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硅凝膠傷口貼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硅凝膠傷口貼,用于解決現有傷口貼使用時由于透氣性差易造成傷口感染且傷疤明顯的問題,包括由外向內依序設置的:PU膜、第一硅凝膠層、輔助治療層以及第二硅凝膠層,輔助治療層為竹炭纖維紗條,PU膜的上表面設置有PU膜保護層,第二硅凝膠層的下表面設置有硅凝膠保護層。本實用新型提出的硅凝膠傷口貼,貼敷效果好,硅凝膠與蘆薈粘液共同作用,傷口愈合快、傷疤不明顯,且透氣性好、對皮膚無刺激、貼敷舒適且剝離溫和,不會產生痛感,不會傷害新生組織。
【專利說明】一種硅凝膠傷口貼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用品【技術領域】,特別是指一種透氣性好、使用效果佳的硅凝膠傷口貼。
【背景技術】
[0002]傳統的傷口貼由醫用膠布、吸水棉墊和隔離膠布組成,對傷口而言沒有治療效果,吸水棉墊吸收傷口滲出的血液,在實際使用中可能會造成吸水棉墊與創口實際接觸不充分,影響止血效果,或者吸水棉墊與傷口緊密連接在一起,換藥時很難剝離,痛感強烈。為解決傳統傷口貼剝離時痛感強的問題,硅凝膠貼逐漸被用作傷口貼,硅凝膠貼的背面有膜性背襯,硅凝膠與皮膚接觸性好且與傷口粘連后剝離溫和,不破壞新生上皮和肉芽組織,不會產生痛感,能很好的保護傷口皮膚粘膜組織。但由于現有的膜性背襯材料透氣性差,使用時間長后,由于不透氣,汗液不能滲出,會使得傷口及其周圍的皮膚浸潰泛白、細菌滋生導致發炎,使得傷口更加惡化。另外,如果是活動的關鍵部位受傷,現有的傷口貼在使用中與皮膚接觸不緊密、活動量大容易脫落。以上的缺點導致現有的傷口貼不能很好的起到保護傷口的作用。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硅凝膠傷口貼,用于解決現有傷口貼使用時由于透氣性差易造成傷口感染,造成傷口愈合慢且傷疤明顯的問題。
[0004]本實用新型采取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5]一種硅凝膠傷口貼,包括由外向內依序設置的:PU膜、第一硅凝膠層、輔助治療層以及第二硅凝膠層,輔助治療層為竹炭纖維紗條,PU膜的上表面設置有膜保護層,第二硅凝膠層的下表面設置有硅凝膠保護層。
[0006]優選的,竹炭纖維紗條為滲透有蘆薈粘液的竹炭纖維紗條。
[0007]優選的,膜的尺寸不小于第一硅凝膠層的尺寸,第一硅凝膠層的尺寸不小于輔助治療層的尺寸,輔助治療層的尺寸不大于第二硅凝膠層的尺寸。
[0008]優選的,膜保護層為PET層,硅凝膠保護層為離型紙或離型膜,第一硅凝膠層與第二硅凝膠層上均勻設置有多個透氣孔。
[0009]優選的,PET層的厚度為0.02?0.05mm,PU膜的厚度為0.01?0.03mm,第一硅凝膠層與第二硅凝膠層的厚度均為0.5?3mm,透氣孔的直徑為0.5?2mm,竹炭纖維紗條的個數至少I個。
[0010]優選的,竹炭纖維紗條的形狀包括長方形、正方形、圓形、橢圓形和菱形。
[0011]優選的,PU膜保護層與硅凝膠保護層上均設置有揭口。
[0012]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硅凝膠傷口貼,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3]1、貼敷效果好,硅凝膠與蘆薈粘液共同作用,傷口愈合快且傷疤不明顯;
[0014]2、透氣性好,避免了傷口處皮膚浸潰泛白,細菌滋生導致發炎,有利于傷口的快速愈合;
[0015]3、舒適度高,剝離溫和,不會產生痛感,對新生組織無傷害;
[0016]4、生物相容性好,對皮膚無刺激,無過敏,無毒。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7]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18]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硅凝膠傷口貼的結構示意圖(剖面圖)。
[0019]圖中:
[0020]1、PU膜保護層;2、PU膜;3、第一硅凝膠層;4、輔助治療層;5、第二硅凝膠層;6、硅凝膠保護層。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0022]如圖1所示:一種硅凝膠傷口貼,包括由外向內依序設置的TU膜2、第一硅凝膠層3、輔助治療層4以及第二硅凝膠層5,輔助治療層4為竹炭纖維紗條,膜2的上表面設置有PU膜保護層I,第二硅凝膠層5的下表面設置有硅凝膠保護層6。
[0023]硅凝膠,透明,柔韌,粘附力強,具有良好的保濕、透氣作用,能夠抑制組織表面的水分蒸發、軟化疤痕,單純的硅凝膠對增生性疤痕具有良好的預防和治療作用。
[0024]竹炭纖維是由納米級的竹炭粉制作而成,竹炭纖維橫截面布滿了橢圓形的孔隙,因此尤其制成的紗布透氣性良好,人體局部正常分泌的水汽和汗液能夠穿透這層膠布,避免傷口周圍的皮膚發皺、發白,增強了使用的舒適度。另外,竹炭纖維還具有良好的抑菌抗菌性能,避免傷口感染發炎。
[0025]本實用新型在第一硅凝膠層3與第二硅凝膠層5直接設置竹炭纖維紗條,可以有效吸收傷口的滲出,保持傷口干燥潔凈,促進傷口愈合的同時對增生性疤痕有良好的預防與治療作用。當然,第一硅凝膠層3上的PU膜2也可以替換為作用相當的硅膠膜或其他材料,只要能滿足固定作用即可。
[0026]作為一種優選的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再一實施例,竹炭纖維紗條為滲透有蘆薈粘液的竹炭纖維紗條。
[0027]單純使用硅凝膠,除疤治療周期會比較長,一般需要3個月以上。研究發現:蘆薈的葉片中含有豐富的膠粘液體,這種膠粘液體具有防治潰瘍,促進傷口愈合,刺激細胞生長和止血的作用,也是一種天然的防腐劑和濕潤劑。將上述膠粘液體直接外敷有助于防止細菌和異物侵入,加速傷口愈合,減少疤痕形成。本實用新型提出的硅凝膠傷口貼,硅凝膠與蘆薈粘液共同作用,貼敷效果好,傷口愈合快、傷疤不明顯,且透氣性好、對皮膚無刺激、貼敷舒適且剝離溫和,不會產生痛感。
[0028]滲透有蘆薈粘液的竹炭纖維紗條,其制備方法為:在室溫環境中,把竹炭纖維材質的紗布浸入新鮮蘆薈汁溶液中0.5?3min,之后取出紗布在冷風下自然晾干,蘆薈原汁沒有經過任何化學處理,保留了蘆薈成份的天然活性。將晾干后的紗布切割成需要的尺寸,則制成輔助治療層4。
[0029]作為一種優選的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又一實施例,PU膜2的尺寸不小于第一硅凝膠層3的尺寸,第一硅凝膠層3的尺寸不小于輔助治療層4的尺寸,輔助治療層4的尺寸不大于第二硅凝膠層5的尺寸。
[0030]作為一種優選的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再一實施例,膜保護層I為PET層,硅凝膠保護層6為離型紙或離型膜(離型紙優選硅油紙、離型膜優選PET膜),第一硅凝膠層3與第二硅凝膠層5上均勻設置有多個透氣孔。
[0031]作為一種優選的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再一實施例,PET層的厚度為0.02?
0.05mm, PU膜2的厚度為0.01?0.03mm,第一硅凝膠層3與第二硅凝膠層5的厚度均為
0.5?3mm,透氣孔的直徑為0.5?2mm,竹炭纖維紗條的個數至少I個。
[0032]作為一種優選的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再一實施例,竹炭纖維紗條的形狀包括長方形、正方形、圓形、橢圓形和菱形。
[0033]作為一種優選的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再一實施例,PU膜保護層I與硅凝膠保護層6上均設置有揭口,使用前先撕開硅凝膠保護層6,將輔助治療層4對準傷口,貼上后壓緊并撕掉PU膜保護層I即可。
[0034]使用本實用新型提出的硅凝膠傷口貼之前,要先檢察傷口內是否留有污物,如有不潔物需要用生理鹽水或者清水將傷口清洗、擦干,然后再貼上該硅凝膠傷口貼,其規格(形狀、大小等)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而定。
[0035]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硅凝膠傷口貼,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外向內依序設置的:PU膜(2)、第一硅凝膠層(3)、輔助治療層(4)以及第二硅凝膠層(5),所述輔助治療層(4)為竹炭纖維紗條,所述PU膜(2)的上表面設置有PU膜保護層(I),所述第二硅凝膠層(5)的下表面設置有硅凝膠保護層¢)。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硅凝膠傷口貼,其特征在于:所述竹炭纖維紗條為滲透有蘆薈粘液的竹炭纖維紗條。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硅凝膠傷口貼,其特征在于:所述PU膜(2)的尺寸不小于所述第一硅凝膠層(3)的尺寸,所述第一硅凝膠層(3)的尺寸不小于所述輔助治療層(4)的尺寸,所述輔助治療層(4)的尺寸不大于所述第二硅凝膠層(5)的尺寸。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硅凝膠傷口貼,其特征在于:所述PU膜保護層(I)為PET層,所述硅凝膠保護層(6)為離型紙或離型膜,所述第一硅凝膠層(3)與所述第二硅凝膠層(5)上均勻設置有多個透氣孔。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硅凝膠傷口貼,其特征在于:所述PET層的厚度為0.02?0.05mm,所述PU膜(2)的厚度為0.01?0.03mm,所述第一硅凝膠層(3)與所述第二硅凝膠層(5)的厚度均為0.5?3mm,所述透氣孔的直徑為0.5?2mm,所述竹炭纖維紗條的個數至少I個。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硅凝膠傷口貼,其特征在于:所述竹炭纖維紗條的形狀包括長方形、正方形、圓形、橢圓形和菱形。
7.根據權利要求1-6任一項所述的硅凝膠傷口貼,其特征在于:所述PU膜保護層(I)與所述硅凝膠保護層(6)上均設置有揭口。
【文檔編號】A61F13/02GK203988645SQ201420334831
【公開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請日期:2014年6月20日 優先權日:2014年6月20日
【發明者】王鐵剛 申請人:唐山市博世德醫療器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