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外保護支架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血管外保護支架,其包括依次布置的助推器、中空的保護管和中空的分離器,所述保護管的側壁上開有與保護管的中軸線平行、貫通保護管兩端的保護缺口,所述分離器的側壁上設有貫通分離器兩端的分離缺口,所述保護缺口與分離缺口成直線對中布置。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分離器和保護管,使用時,經頜下切口分離出頸總動脈分叉處后,暴露頸內動脈,分離器和保護管依次包繞頸內動脈,并將分離缺口和保護缺口朝外側,其封閉壁朝向內側,正對手術操作方向,使外科大夫在手術中能夠充分大膽地切除病變組織,可以避免術中誤傷頸內動脈造成大出血的意外,提高手術療效。
【專利說明】血管外保護支架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領域,更具體的講是涉及一種對血管進行保護的設備,特別是對鼻咽癌放療后局部復發的患者,在進行外科治療中對頸內動脈進行保護的一種血管外保護支架。
【背景技術】
[0002]對于鼻咽癌放療后單純鼻咽殘留或者復發的患者,其有效的救援治療手段只有放射治療和手術治療,但二程放療不但療效欠佳,5年生存率也僅9%~25%,而且放射后遺癥嚴重。外科治療能直接切除放療不敏感的病灶,避免了放射性損傷,是放療后局部失敗鼻咽癌患者的較佳選擇,有研究表明,在復發再分期相同的情況下,外科治療的療效等于甚至高于放射治療,且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生存質量更高。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鼻咽癌常常侵犯的咽旁間隙缺乏骨質的保護,此間隙又有頸內動脈經過,所以外科大夫為了防止誤傷頸內動脈,造成術中大出血,對于病變范圍較廣泛的患者常常切除不徹底,導致手術失敗。因此,頸內動脈成為鼻咽癌救援術的制約因素,幾乎也是其唯一的危險因素。頸內動脈顱外段,又稱頸段,自頸總動脈分叉處至顱底,為頸內動脈各段中最長的一段;頸內動脈先在頸外動脈的后外側上行,后轉至頸外動脈的后內側沿咽側壁達顱底,其特點是:(1)顱外段無分支;(2)起始段有頸動脈竇;(3)位置深而難以觸及。目前市面上并沒有一種可以直接保護頸內動脈的手術器械。雖然通過介入治療的方法可以植入帶膜血管內支架,用來修補已經損傷的頸內動脈,但是這種血管內支架不僅價格高昂,需要專門的介入醫師和手術設備,手術操作復雜,而且不能預防手術中頸內動脈的破裂,不屬于血管保護器械的范疇。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血管外保護支架,通過本實用新型能辨別和保護位于咽旁間隙內頸內動脈的手術器械,使手術風險降到最低,腫瘤得到最大限度的切除。
[0004]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的解決方案是:血管外保護支架,其包括依次布置的助推器、中空的保護管和中空的分離器,所述保護管的側壁上開有與保護管的中軸線平行、貫通保護管兩端的保護缺口,所述分離器的側壁上設有貫通分離器兩端的分離缺口,所述保護缺口與分離缺口成直線對中布置。
[0005]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與保護缺口相對的保護管的外側壁上設置有至少兩個刻度浮點,所述刻度浮點沿著保護缺口所在的直線分布,其中,一個刻度浮點靠近助推器、一個刻度浮點靠近分離器。
[0006]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刻度浮點的數量為兩個,所述刻度浮點等分布置在保護管的外側壁上。
[0007]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分離器的外壁沿著遠離保護管的方向收攏成錐形凸臺。
[0008]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助推器的橫剖截面呈掃把狀的三角形,助推器的窄端與保護管連接。
[0009]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助推器與保護管的連接處以及保護管與分離器的連接處均為圓滑過渡,其裸露的邊緣均為鈍性邊緣。
[0010]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助推器、保護管和分離器的材質均為醫用
聚氨酯。
[0011]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分離器和保護管,使用時,經頜下切口分離出頸總動脈分叉處后,暴露頸內動脈,分離器和保護管依次包繞頸內動脈,并將分離缺口和保護缺口朝外側,其封閉壁朝向內側,正對手術操作方向,使外科大夫在手術中能夠充分大膽地切除病變組織,可以避免術中誤傷頸內動脈造成大出血的意外,提高手術療效。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2]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說明。顯然,所描述的附圖只是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實施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設計方案和附圖。
[0013]圖1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個視角的結構示意圖;
[0014]圖2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個視角的結構示意圖;
[0015]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6]以下將結合實施例和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具體結構及產生的技術效果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只是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其他實施例,均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另外,文中所提到的所有聯接/連接關系,并非單指構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據具體實施情況,通過添加或減少聯接輔件,來組成更優的聯接結構。
[0017]參照圖1?圖3,血管外保護支架,其包括依次布置的助推器1、中空的保護管2和中空的分離器4,所述保護管2的側壁上開有與保護管2的中軸線平行、貫通保護管2兩端的保護缺口,保護管2的橫截面呈“C”字型,保護管2的長度約9cm,所述分離器4的側壁上設有貫通分離器4兩端的分離缺口,分離器4的橫截面呈“C”字型,分離器4的長度約3cm,分離器4的硬度燒軟于保護管2,所述保護缺口與分離缺口成直線對中布置。
[0018]使用時,經頜下切口分離出頸總動脈分叉處后,暴露頸內動脈,分離器4和保護管2依次包繞頸內動脈,并將分離缺口和保護缺口朝外側,其封閉壁朝向內側,正對手術操作方向,使外科大夫在手術中能夠充分大膽地切除病變組織,可以避免術中誤傷頸內動脈造成大出血的意外,提聞手術療效。
[0019]進一步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與保護缺口相對的保護管2的外側壁上設置有至少兩個刻度浮點3,所述刻度浮點3沿著保護缺口所在的直線分布,其中,一個刻度浮點3靠近助推器1、一個刻度浮點3靠近分離器4。通過刻度浮點3可以估算進入長度,用于估計分離器4進入的部位。刻度浮點3也可以作為血管鉗鉗夾的受力點。
[0020]進一步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刻度浮點3的數量為兩個,所述刻度浮點3等分布置在保護管2的外側壁上。
[0021]進一步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分離器4的外壁沿著遠離保護管2的方向收攏成錐形凸臺,便于分離頸內動脈和血管周圍軟組織。
[0022]進一步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助推器I的橫剖截面呈掃把狀的三角形,符合人體力學,助推器I的長度約為3cm,助推器I的窄端與保護管2連接。
[0023]進一步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助推器I與保護管2的連接處以及保護管2與分離器4的連接處均為圓滑過渡,其裸露的邊緣均為鈍性邊緣。
[0024]進一步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助推器1、保護管2和分離器4的材質均為醫用聚氨酯。助推器1、保護管2和分離器4硬度適中,不會因為太硬太銳利而誤傷血管,也不會因為太軟而不能有效分離頸內動脈與血管周圍軟組織。助推器1、保護管2和分離器4具有絕緣性,無排斥反應、無致敏。
[0025]經頜下切口分離出頸總動脈分叉處后,暴露頸內動脈,分離器4和保護管2依次包繞頸內動脈,并將分離缺口和保護缺口朝外側,其封閉壁朝向內側,正對手術操作方向。在初始操作階段,為防止保護管2和分離器4受力不均而導致變形,可采用止血鉗鉗住刻度浮點3推進保護管2和分離器4,隨著保護管2和分離器4的深入,可逐漸過渡到使用助推器I推進保護管2和分離器4,直至分離器4通至顱底。在接近顱底后,為防止手術誤傷支架前段與顱底間隙的頸內動脈部分,可繼續推進保護管2和分離器4,將分離器4通過頸動脈管顱外開口處插入頸動脈管,與顱底骨質無縫連接,達到全程保護頸內動脈頸段的目的。
[0026]以上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方式進行了具體說明,但本實用新型創造并不限于所述實施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還可作出種種的等同變型或替換,這些等同的變型或替換均包含在本申請權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
1.血管外保護支架,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依次布置的助推器、中空的保護管和中空的分離器,所述保護管的側壁上開有與保護管的中軸線平行、貫通保護管兩端的保護缺口,所述分離器的側壁上設有貫通分離器兩端的分離缺口,所述保護缺口與分離缺口成直線對中布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血管外保護支架,其特征在于:與保護缺口相對的保護管的外側壁上設置有至少兩個刻度浮點,所述刻度浮點沿著保護缺口所在的直線分布,其中,一個刻度浮點靠近助推器、一個刻度浮點靠近分離器。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血管外保護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刻度浮點的數量為兩個,所述刻度浮點等分布置在保護管的外側壁上。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血管外保護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離器的外壁沿著遠離保護管的方向收攏成錐形凸臺。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血管外保護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助推器的橫剖截面呈掃把狀的三角形,助推器的窄端與保護管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血管外保護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助推器與保護管的連接處以及保護管與分離器的連接處均為圓滑過渡,其裸露的邊緣均為鈍性邊緣。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血管外保護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助推器、保護管和分離器的材質均為醫用聚氨酯。
【文檔編號】A61B17/00GK203815505SQ201420126533
【公開日】2014年9月10日 申請日期:2014年3月19日 優先權日:2013年5月6日
【發明者】陳明遠 申請人:陳明遠