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中醫學領域,尤其是一種治療痛經的中藥組合物。
背景技術:
痛經發病者多為少、青年女性群體,是婦科門診最常見病癥。痛經分為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兩類,原發性痛經指生殖器官無性病變的痛經,占痛經90%以上,繼發性痛經指由盆腔器質性疾病引起的痛經。主要癥狀維劇烈疼痛、痙攣性疼痛伴有惡心、嘔吐、腹瀉、頭暈、乏力等癥狀,嚴重時面色發白,出冷汗,嚴重影響人身健康與工作。
痛經,中醫認為“不通則痛”或“不榮則痛”為主要病機,濕熱瘀阻、氣血虛弱、腎元不足、氣滯血瘀、寒擰血瘀都是導致痛經根源。目前治療痛經的方法和藥物很多,多為解熱鎮痛劑,有一定的療效,但存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復發率高。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本發明提出一種效果顯著、安全價廉的治療痛經的中藥組合物。
具體中藥原料及重量配比為:黃芪40份、雞血藤20份、白芍15份、當歸12份、川芎10份、小茴香(炒)10份、炮姜10份、元胡(醋)10份、香附(醋)10份、五靈脂10份、赤芍10份、蒲黃10份、肉桂6份、三七3份。
本發明原料藥的藥理功效如下:
黃芪:《中國藥典》味甘,性微溫,歸肺、脾經,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生津養血、行滯通痹、托毒排膿、斂瘡生肌之功效,用于脾氣虛弱、中焦失運、中氣下陷引發的各種疾病。
雞血藤:《中國藥典》味苦、甘,性微溫,歸肝、腎經,有活血、補血調經、通絡之功效,用于肢體乏力、麻木癱瘓、經閉痛經等證。
白芍:《中國藥典》味苦、酸,性微寒,歸肝、脾經,有養血調經、斂陰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陽之功效,用于肝血虧虛、月經不調、陰虛陽亢、血虛風動、拘攣痛經等證。
當歸:《中國藥典》味甘、辛,性溫,歸心、脾經,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功效,用于心肝血虛、痛經閉經、跌撲損傷、風寒痹痛、胎產諸疾等。
川芎:《中國藥典》味辛,性溫,歸肝、膽、心包經,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之功效,用于脅肋脹痛、胸痹心痛、月經不調、閉經痛經等證。
小茴香:《中國藥典》味辛,性溫,歸肝、腎、脾、胃經,有散寒止痛、理氣和中之功效,用于寒疝腹痛、睪丸偏墜脹痛、小腹冷痛、痛經、虛寒氣滯、脘腹脹痛等證。
炮姜:《中國藥典》味苦、澀,性溫,歸脾、肝經,有溫經止血、溫中止痛之功效,用于吐血、便血、崩漏下血、腹痛、腹瀉等證。
元胡:《中國藥典》味辛、苦,性溫,歸肝、脾經,有活血、行氣、止痛之功效,用于氣滯血瘀諸種痛證。
香附:《中國藥典》味辛、微苦、微甘,性平,歸肝、脾、三焦經,有疏肝解郁、理氣寬中、調經止痛之功效。
五靈脂:《中國藥典》味苦、咸、甘,性溫,歸肝經,有通利血脈、活血止痛、散瘀止血之功效,用于瘀血阻滯、胸腹諸痛、血瘀崩漏、吐血、便血等證。
赤芍:《中國藥典》味苦,性微寒,歸肝經,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用于經閉癱瘓、跌打損傷、肝郁脅痛、血痢腹痛等證。
蒲黃:《中國藥典》味甘,性平,歸肝、心包經,有止血化瘀、通淋之功效,用于血淋、崩漏、心腹疼痛、產后瘀痛等證。
肉桂:《中國藥典》味辛、甘,性大熱,歸腎、脾、心、肝經,有補火助陽、引火歸原、散寒止痛、溫經通脈之功效,用于心腹冷痛、陽痿宮冷、閉經痛經等證。
三七:《中國藥典》味甘、微苦,性溫,歸肝、胃經,有散瘀止血、消腫定痛之功效,用于咳血、吐衄、跌打損傷、瘀血腫痛、血瘀下血、婦人血崩等證。
本發明具有益氣和血,溫經散寒,通瘀止痛之功效。其作用機理是補足氣血,溫通經脈,解瘀止痛,使痛經得以根治或緩解疼痛。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成本低廉、安全可靠、服用方便、效果顯著、無副作用等優點。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將黃芪40g、雞血藤20g、白芍15g、當歸12g、川芎10g、小茴香(炒)10g、炮姜10g、元胡(醋)10g、香附(醋)10g、五靈脂10g、赤芍10g、蒲黃10g、肉桂6g置于砂鍋內,注入涼水,沒過藥物約4~5厘米,浸泡2小時;用武火燒開,然后用文火熬25分鐘后,將熬好的藥液過濾倒入碗中,然后再向藥物中注入涼水淹沒藥物3厘米,武火燒開,文火熬25分鐘后,將藥液過濾匯入第一次熬成的藥液中混合均勻;將三七3g磨細。
分開早晚空腹各服一半,三七分一半沖服,7天為一療程。1~3療程可愈。
以下結合臨床資料及典型病例對本發明的有益效果進一步說明。
一、臨床資料
共130例患者,年齡最小14歲,病史最長13年,最短4個月。
二、治療方法
給予實施例1所述湯劑及方法治療。
三、療效
用藥1~3個療程治療,130例不同年齡患者中痊愈117例,痊愈率90%,好轉13例。
四、典型病例
患者21歲,病史半年;給予實施例1所述湯劑及方法治療,1療程痊愈,繼續鞏固治療1療程,后隨訪,無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