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短褲型一次性尿布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短褲型一次性尿布,特別是涉及幼兒用的短褲型一次性尿布。
背景技術:
以往的短褲型一次性尿布在穿戴狀態下大多襠部肥大,呈現松弛下垂的外觀。其結果,腿往往難以活動,且由于活動易引起尿布的錯位。尿布的錯位是滲漏的原因。另外,如果襠部肥大,則在尿布上難以穿上外褲或褲子等外衣,而且外衣的外觀變得不好。如果由于襠部的肥大引起尿布錯位,則該肥大將會更加加劇。
因此,提出了使尿布的襠部寬度變窄的各種技術(參照日本專利申請特開2002-159529號公報、日本專利申請實開平2-84623號公報、日本專利申請特開平11-188056號公報)。但是,如果使襠部的寬度變窄,則在穿戴狀態下襠部變為細長下垂的形狀,肥大變得更加顯眼。另外,活動的容易性、外褲和褲子等外衣的穿戴性也未被改善。在穿戴狀態下的外觀也同樣未被改善。特別是日本專利申請特開2002-159529號公報中記載的尿布,由于在縮小襠部的寬度的同時,還縮短了相對于尿布全長的側邊密封部的長度,即延長了非接合部(=襠部),因此進一步助長了襠部的細長下垂。
除了縮小襠部寬度的技術之外,還提出了防止尿布錯位的技術。例如,提出了一種短褲型一次性尿布,其具有第1腰身區域和第2腰身區域,所述第1腰身區域是尿布的至少腹側在以芯部的前端邊緣為邊際的上下最大各20mm的范圍內劃分出來的,所述第2腰身區域是在所述第1腰身區域和腿開口部之間劃分出來的,并且第1腰身區域中的彈性部件的各個排列間隔尺寸小于第2腰身區域中的彈性部件的各個排列間隔尺寸(參照日本專利中請特開平9-84826號公報)。該尿布中,使第1腰身區域及第2腰身區域的每一定面積的面壓實質性地均等化,并且在與肌膚的密合性上,使第1腰身區域好于第2腰身區域,希望以此在不損害尿布的穿戴舒適感的情況下可以防漏。
另外,我們還知道一種短褲型一次性尿布,其中通過使彈性部件的配設間隔向著腿開口部逐漸變窄,從而使強勁的收縮力可以作用于穿戴者軀體腰骨的上部(參照日本專利申請實開平6-421號公報)。
但是,由于這些尿布的形狀并沒有充分對應于穿戴者的體型和骨骼,因此在穿戴中有可能尿布錯位下掉從而外觀變差、或者由于錯位下掉而引起穿戴者難以活動。另外,由于對腰開口部處施加了強大的收束力,因此有可能尿布難以穿戴。
可是,短褲型一次性尿布中的腿洞通常為彎曲成凹狀的形狀。針對這種形狀的腿洞,已知一種使前側的腿洞凹向內側的形狀的尿布(例如參照日本專利申請特開平9-66071號公報和WO 96/40035)。在這些尿布中,使腿洞成為上述形狀的目的并非是為了使腿洞吻合于穿戴者的腹股溝部。因此,腿洞的形狀相對于穿戴者的身體來說稱不上是最佳化的。因此,為了防止在尿布與穿戴者的腿周圍之間產生空隙而在腿洞上配置彈性部件時,容易產生過度的收束。另外,由于穿戴者的活動而易發生錯位,尿布在穿戴狀態下的外觀稱不上良好。
發明內容本發明提供形成有腰開口部和一對腿開口部的短褲型一次性尿布(以下提到第1發明時是指此發明)。在上述尿布的展開狀態下,使長度方向前側部的折翼部的下端邊緣和后側部的折翼部的下端邊緣之間的距離為210~280mm,同時使該尿布的長度方向中央部附近的最小寬度部的寬度為50~160mm。
本發明還提供形成有腰開口部和一對腿開口部的另一種短褲型一次性尿布(以下提到第2發明時是指此發明)。當考慮將上述尿布在其正側面的位置上沿縱方向假想地切斷并展開后得到的假想展開圖時,在前側部上,假想縱切斷線和與其交叉的腿洞所成的角小于90度。在后側部上,腿洞比直線P1-P2更朝向外側成為凸狀,該直線P1-P2是連接假想縱切斷線的下端部的位置P1和長度方向中央線與腿洞的交點位置P2的直線。另外,在上述凸狀部上,直線P1-P2與腿洞之間的距離為最大時在該直線P1-P2上的位置比該直線P1-P2的中點更靠近假想展開圖的中央側,且該位置與中點的距離為0~50mm。從前側部的假想縱切斷線的下端部至假想展開圖中的最小寬度部之間的長度T1和從后側部的假想縱切斷線的下端部至假想展開圖中的最小寬度部之間的長度T2之比T1∶T2為25∶75~40∶60。
圖1為表示第1發明的短褲型一次性尿布的一個實施方式的立體圖。
圖2為表示組裝圖1所示尿布之前的狀態的分解立體圖。
圖3為表示圖2中的外包覆材料的展開狀態的俯視圖。
圖4(a)~(f)為用于說明尿布的新型設計手法的圖,圖4(a)~(c)為表示轉印身體形狀得到的基礎圖案的圖,圖4(d)為表示在基礎圖案上加以校正得到的校正基礎圖案的圖,圖4(e)為表示考慮穿戴者的皮膚的伸縮,在主要圖案上加以校正得到的校正主要圖案的圖,圖4(f)為表示考慮到穿戴容易性(容易穿戴)等而在校正主要圖案上加以校正得到的最終圖案的圖。
圖5為表示一次性尿布的新型設計手法中測量部位等的圖。
圖6為表示吸收性芯的結構的俯視圖。
圖7為表示髂骨的說明圖。
圖8為表示髂前上棘點高前后長的測定方法的說明圖。
圖9(a)為表示第1發明的尿布的另一個實施方式的立體圖,圖9(b)為表示圖9(a)所示尿布的展開狀態的俯視圖。
圖10(a)~(c)為表示吸收性芯的另一個實施方式的俯視圖。
圖11(a)和(b)為表示吸收性芯的又另一個實施方式的俯視圖。
圖12(a)~(e)為表示吸收性芯的又另一個實施方式的俯視圖。
圖13為表示第2發明的短褲型一次性尿布的外包覆材料的展開狀態的俯視圖。
圖14為表示第2發明的尿布的另一個實施方式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參照附圖根據其優選的實施方式說明本發明。另外,以下說明中的“本發明”根據上下文指第1發明或第2發明或這兩個發明。圖1中表示了第1發明的短褲型一次性尿布的一個實施方式的立體圖。圖2中表示了組裝圖1所示尿布之前的狀態的分解立體圖。圖3中表示了圖2的尿布的展開狀態的俯視圖。另外在以下說明中,尿布的展開狀態是指尿布的側邊密封部被接合前的狀態。
首先,給出一個例子簡單說明作為完成本發明(第1發明和第2發明)基礎的新型設計手法。
第1步將平紋布(與吸收性物品的平面形狀相比具有充分尺寸的布)直接接觸于監測者(幼兒等)的身體,進行立體裁剪。在平紋布上畫出監測者的腰圍、沿大腿根的大腿根圍(圖5中的大腿根周圍)、側面接縫的各線和折疊的省縫。此時,正確采集右半身。將展開平紋布得到的圖案掃描到CAD中,按照左右對稱的方式進行復印,將所得的圖案作為平面形狀設計的基礎圖案。圖4(a)~(c)為表示如此所得的基礎圖案的圖,圖中的縱線段La表示監測者的立襠前后長(從腰線前中心通過襠部至腰線后中心的距離)[參照圖5],與該縱線段垂直的橫線段Lb表示胯部位置(相當于左右大腿根圍的線間距離為最小的前后方向的位置、監測者的胯間寬度為最小的前后方向的位置)和胯部長度。另外,曲線Lc表示上述大腿根圍的線,曲線Ld表示腰圍的線,曲線Le表示監測者的側面接縫的線(監測者的左右側部的稜線)。如上所述地得到多個監測者的基礎圖案。
第2步根據監測者的年齡(月齡)和男女差別等,將基礎圖案分為多個組,對各組進行平均化,得到主要圖案。此時,腰圍、立襠前后長、側面接縫、大腿根周圍的尺寸使用對約350名乳幼兒進行身體測量而得到的尺寸的各組的平均值,大腿根圍的線形狀、胯部位置和胯部長度、省縫的位置、數量、大小使用將各組的基礎圖案平均化的數值。圖4(d)表示如此所得的主要圖案。也可綜合所有的基礎圖案進行平均化,將其作為主要圖案。
第3步使監測者自由活動,利用錄像機等記錄其活動的樣子進行觀察。判斷監測者如何頻繁地進行活動以及在這些活動中穿戴者的肌膚如何伸縮。對幼兒的行動進行觀察和分析的結果表明,使用短褲型吸收性物品(特別是短褲型尿布)的月齡幼兒頻繁地進行匍匐動作、從站位到坐位以及與其相反的動作、在坐位狀態下向前彎腰的動作以及四處走動的動作,在這些動作中大腿根部后側的皮膚頻繁地伸縮。
第4步對第2步中得到的各主要圖案(或單一的主要圖案)加以校正,該校正反映了在第3步中所得到的對皮膚伸縮的認識。該校正是為了確保僅可追隨皮膚伸縮的區域而進行的。圖4(e)表示為了在一次性吸收性物品中確保用于追隨穿戴者大腿根部后側的皮膚伸縮的區域,在主要圖案上施加帶有格子狀樣式的區域而得到的校正主要圖案。
第5步對校正主要圖案加以校正以賦予穿戴容易性(容易穿戴)。圖4(f)為表示在寬度方向上以規定倍率放大校正主要圖案所得的圖案的圖。通過該校正得到的圖案為成為尿布的平面形狀的最終圖案。如此所得的圖案由于是從幼兒的體型直接獲得的,因此可以說是對體型的吻合性非常高的圖案。
本實施方式的尿布1具備實質上為縱長形狀的吸收體主體10和配置于該吸收體主體10的背面片材3一側的外包覆材料11,其中所述吸收體主體10具有液體透過性的正面片材2、液體不透過性或防水性的背面片材3以及配置在兩個片材2、3之間的液體保持性的吸收性芯4。
外包覆材料11的兩側邊在長度方向的中央部呈向內側收緊的沙漏形狀,畫出尿布的輪廓。由此,在外包覆材料11的左右兩側部上形成腿洞H(參照圖2)。外包覆材料11在其長度方向上劃分為配置于穿戴者腹側的腹側部A、配置于背側的背側部B和位于它們之間的襠部C。腹側部A和背側部B相當于外包覆材料11的長度方向前側部和后側部,襠部C相當于外包覆材料11的長度方向中央部。如圖3所示,在外包覆材料11的長度方向前側部和后側部上分別形成有向左右伸出的折翼部F。在外包覆材料11中,其腹側部A的折翼部F的兩側邊A1、A2與背側部B的折翼部F的兩側邊B1、B2相互接合,在圖1所示的尿布1上形成腰開口部5和一對腿開口部6。通過該接合,在尿布1的左右兩側邊上形成一對側邊密封部S。作為該接合,可以使用例如熱密封、高頻密封、超聲波密封等。
正面片材2和背面片材3分別為矩形,它們與吸收性芯4被一體化而形成縱長的吸收體主體10。作為正面片材2和背面片材3,可以使用與以往用于這種尿布的材料相同的材料。在后面敘述吸收性芯4的詳細內容。
如圖2所示,在吸收體主體10的長度方向的左右兩側形成了由抗液體性或液體不透過性而且透氣性的材料構成的側部折邊8、8。各側部折邊8沿著吸收體主體10的長度方向具有固定端部和自由端部。固定端部固定于正面片材2上。另一方面,在自由端部的附近以伸長狀態配置有側部折邊彈性部件81。由此,側部折邊8豎起,阻止液體流向吸收體主體10的寬度方向。
外包覆材料11具有至少2張無紡布、即外層無紡布12和配置于該外層無紡布12的內表面一側的內層無紡布13。外層無紡布12構成尿布1的外表面,內層無紡布13通過熱熔融粘合劑等粘接劑接合在外層無紡布12的內表面一側。從防止來自尿布外側的液體滲入和液體從內側滲出的觀點出發,優選內層無紡布13和外層無紡布12均為防水性無紡布。
外包覆材料11從吸收體主體10的前后端邊緣向外側伸出,伸出的部分折回到吸收體主體10一側。折回的外包覆材料11將吸收體主體10的前后端部上(即吸收體主體10的前后端部的正面片材2上)覆蓋。
在外包覆材料11的前后端部上,沿著前后端邊緣橫跨其寬度方向配置有多條腰部彈性部件51、51。各腰部彈性部件51、51以伸長狀態被外層無紡布12和內層無紡布13挾持固定。在使尿布1的腹側部A的兩側邊A1、A2和背側部B的兩側邊B1、B2相互接合時,各腰部彈性部件51、51按照兩彈性部件51、51的端部之間重疊的方式進行配置。由此,如圖1所示,在尿布1的腰開口部5附近形成了實質上連續的環狀的腰部褶裥。
在外包覆材料11的左右兩側的彎曲部上配置有腿部彈性部件61a、61b。各腿部彈性部件61a、61b沿著上述彎曲部配置。各腿部彈性部件61a、61b配置在外層無紡布12和內層無紡布13之間,通過規定的接合方法以伸長狀態固定在兩無紡布12、13上。各腿部彈性部件61a、61b的各自一端之間在襠部C處重合。另一方面,另一端在腹側部A和背側部B的各側邊的位置上形成終端。在使尿布1的腹側部A的兩側邊A1、A2和背側部B的兩側邊B1、B2相互接合時,各腿部彈性部件61a、61b按照兩彈性部件61a、61b的端部之間重疊的方式進行配置。由此,如圖1所示,在尿布1的腿開口部6、6附近形成了實質上連續的環狀的腿部褶裥。
就尿布1而言,在尿布1的腹側部A和背側部B各自的腰開口部5和腿開口部6之間配置有大量沿尿布1的寬度方向延伸的彈性部件。通過配置彈性部件,在腰開口部5和腿開口部6之間形成了延伸存在于尿布1的寬度方向上的第1區域71和第2區域72。在第1區域71上配置有第1彈性部件71a,在第2區域72上配置有第2彈性部件72a。第1區域71位于腰開口部5和腿開口部6之間,第2區域72位于第1區域71和腿開口部之間。
第1彈性部件71a和第2彈性部件72a均以伸長狀態被外層無紡布12和內層無紡布13挾持固定。在使尿布1的腹側部A的兩側邊A1、A2與背側部B的兩側邊B1、B2相互接合時,第1彈性部件71a按照腹側部A的第1彈性部件71a和背側部B的第1彈性部件71a的端部之間重疊的方式進行配置。第2彈性部件72a也按照同樣方式配置。由此,如圖1所示,在尿布1的腹側部A和背側部(圖中未示出)的第1區域71和第2區域72上分別形成了褶裥。
第1彈性部件71a和第2彈性部件72a均延伸存在于尿布1的左右兩側邊(即外包覆材料11的左右兩側邊)和吸收性芯4的左右兩側邊之間。而且,在吸收性芯4所存在的部位上實質上不存在第1彈性部件71a和第2彈性部件72a。結果,形成在第1區域71和第2區域72上的褶裥位于尿布1的左右兩側邊和吸收性芯4的左右兩側邊之間,在吸收性芯4所存在的位置上基本上不形成褶裥。由此,即便在穿戴的狀態下,在吸收性芯4所存在的部位,外包覆材料11也不會由于第1彈性部件71a和第2彈性部件72a的收縮而收縮,尿布1的外觀和吸收性能均變得良好。但是,本發明并不限定于上述構成,第1彈性部件71a和第2彈性部件72a也可以在尿布1的寬度方向上實質上橫跨全周而配置。
作為本實施方式的尿布1的各彈性部件,可分別優選使用將天然橡膠、聚氨酯類樹脂、發泡聚氨酯類樹脂、伸縮性無紡布或熱熔融類伸縮部件等伸縮性材料形成為線狀(膠絲)、帶狀(平型膠帶)、網狀或薄膜狀的部件。
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3所示,在尿布1的展開狀態下,長度方向前側部的折翼部F的下端邊緣與后側部的折翼部F的下端邊緣之間的距離M設定為210~280mm(以下稱該距離為下端間距離)。該下端間距離M的值為在通過上述設計方法所得的最終圖案的下端間距離上加上考慮到由尿布材料產生的厚度等的必要長度后得到的數值。也就是說,該下端間距離M是針對穿戴者的體型而最佳化的數值,其特征為,該數值比以往的短褲型尿布的下端間距離更短。在短褲型尿布中,下端間距離M成為表示位于穿戴者胯間部的部分的長度或者面積的尺度。詳細地說,在下端間距離M較長的短褲型尿布中,位于穿戴者胯間部的部分的長度較長或者面積較大,而下端間距離M較短的尿布則相反。而且,在本實施方式的尿布1中,使下端間距離M相對于穿戴者的體型最佳化的結果是,使該距離M比以往的短褲型尿布短,在尿布1中,位于穿戴者胯間部的部分的長度也短于以往的尿布,或者面積小于以往的尿布。結果,在尿布1的吸收性芯4中,存在于穿戴者胯間部的部分變少,尿布1的襠部C的肥大部分變少,尿布1的外觀變得利落。因此,也不容易妨礙穿戴者的活動、特別是腿部的活動。另外,還不容易發生尿布在穿戴過程中由于穿戴者的活動等引起的尿布的錯位下掉。結果,還不容易發生尿液、糞便的泄漏。另外,在尿布上容易穿上外褲或褲子等外衣,穿戴后的外衣的外觀也利落。
從使尿布1的襠部C的外觀更加利落的觀點出發,優選使尿布1的下端間距離M為230~270mm,特別優選為230~260mm。
另外,尿布1在展開狀態下的外包覆材料11的全長L可以任意設定,但如果考慮尿布穿戴時和使用后的“利落感”和“防止錯位下掉性”,優選設定為460~520mm。另外,如果考慮“穿戴時的安心感”,優選將肚臍完全覆蓋,由此觀點出發,優選設定為490~580mm。
為了使穿戴者的胯間部存在適當量(長度或面積)的吸收性芯4,提高尿布襠部C的外觀,不僅下端間距離M很重要,尿布襠部C的寬度方向的尺寸也很重要。尿布襠部C的尺寸如果過大,則襠部C不會適當吻合于穿戴者的胯間部,產生肥大。由此觀點出發,在本實施方式中,將尿布襠部C的最小寬度部的寬度、即展開狀態的外包覆材料11的長度方向中央部上最小寬度部的寬度N(參照圖3)設定為50~160mm。此外,當最小寬度部并非限定為一個位置,而是最小寬度部以同樣寬度沿長度方向延伸時,將其同樣寬度部分的長度方向上1/2長度的位置定義為最小寬度部。
上述最小寬度部的寬度N的特征是,比以往的短褲型尿布短。也就是說,本實施方式的尿布1中,存在于穿戴者的胯間部的吸收性芯4的尺寸無論在其長度方向上還是寬度方向上都比以往的短褲型尿布短。從進一步提高尿布襠部C的外觀的觀點出發,優選上述最小寬度部的寬度N為60~140mm,特別優選為60~120mm。
如上所述,在本實施方式的尿布1中,存在于穿戴者胯間部的吸收性芯4的尺寸在長度方向上和寬度方向上均變小。即,存在于穿戴者胯間部的吸收性芯4的量變少。但是,這可能會引起尿布1的吸收容量下降。為了防止該問題,使吸收性芯4在其寬度方向兩側邊部附近可與尿布主體(在本實施方式中是外包覆材料11)分開,同時在能夠分開的部分之間固定于尿布主體上。具體地說,如下所述那樣在吸收性芯4的形狀上下功夫。
如圖6所示,在本實施方式的尿布1中的吸收性芯4中,由絨毛漿和高吸收性聚合物的纖維層疊體構成的吸收材料分為在長度方向上延伸的3個分割體4a、4b、4c。這3個分割體全部由薄紙(圖中未示出)包裹,構成作為一體的吸收性芯4。左右兩側的分割體4a、4c在吸收性芯4的長度方向中央部處與中央的分割體4b分割。吸收性芯4的長度方向前側部和后側部僅由中央的分割體4b構成。吸收性芯4的下表面粘接固定于外包覆材料(圖中未示出)上,但此時左右兩側的分割體4a、4c不固定在外包覆材料上,可以與外包覆材料分開。另一方面,除去左右兩側的分割體4a、4c之后的分割體、即中央的分割體4b固定在外包覆材料11上。由于這種構成,在尿布1的穿戴過程中,左右兩側的分割體4a、4c由于施加于吸收性芯4的寬度方向的體壓而與外包覆材料分開并豎起。為了提高分割體的豎起性,優選在左右兩側的分割體4a、4c的側邊部附近配置彈性體。結果,吸收性芯4的實質上的寬度與中央的分割體4b的寬度接近。總而言之,在尿布1穿戴前的吸收性芯4的寬度即便大,穿戴中的吸收性芯4的寬度也會變小,使吸收性芯4適當吻合于穿戴者的胯間部。與此同時,由于左右兩側的分割體4a、4c的存在,可充分確保作為吸收性芯4整體的吸收容量。基于上述理由,在本實施方式的尿布1中,即便存在于穿戴者胯間部的吸收性芯4的量變少,也能防止吸收容量的下降。
尿布穿戴中的吸收性芯4的實質上的寬度(吸收性芯4和外包覆材料11的粘接寬度)優選設定為20~90mm。從尿布穿戴中的襠部C的吻合性和防止肥大的觀點出發,更優選設定為20~80mm,進一步優選設定為30~70mm。另外,尿布穿戴前的吸收性芯4的寬度(左右兩側的分割體4a、4c分開前的吸收性芯的總寬度)優選設定為50~150mm。從提高襠部C的吸收性能的觀點出發,該寬度更優選為60~150mm,進一步優選為70~140mm。
在本實施方式的尿布1中,通過將在前面說明的第1區域71上的尿布1穿戴時的壓力平均值優選為1.1~2.5kPa、更優選為1.1~2.0kPa、進一步優選為1.2~1.8kPa,可以進一步提高穿戴狀態下的尿布1的外觀。第1區域71優選形成在穿戴尿布1時與穿戴者的從髂骨嵴至髂前上棘之間的部位(以下也稱為髂骨區域)接觸的部位。髂骨嵴和髂前上棘為解剖學用語。髂骨嵴是指圖7中9a所示的部位,髂前上棘是指圖7中9b所示的部位。一直以來人們認為,為了防止短褲型尿布在穿戴中的錯位下掉、特別是為了防止幼兒用短褲型一次性尿布在穿戴中的錯位下掉,有效的是提高配設于腰開口部的彈性部件的收束壓,通過該腰開口部使短褲型尿布緊貼在穿戴者的身體上(例如參照在前所述的日本專利申請實開平2-84623號公報)。但是,本發明人等的研究結果表明,為了有效地防止短褲型尿布在穿戴中的錯位下掉,與提高腰開口部的收束壓相比,使與穿戴者的髂骨區域相對應的尿布部位的收束壓高于以往尿布更為有效。其理由是因為穿戴者特別是幼兒,其身體特征是腰圍突出,所以提高與該突出的腰圍相接觸的腰開口部的收束壓時,由于收束壓高,腰開口部漸漸縮小,從而該腰開口部會錯位下滑到腰圍變細的部位。
第1區域71上的尿布1穿戴時的壓力可以通過調整例如第1彈性部件71a的材料、粗細、伸長率或配設間隔來控制。
第1區域71上的尿布1穿戴時的壓力通過將尿布1穿戴在周長為500mm的圓筒上,利用穿戴壓測定裝置(株式會社AMI Techno生產的接觸壓測定器(AMI3037-2))進行測定。具體測定方法如下所述。
使用Φ=15mm的氣囊,按照氣囊的中心位于腰開口部的前端部的方式進行設置,測定穿戴壓(P1)。設置氣囊的尿布寬度方向的位置為尿布的左右兩側邊和吸收性芯4的左右兩側邊的大致中心(參照圖3)。接著,沿著尿布1的長度方向使氣囊中心移動5mm,測定穿戴壓(P2)。同樣,以5mm的間隔進行測定,得到P3、P4、P5、...、Pn。P1~Pn的測定是在外包覆材料11上的從腰開口部至腿開口部的左右兩側部彼此相互接合的范圍內進行的。在腹側部上,P1~Pn以左右各2點,進行合計4點的測定。將它們的平均值作為腹側部的穿戴壓。同樣,在背側部上也進行合計4點的測定,將平均值作為背側部的穿戴壓。在P1~Pn的值中,將連續滿足1.1~2.5kPa的部位間的距離作為第1區域71的寬度。例如,當P3~P6滿足上述值時,區域的寬度=(6-3)×5=15mm。另外,此時第1區域71的中心設定為測定點3和測定點6的中點。
使圓筒周長為500mm的理由是由于作為穿戴本實施方式尿布1的主要對象的幼兒的腰圍周長的平均值大約為500mm。另外,這里所謂的腰圍周長是考慮幼兒的姿勢變化時的腰圍周長的變化,以站位和坐位測定的腰圍的平均值。
穿戴者的從髂骨嵴至髂前上棘的部位具有一定寬度,通過在該寬度范圍內將尿布1的第1區域71固定在該部位上,能夠更加有效地防止尿布1的錯位下掉。由此觀點出發,在本實施方式的尿布1中,優選的第1區域71的寬度(即沿著尿布1的長度方向的第1區域71的長度)W1為15~35mm。如果該寬度W為20~35mm、特別是25~30mm,則可以更有效地防止尿布1的錯位下掉,另外還可以進一步提高穿戴狀態下的尿布1的外觀和尿布1的穿戴操作性(穿戴容易性等)。
在尿布1的穿戴狀態下,為了使第1區域71接觸于穿戴者的從髂骨嵴至髂前上棘的部位,尿布1的尺寸與穿戴者的體格的關系也很重要。例如,當考慮短褲型尿布的主要穿戴對象者的幼兒時,在尿布1的展開狀態下,優選將腹側部A的第1區域71的中心位置(沿著尿布1的長度方向的中心位置)和尿布1的長度方向中心線CL之間的距離K1設定為180~220mm,并且在尿布1的展開狀態下,優選將背側部B的第1區域71的中心位置(沿著尿布1的長度方向的中心位置)和尿布1的長度方向中心線CL之間的距離K2設定為180~220mm,由此可以使第1區域71順利地接觸穿戴者的髂骨區域。該值是對350位短褲型尿布的主要穿戴對象者的幼兒進行身體測量后決定的。具體地說,如圖8所示,如果以位于髂前上棘的水平位置高度的腹側部左右中心點作為髂前上棘點高前中心,以背側部作為髂前上棘點高后中心,則上述值是將從髂前上棘點高前中心經由襠部至髂前上棘點高后中心的長度作為髂前上棘點高前后長,在該髂前上棘點高前后長上加上考慮了尿布材料產生的厚度等的必要長度后得到某個數值,將該數值一分為二后得到的值。通過將該距離K1和K2設定為185~215mm、特別是190~215mm,可以使第1區域71更加順利地接觸穿戴者的髂骨區域。
第1區域71存在于腹側部A和背側部B上,但腹側部A和背側部B在穿戴時的壓力不必完全相同。即,腹側部A和背側部B的第1區域71上的穿戴時壓力如果滿足1.1~2.5kPa,則彈性體的材料、粗細、伸長率、配設間隔在腹側部A和背側部B上也可以不同。但是,腹側部A和背側部B的第1區域71的構成如果過度不同,則外包覆材料11上的長度方向前后端部的左右兩側部彼此互相接合的部位在穿戴時有可能前后某一方發生錯位,在尿布1的外觀上產生不良。因此,當將腹側部A和背側部B的第1區域71的穿戴時壓力較大者作為A、較小者作為B時,(A-B)/A的比優選在30%以內。
本發明中,尿布1的長度方向中心線CL是指當尿布1的腹側部A的兩側邊A1、A2與背側部B的兩側邊B1、B2實質上不錯位而相互接合時,從尿布1展開狀態的A1、B1的中點通過且沿尿布寬度方向的直線(參照圖3)。與此不同,如圖9(a)和(b)所示,腹側部A的兩側邊A1、A2不與背側部B的兩側邊B1’、B2’接合、而在比兩側邊B1’、B2’更靠近長度方向內側的位置B1、B2處接合時,假設沒有從B1、B2至B1’、B2’的區域,然后如上所述地決定尿布長度方向的中心線。
本實施方式的尿布1的收束力優選主要利用配置于第1區域71的第1彈性部件71a。換句話說,與以往的短褲型尿布不同,不必將配置于腰開口部5的彈性部件所產生的收束力用作將尿布1固定于穿戴者身體的主要手段。相反,本發明人等確認,如果提高腰開口部5的收束力,則會助長尿布1的錯位下掉。由此觀點出發,在本實施方式的尿布1中,優選將尿布穿戴時的腰開口部5的壓力平均值設定為低于以往的短褲型尿布的值即0.3~1.5kPa。該壓力優選比尿布穿戴時的第1區域71的壓力平均值低0.5~1.0kPa。另外,通過使尿布穿戴時的腰開口部5的壓力在上述范圍內,則具有在穿戴尿布1時容易擴大腰開口部5,從而容易進行穿戴操作的優點。如果為0.3kPa以下,則往往產生穿戴前的尿布1的自然長度增大、作為衣服看上去不美觀等不良情況。
尿布穿戴時的腰開口部5的壓力平均值更優選為0.4~1.2kPa、進一步優選為0.4~1.0kPa時,可以更有效地防止尿布1的錯位下掉。腰開口部5的壓力可通過與上述第1區域71的壓力的測定方法相同的方法測定。即,在尿布1的腰開口部5中插入(穿戴)周長為500mm的圓筒,使穿戴壓測定裝置的氣囊中心位于尿布長度方向上距離腰開口部的前端部15mm的位置上,測定穿戴壓。測定沿著圓周方向以50mm間隔分10個點進行,以其平均值作為腰開口部的壓力。如圖9(a)和(b)所示,腹側的腰開口部的端緣位置和背側的腰開口部的端緣位置不一致時,以腹側和背側相重合的區域中最靠近端部的位置作為腰開口部。腰開口部5的壓力可以通過例如調整腰部彈性部件51的材料、粗細、伸長率或配設間隔來控制。再者,腰開口部5的壓力落入第1區域71的壓力范圍時,該位置包含在第1區域71中。
在尿布1中,優選實質上沿著腿開口部以伸長狀態配置有彈性部件61a、61b。而且,尿布穿戴時的腿開口部6的壓力平均值優選為1.0~2.4kPa,特別優選為1.2~2.2kPa。由于尿布穿戴時的腿開口部6的壓力在上述范圍內,因此腿開口部6的開口端可以適當地吻合于穿戴者的腹股溝部,可以有效地防止液體從穿戴者的腿周圍的滲漏。另外,即便穿戴時由于排尿和排便引起的尿布1的襠部重量增加,也可以防止襠部的吸收體與穿戴者的身體分開,防止穿戴中的尿布1的外觀變差和尿液及糞便的滲漏。結果,可以得到能將穿戴狀態的尿布1保持在良好狀態等的效果。
用下述方法測定腿開口部的穿戴壓。裝置和氣囊與腰開口部的測定相同。在尿布1的腿開口部6中插入(穿戴)周長為300mm的圓筒,在配置有彈性部件61a、61b的部位上,沿著圓周方向以50mm間隔進行6個點的測定。當存在多條彈性部件61a、61b時,在配置有該彈性部件的區域的寬度中心點進行測定。以右腿和左腿共計12點的平均值作為腿開口部6的穿戴壓。對于完全或部分沒有腿部彈性部件61a、61b的尿布而言,以對應部位的配置了側部折邊彈性部件81的區域的穿戴壓作為腿開口部的穿戴壓。使圓筒周長為300mm的理由是因為穿戴本實施方式尿布1的主要對象者的幼兒的腹股溝部(腿根部)的周長平均值大致為300mm。
進而,在本實施方式的尿布1中,尿布穿戴時的第1區域71、腰開口部5和腿開口部6以外的區域,例如位于第1區域71與腿開口部6之間的第2區域72的壓力平均值優選為0.2~0.8kPa,更優選為0.3~0.6kPa。由此,可以以適當的壓力使尿布1緊貼在穿戴者的身體上,可以有效地防止液體滲漏。在穿戴尿布1時,第2區域72接觸于穿戴者的髂骨區域的下側區域(下腹部)。第2區域72的寬度(即,沿著尿布1的長度方向的第2區域72的長度)W2優選為40~70mm,特別優選為45~65mm。
與此相關,在尿布1中,當比較尿布穿戴時的腰開口部5、第1區域71和第2區域72的壓力時,優選第1區域71的壓力最高、腰開口部5的壓力次之、第2區域72的壓力最低。通過將各部位的壓力設定成此種順序,不僅能夠有效地防止穿戴中尿布1的錯位下掉,而且尿布1可以舒適地緊貼在穿戴者的身體上,有效地防止液體滲漏。
在第1發明中,作為吸收性芯6還可以使用圖6所示實施方式以外的方式。例如,在圖6所示的實施方式中,吸收性芯4在其長度方向上分割為3個,但是分割體的左右兩側的分割體只要可以與外包覆材料分開即可,分割數不限于3個,也可分割成4個以上。
另外,只要吸收性芯4在其寬度方向兩側邊部附近能夠與尿布主體分開,則吸收性芯4的形狀并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例如,如圖10(a)所示,吸收性芯4可以是下部吸收體42和配置在其上的上部吸收體41形成的兩層結構。上部吸收體41為大致T字形。下部吸收體42具有大于上部吸收體42的尺寸,作為整體具有縱長的矩形。下部吸收體42沿著其長度方向具有一對非纖維層壓部43。非纖維層壓部43在下部吸收體42的長度方向上延伸。非纖維層壓部43并不延伸至下部吸收體42的長度方向的各端緣,僅在下部吸收體42的長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上形成。因此,非纖維層壓部43的各端部和下部吸收體42的長度方向的各端緣42a之間成為沒有非纖維層壓部的纖維層壓部44、44。
各非纖維層壓部43形成在相對于下部吸收體42的縱中心線左右對稱的位置上。非纖維層壓部43具有由直線部45和連接于該直線部45的各端部的圓弧部46所劃分的大致弓形的細長形狀。在各非纖維層壓部43中,其直線部45位于下部吸收體42的寬度方向靠外側,圓弧部46位于下部吸收體42的寬度方向靠內側。
另一方面,成為大致T字形的上部吸收體41的腳部41a位于下部吸收體42的非纖維層壓部43之間的部位。腳部41a的長度與非纖維層壓部43的長度大致相同。上部吸收體41的頭部41b位于下部吸收體42的一個纖維層壓部44上。頭部41b的寬度比下部吸收體42的寬度窄一些。而且,在吸收性芯4中,上部吸收體41的頭部41b所在之側配置于尿布的背側。
就本實施方式的吸收性芯4而言,在下部吸收體42中,比非纖維層壓部43更位于寬度方向外側的部分相當于圖6所示吸收性芯的左右兩側的分割體4a、4c。另外,在下部吸收體42中,位于非纖維層壓部43之間的部分以及上部吸收體41的腳部41a相當于圖6所示吸收性芯的中央部的分割體4b。根據本實施方式的吸收性芯4,由于非纖維層壓部43具有上述的大致弓形的形狀,因此在下部吸收體42中,比非纖維層壓部43更位于寬度方向外側的部分的豎起性變得良好。
作為圖10(a)~(c)所示實施方式的吸收性芯的變形例,還可以使用圖11(a)和(b)所示實施方式的吸收性芯4。圖11(a)和(b)所示實施方式的吸收性芯4是僅由圖10(a)~(c)所示實施方式的吸收性芯中的下部吸收體構成的。在本實施方式的吸收性芯中,由于沿著吸收性芯4的長度方向形成了一對呈大致弓形的細長的非纖維層壓部43,因此比非纖維層壓部43更位于寬度方向外側的部分的豎起性變得良好。
另外,圖12(a)和(b)所示實施方式的吸收性芯4為圖11(a)和(b)所示吸收性芯的變形例,非纖維層壓部43并非是閉合的形狀。而且,在長度方向上延伸的左右分割體4a、4c為在它們的一個端部處與中央的分割體4b相連接的狀態。另外,在圖12(c)所示實施方式的吸收性芯4中,在矩形狀的吸收性芯4的左右兩側邊部分別形成有多個凹口4d,位于凹口4d之間的吸收性芯4可與尿布主體分開。進而,在圖12(d)和(e)所示實施方式的吸收性芯4中,吸收性芯4為上層4e和下層4f的兩層結構。上層4e和下層4f各自的形狀為,在將兩者重疊的狀態下,在吸收性芯4的左右兩側邊部分別形成有多個凹口4d,且位于凹口4d之間的吸收性芯4可與尿布主體分開。
接著,參照圖13和圖14說明第2發明的實施方式。另外,對于未對第2發明進行特別說明的方面,可以適當采用上述第1發明的相關說明。另外,在圖13和圖14中,與圖1~圖12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符號表示。
圖13(a)和(b)表示了短褲型一次性尿布的外包覆材料的展開狀態的俯視圖。圖13(a)和圖13(b)為相同圖,為了容易觀察圖面將符號分開表示。本實施方式的尿布的立體圖和組裝尿布前的狀態的分解立體圖與在第1發明中說明過的短褲型一次性尿布的實施方式相同。因此,對于該立體圖和分解立體圖可以參照圖1和圖2。此外,在以下說明中,所謂的假想展開圖是指將短褲型尿布在其正側面的位置上沿縱方向假想地切斷并展開后得到的圖。另外,所謂的假想縱切斷線是指將短褲型尿布在其正側面的位置上沿縱方向假想地切斷時的線。
在本實施方式的尿布1中,在尿布1的正側面位置上設置有側邊密封部S。因此,將尿布1在其正側面的位置上沿縱方向假想地切斷并展開后得到的假想展開圖的形狀與外包覆材料11的展開圖的形狀一致。另外,假想縱切斷線與沿縱方向通過側邊密封部S上的線一致。
如圖13(a)所示,在本實施方式的尿布1中,在上述假想展開圖、即本實施方式的尿布1的外包覆材料11的展開圖的前側部上,假想縱切斷線、即通過側邊密封部上的縱線S1和與其交叉的腿洞所成的角θ1小于90度。即,尿布1的腹側部A中的腿洞形狀為凹向內側的凹狀。該角度優選為50~85度。另一方面,在外包覆材料11的展開圖的后側部上,腿洞比直線P1-P2更朝向外側而成為凸狀,該直線P1-P2是連接通過側邊密封部上的縱線S2的下端部的位置P1和長度方向中央線U與腿洞的交點位置P2的直線。
如上所述,在本實施方式的尿布1中,腹側部A的腿洞成為凹向內側的凹狀,同時背側部C的腿洞成為朝向外側的凸狀。該形狀是通過上述的設計方法得到的形狀,這種特異形狀的腿洞極好地吻合于穿戴者的腹股溝部。結果,穿戴狀態時的尿布1的外觀變得極為良好。特別是,尿布1的襠部C在外觀上變得利落。另外,由于防止了在穿戴者的腿周圍產生空隙,因此在尿布1的腿洞上配置彈性部件時,可以降低其收束力。另外,不易引起在尿布1的穿戴過程中由于穿戴者的動作等引起的尿布1的錯位下掉、以及由腿洞后側部的錯位上竄導致的臀部露出。特別是,不易引起尿布1的襠部C的肥大。由于可以降低尿布1的腿洞的收束力以及不易引起錯位下掉和錯位上竄,因此也不易妨礙穿戴者的動作。
此外,背側部C的腿洞成為朝向外側的凸狀的含義不僅限于圖13(a)所示的形狀,還包括整體并非凸狀而部分具有凸狀部的形狀,例如也包括圖14(a)~(c)所示的形狀。
從使腿洞更加良好地吻合于穿戴者的腹股溝部的觀點出發,在外包覆材料11的展開圖的后側部上,如圖13(a)所示,使凸狀部上的直線P1-P2與腿洞之間的距離為最大時在該直線P1-P2上的位置(圖中用P3表示)比該直線P1-P2的中點(圖中用P4表示)更靠近外包覆材料11的展開圖的中央側。也就是說,由于呈凸狀的腿洞的頂點位于靠近尿布襠部C的位置(比直線P1-P2的中點P4更靠近假想展開圖的中央側),因此可以使腿洞進一步良好地吻合于穿戴者的腹股溝部。
同樣,從使腿洞更加良好地吻合于穿戴者的腹股溝部的觀點出發,如圖13(a)所示,將位置P3與直線P1-P2的中點P4之間的距離設定為0~50mm,所述位置P3是凸狀部上的直線P1-P2與腿洞之間的距離為最大時在該直線P1-P2上的位置。上述距離優選為0~30mm,特別優選為0~20mm。
為了使腿洞良好地吻合于穿戴者的腹股溝部,尿布1的腹側部A和背側部B的平衡也很重要。詳細地說,如圖13(a)所示,將從縱線S1的下端部至該展開圖中的最小寬度部的長度T1、以及從縱線S2的下端部至該展開圖中的最小寬度部的長度T2之比即T1∶T2設定為25∶75~40∶60,所述縱線S1通過外包覆材料11的展開圖中的前側部的側邊密封部上,所述縱線S2通過外包覆材料11的展開圖中的后側部的側邊密封部上。上述比值優選為T1∶T2=30∶70~35∶65。如果T1和T2之比在該范圍之外,則腿洞不會沿著腹股溝部的立體形狀而吻合于腹股溝部,為了防止在尿布與穿戴者的身體之間產生空隙,則必須在尿布上配置具有過強收束力的彈性部件,同時穿戴狀態下的尿布外觀變差。此外,最小寬度部不限定在一個位置,當最小寬度部以同樣寬度在長度方向上延伸時,將該同樣寬度部分的長度方向上1/2長度的位置定義為最小寬度部。
本發明人等發現,為了使即便穿戴者活動腿洞的位置也正確吻合于穿戴者的腹股溝部,有利的是在外包覆材料11的展開圖的后側部上,腿洞的周邊部可以在與該周邊部垂直的方向上伸縮。為了達到該目的,如圖13(a)所示,優選在后側部的腿洞周邊部的外層無紡布和內層無紡布之間配置彈性部件E,賦予該部位伸縮性。此時,對于彈性部件E的排列方向,與外包覆材料11的展開圖中的寬度方向中心線V所成角θ2優選為10~90度,更優選為30~60度。由此,即便穿戴者活動,由于該部位隨著伴隨腿部運動的皮膚伸縮而柔軟地伸縮,因此可以防止該部位的肥大、以及由該部位的錯位上竄所導致的臀部露出等。結果,穿戴狀態下的尿布1的穿戴舒適感和外觀進一步提高。
從進一步提高穿戴狀態下的尿布的外觀的觀點出發,如圖13(a)所示,在外包覆材料11的展開狀態下,使通過前側部的側邊密封部上的縱線S1的下端部與通過后側部的側邊密封部上的縱線S2的下端部之間的距離、即在前面第1發明中說明過的下端間距離M優選為210~280mm,特別優選為230~270mm,進一步優選為230~260mm。
另外,為了使穿戴者的胯間部存在適當量(長度或面積)的吸收性芯4,提高尿布襠部C的外觀,與之前說明的第1發明同樣,優選將尿布襠部C的最小寬度部的寬度、即展開狀態的外包覆材料11的長度方向中央部的最小寬度部的寬度N(參照圖13(a))設定為50~150mm、特別優選為60~140mm、進一步優選為60~120mm。
在本實施方式的尿布1中,通過將之前說明的第1區域71上的尿布1穿戴時的壓力優選為1.1~2.5kPa、更優選為1.1~2.0kPa、進一步優選為1.2~1.8kPa,可以防止尿布1的錯位下掉,進一步提高穿戴狀態下的尿布1的外觀。該理由與之前說明的第1發明的情況相同。第1區域71優選形成在穿戴尿布1時與穿戴者的髂骨區域相接觸的部位上。第1區域71上的尿布1穿戴時的壓力的測定方法如前所述。
在本實施方式的尿布1中,如圖13(b)所示,優選使第1區域71的寬度(即,沿著尿布1的長度方向的第1區域71的長度)W1為15~35mm。該理由與之前說明的第1發明的情況相同。如果該寬度W為20~35mm、特別是25~30mm,則可更有效地防止尿布1的錯位下掉,并且能夠進一步提高穿戴狀態下的尿布1的外觀和尿布1的穿戴操作性(穿戴容易性等)。
如圖13(b)所示,通過在尿布1的展開狀態下使腹側部A的第1區域71的中心位置(沿尿布的1長度方向的中心位置)與尿布1的長度方向中心線CL之間的距離K1為180~220mm、且在尿布1的展開狀態下使背側部B的第1區域71的中心位置(沿尿布1的長度方向的中心位置)與尿布1的長度方向中心線CL之間的距離K2為180~220mm,可以使第1區域71順利地接觸于穿戴者的髂骨區域。該理由與之前說明的第1發明的情況相同。通過將距離K1和K2更加優選設定為185~215mm、進一步優選設定為190~215mm,可以使第1區域71更加順利地接觸于穿戴者的髂骨區域。
本實施方式的尿布1也與第1發明的尿布同樣,優選使尿布的收束力主要利用配置于第1區域71的第1彈性部件71a。由此觀點出發,在本實施方式的尿布1中,優選使尿布穿戴時的腰開口部5的壓力為低于以往的短褲型尿布的值,即0.3~1.5kPa。該壓力優選小于尿布穿戴時的第1區域71的壓力。如果將尿布穿戴時的腰開口部5的壓力更加優選設定為0.4~1.2kPa、進一步優選設定為0.4~1.0kPa,則可更加有效地防止尿布1的錯位下掉。
本實施方式的尿布1與第1發明的尿布相同,優選使尿布穿戴時的腿開口部6的壓力為1.0~2.4kPa,特別優選為1.2~2.2kPa。其理由與第1發明的情況相同。腿開口部的穿戴壓的測定方法如前所述。
另外,本實施方式的尿布1與第1發明的尿布同樣,尿布穿戴時的第1區域71、腰開口部5和腿開口部6以外的區域,例如位于第1區域71和腿開口部6之間的第2區域72的壓力優選為0.2~0.8kPa,更優選為0.3~0.6kPa。其理由與第1發明的情況相同。第2區域72在穿戴尿布1時接觸于穿戴者的髂骨區域的下側區域(下腹部)。如圖13(b)所示,第2區域72的寬度(即沿著尿布1的長度方向的第2區域72的長度)W2優選為40~70mm,特別優選為45~65mm。
與此相關,本實施方式的尿布1也與第1發明的尿布同樣,在比較尿布穿戴時的腰開口部5、第1區域71和第2區域72的壓力時,優選第1區域71的壓力最高、腰開口部5的壓力次之、第2區域72的壓力最低。其理由與第1發明的情況相同。
在第2發明的尿布中,優選存在于穿戴者的胯間部的吸收性芯的尺寸在長度方向上和寬度方向上均減小。即,優選存在于穿戴者的胯間部的吸收性芯的量減少。但是,這可能會引起尿布吸收容量的下降。為了防止該問題,在第2發明的尿布中也與之前所述第1發明的尿布同樣,優選使用圖6所示形狀的吸收性芯。
在第2發明中使用圖6所示形狀的吸收性芯4時,優選將穿戴中的吸收性芯4的實質上的寬度(吸收性芯與尿布主體的粘接寬度)設定為20~90mm。從穿戴時襠部的吻合性、以及防止肥大的觀點出發,更優選為20~80mm,進一步優選為30~70mm。另外,優選將尿布1的穿戴前的吸收性芯4的寬度(左右分割體分開前的寬度)設定為50~150mm。從襠部的吸收性能的觀點出發,更優選為60~150mm,進一步優選為70~140mm。
在第2發明中,也可以使用圖10、圖11和圖12(a)~(e)所示形狀的吸收性芯代替圖6所示形狀的吸收性芯。
以上,根據其優選實施方式說明了本發明(第1發明和第2發明),但本發明的范圍并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例如,在第1發明和第2發明中,可以僅使外包覆材料11中的內層無紡布13和外層無紡布12的任何一方為防水性無紡布。另外,在通過側部折邊8可確保充分的防漏性時,內層無紡布13和外層無紡布12兩者也均可以使用透水性無紡布。
另外,在第2發明的圖13(a)和(b)所示實施方式的尿布中,由于側邊密封部S位于尿布1的正側面位置上,因此假想展開圖與外包覆材料11的展開圖一致,但第2發明也可同樣適用于側邊密封部的位置比尿布的正側面位置更偏靠前側或后側的尿布(例如在背景技術項中說明的日本專利申請特開平9-66071號公報中記載的尿布)。
實施例以下通過實施例更加詳細地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的范圍不受下述實施例的限定。
制作圖1~圖3所示的短褲型尿布。吸收體主體10的正面片材2由單位面積質量為25g/m2的親水性熱風法無紡布構成。背面片材3由單位面積質量為20g/m2的聚乙烯片材構成。另外,外包覆材料11的外層無紡布11由單位面積質量為25g/m2的防水性熱風法無紡布構成,內層無紡布由單位面積質量為18g/m2的防水性紡粘法無紡布構成。由各彈性部件產生的壓力通過改變彈性材料的種類和伸長率進行調整。所得尿布的各值示于表1中。
將所得的尿布穿戴在1~2歲的3名幼兒身上,按照以下標準由母親評價此時的穿戴性和穿戴狀態。結果示于表1中。
(1)尿布在穿戴狀態下的襠部的肥大○不煩擾△稍微有些煩擾×煩擾(2)尿布在穿戴狀態下的活動容易性○容易活動△活動稍有困難×難以活動(3)在尿布上穿上褲子的容易性○容易穿上
△比較容易穿上×難穿上(4)在尿布上穿上褲子時的襠部肥大○不煩擾△稍微有些煩擾×煩擾(5)穿戴60分鐘后的尿布的錯位下掉○無錯位△稍有錯位×有錯位表1
由表1所示結果可知,各實施例的尿布在其穿戴狀態下不會產生肥大,活動容易。另外,還可知在尿布上容易穿上褲子,褲子上不會產生肥大。而且也沒有尿布的錯位下掉。與此相對照,就尿布襠部的最小寬度部的寬度較大的比較例1的尿布而言,在尿布及在其上穿有的褲子的襠部會產生肥大,并且難以活動,易錯位下掉。比較例2的尿布由于下端間距離大,因此與比較例1的尿布相比較,在尿布及在其上穿有的褲子的襠部更加產生肥大。比較例3的尿布由于尿布襠部的最小寬度部的寬度較大而且下端間距離也較大,因此所有的評價項目均差。
制作圖1、圖2和圖13(a)和(b)所示的短褲型尿布。吸收體主體10的正面片材2由單位面積質量為25g/m2的親水性熱風法無紡布構成。背面片材3由單位面積質量為20g/m2的聚乙烯片材構成。外包覆材料11的外層無紡布11由單位面積質量為25g/m2的防水性熱風法無紡布構成,內層無紡布由單位面積質量為18g/m2的防水性紡粘法無紡布構成。所得的尿布的各值示于表2。
將所得的尿布穿戴在3名1~2歲的幼兒身上,進行以下評價。結果示于表2。
(1)穿戴60分鐘后腿周圍的橡膠痕跡○無橡膠痕跡△稍有橡膠痕跡×有橡膠痕跡(2)穿戴60分鐘后腰圍上的錯位○無錯位△稍有錯位×有錯位(3)穿戴60分鐘后腿洞后側部的錯位上竄○無錯位上竄△稍有錯位上竄×有錯位上竄表2
如表2所示結果可知,在各實施例的尿布中,腿周圍沒有被過度地收束,并且可防止腰圍上尿布的錯位下掉以及腿洞后側部的錯位上竄。與此相對照,在腿洞形狀脫離本發明范圍的比較例4~7的尿布中,腿周圍被過度收束(比較例4),并且產生腰圍上尿布的錯位下掉以及腿洞后側部的錯位上竄(比較例5~7)。
第1發明的短褲型一次性尿布在穿戴狀態下襠部不肥大,尿布的外觀利落。因此不會妨礙穿戴者的活動,特別是腿部的活動,另外,在尿布的穿戴中不易發生由于穿戴者的動作等引起的尿布的錯位下掉。結果也不易引起尿液和糞便滲漏。并且在尿布上容易穿上外褲或褲子等外衣,穿上后的外衣也具有利落的外觀。
在第2發明的短褲型一次性尿布中,尿布的襠部正好沿著穿戴者的腹股溝部,尿布的襠部具有利落的外觀。另外,為了防止在穿戴者的腿周圍產生縫隙而在腿洞上配置彈性部件時,可以降低其收束力。另外,在尿布的穿戴中不易發生由于穿戴者的動作等引起的尿布的錯位下掉、以及腿洞后側部的錯位上竄導致的臀部露出。特別是不易發生尿布的襠部肥大。由于可以降低腿洞的過度收束力以及不易發生尿布的錯位下掉和錯位上竄,因此也不易妨礙穿戴者的活動。
權利要求
1.一種短褲型一次性尿布,在該尿布上形成有腰開口部和一對腿開口部,其中,在所述尿布的展開狀態下,長度方向前側部的折翼部的下端邊緣與后側部的折翼部的下端邊緣之間的距離設定為210~280mm,同時所述尿布的長度方向中央部附近的最小寬度部的寬度設定為50~160mm。
2.如權利要求
1所述的短褲型一次性尿布,其中,吸收性芯在其寬度方向兩側邊部附近可以與尿布主體分開,同時在可分開的部分之間固定于尿布主體上。
3.如權利要求
1或2所述的短褲型一次性尿布,其中,在分別位于尿布的腹側部及背側部的所述腰開口部和所述腿開口部之間存在將尿布穿戴時的壓力設定為1.1~2.5kPa的區域,且該區域的寬度為15~35mm。
4.如權利要求
3所述的短褲型一次性尿布,其中,在所述尿布的展開狀態下,從長度方向中心線至腹側部的所述區域的中心位置之間的距離為180~220mm,且從長度方向中心線至背側部的所述區域的中心位置之間的距離為180~220mm。
5.如權利要求
3或4所述的短褲型一次性尿布,其中,所述區域主要存在于尿布的左右兩側邊和所述吸收體的左右兩側邊之間。
6.如權利要求
3~5中任一項所述的短褲型一次性尿布,其中,所述區域形成在穿戴尿布時與穿戴者的從髂骨嵴到髂前上棘之間的部位接觸的部位上。
7.如權利要求
1~6中任一項所述的短褲型一次性尿布,其中,尿布穿戴時的所述腰開口部的壓力設定為0.3~1.5kPa。
8.一種短褲型一次性尿布,在該尿布上形成有腰開口部和一對腿開口部,其中,當考慮將所述尿布在其正側面的位置上沿縱方向假想地切斷并展開后得到的假想展開圖時,在前側部上,假想縱切斷線和與其交叉的腿洞所成的角小于90度;在后側部上,腿洞比直線P1-P2更朝向外側成為凸狀,該直線P1-P2是連接假想縱切斷線的下端部的位置P1和長度方向中央線與腿洞的交點位置P2的直線,另外,在所述凸狀部上,直線P1-P2與腿洞之間的距離為最大時在該直線P1-P2上的位置比該直線P1-P2的中點更靠近假想展開圖的中央側,且該位置與中點的距離為0~50mm;從前側部的假想縱切斷線的下端部至假想展開圖中的最小寬度部之間的長度T1與從后側部的假想縱切斷線的下端部至假想展開圖中的最小寬度部之間的長度T2之比T1∶T2為25∶75~40∶60。
9.如權利要求
8所述的短褲型一次性尿布,其中,當考慮所述假想展開圖時,前側部的假想縱切斷線的下端部與后側部的假想縱切斷線的下端部之間的距離為210~280mm。
10.如權利要求
8或9所述的短褲型一次性尿布,其中,所述外包覆材料的后側部的腿洞的周邊部在與該周邊部垂直的方向上可以伸縮。
11.如權利要求
8~10中任一項所述的短褲型一次性尿布,其中,所述外包覆材料的后側部的腿洞的凸狀部的頂點位于比直線P1-P2的中點更靠假想展開圖的中央側的位置上。
專利摘要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尿布的襠部正好沿著穿戴者的腹股溝部、尿布的襠部具有利落的外觀的短褲型一次性尿布。本發明的短褲型一次性尿布(1)具備腰開口部(5)和一對腿開口部(6)。在尿布(1)的展開狀態下,長度方向前側部的折翼部(F)的下端邊緣和后側部的折翼部(F)的下端邊緣之間的距離(M)為210~280mm。另外,尿布(1)的長度方向中央部附近的最小寬度部的寬度(N)為50~160mm。
文檔編號A61F13/15GK1993094SQ200580025768
公開日2007年7月4日 申請日期2005年7月21日
發明者金井妙子, 佐佐木純, 大塚美智子 申請人:花王株式會社導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