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化妝品技術領域,具體涉及到一種含海蘿藻精華液的海藻面膜的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面膜是一種清潔、護理、營養面部皮膚的美容護膚品。面膜短時間內隔離空氣及污染物,提升面部皮膚的表面溫度,擴張毛孔,促進汗腺分泌,加速新陳代謝,幫助排除面部油脂及代謝物,從而利于面膜中的功效成分滲入,使皮膚獲得滋養,達到嫩膚、亮膚、美白等效果。產品功能細分和產品安全環保是面膜市場未來的發展趨勢,從天然物質中提取功能活性物質作為原料將成為面膜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的基礎上越來越傾于走向自然,天然環保的面膜備受消費者青睞。目前我國現有市售面膜有一定的化學成分,會對人體的皮膚造成傷害,且精華液不易吸收。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天然成分高、易吸收的含海蘿藻精華液的海藻面膜的制備方法。
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含海蘿藻精華液的海藻面膜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以海藻酸鈉為原料,溶解于去離子水后,制備質量濃度為15%的海藻酸鈉水溶液,通過噴絲孔擠入到氯化鈣水溶液形成絲條,經過牽伸、水洗、干燥后得到海藻酸鈣纖維;
步驟二:海藻酸鈣纖維通過水刺法制備50g.m-2的網孔水刺無紡布面膜基布;
步驟三:海蘿藻洗凈泥沙雜質,于常溫下晾曬干燥,并于-55℃真空冷凍干燥機中干燥24h;
步驟四:海蘿藻粉碎,過60目篩,得海蘿藻粉;
步驟五:取1g海蘿藻粉加入到40ml質量濃度為20%的甲醇液中,100w超聲提取2h,8000r/min離心處理20min,收集上清液,取1g沉淀再重復上述步驟1次,合并兩次上清液,并加入4倍體積的無水乙醇,-20℃冷凍醇沉2h,4℃、10000r/min離心處理20min,取上清液,于40℃條件下旋轉蒸發濃縮至原體積的1/6,得海蘿藻提取物;
步驟六:按質量份數計,將10份甘油、4份丙二醇、1份蠶絲蛋白、0.4份三乙醇胺加入到78份去離子水中,80℃加熱攪拌直至溶解,制成水相液;
步驟七:按質量份數計,將2份海蘿藻提取物、2份甲基硅油、3份單甘脂、1.2份聚氧乙烯去水山梨醇單月桂酸酯、0.4份漢生膠,在80℃條件下攪拌均勻,制成油相液;
步驟八:在不斷攪拌的條件下,將步驟七制得的油相液緩慢的加入到步驟六制得的水相液中,所述的油相液和水相液的質量比為1:9,使用高速分散器攪拌15min,冷卻出料,既得精華液;
步驟九:面膜基布殺菌輻照后,經檢驗合格按照版型裁切折疊后,裝入鋁箔袋輸送到包裝生產線,灌裝機注入精華液后,封口機封口。
優選的,步驟八中所述的高速分散器的攪拌速度為5000r/min。
優選的,步驟四中粉碎是采用ld-y400a高速萬能粉碎機。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海蘿藻具有保濕、抗氧化、延緩衰老的功效。
2)蠶絲蛋白具有修復皮膚組織細胞的功效。
3)本發明的面膜天然成分高、易吸收,且制備方法簡單。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說明。
實施例1
一種含海蘿藻精華液的海藻面膜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一種含海蘿藻精華液的海藻面膜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以海藻酸鈉為原料,溶解于去離子水后,制備質量濃度為15%的海藻酸鈉水溶液,通過噴絲孔擠入到氯化鈣水溶液形成絲條,經過牽伸、水洗、干燥后得到海藻酸鈣纖維;
步驟二:海藻酸鈣纖維通過水刺法制備50g.m-2的網孔水刺無紡布面膜基布;
步驟三:海蘿藻洗凈泥沙雜質,于常溫下晾曬干燥,并于-55℃真空冷凍干燥機中干燥24h;
步驟四:海蘿藻粉碎,過60目篩,得海蘿藻粉;
步驟五:取1g海蘿藻粉加入到40ml質量濃度為20%的甲醇液中,100w超聲提取2h,8000r/min離心處理20min,收集上清液,取1g沉淀再重復上述步驟1次,合并兩次上清液,并加入4倍體積的無水乙醇,-20℃冷凍醇沉2h,4℃、10000r/min離心處理20min,取上清液,于40℃條件下旋轉蒸發濃縮至原體積的1/6,得海蘿藻提取物;
步驟六:按質量份數計,將10份甘油、4份丙二醇、1份蠶絲蛋白、0.4份三乙醇胺加入到78份去離子水中,80℃加熱攪拌直至溶解,制成水相液;
步驟七:按質量份數計,將2份海蘿藻提取物、2份甲基硅油、3份單甘脂、1.2份聚氧乙烯去水山梨醇單月桂酸酯、0.4份漢生膠,在80℃條件下攪拌均勻,制成油相液;
步驟八:在不斷攪拌的條件下,將步驟七制得的油相液緩慢的加入到步驟六制得的水相液中,所述的油相液和水相液的質量比為1:9,使用高速分散器攪拌15min,冷卻出料,既得精華液;
步驟九:面膜基布殺菌輻照后,經檢驗合格按照版型裁切折疊后,裝入鋁箔袋輸送到包裝生產線,灌裝機注入精華液后,封口機封口。
步驟八中所述的高速分散器的攪拌速度為5000r/min。
步驟四中粉碎是采用ld-y400a高速萬能粉碎機。
將本發明實施例1制得的面膜和市面上的同類型面膜的性能對比結果見下表1。
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