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祛邪止痛膠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三叉神經痛的中成藥。
已知治療三叉神經痛的措施有手術療法及西藥止痛藥卡馬西平等,但副作用多且易復發,無根治效果。中醫常用針剌及封閉療法止痛,但一般療效短暫,難做為長期或根治治療手段。
在中醫著作中對治療三叉神經痛沒有專門記載,只在中醫治療痛風或面痛中找到類似描述。如《張氏醫通》一書中記載“面痛……不能開口言語、手觸即痛,此是陽陰經絡受風毒,傳入經絡,血凝滯而不行。”中醫認為面痛多與風濕瘀滯有關,故治則多用祛風通絡,清熱化瘀或舒肝理氣等法。雖然有一定療效,但針對性差,對治療三叉神經痛療效仍不理想。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活血祛風、平肝溫腎、化瘀止痛的方法治療三叉神經痛的祛邪止痛膠囊中成藥。
為實現上述目的,祛邪止痛膠囊的主要藥物組成為當歸,牛黃,細辛,蓽菝,荊芥,鶴虱,花椒,防風,川芎,元參,升麻等;其中當歸與牛黃,細辛,蓽菝,花椒之重量比為1~1.2∶0.60~0.75∶0.13~0.33∶0.8~1.0∶0.7~0.9;蓽菝與荊芥,鶴虱,花椒,防風,川芎,元參,升麻之重量比為1∶1,將上述各味中藥洗凈焙干,篩除雜質,研成細末,將細末用Co60照射消毒滅菌,裝人膠一號膠囊中,每粒膠囊內含中藥粉劑0.4~0.5克,即得祛邪止痛膠囊中成藥。
本中成藥的服用方法是,視三叉神經痛患者病程長短及體質狀況,每天服用2~3次,每次口服10~14粒。服用十天為一療程,第一療程結束后停藥兩天,繼續服用一個療程。一般兩個療程能獲痊愈,個別者,最多服用三個療程則能痊愈。
本發明組方合理,其中,當歸活血化瘀,牛黃清熱毒,息風止疼;細辛是理想的止痛良藥,蓽菝溫中止痛;花椒治脾虛疼痛;防風可行痙止痛,荊芥發散邪毒,鶴虱為苦辛類藥,有祛瘀作用;川芎活血化瘀,元參養陰補腎,清熱解毒,升麻有升陽發散作用。因些,對三叉神經痛有針對性的止痛解痙,活血祛邪功效,可在短期內緩解三叉神經痛的癥狀,具有見效快,簡便易行,療程短等優點,目前較國內中醫療法效果突出,具有標本兼治作用,臨床統計100例,有效率達90%,并經1~3年觀察,療效鞏固,治愈者基本無再復發現象。
100例三叉神經痛患者療效統計表
<p>100例三叉神經痛患者中,男46人,女54人;年齡30~40歲12人,40~50歲44人,50~60歲26人,60歲以上18人,大部份患者年齡為40~60歲。100例患者中,來就診前均在省內外各大醫院確診,并經各種中西醫藥物多方治療效果不理想,仍繼續發作,其中8例患者曾做過神經阻斷手術,且仍未根治。100例患者中,均為治療一個療程以上的病人,在治療1~2次后不再來就診者,療效無法判斷者不例人統計范圍。療效判斷標準為完全緩解是口服本發明中成藥后,在兩個療程內疼痛停止,觀察三個月來復發者。緩解是服藥兩個療程后,疼痛有所減輕或發作間隔期有所延長,患者一般可正常工作和生活者。無效是服藥前后癥狀基本無改變者。
本發明經2萬余患者服用后,均未發現不良副作用,安全可靠。
本發明的實施例是,兩個療程的用量組方為當歸15~18g,牛黃8~10g、細辛2~5g、蓽菝12~14g、荊芥12~14g、鶴虱12~14g、花椒10~12g、防風12~14g、川芎12~14g、元參12~14g、升麻12~14g。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三叉神經痛的祛邪止痛膠囊,其特征是,主要藥物組成為當歸,牛黃,細辛,蓽菝,荊芥,鶴虱,花椒,防風,川芎,元參,升麻等,其中當歸與牛黃,細辛,蓽菝,花椒之重量比為1~1.2∶0.60~0.75∶0.13~0.33∶0.8~1.0∶0.7~0.9;蓽菝與荊芥,鶴虱,花椒,防風,川芎,元參,升麻之重量比為1∶1,將上述比例中藥研末,裝于膠囊中即得成品。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祛邪止痛膠囊,其特征是,兩個療程的用量組方為當歸15~18g,牛黃8~10g、細辛2~5g、蓽菝12~14B、荊芥12~148、鶴虱12~14g、花椒10~12g、防風12~14g、川芎12~14g、元參12~14g、升麻12~14g,將上述比例中藥研末,制成每粒含0.4~0.5克的膠囊。
全文摘要
祛邪止痛膠囊是以當歸,牛黃,細辛,蓽菝,荊芥,鶴虱,花椒,防風,川芎,元參,升麻等組成的中成藥,對治療三叉神經痛有顯著療效,具有止痛解痙,活血化閼之功效,可在短期內緩解三叉神經痛的癥狀,有見效快,簡便易行,療程短等優點。以臨床統計,有效率為90%,并經1~3年觀察,療效鞏固,治療者基本無再復發現象。
文檔編號A61K9/48GK1118265SQ9411596
公開日1996年3月13日 申請日期1994年9月10日 優先權日1994年9月10日
發明者栗清華 申請人:栗清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