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髁間截骨調節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髁間截骨調節裝置,該髁間截骨調節裝置包括左側髁間截骨引導塊、左側髁間截骨引導塊、手柄及骨刀,其中,左、右兩側髁間截骨引導塊為左右對稱的塊體結構,塊體上具有髁間固定面、與髁間固定面構成“L”型夾角的遠端固定面、與髁間固定面和遠端固定面垂直的后髁托板、以及沿與遠端固定面垂直方向延伸的截骨定位槽,截骨定位槽的延伸方向與髁間固定面之間具有一定距離,塊體和手柄上具有進行連接的聯接裝置。本實用新型設計合理、整體結構簡單、便于術中把持,增強了截骨操作的準確度,避免了骨刀對截骨部位的過度截切。
【專利說明】
一種髁間截骨調節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療手術器械,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用于在骨科手術中調節髁間截骨量的調節裝置。
【背景技術】
[0002]人工全膝關節置換手術是治療終末期骨關節病的常用方法,現在全世界范圍內廣泛開展。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進行中,需要在股骨與脛骨側進行截骨,形成截口,再植入相應的假體從而完成手術。
[0003]對于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而言,定位準確、截骨準確、安裝準確是影響手術是否順利、術后療效及假體生存期的關鍵因素。其中,股骨髁間截骨操作的準確與否,是尤為重要的一個環節。
[0004]現有技術中存在用于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中進行固定或定位的裝置。中國專利文件CN 101460105A公開了一種具有引導件的骨切割固定組件,其用作刀片的引導件,用于在刀片修整和準備骨頭以接納人工植入體時對刀片進行引導。但該固定組件的結構復雜,體積龐大,操作不便利,且難于對股骨髁間截骨操作時的刀片進行定位調節。中國專利文件CN102113910A公開了一種用于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定位及截骨系統,該現有技術采用了一種股骨髁間截骨模塊,術中需要用螺栓將該截骨模塊與定位槽進行固定,再將截骨磨鉆伸入到截骨窗孔中進行磨削截骨,截骨深度則由擋板進行控制。該現有技術的結構復雜,需要與其他定位系統進行連接,且只能通過磨削的方式進行截骨,截骨深度的調節控制不便。中國專利文件CN 102405024A公開了一種用于在截骨操作中對切除引導件進行定位的裝置,其利用與待切除骨骼表面相互補的表面對切除引導件進行定位,但該定位裝置不適于對股骨髁間的截口進行截骨修正調整。
[0005]因此,臨床實踐中迫切需要一種便于在股骨髁間截骨操作中對切割刀片進行調節的截骨調節裝置。
【發明內容】
[0006]本實用新型旨在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技術問題,提供一種用于股骨髁間截骨的調節裝置,其可與普通采用的手術器械和手術方法相兼容,與截骨刀片相配合,結構簡單,操作方便,適于用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中對髁間的截骨量進行修正調整,能保證高精度的截骨操作,保證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的成功。
[0007]基于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髁間截骨調節裝置,該髁間截骨調節裝置包括右側髁間截骨引導塊、左側髁間截骨引導塊、手柄及骨刀,其中,左、右兩側髁間截骨引導塊為左右對稱的塊體結構,塊體上具有髁間固定面、與髁間固定面構成“L”型夾角的遠端固定面、與髁間固定面和遠端固定面垂直的后髁托板、以及沿與遠端固定面垂直方向延伸的截骨定位槽,截骨定位槽的延伸方向與髁間固定面之間具有一定距離,塊體和手柄上具有進行連接的聯接裝置。
[0008]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又一種實施方式,所述遠端固定面上具有鋸齒狀結構。
[0009]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再一種實施方式,所述聯接裝置包括設置在所述塊體底面上的定位孔和設置在手柄上的定位銷柱。
[0010]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種實施方式,所述骨刀具有刀片、手持柄以及打擊頭,刀片上具有刻度線。
[0011]根據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髁間截骨調節裝置具有便于修整髁間截骨口的技術效果,其設計合理、操作便利、結構簡單。可有效解決臨床手術中常見的髁間截骨口調整不當的問題,增強了截骨操作的準確度,避免了骨刀對截骨部位的過度截切。同時,本實用新型的調節裝置具有便于操作的手柄,且固定面上設置有鋸齒狀結構,很好地解決了便于把持操作和定位可靠的技術問題。最后,本實用新型有助于縮短手術時間,保障手術的順利完成,降低相關并發癥,減輕患者痛苦,制作成本合理,能夠反復使用,具有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附圖說明】
[0012]下面將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詳細描述,在附圖中:
[0013]圖1中的主視圖表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一種實施方式的調節裝置中的右側髁間截骨引導塊;
[0014]圖2是圖1所示右側髁間截骨引導塊的仰視圖;
[0015]圖3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調節裝置中的左側髁間截骨引導塊的主視圖;
[0016]圖4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調節裝置中的手柄的主視圖;
[0017]圖5中的示意圖表示了手柄與截骨引導塊相連接的結構;
[0018]圖6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調節裝置中的骨刀的主視圖;
[0019]圖7是圖6所示骨刀的左視圖;
[0020]圖8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調節裝置在使用時的示意圖。
[0021 ]附圖中附圖標記定義如下:
[0022]I為右側髁間截骨引導塊,11為髁間固定面,12為遠端固定面,13為后髁托板,14為截骨定位槽,15為手柄定位孔,2為左側髁間截骨引導塊,3為手柄,31為手柄定位銷柱,4為骨刀,41刻度線,42為刀片,43為骨刀手持柄,44為打擊頭,100為股骨。
【具體實施方式】
[0023]下文參考附圖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為突出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征、技術方案和技術效果,適當略去對本領域技術人員所熟知的技術內容的詳述。需要說明的是,在本申請文件中,諸如“垂直”、“水平”、“左”、“右”等的方位術語應被理解為針對附圖所示狀態的描述,不意味著對本實用新型特定方向和結構的限定。
[0024]根據本實用新型一種實施方式的髁間截骨調節裝置包括右側髁間截骨引導塊1、左側髁間截骨引導塊2、手柄3、以及骨刀4。其中,圖1和圖3分別表示了該調節裝置的右側、左側髁間截骨引導塊I和2。
[0025]如圖1-3所示,右側髁間截骨引導塊I與左側髁間截骨引導塊2為左右對稱的塊體結構,右側髁間截骨引導塊的塊體結構上具有髁間固定面11、與髁間固定面構成“L”型夾角的遠端固定面12、與髁間固定面和遠端固定面垂直的后髁托板13、以及沿與遠端固定面垂直方向延伸的截骨定位槽14,截骨定位槽14的延伸方向與課間固定面之間具有一定距離d,該距離d即為術中需要修正調節髁間截骨的截骨量大小。塊體的底面上具有手柄定位孔15,用于與手柄3上的定位銷柱31進行聯接,構成聯接裝置。
[0026]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方式,遠端固定面12上具有鋸齒形結構,從而可牢固地貼接定位在股骨的遠端截骨面上。
[0027]作為對稱的結構,左側髁間截骨引導塊2也包括髁間固定面、遠端固定面、后髁托板、截骨定位槽,遠端固定面與髁間固定面構成“L”型夾角,后髁托板與髁間固定面和遠端固定面相垂直,截骨定位槽沿與遠端固定面相垂直的方向延伸,且該延伸方向與課間固定面之間具有一定距離d。引導塊2的底面上具有的手柄定位孔,用于與手柄3上的定位銷柱31進行聯接,構成聯接裝置。遠端固定面上可設置有鋸齒形結構。
[0028]如圖6所示,骨刀4由刀片42、骨刀手持柄43、打擊頭44三部分組成,在刀片42上設計有刻度線41。
[0029]在對左側髁間部位進行截骨操作時,使用左側髁間截骨引導塊2,在處理右側髁間時使用右側髁間截骨引導塊I。
[0030]如圖8所示,以調節右側髁間的截骨操作時,將手柄定位立柱31插入右側髁間截骨引導塊I上的兩個手柄定位孔15中,連接手柄3與右側髁間截骨引導塊1(見圖5)。醫生手握手柄3,將髁間固定面11貼緊股骨100的右側髁間面,并將具有鋸齒結構的遠端固定面12貼緊股骨100的遠端截骨面,將后髁托板13插入到患者關節間隙中,托住股骨100后髁即可固定右側髁間截骨引導塊I的位置,而后拔出手柄3。此時,醫生可手握骨刀4上的骨刀手持柄43,將刀片42插入到右側髁間截骨引導塊I上的截骨定位槽14內(見圖8)。截骨定位槽14右端面與髁間固定面11的右端面之間的距離即為術中需要修正調節髁間截骨的截骨量d。醫生在術中使用骨錘敲擊骨刀4上的打擊頭43,將刀片42砸入股骨100內至刻度線41上的相應刻度處,即達到所需的截骨深度。而后可取下右側髁間截骨引導塊I,此時即完成右側髁間的調節截骨操作。在調節左側髁間截口時,換用左側髁間截骨引導塊2重復上述操作即可。
[0031]以上說明書內容以實例的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描述,這些描述意在幫助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理解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某種示例性的具體實現方式。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知道,根據這些原理可以對這種具體實現方式作出變化或替換,然而這種變化或替換都應理解為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
【主權項】
1.一種髁間截骨調節裝置,所述髁間截骨調節裝置包括左側髁間截骨引導塊、右側髁間截骨引導塊、手柄及骨刀,其特征在于:左、右兩側髁間截骨引導塊為左右對稱的塊體結構,所述塊體結構上具有髁間固定面、與髁間固定面構成“L”型夾角的遠端固定面、與髁間固定面和遠端固定面垂直的后髁托板、以及沿與遠端固定面垂直方向延伸的截骨定位槽,所述截骨定位槽的延伸方向與髁間固定面之間具有一定距離,所述塊體結構和所述手柄上具有進行連接的聯接裝置。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髁間截骨調節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遠端固定面上具有鋸齒狀結構。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髁間截骨調節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聯接裝置包括設置在所述塊體結構底面上的定位孔和設置在所述手柄上的定位銷柱。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髁間截骨調節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骨刀具有刀片、手持柄以及打擊頭,所述刀片上具有刻度線。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髁間截骨調節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骨刀具有刀片、手持柄以及打擊頭,所述刀片上具有刻度線。
【文檔編號】A61B17/17GK205697923SQ201620499634
【公開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請日】2016年5月30日
【發明人】趙旻暐
【申請人】北京大學第三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