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醫(yī)療康復器材設備技術領域,更具體的說涉及一種醫(yī)療康復用走路機構。
背景技術:
:
現有的走路康復機器中,有一些采用的是人在皮帶輪上走,通過皮帶運行進行帶動走路,其效果一般,而且對于年齡較小的兒童來說,此類設備沒有吸引力,兒童不愿意進行走路康復運動。
技術實現要素:
:
本發(fā)明的目的就是針對現有技術之不足,而提供一種醫(yī)療康復用走路機構,它采用人的走動帶動圓形筒體進行滾動,實現康復運動,其結構簡單,效果好。
本發(fā)明的技術解決措施如下:
一種醫(yī)療康復用走路機構,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兩側中部固定有支撐板,圓形筒體橫向放置設置在兩個支撐板之間,底板的左右兩側固定有豎直支撐板,豎直支撐板的上部內側壁上鉸接有上滾動輥體,上滾動輥體壓靠在圓形筒體的外側壁上,底板的中部左右兩側鉸接有下滾動輥體,下滾動輥體壓靠在圓形筒體的外側壁上,圓形筒體夾持在上滾動輥體和下滾動輥體之間,兩個支撐板的內側壁上固定有自潤滑耐磨塊,自潤滑耐磨塊壓靠在圓形筒體的端面上;
圓形筒體中插套有握持桿,握持桿設置在兩個支撐板上。
所述握持桿固定在兩個支撐部上,支撐部固定在調節(jié)桿上,調節(jié)桿的底端具有螺接部,螺接部插套在兩個支撐板上固定有的橫向梁上具有的通孔中,螺接部的底端螺接有兩個相互壓靠的螺母,上方的螺母壓靠在橫向梁的底面上。
所述豎直支撐板的中部前后兩側的內側壁上固定有側限位板,側限位板的內側壁上固定有限位自潤滑塊,限位自潤滑塊壓靠在圓形筒體的端面上。
所述豎直支撐板的上部內側壁的前后兩側固定有連接塊,上滾動輥體的兩端鉸接在對應的兩個連接塊上。
所述底板的中部的左右兩側的前后端固定有下連接塊,下滾動輥體的兩端鉸接在對應的下連接塊上。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它采用人的走動帶動圓形筒體進行滾動,實現康復運動,其結構簡單,而且造型特殊,容易吸引兒童注意,而使得兒童愿意進行康復運動,從而提高兒童的康復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局部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見圖1至圖2所示,一種醫(yī)療康復用走路機構,包括底板10,所述底板10的兩側中部固定有支撐板11,圓形筒體20橫向放置設置在兩個支撐板11之間,底板10的左右兩側固定有豎直支撐板12,豎直支撐板12的上部內側壁上鉸接有上滾動輥體13,上滾動輥體13壓靠在圓形筒體20的外側壁上,底板10的中部左右兩側鉸接有下滾動輥體14,下滾動輥體14壓靠在圓形筒體20的外側壁上,圓形筒體20夾持在上滾動輥體13和下滾動輥體14之間,兩個支撐板11的內側壁上固定有自潤滑耐磨塊111,自潤滑耐磨塊111壓靠在圓形筒體20的端面上;
圓形筒體20中插套有握持桿21,握持桿21設置在兩個支撐板11上。
進一步的說,所述握持桿21固定在兩個支撐部22上,支撐部22固定在調節(jié)桿23上,調節(jié)桿23的底端具有螺接部24,螺接部24插套在兩個支撐板11上固定有的橫向梁15上具有的通孔中,螺接部24的底端螺接有兩個相互壓靠的螺母25,上方的螺母25壓靠在橫向梁15的底面上。
進一步的說,所述豎直支撐板12的中部前后兩側的內側壁上固定有側限位板16,側限位板16的內側壁上固定有限位自潤滑塊17,限位自潤滑塊17壓靠在圓形筒體20的端面上。
進一步的說,所述豎直支撐板12的上部內側壁的前后兩側固定有連接塊131,上滾動輥體13的兩端鉸接在對應的兩個連接塊131上。
進一步的說,所述底板10的中部的左右兩側的前后端固定有下連接塊141,下滾動輥體14的兩端鉸接在對應的下連接塊141上。
本實施例在使用時,康復人員站在圓形筒體20中,手握持握持桿21,然后,通過腳步走動,帶動圓形筒體20轉動,實現運動,其中,通過擰松螺母25,調節(jié)握持桿21的上下高度,然后,再將螺母25擰緊,使得上方的螺母25壓靠在橫向梁15的底面上即可,從而使得握持桿21的高度得到調節(jié),滿足不同高度的使用者使用。
本實施例中采用的結構為圓形筒體20,其結構簡單,造型特殊,容易吸引兒童注意,而使得兒童愿意進行康復運動,從而提高兒童的康復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