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定位穿刺電極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穿刺電極,特別涉及一種可以在腦組織內部精確定位的穿刺電極。
【背景技術】
[0002]人類的大腦在持續發出著微弱的生物電信號,這些生物電信號被稱為腦電波,是大腦活動情況的一個直觀體現。通過監測并研究這些微弱的電信號,我們可以了解大腦中實時的生理狀態。腦部疾病或者大腦組織病變會引起異常的腦組織放電,特別癲癇病這種會導致大腦強烈異常放電的疾病,通過監測腦電信號可以幫助醫師確定疾病的種類和疾病發生的位置,為確定治療方案提供了寶貴的信息。
[0003]目前的腦電監測手段是在腦組織中放置電極接收目標組織的腦電信號變化,電極可放于頭皮或腦組織表面甚至與腦組織深部。放置于頭皮的電極由于腦電信號在傳播過程中需要進過顱骨和肌肉,信號傳播距離過長,干擾因素多,收到的信號極其微弱,。難以準確定位監測到腦電信號在腦組織中的起始位置。放置于大腦皮層表面的電極稱為顱內皮層電極,該類電極的局限性在于,僅可以采集到皮層表面的腦電信號,對起源于腦組織深部或溝回內的腦電信號,則難以勝任。
[0004]顱內深部電極專門用于監測腦溝深處及新皮質層的信息,它不僅可用于記錄癲癇發作期和發作期間的腦部電生理活動,還可以對植入點所在的腦組織區域進行功能性標記。另外,顱內深部電極配合立體定向技術,還可以將電極按照規劃放入腦組織指定位置,將腦電信號數據與采集到該數據的腦組織空間位置準確聯系起來。這種對應關系建立起來后,可以幫助醫師更好地分析腦電信號的發生源和傳播路徑以及傳播過程中的變化特點,因此高頻腦電信號的采集和分析對于臨床醫師和研究人員具有重要意義。
[0005]傳統的深部電極的電極點沿著電極管依次排列,可監測的腦組織范圍為電極所經過的直線區域。當需要對腦組織中的三維區域進行監測時,醫生通常會平行(或根據實際需求以其他角度)向目標區域置入多根深部電極,形成三維電極點網絡來監測腦電信號。這樣的多根電極放置對于患者手術風險較大,操作不便。而且由于深部電極本身的體積較大,無法形成緊密的三維電極點網絡,使得空間分辨率受限,難以幫助醫師更精確的分析腦電信號,從而精確定位病灶。
[0006]傳統的深部電極對于高頻信號的采集不利,一般需選用表面積更小的微絲電極。微絲電極體積小,雖然可以達到很高的空間分辨率,但是可探測的面積較小,需要埋置多根方可對立體空間進行監測,操作不便。
[0007]由于高頻腦電信號通常發生小范圍腦組織內,因此,研究表面積較小同時又具有高空間分辨率的電極對于其臨床數據采集和分析具有重要意義。
【發明內容】
[0008]有鑒于此,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定位穿刺電極,其解決技術問題的所采用的發明如下:
[0009]—種定位穿刺電極,包括微進裝置和定位電極裝置,所述定位電極裝置包括前端設有斜切口的穿刺針筒、電極管、電極管內設置的電極絲通道、電極絲以及電極絲表面的絕緣層,所述電極絲前端為裸露電極,所述裸露電極的尺寸為0<L<10mm。
[0010]優選的,所述裸露電極尺寸的為I< L < 5mm。
[0011]優選的,所述電極絲通道前端設有出孔,所述出孔與電極管軸向之間的夾角為10?80度,電極絲前端的裸露電極可以沿所述出孔按照10?80度伸出。
[0012]優選的,所述出孔與電極管軸向之間的夾角為40?50度,電極絲前端的裸露電極可以沿所述出孔按照40?50度伸出。
[0013]優選的,所述出孔與電極管軸向之間的夾角為45度,電極絲前端的裸露電極可以沿所述出孔按照45度伸出。
[0014]優選的,所述電極絲為彈性材料,所述電極絲前端的裸露電極與所述電極絲之間軸向夾角為10?80度,電極絲伸出電極絲通道后裸露電極按照10?80度的角度自動展開。
[0015]優選的,所述電極絲為彈性材料,所述電極絲前端的裸露電極與所述電極絲之間軸向夾角為40?50度,電極絲伸出電極絲通道后裸露電極按照40?50度的角度自動展開。
[0016]優選的,所述電極絲為彈性材料,所述電極絲前端的裸露電極與所述電極絲之間軸向夾角為45度,電極絲伸出電極絲通道后裸露電極按照45度角度自動展開。
[0017]優選的,所述電極管內設置I個或多個電極絲通道,電極絲可以沿所述電極絲通道伸出。
[0018]優選的,所述電極管內設置I?10個電極絲通道,電極絲可以沿所述電極絲通道伸出。
[0019]優選的,所述電極管內設置I?4個電極絲通道,電極絲可以沿所述電極絲通道伸出。
[0020]優選的,所述電極絲直徑為0.03?0.2mm。
[0021]優選的,所述電極絲直徑為0.1mm。
[0022]優選的,所述I?4根電極絲可以復合成一股電極絲使用。
[0023]優選的,所述電極管直徑為0.4?1.6mm。
[0024]優選的,所述電極管直徑為0.8mm。
[0025]優選的,所述電極絲表面的絕緣層選自聚四氟乙烯、聚丙烯、聚乙烯、聚亞酰胺、聚胺酯、聚對二甲苯中的一種或多種。
[0026]優選的,所述電極絲材料選自不銹鋼、鉑銥合金、鈦、銀、銀芯不銹鋼、銅中的一種或多種。
[0027]優選的,所述微進裝置包括基座、設置于基座前端的套筒、設置于套筒上的刻度,設置于套筒內的推進桿和設置于推進桿末端的旋鈕,其特征在于,所述推進桿前端設有標尺。
[0028]優選的,所述標尺前端設有卡槽,所述卡槽具有開合功能。
[0029]使用時,將電極絲末端(電極絲插入卡槽部位裸露無絕緣層)插入卡槽中,旋軸旋鈕,推進桿向前運動同時帶動標尺以及標尺前端的電極絲向前移動,待電極絲前端的裸露電極被送至目標位置后(病灶部位),松開卡槽,卸下微進裝置,退出穿刺針筒,留下電極絲,將電極絲連接在腦電接收設備上。
[0030]針對以上問題,本發明采用了一種定位穿刺電極,通過立體定向穿刺手段,可以將含有多根電極絲的電極送入目標區域,并通過微進裝置控制電極絲的釋放,對目標區域內的三維空間進行腦電監測。微進裝置可以定量的控制電極絲釋放的距離,通過計算可得到電極絲監測點的準確空間位置,并且電極絲推出距離越大,腦電監測范圍越大。本發明的優點在于單根定位穿刺電極即可對腦內三維空間進行監測,因此放置電極數量少,電極進入大腦的路徑選擇更加自由,方便操作并減少操作風險。另外電極絲纖細柔軟,在腦電監測過程中對大腦的損傷小,不易壓迫影響腦組織。
[0031]另外,由于定位穿刺電極的電極絲的直徑較細,腦電監測的空間分辨率高,相比深部電極而言更適宜于腦內高頻信號的采集和分析。
[0032]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定位穿刺電極的有益效果是:
[0033]1.穿刺針筒的斜切口可以刺穿皮膚、肌肉等組織,并將電極絲前端的裸露電極送至預定的治療區域。
[0034]2.在使用前,將電極絲接入標尺前端的卡槽中,電極絲插入電極管中的電極絲通道內,當穿刺針筒到達腦組織后,將電極管通過穿刺針筒被選至目標區域后停止,旋轉旋鈕將推進桿向前推動,將標尺前端的電極絲從電極絲通道中推出,電極絲推出的距離可通過套筒上的刻度讀出,當電極絲前端的裸露電極被推進至目標位置,可以按照預定角度形成一個固定的預設結構,通過腦電接收設備可以同時檢測立體空間中的多個位置信號,增加檢測范圍。另外,按照預定角度展開的裸露電極部分使得電極絲不容易移位,可以提高檢測的穩定性。
[0035]3.套筒上設有刻度,推進桿前端設有標尺,一方面,進針深度一目了然,提高穿刺準確性,減少病人痛苦;另一方面,可以控制電極絲裸露電極部分在腦組織中的展開情況并推算出其空間分布位置,從而將收集到的腦電信號和電極絲裸露電極部分的空間位置聯系起來。
【附圖說明】
[0036]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發明,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選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37]圖1為實施例1提供的微進裝置結構剖視圖;
[0038]圖2為實施例2提供的定位穿刺電極結構剖視圖;
[0039]圖3為實施例2提供的定位穿刺電極結構剖視圖;
[0040]圖4為實施例3提供的定位穿刺電極結構剖視圖;
[0041 ]圖5為實施例3提供的定位穿刺電極結構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42]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實施例中的發明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一部分發明,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0043]實施例1
[0044]如圖1所示的微進裝置,由基座1、設置于基座前端的套筒2、設置于套筒2上的刻度
6、設置于套筒2內的推進桿3和設置于推進桿3末端的旋鈕4,如圖1所示,本發明進一步的特征是:推進桿3前端設有標尺5,標尺5前端設有卡槽7,卡槽7用來連接電極絲10,卡槽7具有開合功能。使用時,將電極絲10的末端(電極絲10末端裸露,無絕緣層)插入卡槽7中,旋轉旋鈕4,推進桿3前進帶動標尺5,電極絲1隨標尺5向前移動,待電極絲10前端的裸露電極被推送至病灶部位后,松開卡槽7,卸下微進裝置,退出穿刺針筒8,留下電極絲10,將電極絲10連接在腦電接收設備上。
[0045]實施例2
[0046]如圖2示,一種定位穿刺電極,由實施例1提供的微進裝置與如下所述的定位電極裝置組成。
[0047]如圖2所示,定位電極裝置由前端設有斜切口的穿刺針筒8、電極管9、電極管內設置的電極絲通道11、電極絲10以及電極絲10表面的絕緣層(圖中未畫出)組成,電極絲10前端為裸露電極,裸露電極的尺寸為0<L < 10_。
[0048]如圖2所示,本發明進一步的特征是:
[0049]電極管9內設有4個電極絲通道11,電極絲通道11前端設有出孔12,出孔12與電極管9軸向之間的夾角為10?80度,電極絲10可以沿電極絲通道11伸出,穿刺針筒8外徑0.8?2mm,電極管9直徑為0.4?1.6mm,電極絲10直徑為0.03?0.2mm,電極絲10表面的絕緣層選自聚四氟乙烯、聚丙烯、聚乙烯、聚亞酰胺、聚胺酯、聚對二甲苯中的一種或多種,電極絲10的材料選自不銹鋼、鉑銥合金、鈦、銀、銀芯不銹鋼、銅中的一種或多種。
[0050]本發明進一步的特征是:電極絲可以由I?4根復合組成,多根電極絲組合可以提高抗拉強度。
[0051]使用時,將電極絲10插入卡槽7中,旋轉旋鈕4,推進桿3前進帶動標尺5,電極絲10隨標尺5向前移動,待電極絲10前端的裸露電極被推送至病灶部位后(如圖3所示,電極絲10被推送至目標位置后的剖面圖),松開卡槽7,卸下微進裝置,退出穿刺針筒8,留下電極絲10,將電極絲10連接在腦電接收設備上。
[0052]實施例3
[0053]如圖4示,一種定位穿刺電極,由實施例1提供的微進裝置與如下所述的定位電極裝置組成。
[0054]如圖4所示,定位電極裝置由前端設有斜切口的穿刺針筒8、電極管9、電極管I)內設置的電極絲通道11、電極絲10以及電極絲10表面的絕緣層(圖中未畫出)組成,電極絲10前端為裸露電極,裸露電極的尺寸為0<L < 10mm。
[0055]如圖4所示,本發明進一步的特征是:
[0056]電極管9內設有4個電極絲通道11,電極絲1前端的裸露電極與所述電極絲1之間軸向夾角為10?80度,電極絲10可以沿電極絲通道11伸出,穿刺針筒:外徑0.8?2mm,電極管9直徑為0.4?1.6mm,電極絲10直徑為0.03?0.2mm,電極絲10表面的絕緣層選自聚四氟乙烯、聚丙烯、聚乙烯、聚亞酰胺、漿胺酯、聚對二甲苯中的一種或多種,電極絲10的材料選自不銹鋼、鉑銥合金、鈦、銀、銀芯不銹鋼、銅中的一種或多種。
[0057]本發明進一步的特征是:電極絲可以由I?4根復合組成,多根電極絲組合可以提高抗拉強度。
[0058]使用時,將電極絲10插入卡槽7中,旋轉旋鈕4,推進桿3前進帶動標尺5,電極絲10隨標尺5向前移動,待電極絲10前端的裸露電極被推送至病灶部位后(如圖5所示,電極絲10被推送至目標位置后的剖面圖),松開卡槽7,卸下微進裝置,退出穿刺針筒8,留下電極絲10,將電極絲10連接在腦電接收設備上。
[0059]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能夠實現或使用本發明。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或范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因此,本發明將不會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范圍。
【主權項】
1.一種定位穿刺電極,包括微進裝置和定位電極裝置,所述定位電極裝置包括前端設有斜切口的穿刺針筒、電極管、電極管內設置的電極絲通道、電極絲以及電極絲表面的絕緣層,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極絲前端為裸露電極,所述裸露電極的尺寸為0<1^10_。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穿刺電極,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極絲通道前端設有出孔,所述出孔與電極管軸向之間的夾角為10?80度。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穿刺電極,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極絲前端的裸露電極與所述電極絲之間軸向夾角為10?80度。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穿刺電極,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極管內設有I個或多個電極絲通道,電極絲可以沿所述電極絲通道伸出。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定位穿刺電極,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極管內設有I?10個電極絲通道。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穿刺電極,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極絲直徑為0.03?0.2mm。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穿刺電極,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極管直徑為0.4?1.6_。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穿刺電極,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極絲表面的絕緣層選自聚四氟乙烯、聚丙烯、聚乙烯、聚亞酰胺、聚胺酯、聚對二甲苯中的一種或多種;所述電極絲材料選自不銹鋼、鉑銥合金、鈦、銀、銀芯不銹鋼、銅中的一種或多種。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穿刺電極,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進裝置包括基座、設置于基座前端的套筒、設置于套筒上的刻度、設置于套筒內的推進桿和設置于推進桿末端的旋鈕,其特征在于,所述推進桿前端設有標尺。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定位穿刺電極,其特征在于,所述標尺前端設有卡槽,所述卡槽具有開合功能。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定位穿刺電極,由微進裝置和定位電極裝置組成,其中定位電極裝置內的電極絲可以在微進裝置作用下沿電極管內通道按照一定角度伸出,使得該電極能夠探測更大范圍的信號。另外微進裝置可對電極絲在腦組織中的空間位置進行控制,使監測到的腦電信號與腦組織具體位置相對應,可以有效提高信號準確性。
【IPC分類】A61B5/0478, A61B17/34
【公開號】CN105708453
【申請號】CN201610052903
【發明人】陳晗青, 吳迪, 王岢
【申請人】北京華科恒生醫療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