合,以便脛帶4的能夠穿過其而固定走向;調節帶4、5、6上的袢孔根據畸形程度確定位置及多少,即能夠達到拉緊后能使患,足矯正。
權利要求1.一種可變式矯形靴系列,其特征在于由前部分(1)及后部分(2)組成,中間有松緊帶(3)相連,并有三條帶袢孔的調節帶(4)(5)(6)用于調節前后部(1)(2)的相對位置;前部分(1)是能活動的部分,后部分(2)相對固定,松緊帶(3)形成兩部分的分界線,并在此處將它們相連,分界線是從距舟關節內側起,弧形向前向上達第一、二距骨基底及跟骰關節中上部再轉至跟骨后側跟腱止點下止;松緊帶(3)在分界線處有一定寬度,最寬處0.5~2.0cm之間,即脛前帶(4)經過的松緊帶(3)處的寬度,而在前后部分(1)(2)內側及外側對合處不留寬度,使其在前后部分(1)(2)之間呈長月牙狀;前部分(1)即分界線向前外與靴底相連的部分,其構成靴的前半;調節帶(4)縫固在靴的前中側,調節帶(5)縫固在靴的中外側,調節帶(6)縫固在靴的后外側,后部分(2)即指分界線向后形成的靴筒,靴筒達小腿中點偏下處,內側縫合在靴底,前外側的分界線處縫合在松緊帶(3)上,后側與前部分(1)的外后側對合,并與其一起與內側后部縫合而成靴筒,此部分相對固定;三條調節帶(4)(5)(6)在后部分(2)上有三個止點即袢扣(8),并通過袢扣(8)為固定點將前部分(1)再次連接,并調節其相對位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變式矯形靴,其特征在于采用三條調節帶(4)(5)(6)調節前部分(1)的相對位置,三條調節帶(4)(5)(6)在靴的前外側,并跨過前后兩部分(1)(2),脛前帶(4)起至第二跖骨中點,即縫合在前部分(1)的前中部,止于內外踝前水平線中點上患兒兩橫指,即縫在后部分(2)靴筒前中下1/3處的袢扣(8),腓側帶(5)起至跟骰關節前中下部,即縫合在前部分(1)的前外側,止于外踝前上患兒兩橫指,即縫合在后部分(2)靴筒前外下1/3處的袢扣(8),跟帶(6)起至跟骨中后部,即縫合在前部分(1)的后外側,止于外踝后上患兒兩橫指,即縫合在后部分(2)靴筒后外下1/3處的袢扣(8);脛前帶在跨過前后部分(1)(2)的后部分(2)中部加一滑扣(9)以固定其走向。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由前部分與后部分,中間連一松緊帶,并有三條帶袢孔的調節帶拉緊前后部分以改變前部分的相對位置而構成的可變式矯形靴系列,采用了矯形石膏的逐步矯正原理,同時擺脫矯形石膏的笨重,管理繁雜,成為輕便易用的治療方法。三條帶有孔眼的調節帶,分布在靴的前外側,起增加患足外側肌力的作用,使距舟,距跟關節脫位逐步復位,以達到逐漸矯正畸形的目的。本實用新型用于各類兒童馬蹄內翻足的治療,而對手術矯正后的患足也可代替石膏起固定作用。
文檔編號A61F5/01GK2229242SQ95213478
公開日1996年6月19日 申請日期1995年6月16日 優先權日1995年6月16日
發明者魯木 申請人:淮南礦務局第二礦工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