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中醫學領域,尤其是一種治療手癬的外用中藥組合物。
背景技術:
手癬亦稱鵝掌風,是一種常見的易發于手掌的頑固性皮膚病,任何年齡均易發病,隨年齡增長,發病率增高。初起皮下一個個小水泡,瘙癢,以后疊起白皮漸脫屑,日久皮膚粗糙變厚,入冬皴裂,痛癢;若日久不愈可蔓延至指甲,嚴重影響健康與工作。
鵝掌風的治療方法較多,每種方法都有其優缺點。目前國內外對鵝掌風西醫治療為抗真菌藥內服外用,有一定的療效,但復發率高,存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本發明提出一種使用簡便、效果顯著、安全價廉的外用中藥組合物。
具體中藥原料及重量配比為:火麻仁油250份、紫草60份、當歸30份、黃蠟30份、苦參20份、白鮮皮20份、赤芍20份。
本發明原料藥的藥理功效如下:
火麻仁油:《中國藥典》味甘,性平,歸脾、胃、大腸經,具有潤燥通便等功效,用于陰虛腸燥等證。
紫草:《中國藥典》味甘、咸,性寒,歸心、肝經,具有涼血活血,解毒透疹等功效,用于斑疹、麻疹不透、癰疽疼痛、濕疹瘙癢等證。
當歸:《中國藥典》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等功效,用于心肝血虛、痛經閉經、跌撲損傷、風寒痹痛、胎產諸疾等。
黃蠟:《中國藥典》味甘,性淡平,歸脾、胃、大腸經,具有收澀、斂瘡、生機、止痛等功效,用于潰瘍不斂、臁瘡糜爛、風疹、疥癬等。
苦參:《中國藥典》味苦,性寒,歸心、肝、胃、大腸、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殺蟲、利尿等功效,用于濕熱瀉痢、帶下陰痛、風疹、疥癬等證。
白鮮皮:《中國藥典》味苦,性寒,歸脾、胃、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祛風解毒等功效,用于濕熱瘡毒、疥癬瘙癢等證。
赤芍:《中國藥典》味苦,性微寒,歸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等功效。
本發明具有養血潤燥、祛風止癢、化濕解毒之功效,可治愈鵝掌風疾病。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配方簡單、使用方便、效果顯著、無副作用、不易復發等優點。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將火麻仁油250g置爐灶上燒開,將紫草60g、當歸30g、苦參20g、白鮮皮20g、赤芍20g搗為粗渣后倒入火麻仁油內,用文火慢熬至藥渣均成焦枯色后將藥渣濾出,油濾清繼續文火熬制收縮,然后將黃蠟30g放入油內融化盡既成,晾冷后自然成膏。
將手洗凈晾干后涂上藥膏,一日3次,10天為一療程。病人用藥5~7天后癥狀緩解,可改為一日用藥2次,繼續用藥3個療程。
用藥治療期間,忌辛辣刺激性、酸性、堿性食物及飲料,忌食海鮮,洗手不用肥皂、洗手液等。
以下結合臨床資料及典型病例對本發明的有益效果進一步說明。
一、臨床資料
共110例患者,其中:男46例、女64例;年齡最小6歲,病史最長者6年,最短2個月。
二、治療方法
給予實施例1所述藥膏及方法治療。
三、療效
一般病人用藥5~7天癥狀緩解,3個療程后痊愈,經1~3個療程治療110例不同性別年齡患者中痊愈105例,治愈率95.5%,5例反復發作,其原因為用藥不夠堅持時間,不注意禁忌事項所致。
四、典型病例
患者男,39歲,病史半年,曾用皮炎平治療,病情反復;給予實施例1所述膏劑及方法治療,5天緩解,1療程痊愈,繼續鞏固治療1療程,后隨訪,無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