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假足構造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有關于一種假足構造,特別是指一種行走姿勢更接近正常人,使其更穩固地平踏于地面上,且可限制其相對于地面的彈性變形量,以避免失去控制而跌倒,使用時更安全的假足構造。
一般足部殘疾必須借助于假足的支撐方得行走自如,因此,如何能使殘疾重獲健康與信心,設計良好的假足可解決殘疾行走不便的困擾,使其可與一般正常人一樣享有健康的人生。所以,一般業者在設計假足時,無不參考人體足部的構造,使殘疾人在使用時,可得到與正常人相同的走路效果。
而以往一種假足構造,請參閱
圖1所示,是一個設在假肢體內的彈簧彈性足嵌入物,可用來承受與傳遞假肢的負荷,而且是一體成型的,使假足能軸向壓縮,其形狀沿足縱切方向大致呈S形,所述足嵌入物有水平上腿1及水平下腿10,而上腿1構成假足的上方封閉件,使假足能與假肢連接,而下腿10則較上腿1長,其自由端延伸到足尖部位內,以便在前足受負荷時配合一種高能量儲存能力,產生前足及后足彈性。但是,由于其底部是水平的下腿10,對地面并不具有伸展增大底面積及緩沖的效果,以減少震動。所以,穩定度并不甚理想。另外,當所述假足受力不均,而使前足11受力過大時,將持續的彎曲而不受任何制止,因此,其前足11彎曲到一定量時,將失去重心平衡,而使殘疾人穿著時容易跌倒。
另一種以往的假足構造,請參閱圖2、3所示,其基本上設有平底部2及支撐部20,所述平底部2是以平板的方式貼于地面,而所述支撐部20是由平底部2向上延伸,并形成弧形彎曲狀。這樣,借助所述支撐部20的彎曲狀,可使它具有上下的彈性、向后的彈性以及向前的彈性,如圖3所示,使前足及后足具有彈力。但是,這種假足構造也有上述以往對地面不具有伸展增大底面積及緩沖的作用,以減少其震動的效果,并可能造成支撐部20變形過量而產生失去重心平衡的缺陷,而其安全性也不夠。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假足構造,它具有增加底面積及減震緩沖的效果,同時能使其穩定性更佳。
本實用新型的假足構造可限制假足變形量,使用者不致失去重心平衡而跌倒。
本實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將下足件的前足部與后足部以彎曲部連接,使得向下壓縮彎曲部時,可使下足件的前足部與后足部分別向外擴張,而增大底面積,并具有減震緩沖效果,并于下足件上方設上足件,且利用所述上足件限制住下足件向上變形的量,并利用上足件及下足件所增加的剛性來減少變形量,以防止下足件變形過量而使使用者跌倒。
本實用新型的假足構造是設于假肢體的容置空間內,并固定于容置空間的固定部上,包括有下足件及上足件,其中所述下足件設有前足部及后足部,而所述前足部及后足部是由一彎曲部連設住,且所述上足件固定于前述彎曲部上,并位于下足件上方,使得當施力于彎曲部上時,可使下足件前后二部份分別向外擴張,而增大假足的底面積,并具有減震緩沖的效果。另外,其相對于下足件的前足部位置設有與前足部相隔適當距離的前止部,而其相對于下足件的后足部位置設有與后足部相隔適當距離的后止部,以限制下足件的后足部與前足部的彎曲量,以防止下足件變形適量而使使用者跌倒。
下面通過最佳實施例及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附圖中
圖1是以往假足構造的剖視圖。
圖2是另一個以往假足構造的剖視圖。
圖3是以往假足構造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組合側視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實施組合側視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第一示意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第二示意圖。
圖9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第二實施例。
請參閱圖4、5所示是本實用新型假足構造的較佳實施例,包括有下足件3及上足件4。
其中所述下足件3是一體彎制形成有前足部30及后足部31,而所述前足部30與后足部31間是以S形狀的彎曲部32連接,以形成一體的造形。也就是所述前足部30一端連設于S形狀的彎曲部32的下方,而后足部31一端則以略微彎曲傾斜狀連設于S形狀的彎曲部32的上方。另外,于所述S形狀的彎曲部32上方設有兩固定孔321,當于彎曲部32上方向下施力時,可將彎曲部32壓縮變形,而促使下足件3的前足部30及后足部31往一端擴張,并于釋放負荷時回復,而增大與地面間接觸的底面積,并具有減震緩沖的效果,使其可更穩固地置于地面上。
所述上足件4中央位置處也設有固定孔401,可使其固定于前述下足件3的彎曲部32的固定孔321上,并位于下足件3上方,而與下足件3相互固定住,而其相對于下足件3的前足部30位置處設有一前止部40,所述前止部40與前足部30相隔適當的距離402。另外,所述上足件4相對于下足件3的后足部31位置處設有一后止部41,而所述后止部41與后足部31也相隔適當的距離411,且所述后止部41向上方并延伸有一個連接部42,與義肢連接。
另外,所述上足件4的前止部40上與下足件3的前足部30間設有一個調節件43,而所述調節件43與前足部30間則形成一個較小的間隙44,如此,可改變調節件43的大小及硬度。而調節所述間隙44的大小及下足件3的前足部30的彎曲量,如圖6所示。
值得一提的是,前述下足件3與上足件4可以一體成型地制成。
請參閱圖6所示,前述下足件3與上足件4設置于假肢體5的容置空間50內,并以螺鎖元件45穿過固定孔401、321,而螺固于容置空間50內固定部51的螺孔511上。
請參閱圖7所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第一示意圖,當殘疾者穿著本實用新型假足,若假足前腳尖施力而彎曲變形時,所述下足件3的前足部30將向上彎曲變形,而當所述前足部30彎曲適當的量時,將可被上足部40上的調節件43阻擋,并經由此結合前足部30及前止部40形成更具剛性的彈簧,做為變形的緩沖。
請參閱圖8所示,當假足后腳跟受力而使下足件3的后足部31彎曲變形時,若施力過大而使后足部31持續變形時,將可被上足件4的后止部41阻擋,并互相結合成另一個更具剛性的彈簧元件,以減少后足部31的變形量,并避免急劇煞車而造成的不穩定,以防止后足部31變形過量,而產生使用者跌倒的情形。
請參閱圖9所示,由于老年人、兒童及因個人體重的差異,而所能承受前腳尖的彈力有所不同,因此,可借由更換上足件4上的調節件43的大小及彈性,以改變調節件43與前足部30間的間隙44,及上足件3及下足件4互相結合的緩沖,以便適合任何年齡層次及體重不同的人使用。
權利要求1.一種假足構造,設置于假足體的容置空間內,并固定于容置空間的固定部上,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下足件及上足件,其中所述下足件設有前足部及后足部,而所述前足部及后足部是由一個彎曲部連接;而所述上足件固定于前述彎曲部上,并位于下足件上方,其相對于下足件的前足部位置設有與前足部相隔的前止部,而其相對于下足件的后足部位置設有與后足部相隔的后止部。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假足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足件及上足件是一體成型的。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假足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足件的彎曲部是S形狀的。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假足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足件的前止部上與下足件的前足部間設有一個調節元件。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的假足構造是設于假肢體的容置空間內,包括有下足件及上足件,其中所述下足件設有前足部及后足部,而所述前足部及后足部是由一個彎曲部連接,且所述上足件固定于前述彎曲部上,并位于下足件上方。另外,相對于下足件的前足部位置設有與前足部相隔適當距離的前止部,而相對于下足件的后足部位置設有與后足部相隔適當距離的后止部。
文檔編號A61F2/60GK2178511SQ9323572
公開日1994年10月5日 申請日期1993年12月25日 優先權日1993年12月25日
發明者陳森榮 申請人:陳森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