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康復訓練用機器人,尤其涉及踝關節康復機器人,具體涉及踝關節康復機器人的傳動機構。
背景技術:
踝關節損傷是一種常見的骨關節損傷,且發生率較高。臨床治療證實:功能性康復訓練可縮短病人康復時間,加速組織愈合,并能有效預防醫治后踝關節不穩引發的二次受傷。功能性康復訓練包括踝關節的背屈、跖屈、內翻和外翻練習,傳統練習是通過醫務人員陪同進行的,隨著科技的發展,踝關節康復機器人也應運而生,不僅解放了醫務人員,更為患者帶來了福音。踝關節康復機器人主要包括傳動機構、驅動機構、控制機構和供電機構,現有的傳動機構通配性差,由于患者個體差異,患者的踝關節轉動中心與傳動機構末端的動平臺的轉動中心不重合,易產生伴隨運動,造成患者二次損傷;同時傳動機構整體構結構復雜,加工制造、裝配和維護較為不便,影響踝關節康復機器人的推廣使用。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了踝關節康復機器人的傳動機構,其能解決現有傳動機構通配性差,易造成患者二次損傷,以及結構復雜,生產和維護成本較高的技術問題。
其技術方案是這樣的,踝關節康復機器人的傳動機構,其特征在于:其包括2r1t并聯機構和二維移動機構;
所述2r1t并聯機構包括動平臺和中間過渡平臺,所述動平臺和所述中間過渡平臺的x軸方向的兩端通過一對對稱設置的第一支鏈連接、兩者y軸方向的兩端通過一對對稱設置的第二支鏈連接,以帶動動平臺沿x軸、y軸轉動和沿z軸移動;
所述二維移動機構包括第三支鏈,所述第三支鏈連接所述中間過渡平臺,以帶動中間過渡平臺和所述動平臺沿x軸、y軸移動。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支鏈包括第一連桿,所述第一連桿的一端通過第一轉動副連接所述中間過渡平臺、所述第一連桿的另一端通過第一移動副與所述第二連桿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二連桿的另一端通過第二移動副與所述第三連桿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三連桿的另一端通過第二轉動副與所述動平臺連接;
所述第二支鏈包括第四連桿,所述第四連桿的一端通過第三轉動副連接所述中間過渡平臺、所述第四連桿的另一端通過第四轉動副連接第五連桿的一端,所述第五連桿的另一端通過第五轉動副連接第六連桿的一端,所述第六連桿的另一端通過第六轉動副連接所述動平臺;
所述第一轉動副、所述第六轉動副的軸線沿y軸設置,所述第二移動副、所述第二轉動副、所述第三轉動副、第四轉動副和第五轉動副的軸線沿x軸設置,所述第一移動副的軸線沿z軸設置。
進一步的,所述第三支鏈包括定平臺,所述定平臺通過第三移動副連接第七連桿一端,所述第七連桿另一端通過第四移動副連接所述中間過渡平臺;
所述第三移動副的軸線沿x軸設置,所述第四移動副的軸線沿y軸設置。
更進一步的,所述第三支鏈設有一對,并呈中心對稱分布。
進一步的,所述動平臺設有腳掌型腔。
本發明通過2r1t并聯機構的二維轉動實現患者踝關節的背屈、跖屈、內翻和外翻練習;通過2r1t并聯機構的z軸移動配合二維移動機構x軸、y軸移動,使得患者踝關節的轉動中心與2r1t并聯機構的二維轉動中心重合,從根本上杜絕伴隨移動的產生,防止對患者造成二次損傷;同時,傳動機構整體結構簡單、穩定性好,加工制造、裝配和維護簡單,能夠促進踝關節康復機器人的推廣使用。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2r1t并聯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1中二維移動機構的仰視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10-動平臺;20-中間過渡平臺,21-平臺框體,22-外支撐桿,23-內支撐桿;30a、30b-第一支鏈,31-第一連桿,32-第一轉動副,33-第一移動副,34-第二連桿,35-第二移動副,36-第三連桿,37-第二轉動副;40a、40b-第二支鏈,41-第四連桿,42-第三轉動副,43-第四轉動副,44-第五連桿,45-第五轉動副,46-第六連桿,47-第六轉動副;50a、50b-第三支鏈,51-定平臺,52-第三移動副,53-第七連桿,54-第四移動副。
具體實施方式
踝關節康復機器人的傳動機構,如圖1~圖3所示,其包括2r1t并聯機構和二維移動機構;
2r1t并聯機構包括動平臺10和中間過渡平臺20,動平臺10和中間過渡平臺20的x軸方向的兩端通過一對對稱設置的第一支鏈30a、30b連接、兩者y軸方向的兩端通過一對對稱設置的第二支鏈40a、40b連接,以帶動動平臺10沿x軸、y軸轉動和沿z軸移動;
二維移動機構包括第三支鏈50a、50b,第三支鏈50a、50b連接中間過渡平臺20,以帶動中間過渡平臺20和動平臺10沿x軸、y軸移動。
第一支鏈30a、30b包括第一連桿31,第一連桿31的一端通過第一轉動副32連接中間過渡平臺20、第一連桿31的另一端通過第一移動副33與第二連桿34的一端連接,第二連桿34的另一端通過第二移動副35與第三連桿36的一端連接,第三連桿36的另一端通過第二轉動副37與動平臺10連接;
第二支鏈40a、40b包括第四連桿41,第四連桿41的一端通過第三轉動副42連接中間過渡平臺20、第四連桿41的另一端通過第四轉動副43連接第五連桿44的一端,第五連桿44的另一端通過第五轉動副45連接第六連桿46的一端,第六連桿46的另一端通過第六轉動副47連接動平臺10;
第一轉動副32、第六轉動副47的軸線沿y軸設置,第二移動副35、第二轉動副37、第三轉動副42、第四轉動副43和第五轉動副45的軸線沿x軸設置,第一移動副33的軸線沿z軸設置。
第三支鏈50a、50b包括定平臺51,定平臺51通過第三移動副52連接第七連桿53一端,第七連桿53另一端通過第四移動副54連接中間過渡平臺20;
第三移動副52的軸線沿x軸設置,第四移動副54的軸線沿y軸設置。
第三支鏈50a、50b設有一對,并以中間過渡平臺20的中心對稱分布,也可僅設一個。
動平臺10包括動平臺主體,動平臺主體開設有腳掌型腔,中間過渡平臺20包括矩形框架主體21,矩形框架主體的內周設有與第四移動副連接的內支撐桿23、其外周設有與第一轉動副32、第三轉動副42連接的外支撐桿22。
上述2r1t并聯機構中可選擇第一支鏈的第一移動副33為主動副,控制動平臺10沿著z軸方向移動;選取第一支鏈的第二轉動副37為主動副或選取第二支鏈的第六轉動副47為主動副,控制動平臺分別繞著x軸或y軸轉動;上述二維移動機構中,選取第三支鏈的第三移動副52、第四移動副54為主動副,控制動平臺分別沿著x軸、y軸移動。最終得到該機構三移兩轉一對一的輸入與輸出運動關系,實現踝關節的背屈、跖屈、內翻、外翻,從而達到康復訓練所需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