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醫療輔助器械領域,涉及一種用于人體器官組織穿刺的輔助定位導向裝置,具體涉及一種全角度穿刺導向裝置。
背景技術:
人體器官組織病變(如腫瘤),有時需要通過穿刺對病灶進行活檢或治療。對病灶穿刺需要對穿刺部位進行定位,通常是借助醫學影像系統定位,如超聲、C臂X光機、DSA、CT及MRI等,但各種影像設備作為定位引導各有利弊、優勢和局限,表現在:
1、超聲:雖然能夠多角度實時定位引導,但易受穿刺部位組織(如骨、氣體)的影響,加上超聲僅顯示平面影像,穿刺過程對穿刺針在人體內的空間關系顯示不夠,而且需要超聲醫師參與;2、X線影像系統:能顯示一定的空間關系,實時監視穿刺過程,但多數情況缺少軟組織及病灶的顯示和分辨;3、CT、MRI:有很好的組織及病灶分辨和測量,但是不能實時監控,多數情況只能在一個平面上做穿刺定位,缺少空間上的多角度。
目前穿刺輔助裝置有以下幾類:1、身體表皮固定標志物作參照;2、穿刺針固定裝置,在選定穿刺點后,該裝置固定穿刺針的位置并調整角度,不能動態進行調整;3、通過電磁及計算機系統進行引導的穿刺引導設備;4、計算機系統控制的電子機械臂(機器人)。以上的后兩種引導設備設計復雜,造價高,同時由于其復雜構造,與影像設備配合使用受到一定限制,如不能與CT檢查同時聯動。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能實時監控、可以全角度進行穿刺的全角度穿刺導向裝置。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提供一種全角度穿刺導向裝置,其中,包括床旁固定座、調節桿、滑軌固定桿、圓弧狀滑軌、穿刺針以及穿刺針固定座;所述床旁固定座包括上固定架和下活動調節架,上固定架和下活動調節架之間的距離為調節式,上固定架上設置活動關節球體;所述調節桿包括外管和內管,內管置于外管內同軸滑動連接,外管和內管上均設置螺紋及裂縫;所述外管底部端面設有內凹腔體,床旁固定座通過活動關節球體置于外管的內凹腔體內與調節桿底部活動連接;所述內管頂部端面設有內凹腔體、螺紋和裂縫;所述滑軌固定桿的一端設有活動關節球體,另一端設有滑軌槽,滑軌固定桿通過活動關節球體置于內管的內凹腔體內與調節桿頂部活動連接;所述圓弧狀滑軌上設有圓弧狀軌道,圓弧狀滑軌嵌于滑軌槽內與滑軌固定桿連接;所述穿刺針固定于穿刺針固定座上,穿刺針固定座置于圓弧狀滑軌上可沿著圓弧狀滑軌滑動;所述穿刺針滑動過程中始終指向圓弧狀滑軌的球心。
進一步地,所述全角度穿刺導向裝置還包括固定旋套,固定旋套套于外管上,固定旋套將外管與內管固定一體。
進一步地,所述床旁固定座的活動關節球體置于外管的內凹腔體內,外管底部設有螺紋和裂縫,固定旋套套在外管的螺紋端旋緊后可將活動關節球體固定于內凹腔體內。
進一步地,所述內管頂部為斜切面,斜切面上設有內凹腔體,內管頂部側面設有螺紋和裂縫。
進一步地,所述滑軌槽上設有螺釘孔。
進一步地,所述穿刺針固定座包括滑塊、卡座和卡扣,卡座固定于滑塊上,卡扣與卡座匹配連接后可形成放置穿刺針的通道。
進一步地,所述卡扣包括連桿,連桿的前后端分別設有套筒,套筒上對應設置軸向的套筒凹槽;所述卡座上設置軸向的卡座凹槽,套筒凹槽與卡座凹槽位置對應或錯開可實現取出穿刺針或固定穿刺針。
進一步地,所述滑塊置于圓弧狀滑軌的軌道上滑動。
本實用新型全角度穿刺導向裝置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1、本實用新型全角度穿刺導向裝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定位準確、可以實現全角度穿刺。
2、本實用新型全角度穿刺導向裝置采用的設計原理:一個特定的球體,其表面任何點到球體中心的距離(長度)都是完全相同的,即為球的半徑。根據這一思路設計一個系統支架是一個球體(不完整的球體),放置在人體表面,但不接觸身體,人體內病灶正好位于這一球體的空間中心,那在球體表面任何點以垂直方向按等距離(球體半徑)穿刺人體,均會穿刺到病灶(球體中心)。一個支架的穿刺針固定點的移動按一個球體表面軌跡移動,同樣穿刺針在固定點所處任何位置按固定的深度(半徑)穿刺人體,都能穿刺到病灶。因此,本實用新型全角度穿刺導向裝置穿刺精準,效率高。
3、本實用新型全角度穿刺導向裝置只要確定了病灶在人體相對空間位置,就可以脫離影像設備獨立定位導向穿刺操作,造價成本低、省時省力。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全角度穿刺導向裝置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床旁固定座和調節桿連接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1中床旁固定座和調節桿拆開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2中調節桿任意角度活動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1中調節桿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圖1中調節桿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圖1中固定旋套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圖1中內管頂部結構示意圖;
圖9為圖1中內管與滑軌固定桿連接的結構示意圖;
圖10為圖1中滑軌固定桿與滑軌、穿刺針、穿刺針固定座連接的結構示意圖;
圖11為圖10中螺釘的結構示意圖;
圖12為圖10中滑軌固定桿的結構示意圖;
圖13為圖10中滑軌固定桿與滑軌連接的結構示意圖;
圖14為圖10中穿刺針固定座與螺釘連接的結構示意圖;
圖15為圖10中穿刺針固定座的背面結構示意圖(穿刺針通道打開狀態);
圖16為圖10中穿刺針固定座的背面結構示意圖(穿刺針通道關閉狀態);
圖17為圖15中穿刺針固定座的卡扣結構示意圖;
圖18為圖15中穿刺針固定座的滑塊與卡座連接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床旁固定座;11、上固定架;12、下活動調節架;13、活動關節球體;2、調節桿;21、內管;22、外管;23、固定旋套;24、裂縫;25、螺紋;26、內凹腔體;27、內凹腔體;3、滑軌固定桿;31活動關節球體;32、滑軌槽;33、螺釘孔;4、滑軌;41、軌道;5、穿刺針;6、螺釘;7、滑塊;8、穿刺針固定座;81、卡扣;81a、連桿;81b、卡扣凹槽;82、卡座;82a、卡座凹槽。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全角度穿刺導向裝置的技術內容、構造特征、以下結合實施方式并配合附圖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所示,本實用新型全角度穿刺導向裝置,包括床旁固定座1、調節桿2、滑軌固定桿3、圓弧狀滑軌4、穿刺針5、穿刺針固定座8及固定旋套23。
所述床旁固定座1包括上固定架11和下活動調節架12,上固定架11和下活動調節架12之間的距離為調節式,即通過下活動調節架12螺旋上移鎖緊床旁架,實現整個裝置固定于床旁穿刺;上固定架11上設置活動關節球體13。
所述調節桿2包括外管22和內管21,內管21置于外管22內同軸滑動連接,外管22的上下兩端均設置螺紋25和裂縫24,內管21上端也設置螺紋25及裂縫24;固定旋套23套于外管22上,固定旋套23旋緊內管與外管連接端,固定旋套23設有內螺紋,外管22設有外螺紋,通過內外螺紋連接以及擠壓裂縫,固定旋套23即可將外管與內管固定一體。
所述外管22底部端面設有內凹腔體26,床旁固定座1通過活動關節球體13置于外管的內凹腔體26內與調節桿2底部活動連接;固定旋套套在外管的螺紋端旋緊后可將活動關節球體13固定于內凹腔體26內。
所述內管21頂部端面為斜切面,呈45°斜切面,如圖8所示,斜切面上設有內凹腔體27,內管頂部側面設有螺紋和裂縫24。
所述滑軌固定桿3的一端設有活動關節球體31,另一端設有滑軌槽32,滑軌槽32上設有螺釘孔33,滑軌固定桿3通過活動關節球體31置于內管的內凹腔體27內與調節桿頂部活動連接;固定旋套套在內管的螺紋端旋緊后可將活動關節球體31固定于內凹腔體27內。
所述圓弧狀滑軌4上設有圓弧狀軌道41,圓弧狀滑軌4嵌于滑軌槽32內,通過螺釘6與滑軌固定桿3連接。所述圓弧狀滑塊4為不完整的球體支架。
所述穿刺針固定座8包括滑塊7、卡座82和卡扣81,卡座82固定于滑塊7上,所述卡扣81包括連桿81a,連桿81a的前后端分別設有套筒,套筒上對應設置軸向的套筒凹槽81b;所述卡座82上設置軸向的卡座凹槽82a,套筒凹槽81b與卡座凹槽82a位置對應后形成放置穿刺針通道,此時可將穿刺針5放入穿刺針固定座8上,將連桿81a移動到卡座凹槽82a位置時,即可將穿刺針通道封閉,實現固定穿刺針;將套筒凹槽81b移到卡座凹槽82a位置對應時,即可將穿刺針通道打開,實現取出穿刺針。
所述穿刺針5固定于穿刺針固定座8上,滑塊7置于圓弧狀滑軌上沿著圓弧狀滑軌滑動;穿刺針5滑動過程中始終指向圓弧狀滑軌的球心。
本實用新型全角度穿刺導向裝置的使用過程順序如下:(1)根據需要作影像學檢查;(2)根據影像學檢查確定穿刺病灶的體表投影點(參考點)及兩者間的距離;(3)選擇合適型號滑軌(半徑=病灶到擬穿刺體表的距離+1~5cm);(4)將全角度穿刺導向裝置安裝固定于檢查床旁;(5)將模擬穿刺針放置穿刺針固定架并指向皮膚參考點(任意連接病灶靶點的皮膚測量點);(6)調整調節桿及各部位活動關節并固定;(7)分別轉動活動關節,滑軌及穿刺針尋找合適的穿刺點;(8)可以用超聲、CT掃描驗證穿刺點、角度、穿刺深度是否正確;(9)通過固定旋套固定活動關節;(10)在滑軌上標記穿刺針固定座的位置后取下固定座后取下代用模擬穿刺針并消毒穿刺部位皮膚;(11)裝上消毒后的穿刺針固定座(或換另一個已消毒滅菌的穿刺針固定架)進行再次微調并固定固定座;(12)將穿刺針標注,標注點距離針尖距離為選用滑軌的半徑長度;(13)用穿刺針經過穿刺針固定座進行穿刺,穿刺深度為穿刺針標注點到滑軌標準點(測量基點)為止;(14)打開固定座的穿刺針通道,將穿刺針取出;(15)或以相同方法穿刺第二、第三根穿刺針;(16)進行后續檢查操作或治療。
本實用新型全角度穿刺導向裝置的使用注意事項:(1)在超聲、CT檢查選定體表參考點時需要訓練患者吸氣、屏氣或平靜自然呼吸,穿刺時保持同樣的呼吸狀態,盡可能減小呼吸對穿刺的影響;(2)操作時患者身體進行必要的束帶固定,保持患者身體固定;(3)該裝置在作好定位調整后需要固定好各活動部位,使裝置與患者間相對位置保持固定;(4)選定穿刺點及方向角度后及穿刺后均建議再次超聲或CT掃描驗證,特別是初期使用時;(5)本裝置使用者為有一定穿刺操作經驗的醫師。本實用新型作為定位導向穿刺的輔助器械使用,并不取代影像設備在穿刺導向定位的作用。
以上所揭露的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當然不能以此來限定本實用新型之權利范圍,因此依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所作的等同變化,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所涵蓋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