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吸收罐安裝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二氧化碳吸收罐安裝裝置,該裝置包括二氧化碳吸收罐、安裝主體,升降導向機構和升降機構,升降導向機構包括升降平臺、連接升降平臺的導向桿、轉軸、升降拉桿、固定在升降拉桿上的固定部;升降機構包括U型把手、旋轉固定軸、曲軸運動模塊,旋轉固定軸沿安裝主體徑向水平插入安裝主體與曲軸運動模塊連接,曲軸運動模塊通過轉軸與升降平臺連接;通過旋轉U型把手帶動旋轉固定軸轉動,通過曲軸運動模塊使升降平臺在導向桿的作用下升降,從而帶動固定部上的二氧化碳吸收罐豎直升降,使用者在U型把手上的施力點距離旋轉固定軸較遠,力矩較大,從而能夠為使用者大大節省安裝或拆卸二氧化碳吸收罐時所需要的力,方便使用者操作。
【專利說明】二氧化碳吸收罐安裝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涉及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二氧化碳吸收罐安裝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在麻醉機的應用中,為了實現病人循環呼吸中呼出氣體中二氧化碳吸不被重復吸入,在麻醉呼吸回路上會安裝一個盛有二氧化碳吸收劑的二氧化碳吸收罐。二氧化碳吸收罐需要通過一個安裝裝置與呼吸氣路連通,從而實現去處二氧化碳氣體后的有效氣體的重復吸收。二氧化碳吸收劑在使用中有時效性,需要經常取下二氧化碳吸收罐更換。
[0003]在一種現有技術中,提供了一種麻醉機上的二氧化碳吸收罐的安裝結構,如圖1、2所示,該安裝結構包括一升降件和升降機構,升降件的基部11上設置有左右兩個安裝機構12,安裝機構12各有一個滑槽121,二氧化碳吸收罐2沿著這兩個滑槽121可以推入安裝機構12中;升降機構包括一手柄3以及連接在手柄3另一端凸輪31,升降件的基部11擱在凸輪31上,當二氧化碳吸收罐推入滑槽121后使用者握緊并旋轉托起手柄3,通過凸輪31頂起基部11,帶動左右安裝機構1上升,從而達到安裝二氧化碳吸收罐的目的。拆卸時,反向旋轉手柄3,在凸輪31的帶動下左右安裝機構1及二氧化碳下降2,此時,使用者可以取下二氧化碳吸收罐,達到更換二氧化碳吸收劑的目的。
[0004]但是在上述現有技術中,存在以下問題:首先,使用者握緊手柄3旋轉時,手在手柄3上的施力點距離轉軸的距離較短,由于二氧化碳吸收罐的自重較重,轉動手柄3需要較大的力;其次,基部11擱在凸輪31,基部11承接整個升降件以及二氧化碳吸收罐重量,當手柄3旋轉時,凸輪31通過旋轉到凸輪31上突出的部分從而頂起基部11,由于二氧化碳吸收罐的自重較重,凸輪31與基部11之間的摩擦力較大,給手柄3的旋轉帶來的較大的阻力;再次,加上手柄3只適合單手握持,在旋轉手柄3時需要靠手腕發力。因此,結合以上幾點可以明顯看出,在利用上述二氧化碳吸收罐的安裝結構進行二氧化碳吸收罐的安裝和拆卸需要較大的力,對使用者手腕的力量要求較高,不便于使用者操作。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一種二氧化碳吸收罐安裝裝置,能夠為使用者節省安裝或拆卸二氧化碳吸收罐時所需要的力,方便使用者操作。
[0006]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一種二氧化碳吸收罐安裝裝置,包括二氧化碳吸收罐、安裝主體,所述安裝主體具有呼吸氣路,所述呼吸氣路能夠與所述二氧化碳吸收罐連通,所述二氧化碳吸收罐安裝裝置還包括:升降導向機構和升降機構,所述升降導向機構包括升降平臺、導向桿、轉軸、升降拉桿和用于固定所述二氧化碳吸收罐的固定部,所述導向桿、所述升降拉桿位于所述升降平臺的下方,所述導向桿與所述升降平臺連接,所述升降拉桿的頂端與所述升降平臺固定連接,所述升降拉桿的底端與所述固定部固定連接,所述轉軸設置在所述升降平臺上;所述升降機構包括V型把手、旋轉固定軸、曲軸運動模塊,所述旋轉固定軸沿所述安裝主體徑向水平插入所述安裝主體,所述旋轉固定軸插入所述安裝主體的部分與所述曲軸運動模塊連接,所述旋轉固定軸留在所述安裝主體外部的部分與所述[型把手固定連接,所述曲軸運動模塊通過所述轉軸與所述升降平臺連接,所述曲軸運動模塊能夠繞所述轉軸旋轉;在旋轉所述V型把手時,所述V型把手帶動所述旋轉固定軸轉動,所述旋轉固定軸帶動所述曲軸運動模塊運動,所述曲軸運動模塊帶動所述升降平臺升降,其中在所述導向桿的作用下所述升降平臺豎直升降,使所述升降拉桿帶動固定在所述固定部上的二氧化碳吸收罐豎直升降。
[0007]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所述升降導向機構的所述升降平臺、所述導向桿、所述轉軸、所述升降拉桿和所述固定部均為兩個,且兩個所述升降平臺、兩個所述導向桿、兩個所述轉軸、兩個所述升降拉桿和兩個所述固定部均軸對稱地設置在所述安裝主體內,其中,兩個所述升降平臺位于同一平面,兩個所述導向桿分別與一個所述升降平臺連接,兩個所述升降拉桿分別與一個所述升降平臺固定連接,兩個所述固定部分別與一個所述升降拉桿固定連接,兩個所述轉軸分別設置在一個所述升降平臺上;所述升降機構的所述旋轉固定軸、所述曲軸運動模塊均為兩個,且兩個所述旋轉固定軸、兩個所述曲軸運動模塊對稱地設置在所述安裝主體內,其中,兩個所述旋轉固定軸均沿所述安裝主體徑向水平插入所述安裝主體,且兩個所述旋轉固定軸的軸心重合,兩個所述旋轉固定軸插入所述安裝主體的部分分別與一個所述曲軸運動模塊連接,兩個所述旋轉固定軸留在所述安裝主體外部的部分分別與所述V型把手的兩端固定連接,兩個所述曲軸運動模塊分別通過一個所述轉軸與一個所述升降平臺連接。
[0008]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所述曲軸運動模塊包括:曲軸主動件、曲軸從動件、主從轉軸;
[0009]其中,所述曲軸主動件與所述旋轉固定軸連接,且能以所述旋轉固定軸的中心為軸心旋轉,所述曲軸從動件通過所述主從轉軸與所述曲軸主動件連接,所述曲軸從動件通過所述轉軸與所述升降平臺連接,所述曲軸從動件能夠繞所述主從轉軸和所述轉軸旋轉;
[0010]當所述V型把手朝靠近所述二氧化碳吸收罐的方向旋轉時,所述曲軸主動件以所述旋轉固定軸的軸心為中心旋轉,帶動所述主從轉軸向第一方向運動,帶動所述曲軸從動件繞所述主從轉軸旋轉,使所述曲軸從動件繞所述轉軸旋轉并帶動所述轉軸豎直向上運動,帶動所述升降平臺豎直向上運動,所述升降平臺通過所述升降拉桿帶動固定在所述固定部上的所述二氧化碳吸收罐豎直上升;所述第一方向為沿水平方向靠近所述二氧化碳吸收罐的方向;
[0011]當所述I型把手朝遠離所述二氧化碳吸收罐的方向旋轉時,所述曲軸主動件以所述旋轉固定軸的軸心為中心旋轉,帶動所述主從轉軸向第二方向運動,帶動所述曲軸從動件繞所述主從轉軸旋轉,使所述曲軸從動件繞所述轉軸旋轉并帶動所述轉軸豎直向下運動,帶動所述升降平臺豎直向下運動,所述升降平臺通過所述升降拉桿帶動固定在所述固定部上的所述二氧化碳吸收罐豎直下降;所述第二方向為沿水平方向遠離所述二氧化碳吸收罐的方向。
[0012]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當所述二氧化碳吸收罐上升至預設位置時,所述主從轉軸的軸心向所述第一方向偏離基準線,所述基準線為所述旋轉固定軸的軸心與所述轉軸的軸心所在的直線。
[0013]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所述安裝主體包括:所述二氧化碳吸收罐安裝裝置還包括對接座和交換腔主體,所述對接座和所述交換腔主體安裝在所述安裝主體上,構成所述呼吸氣路;
[0014]所述安裝主體包括安裝基座,所述安裝基座包括外圓周壁和內圓周壁,所述內圓周壁圍城軸向貫通的安裝腔,所述安裝基座的底部為徑向延伸的安裝平臺,所述安裝基座的底部上設置有對稱的兩個出氣口,所述安裝基座的底部的中心位置設置軸向貫通所述安裝基座的底部的第一接口,所述第一接口用于所述呼吸氣路與所述二氧化碳吸收罐連通;在所述安裝基座的底部的上表面的兩端對稱設置有兩個導向固定座,所述兩個導向固定座用于安裝所述升降導向機構和升降機構;其中,所述升降導向機構中的所述升降拉桿通過所述導向固定座穿過所述安裝基座的底部,固定連接在所述升降拉桿的底端的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升降拉桿的一部分從所述安裝基座的底部的下方伸出;
[0015]所述交換腔主體設置在所述安裝基座的底部的上表面,位于所述兩個導向固定座之間;所述交換腔主體包括兩個第一旁路閥、所述兩個第一旁路閥的進氣口、第二旁路閥、所述第二旁路閥的進氣口,其中,所述兩個第一旁路閥分別位于所述安裝基座的底部的兩個出氣口的正上方,所述兩個第一旁路閥的進氣口分別位于所述兩個第一旁路閥的正上方,所述第二旁路閥的進氣口位于所述兩個第一旁路閥的進氣口之間的中間位置,所述第二旁路閥位于所述第二旁路閥的進氣口的正上方,所述第二旁路閥的進氣口位于所述第一接口的正上方,當所述第二旁路閥打開時,所述第二旁路閥連通所述第一接口 ;
[0016]對接座設置在所述交換腔主體的上方,所述對接座包括呼吸氣流入口、呼吸氣流出口。
[0017]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所述二氧化碳吸收罐包括:罐體、通氣管、通氣支撐板和導氣支架,所述導氣支架位于所述罐體的頂部,覆蓋所述罐體的頂部的開口,所述導氣支架上設置有透氣孔,所述導氣支架的中心位置設置有第二接口和第一固定位;所述通氣支撐板位于所述罐體的底部,所述通氣支撐板上設置有透氣孔,所述通氣支撐板的中心位置設置有第二固定位;所述通氣管的頂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位,且所述第二接口與所述通氣管連通,所述通氣管的底端固定在所述第二固定位,使所述通氣管固定在所述罐體的中心位置;所述罐體的內周壁、所述通氣管的外周壁、所述通氣支撐板的上邊面和所述導氣支架的下表面所組成的腔體用于放置二氧化碳吸收劑。
[0018]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所述兩個第一旁路閥和所述第二旁路閥上均包括閥腔、閥門和閥桿,所述閥門與閥腔的開口匹配,所述閥門固定在所述閥桿上,所述閥桿沿豎直方向設置,所述兩個第一旁路閥的閥桿分別穿過所述安裝基座的底部的一個出氣口從所述安裝基座的底部伸出閥桿的底部,所述第二旁路閥的閥桿穿過所述第二旁路閥的進氣口和所述第一接口從所述安裝基座的底部伸出所述閥桿的底部,所述兩個第一旁路閥和所述第二旁路閥的閥桿的頂部均設置有軸向彈性可調元件;
[0019]所述導氣支架的上表面還設置有中心導向著力端、兩個第一著力端,所述中心導向著力端位于所述第二接口上,所述兩個第一著力端分別位于所述中心導向著力端的兩偵牝所述中心導向著力端與所述第二旁路閥的閥桿的投影重合,所述兩個第一著力端分別與所述兩個第一旁路閥的閥桿的投影重合;
[0020]當所述升降導向機構和所述升降機構帶動所述二氧化碳吸收罐上升至預設位置時,所述中心導向著力端和所述兩個第一著力端分別將所述第二旁路閥的閥桿、所述兩個第一旁路閥的閥桿向上頂起,帶動所述第二旁路閥和所述兩個第一旁路閥的閥門打開,使氣體進入所述二氧化碳吸收罐。
[0021]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兩個所述固定部上設置有滑槽,兩個所述固定部上的所述滑槽平行。
[0022]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所述V型把手的兩臂上對稱設置有把手套件。
[0023]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二氧化碳吸收罐安裝裝置,該裝置包括二氧化碳吸收罐、具有呼吸氣路的安裝主體,呼吸氣路能夠與二氧化碳吸收罐連通,該裝置還包括:升降導向機構和升降機構,升降導向機構包括升降平臺、導向桿、轉軸、升降拉桿和用于固定二氧化碳吸收罐的固定部,導向桿、升降拉桿位于升降平臺的下方,導向桿與升降平臺連接,升降拉桿的頂端與升降平臺固定連接,升降拉桿的底端與固定部固定連接,轉軸設置在升降平臺上;升降機構包括V型把手、旋轉固定軸、曲軸運動模塊,旋轉固定軸沿安裝主體徑向水平插入安裝主體,旋轉固定軸插入安裝主體的部分與曲軸運動模塊連接,旋轉固定軸留在安裝主體外部的部分與V型把手固定連接,曲軸運動模塊通過轉軸與升降平臺連接,曲軸運動模塊能夠繞轉軸旋轉;在旋轉V型把手時』型把手帶動旋轉固定軸轉動,旋轉固定軸通過曲軸運動模塊帶動升降平臺升降在導向桿的作用下豎直升降,從而使升降拉桿帶動固定在固定部上的二氧化碳吸收罐豎直升降,與現有技術相比,使用者在[型把手上的施力點距離旋轉固定軸較遠,所以使用者在旋轉I型把手時的力矩遠大于旋轉現有安裝結構的手柄時的力矩,從而能夠為使用者大大節省安裝或拆卸二氧化碳吸收罐時所需要的力,方便使用者操作。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4]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一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25]圖1為現有的二氧化碳吸收罐安裝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0026]圖2為現有的二氧化碳吸收罐安裝結構的操作示意圖;
[0027]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二氧化碳吸收罐安裝裝置的結構原理圖;
[0028]圖4為圖3的八-六方向剖面圖;
[0029]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升降機構的結構及操作過程示意圖;
[0030]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二氧化碳吸收罐安裝裝置的爆炸圖;
[0031]圖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二氧化碳吸收罐的安裝過程示意圖一;
[0032]圖8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二氧化碳吸收罐的安裝過程示意圖二;
[0033]圖9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二氧化碳吸收罐的安裝過程示意圖三;
[0034]圖10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二氧化碳吸收罐安裝裝置提升前的剖視圖;
[0035]圖1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二氧化碳吸收罐安裝裝置提升到位時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6]為使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0037]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一種二氧化碳吸收罐安裝裝置,如圖3至圖11所示,該裝置包括:二氧化碳吸收罐6、安裝主體1,升降導向機構2、升降機構3、對接座4和交換腔主體5。
[0038]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二氧化碳吸收罐安裝裝置的側視圖,如圖3所示,安裝主體1包括安裝基座11,安裝基座11包括外圓周壁和內圓周壁,內圓周壁圍城軸向貫通的安裝腔,安裝基座11的底部為徑向延伸的安裝平臺,如圖10所示,安裝基座11的底部上設置有對稱的兩個出氣口 111,安裝基座11的底部的中心位置設置軸向貫通安裝基座11的底部的第一接口 112,第一接口 112用于呼吸氣路與二氧化碳吸收罐6連通;在安裝基座11的底部的上表面的兩端對稱設置有兩個導向固定座12,兩個導向固定座12用于通過交叉導入的方式安裝升降導向機構2和升降機構3,具體的:
[0039]圖4是圖3的八-八方向剖面圖,如圖4所示,升降導向機構2包括升降平臺25、導向桿21、轉軸24、升降拉桿22和用于固定二氧化碳吸收罐6的固定部23。其中,升降平臺25、導向桿21、轉軸24、升降拉桿22和固定部23均為兩個,且兩個升降平臺25、兩個導向桿21、兩個轉軸24、兩個升降拉桿22和兩個固定部23均軸對稱地設置在安裝主體1內,其中導向桿21、升降拉桿22位于升降平臺25的下方,導向桿21與升降平臺25連接,該導向桿21的作用是使得升降平臺25只能在豎直方向運動,升降拉桿22的頂端與升降平臺25固定連接,升降拉桿22的底端與固定部23固定連接,轉軸24沿水平方向設置在升降平臺25上。其中,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兩個升降平臺25是相互獨立的,且兩個升降平臺25位于同一平面,但不限于此,兩個升降平臺25也可以是一體結構(圖中未示出)。
[0040]如圖4所示,升降機構3包括V型把手31、旋轉固定軸33、曲軸運動模塊32,旋轉固定軸33沿安裝主體1徑向水平插入安裝主體1,旋轉固定軸33插入安裝主體1的部分與曲軸運動模塊32連接,旋轉固定軸33留在安裝主體1外部的部分與V型把手31固定連接,曲軸運動模塊32通過轉軸24與升降平臺25連接,曲軸運動模塊32能夠繞轉軸24旋轉。具體的,圖5是升降機構3的結構及操作過程示意圖,如圖5所示,曲軸運動模塊32包括:曲軸主動件321、曲軸從動件322、主從轉軸323。其中,曲軸主動件321與旋轉固定軸33連接,且能以旋轉固定軸33的中心為軸心旋轉,曲軸從動件322通過主從轉軸323與曲軸主動件321連接,曲軸從動件322通過轉軸24與升降平臺25連接,曲軸從動件322能夠繞主從轉軸323和轉軸24旋轉。
[0041]可選的,在I型把手31的兩臂上對稱設置有把手套件311,該手套件311的位置可以根據需要設置,比如設置在靠近操作人員一側,該把手套件311可通過塑膠材料制成,如尼龍、聚甲醒)、(11161-11101)1881:10 ?017111~6訪^168,熱塑性聚氨酯彈性體橡膠)等。
[0042]在導向固定座12上設置有第一固定位121,第二固定位122和第三固定位123,其中第一固定位121距離安裝基座11的內圓周壁最近,第三固定位123距離安裝基座11的內圓周壁最遠,第二固定位122于第一固定位和第三固定位123之間。其中,第三固定位123用于設置導向桿21,第三固定位123中還設置有可調節彈性元件211。第二固定位122用于設置升降機構3的曲軸運動模塊32。第一固定位121貫通安裝基座11的底部,用于設置升降拉桿22,升降拉桿22通過第一固定位121穿過安裝基座11的底部,固定連接在升降拉桿22的底端的固定部23和升降拉桿22的一部分從安裝基座11的底部的下方伸出,以便二氧化碳吸收罐6能夠固定在固定部23上在升降拉桿22的帶動下升降。
[0043]如圖6、10、11所示,對接座5和交換腔主體4安裝在安裝主體1上,與安裝主體1構成呼吸氣路;交換腔主體4設置在安裝基座11的底部的上表面,位于兩個導向固定座12之間;交換腔主體4包括兩個第一旁路閥42、兩個第一旁路閥42的進氣口 411、第二旁路閥43、第二旁路閥43的進氣口 412,其中,兩個第一旁路閥42分別位于安裝基座11的底部的兩個出氣口 111的正上方,兩個第一旁路閥42的進氣口 411分別位于兩個第一旁路閥42的正上方,第二旁路閥43的進氣口 412位于兩個第一旁路閥42的進氣口 411之間的中間位置,第二旁路閥43位于第二旁路閥43的進氣口 412的正上方,第二旁路閥43的進氣口 412位于第一接口 112的正上方,當第二旁路閥43打開時,第二旁路閥43連通第一接口 112。
[0044]另外,兩個第一旁路閥42和第二旁路閥43上均包括閥腔、閥門和閥桿,閥門與閥腔的開口匹配,閥門固定在閥桿上,閥桿沿豎直方向設置,兩個第一旁路閥42的閥桿分別穿過安裝基座11的底部的一個出氣口 111從安裝基座11的底部伸出閥桿的底部,第二旁路閥42的閥桿穿過第二旁路閥43的進氣口 412和第一接口 112從安裝基座11的底部伸出閥桿的底部,兩個第一旁路閥42的閥桿的頂部設置有軸向彈性可調元件421,第二旁路閥43的閥桿的頂部設置有軸向彈性可調元件431。
[0045]對接座5設置在交換腔主體4的上方,對接座5包括呼吸氣流入口 51、呼吸氣流出0 52。
[0046]如圖10、11所示,二氧化碳吸收罐6包括:罐體61、通氣管64、通氣支撐板62和導氣支架63,罐體61的外壁上設置有把手,導氣支架63位于罐體61的頂部,覆蓋罐體61的頂部的開口,導氣支架63上設置有透氣孔,導氣支架63的中心位置設置有第二接口 633和第一固定位634 ;通氣支撐板62位于罐體61的底部,通氣支撐板62上設置有透氣孔,通氣支撐板62的中心位置設置有第二固定位621 ;通氣管64的頂端固定在第一固定位634,且第二接口 633與通氣管64連通,通氣管64的底端固定在第二固定位621,使通氣管64固定在罐體61的中心位置;罐體61的內周壁、通氣管64的外周壁、通氣支撐板62的上表面和導氣支架63的下表面所組成的腔體用于放置二氧化碳吸收劑。二氧化碳吸收罐6的底部采用固定螺母65進行密封和鎖緊。
[0047]導氣支架63的上表面還設置有中心導向著力端632、兩個第一著力端631,中心導向著力端63位于第二接口 633上,兩個第一著力端631分別位于中心導向著力端632的兩偵牝中心導向著力端632與第二旁路閥43的閥桿的投影重合,兩個第一著力端631分別與兩個第一旁路閥42的閥桿的投影重合。
[0048]如圖6、7所示,二氧化碳吸收罐6的兩側設置有掛耳611,固定部23上設置有滑槽,兩個固定部上的滑槽平行,將二氧化碳吸收罐6兩側的掛耳611沿滑槽水平推入到位并松手,此時掛耳611將完全落入滑槽的扣位231內,即可以將二氧化碳吸收罐6固定在固定部23上。
[0049]如圖8、10所示,是二氧化碳吸收罐6與安裝主體1分開時的狀態,此時V型把手31遠離二氧化碳吸收罐6的罐體61。第一旁路閥42和第二旁路閥43的閥桿并未觸及導氣支架63的兩側的第一著力端631和中心導向著力端632,第一旁路閥42在軸向壓縮可調節彈性元件421的彈性壓力作用下與出氣口 111對接密封,第二旁路閥43在軸向壓縮可調節彈性元件431的彈性壓力作用下,與第二旁路閥43的進氣口 412對接密封,罐體61也并未與安裝主體11對接,內部的氣體并未從兩個旁路閥泄露,只在內部循環流動。
[0050]在上述狀態下,當使用者將V型把手31朝靠近二氧化碳吸收罐6的方向旋轉時,曲軸主動件321以旋轉固定軸33的軸心為中心旋轉,帶動主從轉軸323向第一方向(沿水平方向靠近二氧化碳吸收罐6的方向,即圖中水平向右的方向)運動,帶動曲軸從動件433繞主從轉軸323旋轉,使曲軸從動件322繞轉軸旋24轉并帶動轉軸24豎直向上運動,從而帶動升降平臺25豎直向上運動,升降平臺25通過升降拉桿22帶動固定在固定部23上的二氧化碳吸收罐6豎直上升。
[0051]當二氧化碳吸收罐6上升至預設位置(安裝好二氧化碳吸收罐6的位置)時,中心導向著力端632和兩個第一著力端631分別將第二旁路閥43的閥桿、兩個第一旁路閥42的閥桿向上頂起,帶動第二旁路閥43和兩個第一旁路閥42的閥門打開,使氣體進入二氧化碳吸收罐6,此時二氧化碳吸收罐6的通氣管64通過第二接口 633與安裝主體1的第一接口 112連通,氣體在進入二氧化碳吸收罐6后,先經過罐體61的內周壁、通氣管64的外周壁、通氣支撐板62的上表面和導氣支架63的下表面所組成的腔體與其中放置的二氧化碳吸收劑反應,從而過濾掉二氧化碳,保留有效氣體,剩余的有效氣體通過通氣支撐板62的透氣孔從罐體61的底部進入通氣管64,并從沿通氣管64從第一接口 112進入安裝主體1,從而形成循環流動的呼吸回路。
[0052]此時的狀態如圖9、11所示,是二氧化碳吸收罐6與安裝主體1連接的狀態,此時V型把手31緊貼二氧化碳吸收罐6的罐體61。如果要拆卸二氧化碳吸收罐6,使用者可以將V型把手31朝遠離二氧化碳吸收罐6的方向旋轉,曲軸主動件321以旋轉固定軸33的軸心為中心旋轉,帶動主從轉軸323向第二方向(沿水平方向遠離二氧化碳吸收罐6的方向,即圖中水平向左的方向)運動,帶動曲軸從動件322繞主從轉軸323旋轉,使曲軸從動件322繞轉軸24旋轉并帶動轉軸24豎直向下運動,帶動升降平臺25豎直向下運動,升降平臺25通過升降拉桿22帶動固定在固定部23上的二氧化碳吸收罐6豎直下降。當二氧化碳吸收罐6下降到最低點時,中心導向著力端632和兩個第一著力端631與第二旁路閥43的閥桿、兩個第一旁路閥42的閥桿不再接觸,在第二旁路閥43的軸向壓縮可調元件431和兩個第一旁路閥42的軸向壓縮可調元件421的壓力下第二旁路閥43和兩個第一旁路閥42的閥門關閉,此時二氧化碳吸收罐6與安裝主體1的呼吸氣路斷開。
[0053]優選的,為了防止二氧化碳吸收罐6在安裝好之后從回彈,如圖5所示,可以設置當二氧化碳吸收罐6上升至預設位置時,主從轉軸323的軸心向第一方向偏離基準線8,基準線8為旋轉固定軸33的軸心與轉軸24的軸心所在的直線。這是因為,主從轉軸323的軸心向第一方向偏離基準線8時,在重量的作用下,在轉軸24的圓心將有水平向右分向力,此力乘以轉軸24的圓心到旋轉固定軸33的軸心的距離即可得到一定的力矩,該力矩的方向為第一方向,而拆卸二氧化碳吸收罐6時,轉動I型把手31的力矩方向為第二方向,與第一方向剛好相反,因此設置當二氧化碳吸收罐6上升至預設位置時,主從轉軸323的軸心向第一方向偏離基準線8能夠防止回彈。
[0054]另外,可選的,軸向壓縮可調元件421、軸向壓縮可調元件431、可調節彈性元件211可以為彈簧。
[0055]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二氧化碳吸收罐安裝裝置,該裝置包括二氧化碳吸收罐、具有呼吸氣路的安裝主體,呼吸氣路能夠與二氧化碳吸收罐連通,該裝置還包括:升降導向機構和升降機構,升降導向機構包括升降平臺、導向桿、轉軸、升降拉桿和用于固定二氧化碳吸收罐的固定部,導向桿、升降拉桿位于升降平臺的下方,導向桿與升降平臺連接,升降拉桿的頂端與升降平臺固定連接,升降拉桿的底端與固定部固定連接,轉軸設置在升降平臺上;升降機構包括V型把手、旋轉固定軸、曲軸運動模塊,旋轉固定軸沿安裝主體徑向水平插入安裝主體,旋轉固定軸插入安裝主體的部分與曲軸運動模塊連接,旋轉固定軸留在安裝主體外部的部分與V型把手固定連接,曲軸運動模塊通過轉軸與升降平臺連接,曲軸運動模塊能夠繞轉軸旋轉;在旋轉V型把手時』型把手帶動旋轉固定軸轉動,旋轉固定軸通過曲軸運動模塊帶動升降平臺升降在導向桿的作用下豎直升降,從而使升降拉桿帶動固定在固定部上的二氧化碳吸收罐豎直升降,與現有技術相比,使用者在[型把手上的施力點距離旋轉固定軸較遠,使用者在施力時的力臂遠較大,遠大于使用者使用現有安裝結構時的力臂,從而能夠為使用者大大節省安裝或拆卸二氧化碳吸收罐時所需要的力,方便使用者操作。
[0056]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二氧化碳吸收罐安裝裝置,包括二氧化碳吸收罐、安裝主體,所述安裝主體具有呼吸氣路,所述呼吸氣路能夠與所述二氧化碳吸收罐連通,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氧化碳吸收罐安裝裝置還包括:升降導向機構和升降機構,所述升降導向機構包括升降平臺、導向桿、轉軸、升降拉桿和用于固定所述二氧化碳吸收罐的固定部,所述導向桿、所述升降拉桿位于所述升降平臺的下方,所述導向桿與所述升降平臺連接,所述升降拉桿的頂端與所述升降平臺固定連接,所述升降拉桿的底端與所述固定部固定連接,所述轉軸設置在所述升降平臺上;所述升降機構包括U型把手、旋轉固定軸、曲軸運動模塊,所述旋轉固定軸沿所述安裝主體徑向水平插入所述安裝主體,所述旋轉固定軸插入所述安裝主體的部分與所述曲軸運動模塊連接,所述旋轉固定軸留在所述安裝主體外部的部分與所述U型把手固定連接,所述曲軸運動模塊通過所述轉軸與所述升降平臺連接,所述曲軸運動模塊能夠繞所述轉軸旋轉;在旋轉所述U型把手時,所述U型把手帶動所述旋轉固定軸轉動,所述旋轉固定軸帶動所述曲軸運動模塊運動,所述曲軸運動模塊帶動所述升降平臺升降,其中在所述導向桿的作用下所述升降平臺豎直升降,使所述升降拉桿帶動固定在所述固定部上的二氧化碳吸收罐豎直升降。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二氧化碳吸收罐安裝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導向機構的所述升降平臺、所述導向桿、所述轉軸、所述升降拉桿和所述固定部均為兩個,且兩個所述升降平臺、兩個所述導向桿、兩個所述轉軸、兩個所述升降拉桿和兩個所述固定部均軸對稱地設置在所述安裝主體內,其中,兩個所述升降平臺位于同一平面,兩個所述導向桿分別與一個所述升降平臺連接,兩個所述升降拉桿分別與一個所述升降平臺固定連接,兩個所述固定部分別與一個所述升降拉桿固定連接,兩個所述轉軸分別設置在一個所述升降平臺上;所述升降機構的所述旋轉固定軸、所述曲軸運動模塊均為兩個,且兩個所述旋轉固定軸、兩個所述曲軸運動模塊對稱地設置在所述安裝主體內,其中,兩個所述旋轉固定軸均沿所述安裝主體徑向水平插入所述安裝主體,且兩個所述旋轉固定軸的軸心重合,兩個所述旋轉固定軸插入所述安裝主體的部分分別與一個所述曲軸運動模塊連接,兩個所述旋轉固定軸留在所述安裝主體外部的部分分別與所述U型把手的兩端固定連接,兩個所述曲軸運動模塊分別通過一個所述轉軸與一個所述升降平臺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氧化碳吸收罐安裝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曲軸運動模塊包括:曲軸主動件、曲軸從動件、主從轉軸; 其中,所述曲軸主動件與所述旋轉固定軸連接,且能以所述旋轉固定軸的中心為軸心旋轉,所述曲軸從動件通過所述主從轉軸與所述曲軸主動件連接,所述曲軸從動件通過所述轉軸與所述升降平臺連接,所述曲軸從動件能夠繞所述主從轉軸和所述轉軸旋轉; 當所述U型把手朝靠近所述二氧化碳吸收罐的方向旋轉時,所述曲軸主動件以所述旋轉固定軸的軸心為中心旋轉,帶動所述主從轉軸向第一方向運動,帶動所述曲軸從動件繞所述主從轉軸旋轉,使所述曲軸從動件繞所述轉軸旋轉并帶動所述轉軸豎直向上運動,帶動所述升降平臺豎直向上運動,所述升降平臺通過所述升降拉桿帶動固定在所述固定部上的所述二氧化碳吸收罐豎直上升;所述第一方向為沿水平方向靠近所述二氧化碳吸收罐的方向; 當所述U型把手朝遠離所述二氧化碳吸收罐的方向旋轉時,所述曲軸主動件以所述旋轉固定軸的軸心為中心旋轉,帶動所述主從轉軸向第二方向運動,帶動所述曲軸從動件繞所述主從轉軸旋轉,使所述曲軸從動件繞所述轉軸旋轉并帶動所述轉軸豎直向下運動,帶動所述升降平臺豎直向下運動,所述升降平臺通過所述升降拉桿帶動固定在所述固定部上的所述二氧化碳吸收罐豎直下降;所述第二方向為沿水平方向遠離所述二氧化碳吸收罐的方向。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二氧化碳吸收罐安裝裝置,其特征在于,當所述二氧化碳吸收罐上升至預設位置時,所述主從轉軸的軸心向所述第一方向偏離基準線,所述基準線為所述旋轉固定軸的軸心與所述轉軸的軸心所在的直線。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二氧化碳吸收罐安裝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氧化碳吸收罐安裝裝置還包括對接座和交換腔主體,所述對接座和所述交換腔主體安裝在所述安裝主體上,構成所述呼吸氣路; 所述安裝主體包括安裝基座,所述安裝基座包括外圓周壁和內圓周壁,所述內圓周壁圍城軸向貫通的安裝腔,所述安裝基座的底部為徑向延伸的安裝平臺,所述安裝基座的底部上設置有對稱的兩個出氣口,所述安裝基座的底部的中心位置設置軸向貫通所述安裝基座的底部的第一接口,所述第一接口用于所述呼吸氣路與所述二氧化碳吸收罐連通;在所述安裝基座的底部的上表面的兩端對稱設置有兩個導向固定座,所述兩個導向固定座用于安裝所述升降導向機構和升降機構;其中,所述升降導向機構中的所述升降拉桿通過所述導向固定座穿過所述安裝基座的底部,固定連接在所述升降拉桿的底端的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升降拉桿的一部分從所述安裝基座的底部的下方伸出; 所述交換腔主體設置在所述安裝基座的底部的上表面,位于所述兩個導向固定座之間;所述交換腔主體包括兩個第一旁路閥、所述兩個第一旁路閥的進氣口、第二旁路閥、所述第二旁路閥的進氣口,其中,所述兩個第一旁路閥分別位于所述安裝基座的底部的兩個出氣口的正上方,所述兩個第一旁路閥的進氣口分別位于所述兩個第一旁路閥的正上方,所述第二旁路閥的進氣口位于所述兩個第一旁路閥的進氣口之間的中間位置,所述第二旁路閥位于所述第二旁路閥的進氣口的正上方,所述第二旁路閥的進氣口位于所述第一接口的正上方,當所述第二旁路閥打開時,所述第二旁路閥連通所述第一接口 ; 對接座設置在所述交換腔主體的上方,所述對接座包括呼吸氣流入口、呼吸氣流出口。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二氧化碳吸收罐安裝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氧化碳吸收罐包括:罐體、通氣管、通氣支撐板和導氣支架,所述導氣支架位于所述罐體的頂部,覆蓋所述罐體的頂部的開口,所述導氣支架上設置有透氣孔,所述導氣支架的中心位置設置有第二接口和第一固定位;所述通氣支撐板位于所述罐體的底部,所述通氣支撐板上設置有透氣孔,所述通氣支撐板的中心位置設置有第二固定位;所述通氣管的頂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位,且所述第二接口與所述通氣管連通,所述通氣管的底端固定在所述第二固定位,使所述通氣管固定在所述罐體的中心位置;所述罐體的內周壁、所述通氣管的外周壁、所述通氣支撐板的上邊面和所述導氣支架的下表面所組成的腔體用于放置二氧化碳吸收劑。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二氧化碳吸收罐安裝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兩個第一旁路閥和所述第二旁路閥上均包括閥腔、閥門和閥桿,所述閥門與閥腔的開口匹配,所述閥門固定在所述閥桿上,所述閥桿沿豎直方向設置,所述兩個第一旁路閥的閥桿分別穿過所述安裝基座的底部的一個出氣口從所述安裝基座的底部伸出閥桿的底部,所述第二旁路閥的閥桿穿過所述第二旁路閥的進氣口和所述第一接口從所述安裝基座的底部伸出所述閥桿的底部,所述兩個第一旁路閥和所述第二旁路閥的閥桿的頂部均設置有軸向彈性可調元件;所述導氣支架的上表面還設置有中心導向著力端、兩個第一著力端,所述中心導向著力端位于所述第二接口上,所述兩個第一著力端分別位于所述中心導向著力端的兩側,所述中心導向著力端與所述第二旁路閥的閥桿的投影重合,所述兩個第一著力端分別與所述兩個第一旁路閥的閥桿的投影重合; 當所述升降導向機構和所述升降機構帶動所述二氧化碳吸收罐上升至預設位置時,所述中心導向著力端和所述兩個第一著力端分別將所述第二旁路閥的閥桿、所述兩個第一旁路閥的閥桿向上頂起,帶動所述第二旁路閥和所述兩個第一旁路閥的閥門打開,使氣體進入所述二氧化碳吸收罐。
8.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二氧化碳吸收罐安裝裝置,其特征在于,兩個所述固定部上設置有滑槽,兩個所述固定部上的所述滑槽平行。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二氧化碳吸收罐安裝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把手的兩臂上對稱設置有把手套件。
【文檔編號】A61M16/22GK204134003SQ201420603669
【公開日】2015年2月4日 申請日期:2014年10月17日 優先權日:2014年10月17日
【發明者】徐波, 趙程, 邱桂斌 申請人:深圳市百格醫療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