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痔瘡治療專用針頭。
背景技術:
痔瘡是一種位于肛門部位的常見疾病,任何年齡都可發病,但隨著年齡增長,發病率逐漸增高,在我國,痔是最常見的肛腸疾病,素有“十男九痔”、“十女十痔”的說法;痔按發生部位的不同分為內痔、外痔、混合痔,無癥狀的痔不需治療,有癥狀的痔無需根治,以非手術治療為主,包括局部用藥治療、口服藥物治療、注射療法、物理療法、膠圈套扎等,其中,注射療法對ⅰ、ⅱ度出血性內痔效果較好,其方法是將硬化劑注射于黏膜下層靜脈叢周圍,使引起炎癥反應及纖維化,從而壓閉曲張的靜脈,1月后可重復治療,但要避免將硬化劑注入黏膜層造成壞死;但對位于較深位置的內痔,注射時難以觀察針頭刺入深度,全靠摸索,難以保證治療效果,如果刺入過深或過淺,都會造成不良后果。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是為了解決現有注射針在進行痔瘡注射療法時難以掌握刺入深度,影響治療效果的問題,提供一種結構簡單,使用安全方便,刺入深度可控,保證治療效果的痔瘡治療專用針頭。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痔瘡治療專用針頭,包括針頭本體,針頭本體設有針尖、針尾,針頭本體內設有注射通道,所述的針頭本體靠近針尖端設有依次連接的刺入段、阻隔段、連接段,所述的刺入段中軸線與連接段中軸線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阻隔段兩端分別與刺入段、連接段形成第一彎角、第二彎角。本方案在針頭端設置刺入段、阻隔段,二者之間形成夾角,這樣,當刺入段刺入病灶后,阻隔段因為夾角的存在,就被擋在病灶外部,可以起到阻止刺入段繼續深入越過黏膜下層和肌層進而刺穿腸壁的作用,同時如果刺入段刺入深度不夠,也可以從外部觀測到阻隔段尚未到達病灶;連接段起到連接針頭刺入段、阻隔段與針尾的作用,把注射液通過注射通道從針尾輸送到針頭刺入段;第一彎角、第二彎角均為圓弧過渡角。
作為優選,所述的針頭本體長度為100-120毫米,所述的刺入段長度為5-10毫米,所述的刺入段與連接段平行且二者之間的間距為2-3毫米。本方案刺入段的長度可按照痔瘡病灶的大小進行調節或選擇。
作為優選,所述的第一彎角、第二彎角的角度大于90°。如果痔瘡較大,刺入段刺入病灶后可能還不夠深入,本方案采用的較大角度的彎角,可以調整角度使得阻隔段也能順著刺入段刺出的針口繼續進入病灶,增加針頭刺入的深度,而連接段此時可以起到阻隔段的作用,防止刺入段過于深入。
因此,本發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結構簡單,使用安全方便;(2)刺入深度可控,保證治療效果。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中:1、針頭本體2、針尖3、針尾4、刺入段5、阻隔段6、連接段7、第一彎角8、第二彎角。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描述。
如圖1所示的實施例中,痔瘡治療專用針頭,包括針頭本體1,針頭本體1設有針尖2、針尾3,針頭本體1內設有注射通道,針頭本體1靠近針尖2端設有依次連接的刺入段4、阻隔段5、連接段6,刺入段4中軸線與連接段5中軸線位于同一平面,阻隔段5兩端分別與刺入段4、連接段6形成第一彎角7、第二彎角8;
針頭本體1長度為100-120毫米,刺入段4長度為5-10毫米,刺入段4與連接段6平行且二者之間的間距為2-3毫米;
第一彎角7、第二彎角8的角度大于90°。
具體使用過程是,根據痔瘡病灶大小選擇好刺入段4長度適合的注射針,使用肛腸鏡觀察病灶位置,將針頭本體1通過肛腸鏡靠近病灶,再將刺入段4刺入病灶,刺入深度通過觀測阻隔段5與病灶的位置確定,因為第一彎角7的存在,阻隔段5會被擋在病灶外部,起到阻止刺入段4繼續深入越過黏膜下層和肌層進而刺穿腸壁的作用,注射液通過注射通道從針尾3輸送到針頭2刺入段4注入病灶;
如果痔瘡較大,刺入段4刺入病灶后可能還不夠深入,可以調整針頭本體1角度使得阻隔段5也能順著刺入段4刺出的針口繼續進入病灶,增加針頭刺入的深度,而連接段6因為第二彎角8的存在,此時可以起到阻隔的作用,防止刺入段4過于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