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手術器械,尤其涉及一種腹腔鏡電鉤。
背景技術: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微創手術的優點已眾所周知。微創這一概念已深入到外科手術的各種領域,腹腔鏡手術種類和病例數都有明顯增多。腹腔鏡手術通常在監控設備的輔助下,醫生需要將電鉤通過套管插入腹腔內,對病變部位進行操作。電鉤,是每個開展腹腔鏡手術的醫院都具備的基本手術器械,能廣泛用于組織分離、切割、止血等方面,其應用廣泛且靈活,幾乎能夠應用在任何的腹腔鏡手術中。
腹腔鏡電鉤具有能夠實現電切模式和電凝模式的內部電路板。手術中電鉤通常需要通電。電切模式通過高密度高頻電流對局部組織表面的集中加熱,使組織成份快速膨脹爆裂而分開。而電凝模式通過低密度低頻電流對出血和潮濕組織加熱,使液體成份揮發,組織干燥、凝固、封閉血管,主要達到凝血目的。手術中要求進行手術的醫師精確控制電鉤施加的力量,從而實現電鉤的精確控制和操作。一旦醫師用力不當就會使得電鉤偏轉過大和晃動,而碰到沒有病變的正常粘膜等組織,電鉤尖部的高溫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導致黏膜等組織產生變性、壞死、脫落、結締組織增生等一系列病理改變,使患者發生大出血等嚴重的并發癥。
但目前市面上的電鉤不具備旋轉定位功能,旋轉全部憑借醫師手腕的力量,這樣往往會造成電鉤偏轉過大和晃動。而在將電鉤深入狹長管道或是組織間隙(例如尿道或是血管等)來進行手術時,電鉤搖晃不穩容易造成組織器官的副損傷,出現嚴重并發癥。顯然本領域迫切需要一款能夠旋轉定位電鉤尖部的電鉤。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腹腔鏡電鉤,其方便單手操作,并能夠靈活地改變電鉤尖部的定向。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腹腔鏡電鉤,其包括手柄、輪式定位機構、彈性件、操作桿、以及安裝于操作桿前端的電鉤尖部,其中,輪式定位機構設置于手柄上,包括旋轉輪和定位輪,旋轉輪用于手動操作,旋轉輪和定位輪沿軸線相互抵靠,操作桿依次穿過旋轉輪的位于中心部的通孔和定位輪的位于中心部的通孔,旋轉輪固定在操作桿上,定位輪固定地設置在手柄上或僅能沿所述軸線移動地設置在手柄上,并且在旋轉輪和定位輪的相互抵靠的徑向面上具有相互配合的凸起和凹槽;并且彈性件迫使旋轉輪和定位輪相互抵靠,并且,旋轉輪能夠相對于定位輪旋轉地定位,從而能夠旋轉地定位電鉤尖部。
優選地,旋轉輪的徑向面上和定位輪的徑向面上均具有呈放射狀的凸起和凹槽,并且旋轉輪的徑向面上的凸起和凹槽沿該徑向面的周向交替連接,相應地,定位輪的徑向面上的凸起和凹槽沿該徑向面的周向交替連接。
優選地,所述腹腔鏡電鉤還包括:電切按鈕和電凝按鈕,設置于手柄上便于單手手動操作,均通過手柄的內部電路板與電鉤尖部電連接,分別控制電鉤尖部的電切和電凝。
優選地,彈性件位于定位輪一側,其一端定位在操作桿的固定位置上,另一端抵靠在定位輪的外端面或手柄上。
優選地,彈性件位于旋轉輪一側,其一端抵靠在旋轉輪的外端面上,另一端抵靠在手柄上。
優選地,彈性件位于定位輪一側,其一端抵靠在定位輪的外端面上,另一端抵靠在手柄上;定位輪與手柄之間通過彈性固定件相連接,使得定位輪能沿軸向方向前后滑動而不能相對于所述軸向轉動。
優選地,在旋轉輪的圓周面上設置有一圈防滑結構。
優選地,所述腹腔鏡電鉤還包括排煙通道,設置在操作桿的內部,包括:主管道,沿操作桿的長度方向延伸,在主管道后端設置有連接負壓吸引裝置的連接端口;分叉管道,設置于操作桿前端,自操作桿的內側向外側延伸,分叉管道一端連通主管道,另一端穿出操作桿。
優選地,所述腹腔鏡電鉤還包括排煙開關,設置于排煙通道上,用于打開和關閉排煙通道;窗口,設置于手柄上,以顯露所述排煙開關。
優選地,彈性件為彈簧,該彈簧套在操作桿上。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腹腔鏡電鉤一方面能夠通過轉動旋轉輪來自由控制電鉤切割時的轉向角度,使得電鉤能夠旋轉地定位電鉤尖部,只需拇指和食指轉動旋轉輪即可控制電鉤尖部的轉向,方便單手操作。另一方面,電鉤尖部不會因組織產生的阻力而發生偏轉。而當手動轉動旋轉輪時,旋轉輪能夠克服彈性件的彈力,使得旋轉輪相對于定位輪發生轉動,進而帶動電鉤尖部轉動。這樣使得電鉤尖部的方向更易于控制,實現了電鉤尖部能夠旋轉地定位。即便操作者的手部力量不當,只要不能克服彈性件的彈力,電鉤尖部就不會偏轉,而電鉤解剖組織時產生的阻力不能克服彈性件的彈力,因而操作桿和電鉤的方向不會發生改變,有利于方便操作并避免手術的副損傷。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
圖1為本實用新型裝置第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裝置第二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所示結構的一部分的剖視示意圖;
圖4為圖2中的定位輪的一種變形示例;
圖5為本實用新型裝置第三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6A、6B和6C為本實用新型裝置的旋轉輪與定位輪的凸起和凹槽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裝置的具有放射狀結構的旋轉輪的第一示例的平面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裝置的具有放射狀結構的定位輪的平面示意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裝置的具有放射狀結構的旋轉輪的第二示例的平面示意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裝置的旋轉輪與定位輪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11為本實用新型裝置的旋轉輪的第一結構示意圖;
圖12為本實用新型裝置的旋轉輪的第二結構示意圖;
圖13為本實用新型裝置的旋轉輪的第三結構示意圖;
圖14為本實用新型裝置的定位輪的第一結構示意圖;
圖15為本實用新型裝置的定位輪的第二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手柄 2、輪式定位機構 3、彈性件
4、操作桿 5、旋轉輪通孔 6、旋轉輪
7、定位輪 8、凸起 9、凹槽
10、空腔 11、把手 12、電鉤尖部
13、電極 14、電切按鈕 15、電凝按鈕
16、內部電路板 17、排煙通道 18、主管道
19、連接端口 20、分叉管道 21、排煙開關
22、窗口 23、防滑結構 24、外緣部
25、定位輪通孔 26、摩擦固定結構 27、導向桿
28、導向孔 29、導向槽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并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詳細說明。應該理解,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在附圖中,相同或相似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圖標記。
第一實施例
參見圖1、7、8和10,在本實施例中,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腹腔鏡電鉤,包括手柄1、輪式定位機構2、彈性件3、操作桿4、以及安裝于操作桿4前端的電鉤尖部12。
輪式定位機構2設置于手柄1上,包括旋轉輪6和定位輪7。旋轉輪6和定位輪7之間內側的相互抵靠的徑向面即為內端面,而外側的未相互抵靠的徑向面即為外端面。彈性件3位于定位輪7一側,其一端定位在操作桿4的固定位置上,另一端抵靠在定位輪7的外端面或手柄1上。彈性件3的端部可以卡合在操作桿4上,也可以通過操作桿4的凸起止動部定位在操作桿4的固定位置上。
彈性件3可以為彈簧。彈簧可以套在操作桿4上,從而減小操作桿4的晃動。彈簧也可以設置操作桿4的內部,使得彈簧不易脫落和晃動。彈性件3,例如彈簧,可以設置為多個。
圖1和10中右邊一側為旋轉輪6,左邊一側為定位輪7。旋轉輪6用于手動操作,旋轉輪6和定位輪7沿軸線相互抵靠,操作桿4依次穿過旋轉輪6的位于中心部的通孔5和定位輪7的位于中心部的通孔5,旋轉輪6固定在操作桿4上,定位輪7固定地設置在手柄1上,并且在旋轉輪6和定位輪7的相互抵靠的徑向面上具有相互配合的凸起8和凹槽9。彈性件3迫使旋轉輪6抵靠在定位輪7上,并且,旋轉輪6能夠相對于定位輪7旋轉地定位。由于旋轉輪6固定在操作桿上,操作桿4也會隨旋轉輪6發生轉動,從而實現了操作桿4的角度的調整,也即實現了電鉤尖部12的角度的調整。
由于旋轉輪6和定位輪7之間的凸起8和凹槽9相互匹配,并且彈性件3迫使旋轉輪6抵靠在定位輪7上,因而在無外力克服凸起8和凹槽9之間的阻力時,旋轉輪6無法相對于定位輪7轉動。當對旋轉輪6施加旋轉力時,旋轉輪6和定位輪7間的凸起和凹槽結構使旋轉輪6受到相抵靠的定位輪7上反作用力。該反作用力的大小受到迫使旋轉輪6抵靠在定位輪7上的彈力大小的影響,還受到凸起8和凹槽9的形狀的影響。當施加的旋轉力能夠克服凸起和凹槽之間的阻力時,旋轉輪6相對于定位輪7發生轉動,并在轉動一定角度后相對于定位輪7定位。在旋轉輪6旋轉時,旋轉輪6的凸起就要從定位輪7的相應凹槽升起直至越過定位輪7的凸起,與旋轉輪6相固定的操作桿4也隨之升起(即,向后移動),這時,旋轉輪6與定位輪之間的作用力使彈性件3收縮;進而,旋轉輪6的凸起從定位輪7的凸起的頂端滑向毗連的凹槽,操作桿4向前移動,彈性件3隨之伸長而復位。
這樣,能通過旋轉輪6手動控制腹腔鏡電鉤的切割方向的轉換,旋轉地定位電鉤尖部12。在不手動轉動旋轉輪6的情況下,即便在解剖組織時,由于組織產生的阻力較小,使得旋轉輪6不能克服彈性件3產生的彈力而發生相對于定位輪7的轉動。因而,能夠較好的控制操作桿4轉動的角度,旋轉地定位電鉤尖部12,使得電鉤尖部12不會隨意發生偏轉,能夠有效防止電鉤割傷正常組織粘膜,造成副損傷。
為了減小操作桿4的晃動,如圖1所示,手柄1上設置有手柄通孔,操作桿4設置在手柄通孔中。
下面將詳細描述旋轉輪6和定位輪7的結構。
參見圖7-9和11-15,旋轉輪6的徑向面上和定位輪7的徑向面上均具有呈放射狀的凸起8和凹槽9,并且旋轉輪6的徑向面上的凸起8和凹槽9沿該徑向面的周向交替連接,相應地,定位輪7的徑向面上的凸起8和凹槽9沿該徑向面的周向交替連接。
旋轉輪6和定位輪7的相互抵靠的徑向面之間的咬合狀態如圖1、6A、6B、6C和10所示。其中,從圖1和10可以看出相互抵靠的徑向面的凸起和凹槽的周向嚙合線。圖6A、6B和6C分別以示意性的方式示出具有不同形狀的凸起和凹槽的徑向面的咬合狀況,所示圖形截取了展開的從徑向觀察的一段咬合的徑向面。圖10是徑向剖視圖,從圖示的相配合的凸起和凹槽的頂部線可以看到凸起的伸出和凹槽的下陷。
參見圖6A、6B和6C,標號8指示位于下方的徑向面的凸起,標號9指示位于下方的徑向面的凹槽,相應地,位于上方的徑向面的與前述凸起8和凹槽9相配合的分別是凹槽和凸起。在圖中,相配合的凸起和凹槽是彼此重合,即無間隙的,但是,顯然在本實用新型中相配合的凸起和凹槽之間在頂部是可以存在間隙的,該間隙可以根據設計、安裝和操作等的需要來設定。如圖6A、6B和6C所示,相互抵靠的徑向面上的凸起可以為三角形凸起、弧形凸起或梯形凸起,而凹槽也可以為三角形凹槽、弧形凹槽或梯形凹槽。在旋轉輪6和定位輪7的相互抵靠的徑向面上的凸起和凹槽相互匹配的情況下,凸起和凹槽的形狀和大小可以根據需要進行調整。圖6A、6B和6C示例性地給出了調整弧形凸起和凹槽的形狀和大小之后的效果。當凸起和凹槽較小,電鉤尖部12的轉向靈活。當凸起和凹槽較大,電鉤尖部12旋轉定位效果更好。
旋轉輪6與定位輪7的結構使用靈活,可以根據需要來調整凸起和凹槽的形狀和角度,例如拆卸和替換不同規格的凸起和凹槽的旋轉輪6和定位輪7,來改變轉動時需要的力量大小。此外,相互匹配的旋轉輪6和定位輪7,其放射狀的凸起和凹槽的結構相同,易于批量生產。
定位輪7可以與手柄1一體成型,或是通過膠水、緊固件等固定在手柄1上不動。
定位輪7和旋轉輪6可以均設置為圓柱形。但是,定位輪7和旋轉輪6的形狀不僅限于圓柱形輪狀,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根據需要對定位輪7和旋轉輪6的形狀進行改進,以方便轉動旋轉輪6或固定連接定位輪7,例如定位輪7還可以為橢圓形、三角形、方形或不規則形。
如圖11所示,凸起8和凹槽9可以沿旋轉輪6的整個徑向面延伸。再如圖1、7、9、10、12和13所示,凸起8和凹槽9僅沿旋轉輪6的一部分徑向面延伸。
為方便手動轉動旋轉輪6,旋轉輪6可以比定位輪7的直徑大,如圖1、7、8和10所示。手柄1上設置有空腔10,輪式定位機構2和彈性件3設置于空腔10中,且旋轉輪6比定位輪7的直徑更大并露出空腔10。在旋轉輪6包括設置在內側的定位部和設置于定位部的圓周面上環繞定位部的外緣部24。定位部上設置有用于和定位輪7的徑向面上的凸起8和凹槽9相互配合的凸起8和凹槽9。如圖12和13所示,外緣部24用于增大定位部的直徑。外緣部24可以與定位部一體成型,堅固耐用。外緣部24還可以為橡膠套,套在定位部外側。這樣既能增大手與旋轉環之間的摩擦力方便轉動,也能使得長時間接觸旋轉輪6的手指不易疲勞。
如圖9和13所示,在旋轉輪6的圓周面上設置有一圈防滑結構23,以增大摩擦力,使得手指易于撥動旋轉輪6。防滑結構23可以為滾花面或是磨砂面。如圖9和圖13所示,防滑結構23可以形成為起伏的凸凹結構,這些凸凹結構沿軸線方向均勻設置在旋轉輪6的圓周面上。
定位輪7與手柄1可以相互獨立。參見圖15,為了防止定位輪7相對于手柄1發生移位,定位輪7的側面上可以設置有摩擦固定結構26,用于將定位輪7緊緊卡合在手柄1上。
另外,定位輪7還可以與手柄1一體成型,即定位輪7可以為手柄1的一部分,其形狀可以根據手柄1殼體的形狀來設置。
在圖1所示,操作桿4貫通手柄1。操作桿4的前端和后端分別從手柄1的前側和后側穿出。電極13可以設置于電鉤的把手11上,也可以設置于操作桿4的后端。電極13連接內部電路板16以通電以實現切割、凝固、電灼等功能,從而切除或是分離病變組織,達到治療目的。電極13愈細,電鉤與組織接觸面積愈小,愈利于切割。
這樣一方面操作桿4的后端易于連接線路和電極13。另一方面操作桿4可以為可拆卸的,露出手柄1方便更換。此外,可以用另外的手指夾住操作桿4后端,使得操作桿4更穩定,不易晃動。并且,當旋轉輪6和操作桿4的連接出現故障,可以通過之間旋轉操作桿4,來實現電鉤尖部12的轉向。
如圖1、2和5所示,腹腔鏡電鉤還包括:電切按鈕14和電凝按鈕15,設置于手柄1上便于單手手動操作,均通過手柄1的內部電路板16與電鉤尖部12電連接,分別控制電鉤尖部12的電切和電凝。通過電切按鈕和電凝按鈕實現了電切功能和電凝功能的切換。
在本實施例中,可以根據需要改變電切按鈕14和電凝按鈕15在手柄1上位置,例如將電切按鈕14設置于電凝按鈕15的下方。一般的電鉤還需要通過腳踏板來控制電切和電凝,本身需要手腳配合,無法單手操作,對連續或通宵手術的醫師而言,注意手腳配合容易分散精力,使得術中更加疲憊,不僅易造成醫療事故,也非常不便。而本實用新型的一種腹腔鏡電鉤,由于電切按鈕14和電凝按鈕15設置在手柄1上,因而可以像控制手槍那樣,兩只手指按壓電切按鈕14和電凝按鈕15,一只手指通過滑動旋轉輪6來自由控制電鉤切割時的轉向角度,使得電鉤能夠旋轉地定位電鉤尖部12。只需3個手指即可控制電鉤尖部12的轉向以及電切和電凝,便于單手操作,與在手術中需要手腳并用操作的電鉤相比要方便得多。
優選地,手柄1上設有便于握持的把手11。
電切按鈕14和電凝按鈕15還可以設置在把手11上。這樣方便單手操作,電鉤易于抓握,且更加穩定不易晃動。
優選地,本實用新型的腹腔鏡電鉤還包括排煙通道17,設置在操作桿4的內部,包括:主管道18,沿操作桿4的長度方向延伸,在主管道18后端設置有連接負壓吸引裝置的連接端口19;分叉管道20,設置于操作桿4前端,自操作桿4的內側向外側延伸,分叉管道20一端連通主管道18,另一端穿出操作桿4。
由于腹腔鏡手術會產生煙霧,影響手術視野,并且要經常清洗鏡頭。設置排煙管道能夠有效減輕手術時產生的煙霧,降低煙霧對鏡頭的污染,方便手術操作。并且負壓吸引裝置能夠吸引煙霧而加快煙霧的排出。多條設置于操作桿4前端的分叉管道20同時在不同位置排煙,進一步地加強了排煙效果。請注意,本實施例中的排煙管道僅僅是解釋性和示例性的,分叉管道20還可以根據需要設置為4條、5條甚至更多。分叉管道20也可以設置在電鉤尖部12上,方便一邊手術一邊排煙。彼此平行的分叉管道20節省空間,方便在電鉤內部設置其他結構。排煙管道可以設置為多條,每一條排煙管道的分叉管道20可以設置在電鉤操作桿4或電鉤尖部12的徑向面的不同的方向上,使得排煙更均勻,效率更高。并且每一條主管道18的后端可以分別連接負壓吸引裝置,進一步增強排煙效果。
優選地,本實用新型的腹腔鏡電鉤還包括排煙開關21,設置于排煙通道17上,用于打開和關閉排煙通道17;窗口22,設置于手柄1上,以顯露排煙開關21。
由于腹腔鏡手術會產生煙霧,影響手術視野,并且要經常清洗鏡頭。設置排煙管道能夠有效減輕手術時產生的煙霧,降低煙霧對鏡頭的污染,方便手術操作。并且負壓吸引裝置能夠吸引煙霧而加快煙霧的排出。排煙開關21能控制排煙的效率。排煙開關21可以設置多個排煙檔,隨時改變排煙的速度。多條排煙管道的情況下可以對應多條排煙管道設置多個排煙開關21。設置窗口22方便維護排煙管道和電鉤的內部結構,也方便清潔電鉤。
第二實施例
下面對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進行說明。
該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相比的區別是:第二實施例雖然也是采用具有定位輪和旋轉輪的輪式定位機構,并且彈性件也是位于定位輪一側,但是,定位輪和旋轉輪之間產生相對移動以改變操作桿定向的具體機制不同。除此之外,第二實施例可以采用第一實施例的其它特征,因此,為簡潔起見,下面僅說明第二實施例的區別。
參見圖2和3,其中,圖3是圖2的一部分結構的剖視圖,清楚地示出了輪式定位機構2的結構及其與其它部件的配合。在該實施例中,旋轉輪6與定位輪7仍然是以凸起和凹槽的形式匹配,彈性件3也位于定位輪7一側,不過,旋轉輪6的外端面抵靠著手柄1,不能再向右移動,彈性件3套在操作桿4上,其一端抵靠手柄1,另一端抵靠定位輪7的外端面。另外,手柄1的內壁上還設置有至少兩個導向柱27,相應地,在定位輪7的外端面上設置有兩個導向孔28,從而定位輪7能夠在導向村27的引導下沿操作桿4的軸向往復移動。彈性件3迫使定位輪7抵靠在旋轉輪6上。當旋轉輪6被轉動時,旋轉輪6的徑向面上的凸起先迫使沿軸向向左移動,彈性件3受到壓縮,然后,旋轉輪6的凸起越過定位輪7的凸起進入毗連的凹槽,由此,定位輪7向右移動,而彈性件3也伸長而復位。如果旋轉輪6繼續轉動,則如此循環往復,并定位于特定的位置,也使與旋轉輪6連接的操作桿4定位于特定的角度。
由上面對于定位的操作的描述可知,與第一實施例不同,當旋轉輪6轉動時,操作桿4僅是隨之轉動,但并不做前后移動(即圖示中的左右移動)。因此,這樣的定位操作方式使操作桿4只轉動而不前后移動,動作幅度最小,也就使電鉤尖部12在變換角度時的動作最簡單、幅度最小,因而有利于手術操作,具有較大的優勢。
在圖2所示的結構中,導向桿27可以是單獨部件,固定于手柄1的內壁上,或者,導向桿27可以是與手柄1一體地形成的。導向桿27可以是相對的兩個,也可以是均布的4個,當然也可以是3個,具體數量可以需要來設計。導向孔28的數量則與導向桿27相應。
圖2所示的使定位輪和旋轉輪之間產生相對移動的結構只是一種示例,本實用新型還可以采用其它結構來實現。例如,如圖3所示,其是從定位輪6的外端面觀察的正視圖,從圖中可以看到定位輪6的邊緣設置有相對兩個凹槽29,這兩個凹槽用于與手柄1的內壁上設置的導向鍵或導向桿相配合,使定位輪6能夠沿操作桿4的軸向往復移動。
凹槽29可以是相對的兩個,也可以是均布的4個,當然也可以是3個,具體數量可以需要來設計。與所述凹槽29相配合的導向鍵或導向桿的數量則與所述凹槽2相應。
另外,雖然前述是說明彈性件3的一端是抵靠在手柄1的內壁上,但是,實際上也可以是抵靠在操作桿4的止擋部上。
第三實施例
下面對本實用新型的第三實施例進行說明。
該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相比最基本的區別是第三實施例中的彈性件3設置的位置以及彈性件3與各部件之間的連接方式與第一實施例不同。
如圖5所示,第三實施例的結構具有如下特點:彈性件3位于旋轉輪6一側,其一端抵靠在旋轉輪6的外端面上,另一端抵靠在手柄1上,迫使旋轉輪6抵靠在定位輪7上。定位輪7與手柄1一體成型或是通過膠水和緊固件固定在手柄1上不動。
輪式定位機構2的旋轉輪6和定位輪7仍然是以凸起和凹槽的形式匹配,其結構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因此,關于旋轉輪6和定位輪7的匹配結構不再詳述,參見上述說明即可。
在本實施例中,旋轉輪6轉動時在定位輪7的作用下會左右往復移動,從而使彈性件3也相應伸縮,旋轉輪6的轉動帶動操作桿4也轉動和伸縮(即左右移動),從而可旋轉地定位電鉤尖部12。而在解剖組織時,旋轉輪6不能克服彈力相對于定位輪7發生轉動,使得電鉤尖部12不會隨意發生偏轉,能夠有效防止電鉤割傷正常組織粘膜。
第三實施例無需像第一實施例那樣必須在操作桿4上設置能夠固位彈性件3一端的結構,一方面不僅結構簡單且易于實現,另一方面彈性件3易于拆卸和維護。
彈性件3可以設置為多個,具體的安裝形式可以根據需要來設計,滿足使旋轉輪6和定位輪7相互抵靠并且旋轉輪6能夠左右移動即可。彈性件3可以為彈簧。為了減小操作桿4的晃動,彈簧可以套在操作桿4上。
彈性件3還可以為一端設置有連接塊的彈簧彈性件3的連接方式可以為:彈性件3的一端通過連接塊固定在旋轉輪6的外端面上,另一端抵靠在手柄1上。彈性件3的連接方式還可以為:彈性件3的一端抵靠在旋轉輪6的外端面上,另一端通過連接塊固定在手柄1上。這樣,定位輪7的外端面與連接塊之間或是手柄1與連接塊之間可以通過各種固定方式連接,例如借助于卡合凸起和卡合凹槽。雖然增加了部件連接塊,但使操作桿4在轉動過程中更加穩定,防止操作桿4晃動。
連接塊上可以設置有使得彈簧能隨旋轉輪6的轉動而轉動的旋轉盤,這樣彈簧不會因為旋轉力而產生扭曲。
連接塊可以設置在手柄1的卡合凹槽中,并與手柄1上的卡合凹槽相互匹配,這樣能夠減小彈簧在伸縮過程中的晃動,從而進一步地增加了操作桿4轉動時的穩定性。
請注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上述第一、第二和第三實施例的方案并非是彼此封閉的,而是可以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按照設計和制造的需要對各實施例的特征進行組合和取舍,以實現本實用新型之目的。
在前示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實施例中,雖然操作桿是完全穿出手柄1的后部,但是,顯然操作桿4也可以不穿出手柄1,而是其后部位于手柄1內。這樣,彈性件3當如圖5所示連接于操作桿4的后部時的安裝結構可以相應地改變,例如,彈性件3的端部直接頂在操作桿4的后部端面上,或者在彈性件3的端部與操作桿4的后部端面之間設置連接塊。
彈性件3可以是如圖所示的彈簧,也可以是其它形狀的彈簧,還可以是多個彈簧。只要能夠滿足使旋轉輪和定位輪抵靠并且旋轉輪能夠相對于定位輪旋轉地定位,可以選用不同的彈性件。
雖然連接塊是在第三實施例中予以說明,但是也可以適用于第一和第二實施例的相關結構以及其它進一步的實施方式中,用于使部件的轉動更加靈活。
在上述說明中,手柄1的形狀僅僅是示例性的,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對手柄1的輪廓根據需要進行具體設計,例如可以設計為更具有流線形。手柄1的具體結構可以根據其功能和美觀的要求進行設計。
另外,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雖然前述第一、第二和第三實施例的方案以一個旋轉輪6和一個定位輪7為例,但是旋轉輪6和定位輪7也可以為多個,只需要滿足定位功能即可。
而且,雖然前述第一、第二和第三實施例的方案以旋轉輪6的徑向尺寸大于定位輪7為例,但是,這并非是限定性的,旋轉輪6和定位輪7的徑向尺寸可以根據實際的設計需要來設定,只要完成定位以及便于撥動旋轉輪6即可。實際上,定位的具體結構是凸起和凹槽,旋轉輪6和定位輪7的外部尺寸能夠具有特定的凸起和凹槽并且便于撥動旋轉輪6就可以滿足需要。
應當理解的是,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于示例性說明或解釋本實用新型的原理,而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因此,在不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此外,本實用新型所附權利要求旨在涵蓋落入所附權利要求范圍和邊界、或者這種范圍和邊界的等同形式內的全部變化和修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